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地理:地球的自轉速度為什麼變化?

2021-02-15 吾遙地理

地球的自轉速度為什麼變化?

 

太陽東升西落,人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對晝夜和時間的概念大概就是這樣建立的。經過漫長歲月的探索,人們終於懂得所謂的「一日」,實際上就是地球自轉一周的反映。長期以來,人們總以為地球自轉是一種完善和諧的勻速運動。一直到17世紀末,著名天文學家哈雷發現月球公轉的加速運動後,當時許多很優秀的科學家,如歐拉、拉普拉斯等,還是沒有認為這其實是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所造成的。

最早解開月球加速運動之謎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
他早在拉普拉斯之前,就認為月球加速實質是地球自轉長期減慢的一種反映,而地球自轉的長期減慢則是由於地球上的潮汐摩擦引起的。可惜因為康德缺少定量計算,又因為沒有太陽和行星的「加速運動」作證,連拉普拉斯在當時也不接受這種正確的論斷。

對珊瑚化石的研究為地球自轉的減慢提供了有力的佐證。由於有一些珊瑚分泌石灰骨骼的快慢,與太陽光的強弱和季節的變化有關,白天比晚上分泌多,這樣珊瑚蟲就在自己體壁上留下了一道道粗細不同的環紋。
從一個最粗(或最細)的環紋到相鄰的另一個最粗(或最細)的環紋,就相當於樹木的年輪。而在年輪之間,還能見到更多很細的「日輪」。1963年,美國古生物學家韋爾斯研究了這些珊瑚化石。他報導說,平均說來,在4億年前泥盆紀時代的珊瑚化石上,每一「年輪」中有400條「日輪」,說明當時一年有400天左右。而在3.2億年前石炭紀時代的珊瑚化石上,則有380條「日輪」,說明當時一年有380天左右。目前珊瑚相鄰「年輪」之間則僅有365條環紋,正好和現在一年的天數相等。如果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不變,它公轉一周的時間就不大可能有變化,這樣泥盆紀時的一天就只有21小時54分,石炭紀時的一天也只有23小時多一點。有人據此推測地球的自轉速度越來越慢,從最原始存在狀態的每天4個小時到現代的24個小時。本世紀初,隨著觀測技術的提高,人們又發現了太陽的加速現象。此後,地球自轉速度長期減慢的事實及其原因才被重新提出來。然而這團迷霧已困惑了人們近200年。

近來,人們對地球自轉長期減慢的原因又提了新見解,認為潮汐摩擦主要發生在淺海區。另外,地球半徑的脹縮,地核的增生,地核與地幔之間角動量的交換以及海平面和冰川的變化等,都可能引起地球自轉的長期變化。但這些課題,目前還處在進一步的探索過程中。

20世紀50年代起,人們製造出了運行非常穩定的石英鐘和原子鐘,於是對地球自轉速度的測定更為精細了。一方面這對於空間發射、空間導航、地面跟蹤等空間科學意義重大;另一方面精細測定使人們對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些變化不少是具周期性的。人們首先了解的是上半年慢0.03秒,而下半年快0.03秒的周年變化。
對此,一般的解釋主要是季風和洋流周期性地搬遷地表質量引起,即上半年有搬往低緯的質量,而下半年則相反,由於角動量守恆,制約了地球自轉的速度變化。此外,還有振幅約有9毫秒的半年周期變化,以及振幅僅約1毫秒的一月甚至半月的周期變化。關於這些變化的成因,人們認為是太陽潮以及太陰潮的緣故。

在發現轉速周期變化的同時,科學家還發現地球自轉有時快有時慢的不規則變化。這些變化有的表現平緩,可能也與地核地幔之間的角動量交換有關。但有的卻是急驟的突變。如在美國華盛頓和里奇蒙兩個地方,曾測得地球轉速在1957年、1961年和1965年等都有明顯突變。這到底又是什麼緣故?它的物理機制至今還令人費解。

有人推測「海—氣」的交互作用可能會引起幾周到幾月尺度內的轉速突變。然而這種觀測資料卻很少。地震與地球轉速變化的關係人們比較關心。在我國,據一些資料表明,季節性的轉速變化和某些構造地震似乎有關聯,這對預測地震很有意義。但在1963年的千島群島大地震、1964年的阿拉斯加大地震前後,都沒有地球轉速明顯變化的表現。看來,在地球自轉速度變化的成因上,困惑人們的問題還是不少。

相關焦點

  • 地球的自轉速度為什麼是變化的
    地球生來就是旋轉的。科學家推測,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7顆行星都來自於46億年前的一個旋轉的氣體和塵埃雲團。雲團裡的物質顆粒自己也不停地旋轉,相互黏附在一起,最後形成體積較大的天體。今天,各行星繞太陽公轉的方向依然與初始雲團旋轉的方向一致。
  • 地球自轉速度有變化嗎?一年是固定的365天嗎?
    在無邊無際的太空中,地球一方面繞太陽公轉,一方面又繞貫穿地球南北極的軸線象陀螺般地自轉,它自轉的速度相對於太陽來說,每天自轉一周。億萬年來,地球不停地自轉著。很少有人懷疑地球自轉速度會有什麼變化。在過去200年中,一天的總長度平均變化了約0.01秒;還有一種是周期性變化,即在一年的某一個時期自轉加快,另一個時期自轉減慢,這種變化使每天時間長度平均變化約0.0005秒。上面這三種變化即使疊加起來,也是很細微的,難怪我們一般察覺不到了。為什麼地球自轉速度會有變化呢?
  •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地球自轉速度?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地球自轉速度?答:根據角動量(動量矩)守恆原理,地球自轉的角速度與地球轉動慣量成反相關關係。轉動慣量:物體轉動時其慣性的量度。它的大小等於組成物體各質點的質量分別與它們到轉軸的垂直距離的平方乘積的總和。其值越大,轉動狀態越不易改變。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地球自轉
    1.自轉 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的自轉 。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上是穩定的。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 適合人類生存。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3小時56分4秒,這個時間稱為恆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們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時,這是因為我們選取的參照物是太陽。由於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在公轉,這4分鐘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疊加的結果。天文學上把我們感受到的這1天的24小時稱為太陽日。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
  • 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轉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每天都在旋轉,那麼它轉動的方向是什麼呢?其實是自東向西。其實這個是有兩個說法的,一個是恆星日,一個是太陽日,但他們的時間差並不大,我們通常以太陽日來計算我們的一天。地球自轉的速度是什麼樣的呢?它又分為角速度和線速度,這個我們在做地理題的時候,很容易遇到這樣的計算,所以這個大家一定要掌握。
  • 假如地球自轉速度變快或變慢,氣候有變化嗎?對生物有什麼影響?
    實際上由於地月之間的潮汐摩擦,地球的自轉速度是在逐年減慢的,只不過是這種變化十分的微妙,不被輕易察覺而已。地球的自轉是地球的一種重要運動形式,由於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主要體現在晝夜交替、產生地方時以及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移這三個方面,因此假如地球自轉速度變快或者變慢的幅度非常大,也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發生一些改變,並會引起其他的一些「併發症」。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
    在課堂 教學中,除利用課本中《地球公轉的軌道示意圖》和表1.2《地球在公轉軌道不同位置時公轉速度的變化》進行講解外, 教師還可以利用本期的圖片素材,或者自己製作動畫進行演示,將地球公轉運動中近、遠日點(到達時間和日地距離),公轉方向,角速度和線速度的變化特點,公轉周期等知識點直觀地展示出來。   地球公轉的重要特點是一個重點內容。
  •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地球的自轉?
    為什麼我們無法觀察到地球自轉?這原因就像你無法看到腕錶上的分針轉動一樣。對於我們來說,它轉動得太緩慢了(但也僅僅是剛剛緩慢到難以察覺)。但若將它的速度減慢到60分之一,你將難以感受到它的轉動。科學家在高氣壓或低氣壓系統周圍的雲的旋轉運動中可以找到地球自轉的跡象。由於地球自轉,颶風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狙擊手在射擊時也同樣要考慮地球自轉的影響。由於地球自轉,由槍射出的子彈在到達目標的位置時目標已經移動走了一點點。
  • 地球的自轉速度為什麼時快時慢?
    經過反覆驗證,科學家測定地球的自轉速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時快,有時慢。地球自轉速度一般因季節不同而變化,1 年中8~9月自轉速度最快,3~4月自轉速度最慢。地球不僅在1年內自轉速度不均衡,而且年與年之間自轉速度也有差異。近300年來,地球自轉最快的是1870年,最慢的是1903年。
  • 日本專家解釋地球自轉速度變化原因
    新華網東京4月5日電(記者錢錚)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地幔最深層處礦物的導電性能遠高於下層地幔的其他部分,這可能是使地球自轉速度發生周期性變化的重要原因。地球自轉一周耗時23小時56分,約每隔10年自轉周期會增加或者減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但是科學家們尚不清楚自轉周期發生這種變化的具體原因。
  • 為什麼地球要自轉?
    但是科學家卻告訴你,地球每時每刻都在自轉。無論你是在中國、日本、美國還是南極,地球都在自轉。而且地球自轉的速度還很快。為什麼地球會自轉呢?其實,不僅地球在自轉,月球、太陽,以及幾乎所有的天體都會自轉。我們拿太陽系來解釋一下為什麼天體幾乎都會自轉。地球的自轉和太陽系的形成方式有關。太陽系的幼年就像一個大大的薄餅。
  • 請你挑戰: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一道題目
    地球的自轉涉及到的小知識點這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的練習題節選,上圖中有四道小題目,關於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問題,簡單的時區問題,晨昏線問題,地轉偏向力問題。你就想啊他為什麼又不會了呢?因為很多同學當時學習的時候都是靠記憶,你只要不考他背誦的話,你換個角度來考察,他都是搞不定!
  • 地球自轉速度逐年增長,誰影響地球運轉速度?會影響人類生存嗎?
    地球自轉變慢地球自轉一天是24小時,自從地球誕生開始,開啟了自轉和公轉,這是因為地球受到太陽系內的星球引力影響,再加上慣性,才讓地球開啟了自轉和公轉,可是最開始的地球自轉速度非常快,根本不適合生命出現,地球自轉24小時,是經過後期科學家們長時間的測量得出的結果,實際上24小時這一數字並不準確,每天都會出現偏差。
  • 【高中地理】如何理解地球自轉偏向力?
    原標題:【高中地理】如何理解地球自轉偏向力? 關於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問題,中學階段老師只是僅強調對於其偏轉方向的記憶,即:北半球水平運動的物體向右偏,南半球水平運動的物體向左偏,赤道上水平運動的物體不發生偏轉。
  • 高一地理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知識點
    高一地理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知識點 2013-09-04 19:51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科學家發現地球自轉速度異常,而變化可能才剛剛開始
    地球正轉得越來越快。 科學家發現地球自轉速度異常,而變化可能才剛剛開始 著名的「地出」照片。NASA
  • 地球自轉速度異常!科學家:地球自轉速度已達到有史以來最快
    雖然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感受不到,但我們的地球一直在進行自轉與公轉兩種天體移動,自轉使得地球的日照面一直在改變,也就有了24小時的晝夜輪轉,也讓地球受日照均勻,不至於出現一半沙漠一半冰川的情況。
  • 2020年地球自轉速度異常,而變化可能才剛剛開始
    2021-01-11 17:59:03 來源: 科技你懂的 舉報   地球正轉得越來越快
  • 地球的自轉速度,是怎麼計算得出的?又是誰算出來的呢?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問:地球的自轉速度最早是怎麼算出來的?不過,還是取決於你如何定義「速度」。早在亞里斯多德時代之前,許多希臘哲學家就已經知道地球是自轉的。埃拉託色尼(公元前三世紀的希臘天文學家、數學家和地理學家,被西方地理學家推崇為「地理學之父」)窮其一生,測量出了地球周長的精確數值。利用地球的周長和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可以計算出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儘管時間周期並不那麼準確。還有一種方法,即使不知道地球的周長,也可以計算出自轉的角速度。
  • 地球自轉速度異常!科學家:地球自轉速度已達到有史以來最快!
    而公轉對氣候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也很大,地球公轉軌道並不是一個均勻的圓,而是一個橢圓,這就意味著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變化的,有近日點和遠日之分,近日點地球就會迎來夏天,遠一點時地球就是寒冬,就像我們現在,就處於遠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