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9月16日)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臺已將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巡天觀測所獲得的數據對外公布,供國內用戶和國外合作者使用。其公開的光譜數共計220萬條,已超過目前世界上所有已知的恆星巡天項目的光譜總數,是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郭守敬望遠鏡(即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是我國自主研製的中星儀式主動反射施密特望遠鏡。它創造性地應用主動光學技術,實現在觀測中鏡面曲面連續變化,不同瞬間是不同的施密特光學系統,突破瞭望遠鏡大口徑與大視場難以兼得的瓶頸,實現通光口徑最大4.9米,視場直徑最大5度,是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即大視角)望遠鏡,也是世界上新型的可以實現10米以上更大口徑的大視場望遠鏡的最好方案。
LAMOST於2001年8月動工建設,2009年6月通過了國家發改委驗收。2011年9月實施了為期9個月的巡天觀測,共觀測了401個天區,獲得54萬條信噪比大於10的恆星光譜和37萬顆恆星參數星表。2012年9月28日,LAMOST啟動正式巡天觀測,到今年6月15日圓滿結束了第一年巡天觀測任務。從8月26日起,LAMOST所獲取的數據開始供國內用戶和國外合作者使用,光譜數共計220萬條。
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介紹,利用LAMOST的光譜數據,已經取得了一系列較高質量研究成果。在M31/M33及其鄰近的135平方度區域內新發現500多顆類星體,這是目前我國天文學家利用自主設備在該天區發現的世界上數目最多的類星體樣本;發現了近3000顆白矮星,其中206顆是新發現的DA型白矮星;利用LAMOST數據已發表SCI論文16篇。今年7月,已確定國內外7家科研機構所提交的15個課題作為「LAMOST巡天重點課題」。
嚴俊指出,利用LAMOST的巡天數據,天文學家不僅能夠探尋從銀河系逃逸出的超高速星,揭開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面紗,而且還可以探知銀河系的物質(特別是暗物質)分布,揭示銀河系中各組分的化學和動力學特徵。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