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眼中星空的變化,不僅與頭頂的星星有關,還與腳下的地球有關

2020-12-01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左文文、段鵬碩、黃乘利(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天之文科普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北極星是現在最靠近北天極的一顆星,對於身處北半球的人來說,它的位置幾乎不變,可以用它來辨別方向。

圖1 來源:作者提供

但根據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的科學家們對地球自轉的研究,在未來,北極星的這一作用將被織女星替代。

科學家為什麼要研究地球自轉變化?地球自轉的變化對我們眼中的星空有什麼影響呢?

一、地球自轉一直在變化,而且變化相當複雜

晝夜交替,日月星辰東升西落,背後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地球圍繞一條通過地心、連接南北極的假想軸轉動,這就是地球自轉,而那根假想軸被稱作自轉軸

從地球北半球看,北極星的位置幾乎不變,這是因為它幾乎正對著地球自轉軸。

但地球自轉一直是恆定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

地球的自轉一直在變化,而且變化得相當複雜,既有「歲差-章動」,還有「極移」和「日長變化」。

1. 歲差-章動:自轉軸的陀螺式轉動和點頭

地球圍繞著自轉軸轉動。

在地球自轉的同時,自轉軸也在轉動,就像一個陀螺,會造成天極約每2.6萬年圍繞黃極轉動一周(如圖2所示),這便是歲差

圖2:地球自轉軸圍繞黃極轉動的示意圖,圖片版權:上海天文臺

陀螺式運動的同時,天極還相對於黃極若即若離,擺動周期小於18.6年,這就是章動

看到這裡,您可能有點糊塗了。天極、黃極是什麼意思?別著急,聽筆者慢慢道來。

為了研究天體的位置和運動,科學家們假想出一個球體——天球,以地球質心為中心,半徑無限長,如圖3所示。

圖3:赤道、黃道、北天極、北黃極的示意圖,圖片版權:上海天文臺

地球表面的點隨著地球自轉產生的軌跡中,最長的圓周線稱作赤道,而赤道所在的平面稱作赤道面,赤道面將天球分為北天球和南天球兩部分。赤道與北、南天球相交的點分別是北天極和南天極。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平面被稱作黃道面。假想一條直線經過地球球心,垂直於黃道面,它與北、南天球各相交於一點,分別稱作北黃極南黃極

赤道面與黃道面之間夾角23度26分,兩者在天球上存在兩個交點,相距180度,分別稱作春分點秋分點

從地球上看,太陽沿著黃道面運動,從赤道面以南向北通過天赤道的那個交點是春分點;而太陽從北向南通過天赤道的那個交點是秋分點。太陽通過春分點到達最北的那一點稱作夏至點,太陽通過秋分點到達最南的那一點稱作冬至點

早在公元前,人們就發現了地球自轉變化導致的異常。

公元前二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圖3)為850顆亮星編制了星表。與150年前人們在亞歷山大城編制的約20顆星的星表進行比較後,他發現在這150年裡,這些恆星相對於春分點的位置向東移動了近2度。他推測這可能是春分點沿著黃道面後退的結果,進而推算出春分點每100年向西移動1度。

這是人類首次發現歲差的證據,結果與現在推算出的每76年向西移動1度存在一定差距。

圖4: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圖片來源:wiki

在我國古代,人們通過觀測冬至點的移動來推求歲差。

晉代虞喜根據《堯典》記載了解到,在堯的時代,冬至黃昏,頭頂會看到昴宿;而時隔2700餘年,他自己的實測顯示,冬至黃昏,頭頂看到的星宿不是昴宿,而是相距50多度的東壁了。據此他推斷出,冬至點每50年向西移動1度,並創立了歲差的概念。

中國古人還首度將歲差納入曆法計算。

為什麼存在歲差,牛頓最早給出了理論解釋。

地球是一個橢球,赤道部分較為突出,兩極稍扁。相比於對非赤道部分的引力,太陽和月球對赤道突出部分的引力更大,造成自轉軸繞著黃極轉動,北天極沿著與黃道面平行的平面向西移動,大約每2.6萬年移動一周,即每76年約移動1度。除了日月造成的歲差,在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下,還存在微弱的附加歲差。如果地球是一個正球體,或者地球赤道面與黃道面以及白道面重合,在忽略其它行星對地球的作用後,將不會出現歲差現象。

日、月軌道的複雜相互作用,又產生了許多短周期振動,這些短周期通常小於18.6年,主要體現為一種北天極相對於北黃極若即若離的點頭式運動,它們便是通常的所謂章動。

2. 極移:研究極移數據 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地球

地球自轉軸與地球表面有兩個交點,以其中一個交點為例,地球在表面大氣、內部流體等影響下,該交點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會發生移動,這便是極移。在交點位置變化的區域內,確定一個參考點,參考點與地球質心的連線為參考軸,固定在地球上。你會發現,極移就是指自轉軸相對於固定在地球上的參考軸的「漂」。根據近80年來的天文觀測資料,發現了極移數據中包含著多個周期的極移,如周期接近14個月的張德勒周期極移,周期為一個月、半個月和一天左右的各種短周期極移等。造成極移的因素很多,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涉及日、月引力以及大氣和海洋的作用,內部因素則涉及到地幔、地核等內部結構的物理機制。

因此,如果我們研究極移的觀測數據,反過來可以幫助探究地球的外部因素和內部結構。

目前,上海天文臺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的科研人員正著力於開展工作,利用觀測的極移數據來探測地球深內部大尺度的流體運動(例如液核振蕩)和固體內核擺動;同時開展數值模擬工作,探究地球深內部流體以及內核運動如何影響極移。

3. 日長變化:地球自轉的變慢 讓白天和黑夜都變得更長

由於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潮汐作用,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日長不斷變長,即白天和黑夜時間都在變長,平均約每100年變長0.002秒。

除了自轉速率越來越慢,科學家們還發現自轉速率存在周期性的變化。日長變化具有從一天到數十年、甚至更長期的變化頻譜,分別對應於不同的天文和地球物理機制。一般認為,尺度為數十年的年代際變化和尺度約5到10年的亞十年變化很可能與地球深內部物理有關。

二、自轉軸指向參數:除地震學以外,研究地球深內部的重要手段

上述提到的歲差-章動、極移和日長變化,在物理上用自轉軸指向參數(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 EOP)表示。它們都反映了地球的整體運動及其隨時間變化的重要信息。

EOP被認為是除地震學之外,另一種研究地球深內部物理學的重要手段,是天文學為研究地球內部而特製的「望遠鏡」,一直是科學家們重點測量和研究的對象之一。

圖5:地球內部結構的藝術家想像圖,圖片來源:《國家地球兒童版》網站

如圖5所示,從外到內,地球內部的圈層包括地殼、地幔、流體外核和固體內核。它們具有怎樣的物理結構,運動狀態如何?它們相互之間正在發生哪些動力學耦合作用?液核中的磁場是如何產生、維持、變化的?這些神秘而重要的科學信息對理解我們所處的地球並進而推廣到對其它類地行星的研究等都至關重要。

令人遺憾的是,所有這些信息我們都不能從地表或空間直接觀測得到。但幸運的是,上述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對EOP變化的精細特徵入手進行間接「觀測」和研究。

接下來,就請隨筆者去了解上海天文臺的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最新發表的研究成果,看看他們從日長變化的數據中發現了什麼。

三、首次發現日長變化中的一個新信號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動力學研究中心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在EOP參數之日長變化研究方向取得了新進展,首次發現了日長變化中存在顯著的約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並首次發現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的快速變化的發生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

目前這項研究成果已經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綜合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後文簡寫成「該研究」);另一項關於日長變化6年信號的檢測及其衰減和激發的物理機制的最新研究也發表在國際知名地學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固體地球物理學》(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關於日長變化的精細時變特徵和相關的物理原因,目前該領域還所知甚少,但這部分的研究對於進一步了解地核的年際運動特徵以及解決地磁場快速變化的起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地磁場的快速變化被稱作地磁急變(「jerk」)。

據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上海天文臺的段鵬碩副研究員介紹,他們的研究採用了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系統(IERS)提供的1962至2019年近57年的日長變化數據,結合大量數值模擬算例分析,基於標準小波時頻變換方法(NMWT)和他們獨立發展的「去小波邊緣效應」(BEPME)的策略」,準確地分離出目標諧波信號。

雖然NMWT方法具有很高的頻率分辨能力,能區分日長亞十年變化中不同的頻率成分,然而該方法具有顯著的邊緣效應問題。所謂NMWT邊緣效應,可以用觀測時間序列的跨度與邊緣效應的區間長度之間的比較來衡量。比值越小,小波邊緣效應對提取信號振幅(信號的強弱)的影響越大。如果取標準小波的窗寬因子為3,周期為6年的信號對應的區間長度接近30年,而此次採用的數據時間跨度是57年,數據時間跨度不到區間長度的2倍,邊緣效應明顯,使得難以準確地分離出目標信號。

△圖6. 利用該研究所提出的方法(NMWT+BEPME)提取的日長亞十年振蕩結果(紅線)與原始信號(黑線)的比較:兩曲線總體上非常吻合,表明日長亞十年變化特徵可以很好地使用6年和8.6年兩種頻率信號的疊加解釋。

他們獨立發展的BEPME策略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一不足,從而準確地分離出目標諧波信號。該團組研究結果表明,日長亞十年變化中實際存在兩個主成分的周期信號,周期分別為6年及8.6年。如圖5所示,這兩個信號的疊加可以很好地解釋觀測到的日長亞十年變化的時頻域特徵。也就是說,他們的工作否定了目前國際上已被廣泛接受的日長變化亞十年周期信號中僅存在周期為6年的信號的觀點,首次發現了日長亞十年變化中存在顯著的約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如圖8所示。

段鵬碩指著圖6,略加思索,充滿期待地說:這批數據中還蘊藏著一些有意思的問題,由我們工作重構的日長振蕩結果(紅線)與原始信號(黑線)總體擬合得很好,但在1972年和2014年左右卻稍有差別。那麼為什麼存在差別,便是我們接下來要重點攻關的問題。

這個新信號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的快速變化很可能有關係。

前人工作未能澄清日長亞十年變化的不同物理起源問題,而他們的研究表明,日長變化中周期約8.6年的信號很可能與液核表面赤道附近的扭轉阿爾芬波振蕩有關。

根據天體磁場的發電機理論,地球的磁場源於地球內部的地核。內核溫度高達約6000開爾文,向外散發熱量,推動液態外核中的熔融鐵的對流運動,如圖8中橙色的線所示。於是,導電流體在宇宙初始磁場中的運動產生電流,該電流又會激發產生新的磁場,如圖6中藍線所示。

△圖7:地球發電機(地球磁場產生原理)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all-geo.org/highlyallochthonous/wp-content/uploads/2010/07/dynamo.jpg

電流和新產生的磁場形成的電磁力又會反過來影響著外核中導電流體的運動,從而形成一個可拋除初始磁場、能夠自維持的「地球發電機」。當然,由於地球磁場在形態和演化上很複雜,而且地球內部的物理參數非常極端,要精確重構地球磁場的產生和演化,還需要更多深入的細緻研究。

如果將磁場的磁力線想像成一根根琴弦,當磁場收到擾動時,磁力線這些琴弦就會振蕩,振蕩會沿著磁場傳播出去,便形成了阿爾芬波。當磁力線聚集成一個個稱作『磁流管』的管狀結構,在磁流管中傳播的阿爾芬波就是扭轉阿爾芬波。該扭轉波向外傳播,與地幔發生耦合作用,從而導致日長中出現同樣周期的波動信號。

利用該團組提出的數值模型,日長變化中周期約8.6年的信號的極值時刻與地磁急變的發生之間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

△圖8. 該研究恢復的目標8.6年周期振蕩與地磁急變(jerks)時刻(陰影矩形條帶)所示的對應關係;紅色曲線是本文恢復的結果,綠線是紅線的最小二乘擬合結果,該結果可進一步用於預測未來地磁急變發生的時間.

如圖8所示,1995年和2017年發生的地磁急變與該信號的極值時刻吻合地很好,據此,他們預測在最近的1到2年內很可能會有一次新的地磁急變事件發生,預測事件發生的時間如圖8中黑色箭頭所標示。

該研究的第二作者、上海天文臺的研究員黃乘利補充道,「目前地磁急變的預測是國際上的一個難題。我們的工作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入口,可以通過精確分離地球自轉的亞十年變化振蕩信號,預測未來地磁急變發生的時刻。也不難看出,通過地球自轉的精細變化特徵的研究,可以深入研究地球深內部的磁流體動力學問題。」

四、後記

時間的單位——平太陽秒是以地球自轉周期作為基礎來確定的。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也就影響到與時間有關的科學,尤其是對時間精度高要求的學科。對於地球自轉變化的研究,應用層面的意義不容小覷。而物理上,它是天文學為研究地球內部而特製的「望遠鏡」。

從認識地球自轉變化的表現,到以日長變化為例,了解科學家們發現新信號、解釋新信號和提出預測的過程,這便是研究地球自轉最想實現的目標。

在與該研究團組的成員溝通過程中,筆者翻閱了他們參考的專業書籍,如《地球自轉》等,書本上的標註和筆記密密麻麻;對於地球自轉變化的類別以及當前研究進展,他們充滿熱情地向筆者講述。談及他們獨立發展的「去小波邊緣效應」的策略,段鵬碩直接拿起紙筆,寫起了邊緣效應的區間長度的公式,講起這種方法的技術細節。

從這些細節,不難窺見他們紮實的學術基礎,長期的積累,對未知的好奇,對前沿問題的探索。腳踏實地,厚積薄發,讓這些從事基礎科研的科學家們一路走來,堅定而從容。

參考資料:

1.Duan, P. S. & Huang, C. L.,(2020). Intradecadal variations in length of day and their

correspondence with geomagnetic jerks. 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doi.org/10.1038 /s41467-020-16109-8.

2.Duan, P. S. & Huang, C. L.,(2020). On the mantle - inner core gravitational oscilla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effects. J. Geophys. Res: Solid Earth. 125, e2019JB018863.https:/doi.org/10.1029 /2019JB018863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109-8

4.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19JB018863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相關焦點

  • 我們正在失去頭頂的星空!全球不斷變暖,星空也越來越暗淡
    前不久和我的老師聊天,談起了我們頭頂的星空,不由得發出感嘆:小時候星空那麼亮,銀河仿佛觸手可及。可如今,在城市絢爛的燈光之下,星星逐漸消失,銀河也只能通過網絡或者電視才能看見,就好像它只是個傳說。的確,隨著光汙染越來越嚴重,原本明亮的星星也變得十分暗淡。而隨著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平均氣溫不斷升高,天文觀測也變得越來越難。
  • 地球真的在轉動嗎?為何我們感受不到,頭頂的星星位置也不變
    審核-小文小時候我們總喜歡仰望星空,一顆兩顆數著漫天的星星。長大後,我們幾乎忘卻了頭頂的星河,也不再會在意「為什麼星星總是數不完?」的問題。或許我們小時候以為夜空中的星星都是穩定不變的,長大後即使知道這世界的每一個事物都有自己運轉的規律,我們也懶得在意它們今天與明天的區別。地球有它的自轉和公裝,太陽也會有它的運行方式,銀河系當中的每一個天體幾乎都在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進行共同質心運動,當然也會有極少數的個體不按常理出牌,這裡我們主要講的是大多數。地球自轉,我們可以感受到四季的變化,星星也會東升西落。
  • 夜晚的星空中究竟有多少顆星星?
    天上繁星點點,那麼星空中究竟有多少顆星星呢?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在地球表面人眼所能夠看到的星空中星星的數量。其實白天有時也可以看到幾顆星星,除了月亮和少數幾顆星星,絕大多數的星光都被太陽的光芒掩蓋了。此外,天空中的星星雖然都在動,地球也在公轉,太陽也在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但由於星星的本體之間距離十分遙遠,星空的樣子幾千上萬年也不會有多大變化。
  • 恆星的光到達地球需要數千萬年,我們看到的星光都是假的嗎?
    我們肉眼可見的行星有五顆,其中光芒最耀眼的當屬金星,儘管它的亮度仍然無法和月球、太陽進行比較,但至少可以比最亮的恆星天狼星的亮度高出14倍左右。很多觀星者習慣從固定的視角去審視星星的位置變化,但事實上,天空中的大多數星星都一直處於高速的運轉活動之中,肉眼無法觀察到它們的真實運動軌跡。
  • 浩瀚星空的奧秘:走進星星的世界
    遙望遙遠深邃的星空,被無數顆美麗的星星點綴,美麗的夜空是我們很好的回憶,還記得你曾經在夜空下許下的願望麼?這麼多年,星星依舊閃亮在夜空裡,那麼大家知道星星是什麼嗎?天上的星星大多數是恆星。恆星因在地球上看相對位置基本不發生變化而得名。而恆星是可以自己發光的,我們的太陽是恆星,那麼地球是行星,圍繞太陽旋轉,自己不發光,月球是衛星,圍繞地球旋轉。
  • 地球一直在運動,為什麼天上的星星位置基本沒變化呢?
    天上的星星無數,每顆星都在動,不動那是不成的。太陽系在動,腳下的地球也在動,你可能不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速度達到了每秒30公裡。而我們所認為的星星亙古不變,這是一種錯覺,實際上,根據古籍中記載的星位,諸如北鬥七星、獵戶座、小熊座等等,在過往的數千年中都發生了位置變化,更何況數千萬年、數億年呢。以人類短暫的一生去衡量宇宙,那肯定是亙古不變的,實則不然。
  • 手機「追星族」:3D效果顯示 地球上瞬移看星空
    2015年6月5日 晴朗的夜晚,一邊看著天上的星星一邊與好友談理想,這是許多人對童年最美好的回憶。藉助手機,人們現在依然能很方便地看星空,甚至能在地球上「瞬移」,換個地方看自己頭頂上的星星。使用Star Walk,人們可以在手機上觀察恆星、行星、星座、流星雨等各種天文星體與現象,還可以拖動手機屏幕上的時間軸,看看這個星系在過去的樣子,當然也可以向前拖,看看它未來可能變成什麼樣。經常觀察自己頭上的星空,如果感覺厭煩了,你也可以轉動三維地球儀,看看地球另外一端的人們頭頂上有哪些星星?2.
  • 趣科普|秋冬季星空天文課程,認知星空,星座,星組和月球觀測—我和星空有個約會(12月多期/徐匯/2H)
    夜幕降臨,繁星閃亮,若是仰望星空,會發現一個神秘的世界。不僅可以欣賞星空的美麗,還可以拓展我們的思維。可以學習有關天文的專業知識、熟悉天文儀器的操作;還可以傾聽到美麗的星座神話,沉浸在浪漫的傳說故事中。
  • 地球在宇宙中高速飛行,每秒達200公裡,星空為何沒有變化?
    我們知道,在地球公轉和自轉時,因為引力的原因,人類和地球上的其它生物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但大家知道嗎?當地球圍繞太陽作公轉時,其實地球運動的速度非常快,一秒鐘的移動速度超過了200公裡。可我們在夜間觀看星空的時候,卻發現星星沒有什麼變化,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 仰望星空,有宇宙觀的民族才有未來
    古埃及的金字塔、古代英國的巨石陣據說都與天文現象有關。在古代,人們利用白天的光影變化研究時間和季節變化。由於白天陽光猛烈,人們無法看到星星,黎明、黃昏、夜晚是觀測天象的重要時段。古人很關注天體的顏色、亮度、方位變化,對日食等罕見現象很是重視,認為影響天下大勢。近代以來,天文學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伽利略等是天文學家,天文研究為克卜勒定律等許多重要科學理論的建立培養了土壤。
  • 為什麼四季星空不一樣——冬季星空那些期待的流星雨……
    《十萬個為什麼之遨遊宇宙》系列內容由「科學維他命」獨家原創,用語言、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帶你認識地球,了解星星,探索宇宙,每天幾分鐘有趣有料的知識,幫你成為科學小達人。人在地球上任何位置,只能看到半個星空,另一半星空在地平線下。在南北兩極,地球自轉軸通過頭頂,星空怎麼轉也還是那些星,而在一般緯度的地方,人們可以看到星空隨季節不同而有規律地變換。四季星空的變換原因和地球公轉有關。
  • 地球一直在運動,為什麼天空中的星星位置一直無變化呢?
    大家在夜晚抬起頭看向天空中的星星時,是否會有這樣的疑問:星星怎麼幾十天中都在那個位置呢?不是說地球一直在運動嗎,星星的位置按理說也應該變化很大呀?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知道,如果我們用肉眼看星星,所能看到的星星90%都是地球附近的恆星,這個附近指的是距離地球1100光年之內,毫無疑問它們都在銀河系之中。
  • 【小記者專享】學校裡聽不到的天文課堂,領略四季星空的別樣奧秘
    "爸爸,天上有多少顆星星?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彗星為什麼有尾巴?怎麼辨別星座?......孩子們將收穫1、觀察和認識四季的主要星座和天空中的主要星星2、知道四季星空的變化與地球公轉有關3、會通過星座辨認方向4、意識到觀測星空需要恆心和毅力,科學探索需要持之以恆分享課程介紹1第一課為什麼四季的星空不一樣
  • 我是「追星族」(組圖)|星座|手機屏幕|星空_網易新聞
    藉助手機,人們現在依然能很方便地看星空,甚至能在地球上「瞬移」,換個地方看自己頭頂上的星星。  1. Star Walk 2  在目前的觀星類應用中,Star Walk是名氣最大的,也是最好用的。將這款應用下載到手機上以後,人們就可以擺脫過去看星空必須抬頭望天的問題了,因為整個星空已經握在手中。
  • 講講星星的魂
    我們的這個宇宙,萬物有靈,所有的物質都具有靈性,只是他們處於不同的維度,我們不能全部感知到而已。比如我們居住的地球就是一個非常高等的生命體,她在不同的維度都存在,她也有自己的魂。每一個星星的魂與他在物質空間的體積大小沒有多大的關係,而是與他誕生的時間有關,時間越長的星星其魂越大越強。
  • 太陽帶著地球每秒狂奔240公裡,為何夜晚星空看起來卻變化不大?
    由此可見這個速度是非常快的,既然太陽帶著地球以每秒240公裡的速度向前狂奔,為什麼晚上我們看到的星空卻變化不大,甚至像是靜止不動的呢?太陽帶著地球在高速前進,但是其他恆星同時也在高速飛行呀,在夜晚中我們看到的很多星星其實都是銀河系的恆星,這些恆星並非靜止不動的,而是也像太陽那樣圍繞銀河系中心高速旋轉的,既然大家都是以同樣或者相差不大的速度在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那麼在地球上看到的這些恆星當然變化不是很大, 就好比兩架高速飛行的戰鬥機,雙方飛行員看到的對方都是靜止的或者速度很慢,因此不能站在地球上的角度去看待夜空中的星星
  • 想起那些認識的星星……
    我們上學的時候,《地理》課本中雖然涉及到了一些「天文」方面的知識,可裡面並沒有認識星星的內容。如今說起星星來,首先想到的是小時候夏天的夜空。躺在擱在屋外的納涼木板床上,不用抬頭就可以仰望那繁星似海的星空,除了那條橫貫天空的銀河,時不時地還有流星划過夜空。面對著這廣袤的星空,常常會展開無限的遐想。一、牛郎、織女星說起銀河,首先會想到「牛郎」和「織女」這兩顆星,以及有關它們的神話傳說和故事。
  • 宇宙中到處是「星星」,為何我們看到的夜空是黑的?
    奧伯斯佯謬其實這個問題不僅是我們好奇,就連很多科學家們也是同樣的好奇,所以,為了搞清楚為何宇宙看起來是黑的,才會有了著名的奧伯斯佯謬。在1823年,德國著名天文學家奧伯斯認為,宇宙如果是無限的,而且一直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之中,那麼,即使是夜晚,宇宙也應該是明亮的,而不是黑暗的,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地球的夜晚為何會是黑色的呢?
  • 地球一直在旋轉,為什麼天空中的群星位置一直沒變化呢?
    在夜晚時分,每當我們抬起頭的時候,就能看見天空中掛著的那一輪明月。有時候它如一輪圓盤,有時候則如一彎淺眉。年年歲歲,月亮都是一直掛在天空中的。作為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星星,月亮每一天也會像太陽那樣,升起落下。然後第二天又以同樣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這樣,我們就不僅要問了,為什麼我們每次抬頭的時候,看見的星星的位置都差不多呢?即使地球在圍著地球公轉,星星們的位置似乎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 900年前月球突然離奇「消失」,如今科學家找到答案和地球有關
    每當夜晚降臨,我們只要抬起頭,總能看到一彎皎潔的月亮掛在天邊。月球作為地球的鄰居,圍繞著地球旋轉。按道理來說,我們一直都能看到月亮。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大約在900年前,月球突然消失了,這是極其罕見的現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月球突然消失不見呢?科學家對此也做出了解釋,認為這和地球脫不了干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