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邊無際的太空中,地球一方面繞太陽公轉,一方面又繞貫穿地球南北極的軸線象陀螺般地自轉,它自轉的速度相對於太陽來說,每天自轉一周。億萬年來,地球不停地自轉著。很少有人懷疑地球自轉速度會有什麼變化。
但是,宇宙間從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地球的自轉速度也是這樣,它是有變化的。只是這種變化十分細微,要積累很長很長時間的觀測才能夠發現。
根據觀測,地球自轉速度有三種變化第一種是長期變化,它使地球在100年中,平均每天長度增加0.0015秒;第二種是不規則變化,這種變化時快時慢,快和慢持續的時間不等,出現也不規律,有時持續好幾年。在過去200年中,一天的總長度平均變化了約0.01秒;還有一種是周期性變化,即在一年的某一個時期自轉加快,另一個時期自轉減慢,這種變化使每天時間長度平均變化約0.0005秒。上面這三種變化即使疊加起來,也是很細微的,難怪我們一般察覺不到了。
為什麼地球自轉速度會有變化呢?
歸納起來,有兩類原因∶一類是地球本身的"自轉慣性"有變化;一類是影響地球自轉的外界作用有變化。
一個物體的自轉慣性,與物體各部分離開自轉軸的距離分布有關。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說明它。
請你仰面平躺在一張可以自由旋轉、摩擦力很小的轉凳上,我使勁地推你一下,使你和轉凳一起以不很快的速度繞垂直軸旋轉。在轉動幾秒鐘後,請你從平躺的姿態自動改為坐起來的姿態。這時你和轉凳的自轉速度,就會突然變快到約三倍左右。
在這個實驗中,除了一開始我推了你一下外,並沒有另外對你施加作用,為什麼在你坐起來後的自轉速度會加快呢?這是因為在平躺時,你的頭、胸、腿離開自轉軸較遠,這時你的"自轉慣性"較大,不易發生很快的自轉。一旦坐起來,你的頭、胸、腿移近了自轉軸,總的質量分布都更靠近了自轉軸,使"自轉慣性"變小,轉動較為容易,於是自轉速度也就自然會變快了。
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也有類似的現象。例如當地殼發生了大的調整,使地殼形狀有較大變化,有的部分突出了高聳的新山脈時;日月的引力使大氣和海洋的潮汐特別高漲時;極地冰蓋融化變薄,融成的液態水大量補充到赤道洋面上去時;都會改變地球距自轉軸的質量分布,使其距離總的變大,並增大地球自轉慣性,促使地球自轉速度變慢。反之,當減小地球自轉慣性時,就會促使地球自轉速度加快。
在影響地球自轉速度的外界作用中,我們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大氣對地球自轉速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