20年籌資數千萬歐元,科學家講述發現黑洞背後的故事

2020-11-23 第一財經

它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直徑足有400億公裡,比地球要大300萬倍,比太陽大65億倍,甚至大過整個太陽系,科學家稱之為「怪獸」。 這個位於室女座星系團中的超大質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是宇宙中被公認的「黑洞之王」。

黑洞是一種被極度壓縮的宇宙天體,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包含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質量。這種天體的存在以極端的方式影響著周圍的環境,讓時空彎曲,並將周圍的氣體吸引進來。在此過程中,氣體的引力能轉化成熱能,因此氣體的溫度變得很高,會發出強烈的輻射。這正如愛因斯坦相對論所預言的,但是人類從未親眼見過。此次黑洞照片中的「暗影」也揭示了黑洞這類迷人天體的很多本質,也使得人們能夠測量M87黑洞的巨大質量。

EHT科學委員會主席、荷蘭Radbound大學Heino Falcke教授作為「黑洞拍照」項目的發起人,在布魯塞爾的發布會上表示:「黑洞的形象就展示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依然要去理解他周圍的光是如何產生的。」

Falcke教授表示,黑洞周圍的光就好像一圈火環,完美地將整個黑洞包裹起來,它所散發的光比整個銀河系幾十億顆星加起來還要亮,這也是為什麼即使距離地球有足足5500萬光年,人們依然能夠看到它。

「這個暗影的行程,源於光線的引力彎曲和黑洞視界對光子的捕獲,被吸進黑洞的物質,永遠也別想再回來。」Falcke教授說道。

黑洞面紗被揭開,也印證了包括《星際穿越》等好萊塢科幻片中對黑洞的想像。「人們驚訝於圖片竟然與理論計算的模型如此一致,愛因斯坦目前來看再次被證明是對的。」倫敦大學項目的合作者Ziri Younsi博士表示,「雖然黑洞是非常簡單的物體,但是引發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思考是最為深層的,甚至關係到人類的終極存在。」

儘管圖像清晰可見,但是至今科學家仍然無法解釋黑洞周圍的那圈光環到底是黑洞本身的高速自轉所導致的,還是黑洞周圍物體的旋轉所導致的。而且更加發人深省的問題是,如果物體跌入黑洞後到底會發生什麼?

Falcke教授在20年前在做研究時就發現,在黑洞周圍可能會產生某種射電波,從地球上的望遠鏡可以發現這種強波,而且他還回憶起1973年讀到過的一篇文章稱,這種強引力能夠讓黑洞看起來比實際大2.5倍。

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Falcke教授花了整整20年時間,終於向歐洲研究理事會(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申請到了經費來資助這一項目,後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東亞資助機構也加入其中,總資助金額超過4650萬歐元(約合5250萬美元)。

「這是一個漫長的旅程,但最終我親眼看到了,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真的。」Falcke教授說道。正如米克-賈格爾的名言——你不可能永遠得到你想要的,但如果你試一下,說不定正好找到你所需要的。

但是單個望遠鏡顯然無法完成這一壯舉,Falcke教授隨後找到了哈佛大學及史密松寧學會天體物理中心的Sheperd S. Doeleman教授來主導全球聯網觀測。

他們動用了全球8個臺站的毫米波望遠鏡組成幹涉陣列,打造了一個超級巨無霸「相機」——虛擬的視界面望遠鏡(EHT)。這些望遠鏡被分布在世界最偏僻的角落,包括夏威夷的火山、亞利桑那州的高峰、智利的荒漠以及冰天雪地的南極。

200多名來自全球的科學家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將他們的望遠鏡對準了這個叫做M87的星系,觀測期間大約持續了10天左右。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加漫長的數據處理階段,一等就是兩年。

由於各個望遠鏡觀察到的數據量加起來足有3600TB,換算成電影大小要幾百年才能看完,因此這些數據無法通過網絡傳送,就只能被存儲在移動硬碟裡運往美國波士頓和德國波恩的數據處理中心,並由麻省理工學院和馬普所等機構開發出全新的算法,加速數據分析。

「這在十年前是無法想像的,但是今天我們做到了。」 Doeleman教授感嘆道,「技術的突破、世界上最好的射電天文臺之間的合作、創新的算法都匯聚到一起,打開了一個關於黑洞和事件視界的全新窗口。」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主任、黑洞可視化研究專家Jean-Pierre Luminet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給黑洞拍照最大的難點是,要把一個無法看見的東西『實體化』,但是通過全球多臺望遠鏡的通力合作,他們做到了。」Luminet早在1978年就曾用IBM7040穿孔計算機,模擬出第一張黑洞圖片,這幅黑洞形態在幾十年後仍然作為電影《星際穿越》的藍圖。

「我們捕獲到了黑洞的首張照片。」來自天體物理中心、哈佛大學及史密松寧學會的EHT項目主任Sheperd S. Doeleman表示,「這是一項由200多位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完成的非凡的科研成果。技術的突破、世界上最好的射電天文臺之間的合作、創新的算法都匯聚到一起,打開了一個關於黑洞和事件視界的全新窗口。」

參與此次觀測的望遠鏡包括ALMA、APEX、IRAM 30米望遠鏡、James Clerk Maxwell望遠鏡、大毫米波望遠鏡(LMT)、亞毫米波陣(SMA)、亞毫米波望遠鏡(SMT)和南極望遠鏡(SPT)。馬普射電所和麻省理工學院Haystack天文臺的專用超級計算機負責了對原始觀測數據的相關工作。

這一激動人心的成果受到了中國科學院天文大科學中心(CAMS)的支持,CAMS由中國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和上海天文臺共同建立,是EHT的一個合作機構(EHT共有3個合作機構)的成員。上海天文臺臺牽頭組織協調國內學者通過該合作機構參與此次EHT項目合作。

中科大物理學院天文學系教授袁業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科學家採用的是1.3毫米的射電望遠鏡觀測,不僅在EHT的聯網觀測上面有貢獻,而且在數據分析上也有關鍵性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國科學家來自大學,他們的貢獻也來自理論方面,包括怎麼從理論方面解析觀測天文學家的觀測結果。」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路如森研究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是一個匯聚了十幾臺站望遠鏡陣的項目,每臺站又有很多個望遠鏡組成,幾天內產生的觀測數據相當於歐洲核子中心一年的數據量,對於這樣一個複雜事件的出現,科學家會分成獨立的工作組,每一個工作組會有不同的小組進行處理,參與數據處理,進行比對,中國科學家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EHT的建設和今天宣布的觀測結果源於數十年觀測、技術和理論工作的堅持和積累。這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的密切合作是分不開的,是全球團隊合作的典範。13個合作機構共同創建了EHT,使用了既有的基礎設施並獲得了各種機構的支持。主要資金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歐盟歐洲研究理事會(ERC)和東亞資助機構提供。

「對M87中心黑洞的順利成像絕不是EHT國際合作的終點站。」上海天文臺臺長沈志強研究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期望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EHT會有更多令人興奮的結果。」

人類對科學的探索已經買入了另一個時代。EHT的研究人員還在發布會上表示,基礎科研將會是歐洲科學發展的優先選項,各國與歐洲議會幾周前已經達成共識,未來還有幾千億歐元的科研項目正在規劃中。

相關焦點

  • 講述科學家發現「金釘子」故事
    《面壁百年·尋找「金釘子」的中國科學家》新書分享近日,一部講述10餘位科學家發現、證明及捍衛長興灰巖及「地層金釘子」全過程的長篇報告文學《面壁百年·尋找金釘子的中國科學家》,在長興龍山街道舉行了新書分享會。
  • NASA繪製黑洞圖像 高清動圖揭秘黑洞背後的故事
    NASA繪製黑洞圖像高清動圖揭秘黑洞背後的故事,人類歷史上第一幅黑洞照片的誕生,是科學史上的一次壯舉,但是實現難度極大,最後得到的圖像解析度相對較低。科學和技術是不斷進步的,科學家預計,未來我們可能看到黑洞的直接圖像質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顯著改善。
  • 2019年黑洞最大的發現,其中科學家發現黑洞噴出不明飛行物
    2019年,科學家們拍攝了一張絕對令人難忘的黑洞M87圖像,位於位於處女座A星系中心,距離地球約5300萬光年。奇點的首次特寫,被稱為事件地平線望遠鏡網絡捕捉,看起來像一個顆粒狀的微小點,周圍環繞著模糊的橙色環。但是,這個像素化的小圖像實際上是一個黑洞,其大小與太陽系一樣大,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
  • 美華裔天文學家參與拍攝首張黑洞照片 講述背後故事
    當時,連愛因斯坦本人也沒有想到宇宙中真的存在黑洞。但隨著過去幾十年的天文觀測,天文學家有間接的證據證明黑洞的存在,但從來沒有人正式見到真正的黑洞。之前,沒有足夠技術拍攝黑洞黑洞有不同的尺度,此次,科學家拍攝的M87,是一個「超大型黑洞」。
  • 科學家奶爸的宇宙手繪背後的故事(二)
    我給女兒講解電影的幾張手繪講解圖,也出乎意料的得到了眾多媒體和廣大網友的關注,據統計已有數十萬篇相關報導,超過1億人次的閱讀,並引起數萬人開展熱議。這些數字和眾多網友們的留言都給了我極大的觸動,真切的希望能利用有限的時間為孩子們的科學普及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 講述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但這個幾十年後的「遺篇」,正是中國古動物館的鎮館之寶——許氏祿豐龍的化石為我們講述的新故事。它在恐龍家族譜系中的位置變化,恰恰反映出古生物學特別是恐龍學在最近幾年裡的日新月異。    在《聽化石的故事》裡,我們還可找到其他與許氏祿豐龍相關的故事,比如它不平凡的履歷,比如楊老獻身科研的人生。
  • 中國發現黑洞之王的背後
    黑洞接近一顆恆星,施展吸星大法,撕扯掉對方的氣體物質,形成吸積盤,並射出明亮的X射線光——那是物質被黑洞吞噬前的「迴光返照」。迄今,銀河系中幾乎所有恆星級黑洞都是這樣找到的。(還有一個新方法是觀察兩個黑洞合併形成的引力波)過去五十年,X射線暴露了約二十顆黑洞,均在3到20倍太陽質量之間。銀河裡應該有上億顆恆星級黑洞。可黑洞雙星系統中發X射線的只佔少數。
  • 「萬物理論」講述霍金的人生故事
    電影「萬物理論」講述了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故事,霍金是一位研究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的科學家,他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宇宙學的面貌。個體生命始終是渺小的,霍金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終身都在與身患的退化性疾病做抗爭,他是我們的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人們甚至將霍金的名字和歷史上的科學巨匠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相提並論。霍金屢次成為娛樂界的搞怪人物,人們很少知道霍金的個人生平。
  • 科學家發現藍超巨星被黑洞吞噬發出的信號
    11月1日消息,據悉,科學家們通過NASA的望遠鏡對P13黑洞進行了研究,發現了該星系內有著匪夷所思的黑洞行為。他們發現該黑洞擁有奇快的吸積速率,釋放出的X射線信號也異常明亮,不過,此次的發現有助於科學家們了解超高能量的天體行為   從圖中可以看出,NGC7793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做客「華夏講壇」,與大學生講述他的科研故事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鄧子新教授,受邀做客該校「華夏講壇」,開展「院士大學堂」,與600名師生講述他科研背後的故事。「華夏講壇·院士大學堂」鄧子新院士的報告題為「我本平凡科研案例背後的科學與人文思考」講座,他分別以曾經研究的「冷門」和「熱門」兩個科研項目,即「DNA硫修飾的科學發現」和「重要抗生素的化學生物學」為案例,向大家講述了科研項目背後的探索與人文啟示。
  • 2020年十大黑洞發現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物理學家如今正處於了解黑洞的黃金時代。自2015年以來,研究人員已經能夠使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獲得黑洞併合產生的信號,而諸如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等望遠鏡曾拍攝到黑洞陰影的第一張照片。2020年也不例外:一系列令人興奮且獨特的發現加深了我們對黑洞的認識。
  • 2020 年十大黑洞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黑洞發現
    2020 年也不例外:一系列令人興奮且獨特的發現加深了我們對黑洞的認識。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番 2020 年的十大黑洞發現。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黑洞發現其他三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分別為居裡夫人(1903 年)、瑪麗亞 · 格佩特 - 梅耶(1963 年)和唐娜 · 斯特裡克蘭(2018 年)。LIGO 觀測到迄今為止最大的黑洞併合
  • 珠江科學大講堂講述火星探測背後的故事
    10月29日,由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科學中心、羊城晚報社主辦的第77期珠江科學大講堂邀請到了國際宇航聯衛星商業應用專委會亞太辦主任、航天科普專家、研究員朱林崎老師為我們講述火星探測的故事。回顧今年火星探測,2020年7月20日凌晨,阿聯的希望號開啟了奔赴火星之路。2020年7月23日是中國的「天問一號」。「天問一號」的名字來自屈原的《天問》,這個命名體現了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執著。
  • 「我是科學家」| 大國工匠講述國產盾構機的逆襲故事
    「我是科學家」| 大國工匠講述國產盾構機的逆襲故事2019-05-27 | 發布者:王小傑 | 來自工程機械在線   2019年5月19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承辦的「我是科學家」演講第十一期在北京市軍事博物館成功舉辦。
  • 8位科學家故事被編成繪本,講述生動故事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發現者屠呦呦、中國第一代航天人梁思禮……這些被譽為「共和國脊梁」的科學家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如何讓科學家們的人生經歷和奮鬥故事以更加新穎有趣的方式走近孩子們、發揮榜樣引領作用?
  • 黑洞王者被科學家發現,顛覆以往科學認知,或將改寫黑洞研究理論
    白洞對於科學家來說更加神秘,因為白洞的隱匿性,甚至比黑洞更神秘。雖然很多科學家認為,一些類星體應該是白洞,但是經過長期的研究,科學家依舊沒有找到任何證據。現在黑洞是人類唯一發現的天體,但是我們現在對於黑洞知之甚少。今天美女小倩給大家說一下黑洞的新發現,希望朋友們能夠加我粉絲一起探討。我們的宇宙中有很多神奇的黑洞,以往科學家認為黑洞的質量有其內在的限制,因為這是一些物理條件造成的原因。
  • 最大恆星級黑洞被發現,現有黑洞理論被顛覆,中國科學家功不可沒
    當然,理論上的數值都需要在宇宙中找到答案,在2010年,科學家們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發現了一個距離地球600萬光年的恆星級黑洞,它的質量要比在2007年發現的處於M33星系中的恆星級黑洞大很多,後者只有太陽質量的15倍,而前者的質量估算是太陽質量的23倍左右。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講述科研背後的「冷」和「熱」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講述科研背後的「冷」和「熱」發布時間:2019年05月17日 11:44 來源:中新網湖北 5月1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鄧子新教授受邀參加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十五周年校慶系列活動——做客「華夏講壇」開展「院士大學堂」,作題為「我平凡科研案例背後的科學與人文思考」講座。該校近600名師生共聚一堂聆聽了這場報告。
  • 科學家終於發現介於較小黑洞和超大黑洞之間的罕見黑洞類型
    據外媒報導,儘管科學家們最近才能捕捉到黑洞的圖像,但他們對黑洞卻了解得不少。這些密度極高的天體會吸收任何靠其很近的天體,它們是大多數星系的中心,至少天文學家是這樣認為的。 另外目前已知的是黑洞有兩種類型:標準版(較小版)的質量被認為是太陽的5到100倍;另一個版本是超大質量版,其質量是太陽的1000倍以上。
  • 科學家終於發現介於較小黑洞和超大黑洞之間的罕見黑洞類型
    據外媒報導,儘管科學家們最近才能捕捉到黑洞的圖像,但他們對黑洞卻了解得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