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拉屎的教育」一文中提到:民國時期,汪達之創建淮安新安小學時制定的教育計劃大綱中,有這麼一項內容:要認識每晚容易看見的恆星和行星十二顆以上……。第一次讀到這段內容時,不由自主地自我對照了一下。掐指一數,發現自己認識的星星不多不少,剛好是十二顆。
我們上學的時候,《地理》課本中雖然涉及到了一些「天文」方面的知識,可裡面並沒有認識星星的內容。如今說起星星來,首先想到的是小時候夏天的夜空。
那時候的夜空,特別的璀璨。躺在擱在屋外的納涼木板床上,不用抬頭就可以仰望那繁星似海的星空,除了那條橫貫天空的銀河,時不時地還有流星划過夜空。面對著這廣袤的星空,常常會展開無限的遐想。
一、牛郎、織女星
說起銀河,首先會想到「牛郎」和「織女」這兩顆星,以及有關它們的神話傳說和故事。夏夜的星空中,分處在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特別的引人注目,它們和「天津四」一起構成了一個三角形。
織女星幾乎就在頭頂的位置,位於銀河的西岸,特別的明亮。在它的旁邊有四顆較暗的小星星,構成了一個小菱形,傳說這是織女織布用的梭子。
在織女星的東南邊,隔著銀河的那顆明亮的星星就是牛郎星,在牛郎星的前後各有一顆小星星。三顆星星排成一條直線,俗稱「扁擔星」。民間傳說,這兩顆小星星是牛郎的兩個孩子,牛郎挑著他們去見織女母親。
二、北鬥和北極星
北鬥由七顆星組成,因七星曲折如鬥而得名,它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這七顆星的名字分別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其中天樞、天璇、天璣和天權組成鬥身,古曰魁;玉衡、開陽和瑤光組成鬥柄,古曰杓。
北鬥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因此,古人就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鬥柄指東,就是春天;鬥柄指南,就是夏天;鬥柄指西,就是秋天;鬥柄之北,就是冬天。
古人云,「夜看北鬥知南北」。通過連接鬥身的「天璇」和「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長5倍多一點的距離,可以看到和北鬥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它就是北極星。
北極星,又叫「北辰」、「紫薇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由於北極星幾乎正對著地軸,處於天球轉動的軸上,因此,地球自轉時,相對其他恆星靜止不動。從地球的北半球上看,它的位置幾乎不變。因此,在夜晚人們可以靠它來辨別方向。
三、啟明星和長庚星
天亮前後,在東方地平線上有時會看到一顆特別明亮的「晨星」,人們把它叫做「啟明星」;而在黃昏時分,西方餘暉中,有時會有一顆非常明亮的「昏星」,人們叫它「長庚星」。其實,這兩顆星是同一顆星,它就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的金星。
金星,古代中國民間稱為「太白」。由於它非常明亮,最能引起古人的幻想,因此,有關它的傳說也特別的多。在道教中,太白金星是一位鶴髮童顏的老神仙,經常奉玉皇大帝之命監察人間善惡,被稱為西方巡使。
一晃四十多年過去了。如今,再仰望星空,總覺得沒有小時候的清澈、明亮。當然,遙望星空也不可能像小時候那樣再充滿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