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接雙星截止周期研究獲進展

2020-08-31 今日科學

近日,《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張旭東和研究員錢聲幫在相接雙星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該研究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將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

相接雙星是兩顆子星相互靠得很近,均充滿洛希瓣且擁有一個公共包層的強相互作用雙星系統(如圖所示),其形成和演化是天體物理領域的研究熱點與難點。以往研究認為,相接雙星的周期截止在0.22天,不存在周期短於0.22天的相接雙星。隨著國際上大規模巡天和後續觀測研究的開展,越來越多的短周期相接雙星被觀測到,引發新一輪對相接雙星周期截止下限的探討。

科研人員在理論模型和前人觀測數據的基礎上,進一步從理論上得到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為0.15天,擴展了對相接雙星的認知。

相接雙星存在周期-顏色關係,而顏色反映了恆星的表面溫度。恆星的光度與其質量相關,而光度也可反映恆星表面溫度的高低。因此,相接雙星的周期與主星(大質量子星)質量之間應存在某種關係。該研究列出365顆有光譜或測光研究資料的相接雙星,並計算出它們的質量、半徑和兩子星之間的距離等基本物理參量。基於周期跟主星質量和兩子星間距的關係,研究人員推導出周期與質量比(定義為次星質量比主星質量)之間的關係,並根據相關條件,得到相接雙星的周期截止大概在0.15天。這一結果將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向前推動了一步,加深了對相接雙星的認識,並將促進相接雙星研究的進展。

觀測上,人們已發現很多周期在0.15天到0.22天之間的相接雙星,這些極短周期相接雙星的形成和演化問題將是今後雙星領域值得研究的課題之一。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雲南天文臺相接雙星截止周期研究獲進展
    近日,《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張旭東和研究員錢聲幫在相接雙星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該研究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將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
  • 天文學難點獲突破:相接雙星截止周期下推到0.15天
    相接雙星的形成和演化是天體物理領域的熱點與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人員通過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相互關係,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把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
  • 科學家提出相接雙星軌道周期長期變化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副研究員劉亮等人在相接雙星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 科學網—闡釋不相接雙星軌道長期收縮現象
    本報訊 近日,河南商丘師範學院電子電氣學院教師陳文聰在不相接雙星軌道長期收縮現象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 雲南天文臺發現首例穩定的紅矮星相接雙星
    SDSS J001641-000925是2011年發現的短周期食雙星系統,兩顆紅矮星每4小時46分鐘相互繞轉一周。美國的Davenport博士等後續的測光和光譜觀測與研究發現它是首例紅矮星相接雙星。該工作發現首例穩定的紅矮星相接雙星,並發現該雙星存在近距離的紅矮星第三天體,是一個由三顆紅矮星組成的三星系統。  宇宙中80%以上的恆星是紅矮星,然而這種數量最多的恆星能否像其它類型的恆星一樣相接在一起並擁有一個公共包層而形成相接雙星,是這一研究領域存在的未解決難題。SDSS J001641-000925是2011年發現的短周期食雙星系統,兩顆紅矮星每4小時46分鐘相互繞轉一周。
  • 熱亞矮星與中子星雙星系統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大樣本恆星演化團組吳優博士等人對熱亞矮星與中子星雙星系統進行研究,得到了銀河系中這類系統的統計性質,並分析了它們在觀測上被找到的可能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誌《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
  • 黑洞雙星吸積流變化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新疆天文臺日前傳出消息,該臺博士生鄢淑平利用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RXTE)天文衛星的存檔數據,研究了黑洞雙星系統吸積流的不規則與準周期的X射線變化,並且在國際上首次將不規則與準周期X射線變化的幅度譜相除來分析吸積流的變化,為深入研究吸積過程提供了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新方法。
  • 科學家首次發現極端公轉周期的雙星系統!
    這項研究使用智利的ALMA(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來觀察19個圍繞著較長周期軌道的雙星的原生行星盤,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12個已知的擁有不到40天周期的系外行星的雙星盤。兩架12米高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天線在天文臺的陣列作業基地(AOS)仰望天空,該基地位於智利安第斯山脈海拔5000米的查南託爾高原上。
  • 周期倍增鎖模光纖雷射器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光纖雷射技術實驗室在周期倍增鎖模光纖雷射器方向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一種九字形光纖雷射器獲得了周期倍增的超短脈衝,揭示了從周期性穩態到混沌狀態的典型演化過程,相關成果發表於《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
  • 我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
  • 天文學家發現密集雙星系統 挑戰恆星形成理論
    ,它們的軌道周期都小於4個小時。其中每一對恆星都位於雙星系統中,且軌道周期都小於4個小時。時至今日,天文學家仍覺得這種密集的雙星系統不應該存在。  在我們銀河系內,大約有一半的恆星處於雙星系統中,而太陽卻是一顆單獨的恆星,不與任何恆星為伴。這些雙星很可能形成於同一團星雲中,在誕生之初就圍繞對方公轉。
  • 爆發型白矮星吸積盤演化研究獲進展
    12月17日,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戴智斌等完成的研究成果。研究從一段充滿隨機變化,甚至「激變」的Kepler空間望遠鏡連續觀測數據中,反演出爆發型相互作用雙星處女座TW的主星白矮星周邊吸積盤,在超級爆發前後的完整演化過程。
  • 利用光學引力透鏡,發現超小x射線雙星,軌道周期只有12.79分鐘!
    天文學家探測到一種新的超壓縮X射線雙星,作為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GLE)的一部分。新發現的雙星,命名為OGLE-UCXB-01,是一個軌道周期相對較短,不尋常的周期可變天體,這一發現發表在了《arXiv》上。一般來說,X射線雙星由正常恆星或白矮星組成,將質量轉移到小型的中子星或黑洞上。
  • 雙星:「以舊換新」打造輪胎全生命周期管理
    9月6日,雙星輪胎「以舊換新」模式山東啟動會暨輪胎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臺上線發布會在青島舉行。「以舊換新」不僅能夠給最終用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而且後續升級的平臺將實現隨時隨地與用戶進行交互。據了解,雙星此次推出「以舊換新」模式,車主可以將舊輪胎按不同的規格直接作價,用於購買新輪胎。按平均每條舊卡車胎折價70元計算,相當於平均不到20條輪胎可以換一條新輪胎。更重要的是節省了車主的時間,解決了廢舊輪胎回收的煩惱。與此同時,車主利用雙星首創的輪胎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臺與雙星直接進行交互,可以把自身的需求和不滿及時傳達給雙星。
  • 波蘭發現獨特"雙星系統" 解開50年脈動恆星難題
    和太陽不同,造父變星會按照一定的周期規律性的變亮再變暗,周期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這是因為它的大氣溫度會產生有規律的冷熱變化,因而導致整個恆星體有規律的膨脹或收縮。20世紀初,美國女天文學家李維特(H·Lieavitt)發現了著名的「周光關係」: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越長,其光度就越大。
  • 科學家發現迄今軌道周期最短雙星:僅2.4小時
    這個由黑洞和紅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的周期僅為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空間局(ESA)的XMM-牛頓望遠鏡觀測到一顆恆星和一顆黑洞組成的雙星系統,它們的軌道周期非常短,達到了驚人的2.4小時,比之前的世界紀錄快了將近一個小時。
  • 新疆理化所無鈹無層狀習性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該項研究工作首次提出了通過B-F剪裁三維網絡結構獲得較大雙折射並保持低紫外截止邊、大倍頻效應的設計策略,成功篩選出一類綜合品質因子優異的功能基團,並通過實驗進行驗證研究,篩選出在深紫外波段具有重要應用的非線性光學材料。
  • 雙星系統
    >經過用天文望遠鏡長期觀測,人們在宇宙中已經發現了許多雙星系統,通過對它們的研究,使我們對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和分布情況有了較深刻的認識,雙星系統由兩個星體構成,其中每個星體的線度都遠小於兩星之間的距離,一般雙星系統距離其他星體很遠,可以當作孤立系統處理,現根據對某一雙星系統的光度學測量確定,該星系統中每個星體的質量M,兩者相距L,它們正圍繞兩者連線的中點作圓周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