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雙星吸積流變化研究獲進展

2020-11-22 人民網

中科院新疆天文臺日前傳出消息,該臺博士生鄢淑平利用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RXTE)天文衛星的存檔數據,研究了黑洞雙星系統吸積流的不規則與準周期的X射線變化,並且在國際上首次將不規則與準周期X射線變化的幅度譜相除來分析吸積流的變化,為深入研究吸積過程提供了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新方法。相關論文已經分別被國際著名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和《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發表或接收。

據介紹,吸積是天體演化的重要過程與現象。對吸積流輻射出X射線變化的研究,是認識吸積的重要途徑之一。銀河系內著名的低質量黑洞雙星系統GRS 1915+105產生相對論性的噴流,有複雜多樣的X射線狀態。即便處於穩定的χ態時,GRS 1915+105的部分能譜可用模型很好地解釋,另一部分則不能。

研究人員通過對射電波段觀測數據的分析表明,噴流性質的不同導致了χ態能譜的分化;對低頻(約0.1~30赫茲)準周期X射線變化幅度譜的分析認為,準周期X射線變化源自吸積流內區較熱的冕,對ρ態數據的相位分解也有力支持了準周期X射線變化源自冕。

與此同時,對不規則與準周期X射線變化幅度譜比值的分析發現,吸積盤具有高頻(大於10赫茲)不規則X射線變化。高頻不規則變化通常來自冕,而不是吸積盤。研究表明,這些高頻變化可能是由具有高頻率變化的冕光子對吸積盤的照射所致。(紅霞)

相關焦點

  • 上海天文臺等在銀河系中心黑洞吸積流聯合研究中獲進展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星系宇宙學研究中心主任袁峰研究員近日與美國麻州大學的王青德教授(上海天文臺客座研究員,文章第一作者)等國際同行合作,在Science雜誌發表了關於銀河系中心黑洞吸積流的重要研究結果。這一研究表明,與一般想像的完全不同,大部分進入黑洞「勢力範圍」的氣體最終卻沒能落入黑洞視界,而是以外流的形式逃逸了。
  • 爆發型白矮星吸積盤演化研究獲進展
    12月17日,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戴智斌等完成的研究成果。研究從一段充滿隨機變化,甚至「激變」的Kepler空間望遠鏡連續觀測數據中,反演出爆發型相互作用雙星處女座TW的主星白矮星周邊吸積盤,在超級爆發前後的完整演化過程。
  • 相對論噴流中的等離子體動力學與黑洞吸積流
    產生和加速相對論噴流,以及維持相對論噴流從吸積流進入到黑洞的準直結構的最有希望的機制涉及磁流體動力學(MHD)過程。我們通過廣義相對論磁流體動力學模擬研究了磁場在相對論噴流和黑洞吸積流中的作用。我們發現,包含螺旋磁場的相對論噴流會因為一種流驅動的扭結不穩定性而不穩定,這導致相對論噴流中出現螺旋扭曲的結構,並在磁重聯過程中耗散噴流的磁能。
  • 中國學者揭開最亮天體能量秘密 完成黑洞吸積模型拼圖
    中新社合肥9月5日電 (記者 吳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明確觀測到宇宙中最明亮天體——類星體中供應吸積盤的內流,完成黑洞吸積模型的最後一塊拼圖。這一在類星體中央引擎燃料供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的成果,5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各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著超大質量黑洞,它們以超強引力高速吞噬周圍星際物質,部分物質在被吞噬前轉化為能量釋放出來,形成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類星體。類星體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四大天文發現之一。
  • 風速達1800公裡每秒,首次探測到:黑洞爆發產生的紅外黑洞風
    important}來自加納裡亞斯航空航天研究所的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X射線雙星黑洞爆發期間產生黑洞風的持續紅外線發射。到目前為止,這些物質流只在其他波長範圍內被探測到,例如X射線或可見光範圍內,這取決於黑洞消耗其周圍物質的相位。
  • 我國科研團隊拼上黑洞吸積理論最後一塊拼圖
    論文題為《供給類星體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燃料的核區快速內流》。是的,這項研究就像它的標題一樣高深莫測。簡單來講,我國科研團隊此次的貢獻在於,為一項重要的黑洞理論——吸積理論找到了實實在在的觀測證據。「星系是宇宙中的基本單元,天文學家認為幾乎所有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
  • 這個「冕」竟能逃離黑洞
    通過分析慧眼衛星觀測數據,來自武漢大學和中科院高能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黑洞雙星中發現,通常稱為冕的等離子體流可以逃離黑洞強引力場,向外高速運動,並且首次在黑洞雙星中觀測到冕的速度演化。研究表明,冕趨向黑洞收縮的同時,也以接近光速向外運動,而且冕的尺度越小,速度越大。這項成果為研究冕在黑洞吸積過程中的運動提供了重要依據。黑洞吞噬恆星的過程,通常以「雙星共舞」的形式展開。
  • 這個「冕」竟能逃離黑洞
    通過分析慧眼衛星觀測數據,來自武漢大學和中科院高能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黑洞雙星中發現,通常稱為冕的等離子體流可以逃離黑洞強引力場,向外高速運動,並且首次在黑洞雙星中觀測到冕的速度演化。研究表明,冕趨向黑洞收縮的同時,也以接近光速向外運動,而且冕的尺度越小,速度越大。這項成果為研究冕在黑洞吸積過程中的運動提供了重要依據。
  • 相接雙星截止周期研究獲進展
    近日,《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張旭東和研究員錢聲幫在相接雙星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該研究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將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
  • 研究發現鄰近黑洞活動可通過可見光觀測
    日本科學家指出,使用業餘望遠鏡便能探測到鄰近地球的黑洞活躍性。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只需一個20釐米口徑望遠鏡,便能觀測到附近的活躍黑洞。這項發現首次表明,除X射線之外,光學射線也能提供黑洞活躍性的可靠觀測數據。
  • 我國科學家揭示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外流的物理特性
    星系中心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可以吸積周圍物質形成圍繞黑洞旋轉的吸積盤,同時吸積盤產生的強烈電磁輻射可以將其周圍氣體電離,吹向星際空間形成高速外流。外流將質量、動量和能量帶入周圍環境,是連接星系核區和寄主星系的紐帶,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調節超大質量黑洞的生長及其寄主星系演化的潛在關鍵因素。但受觀測能力的限制,近30年來,天文學家僅測量得到了20多個外流氣體的尺度,對外流的尺度分布等物理性質及其對星系演化的具體影響仍然知之甚少。
  • 「看見」黑洞!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黑洞天體可見光
    這是人類首次確認到來自黑洞周圍發出的可見光信號北京時間1月25日消息,近日,一個由日本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宣稱,他們首次觀測到從一個黑洞周圍發出的暗弱可見光。事實上,只要使用一臺中等口徑的天文望遠鏡,任何人都能夠親眼目睹這道亮光。科學家們表示,此次觀測到的亮度變化顯著的這一可見光信號將有助於我們加深對於物質盤旋落入黑洞過程機制的理解。
  • 與黑洞一起搖擺
    大於20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在其生命終點時,核心會塌縮成為恆星級質量黑洞,銀河系內可能存在上億個這樣的黑洞,但這些黑洞大多孤孤單單的存在著,沒有恆星與之作伴。所以,它們只能吸積周圍空間中的星際介質,而星際介質本身的密度又極低,因此這些黑洞的輻射就相當微弱,人們很難看到它們。而少數黑洞由於有恆星與之作伴,形成雙星系統,黑洞的強引力可以俘獲來自伴星的物質。
  • 「慧眼」探洞,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高速噴流
    準周期振蕩在X射線雙星中普遍存在,觀察雙星系統的光變曲線,可發現類周期性的高低調製,這是準周期振蕩的顯著特徵之一。人類最早於上世紀80年代觀測到準周期振蕩,但該現象的起因一直不明了。目前較為主流的理論模型有兩種:物質落向黑洞時形成的吸積盤不穩,導致X射線輻射出現振蕩;靠近黑洞的冕狀X射線輻射區發生振蕩或進動,導致準周期振蕩產生。
  • 雲南天文臺相接雙星截止周期研究獲進展
    近日,《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張旭東和研究員錢聲幫在相接雙星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該研究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將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
  • 三維數值模擬揭示第谷超新星前身星吸積過程
    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了解到,該臺焦承亮副研究員和廈門大學薛力副教授團隊合作,通過三維數值模擬揭示了第谷超新星前身星的吸積過程。 第谷超新星是一顆著名的Ia型超新星,Ia型超新星作為「標準燭光」在宇宙學測距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被成功應用於宇宙學常數的計算,此外它們對於星系化學演化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 中國的慧眼衛星,發現了黑洞的「秘密」
    Calçada被黑洞引力吸引的物質,會圍繞黑洞旋轉形成溫度非常高的吸積盤,而且還可能產生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物質流,即噴流。熾熱的吸積盤和噴流會輻射出強烈的X射線,使天文學家能夠詳細地研究系統的細節。特別是,在X射線亮度中經常會觀測到準周期振蕩(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QPO),這是指釋放出的X射線強度會以一定頻率閃爍的現象。
  • 中國的慧眼衛星,發現了黑洞的「秘密」
    這樣的一個系統,被稱為X射線雙星系統:X射線雙星。| 圖片來源:ESO/L. Calçada被黑洞引力吸引的物質,會圍繞黑洞旋轉形成溫度非常高的吸積盤,而且還可能產生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物質流,即噴流。二上個世紀80年代,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低頻QPO現象,它被認為起源於吸積流的內部。但30多年來,它產生的確切物理機制依然沒有被很好的理解。
  • 中國第一個「慧眼」空間望遠鏡,公布黑洞和中子星的新成果
    之前在我們中國廈門舉行的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慧眼」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Insight-HXMT)團隊科學家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關於黑洞和中子星X射線雙星的新結果。X射線雙星是發射X射線的雙星,由正常恆星和中子星或黑洞組成。密度極高的中子星或黑洞的引力導致來自正常恆星的物質向它墜落,產生一個快速旋轉的吸積盤,發出強烈的X射線輻射。
  • 天鵝座X-1雙星系統真的是黑洞的候選星體嗎?
    經過仔細研究後,發現天鵝座X-1是一個雙星系統,也就是兩個天體在彼此的重力吸引下互繞運行著。天鵝座X-1雙星系統中的一個天體是藍超巨星,它的編號是HD 226868,另外一個天體則是黑洞,也就是發出X射線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