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來就是旋轉的。科學家推測,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7顆行星都來自於46億年前的一個旋轉的氣體和塵埃雲團。雲團裡的物質顆粒自己也不停地旋轉,相互黏附在一起,最後形成體積較大的天體。
今天,各行星繞太陽公轉的方向依然與初始雲團旋轉的方向一致。小行星,也就是行星和衛星形成之後留下的巖石天體,在圍繞太陽公轉的同時也在不停地自轉。一些體積較大的小行星需要5-8小時才能自轉一周。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為24小時。據此,一位美國天文學家威廉哈特曼(亞利桑那州圖森行星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推算出,地球赤道上的自轉速度約為1600千米/小時。
地球自西向東轉。於是各個國家都將衛星的發射地點選在赤道附近(比如美國的佛羅裡達州),而且總是朝著東方發射,這樣,衛星在發射前就具有1600千米/小時的初速度。
問題是,地球的自轉速度為什麼不加快也不減慢呢?實際上,地球的自轉速度是在變化的。地球形成初期,它的旋轉速度比現在快得多,據科學家估計,那時候地球赤道附近的自轉速度大約為6400千米/小時,也就是說,那時的一天只有6小時(如果那時候地球上有人類存在的話,那他們將會在日出3小時之後看到日落,然後是只有3小時的夜晚,估計只夠打個瞌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