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噴流中的等離子體動力學與黑洞吸積流

2020-11-22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Yosuke Mizuno obtained a PhD in astrophysics with a thesis on general relativistic magnetohydrodynamic simulations of collapsar as a central engine of gamma-ray bursts. Since April 2004, he was a postdoc at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Kyoto University, Japan (2004-05), NASA postdoctoral program fellow at NASA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USA (2005-08), research scientist at University of Alabama in Huntsville, USA (2008-11), and assistant research scholar at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2011-2014). From October 2014, he is a research associate at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Germany. He is a Theory & Simulation Working Group coordinator (2017-present) on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He has worked on relativistic astrophysics, black hole astrophysics, plasma astrophysics, and high-energy astrophysics by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research  is black hole, active galactic nuclei, gamma-ray bursts, astrophysical jets, and accretion flow. The research area is covered fundamental plasma physics including shocks, instabilities, turbulence, magnetic reconnection and particle acceleration. Recently he has also studied theory of gravity via black hole shadow.

產生和加速相對論噴流,以及維持相對論噴流從吸積流進入到黑洞的準直結構的最有希望的機制涉及磁流體動力學(MHD)過程。我們通過廣義相對論磁流體動力學模擬研究了磁場在相對論噴流和黑洞吸積流中的作用。我們發現,包含螺旋磁場的相對論噴流會因為一種流驅動的扭結不穩定性而不穩定,這導致相對論噴流中出現螺旋扭曲的結構,並在磁重聯過程中耗散噴流的磁能。我們發現過壓下相對論噴流會產生一系列穩定再準直衝擊和稀鬆結構,這些結構對應於相對論噴流中觀察到的穩定發射成分。報告中還介紹了我們新的3D AMR-GRMHD程序BHAC及其在黑洞吸積流進入黑洞過程中的應用,以捕捉黑洞的觀測特徵,即EHT項目和VLBI項目觀測到的所謂黑洞陰影。

The most promising mechanisms for producing and accelerating relativistic jets, and maintaining collimated structure of relativistic jets from accretion flows onto black holes involve magnetohydrodynamical (MHD) processes.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magnetic field in relativistic jets and accretion flows onto black hole via general-relativistic MHD simulations. I found that relativistic jets involving helical magnetic field are unstable via a current-driven kink instability, which leads to helically distorted structure in relativistic jets and dissipates the jet's magnetic energy through magnetic reconnection. I found that an over-pressured relativistic jet leads to the generation of a series of stationary recollimation shocks and rarefaction structures which corresponds to stationary emission components observed in relativistic jets. I also present our new 3D AMR-GRMHD code BHAC and its application to black-hole accretion flows onto a black hole to capture the observational signatures of a black-hole, so-called black hole shadow observed by EHT and future space VLBI.

Zoom連結:https://zoom.com.cn/j/315763232 會議號:315763232;  密碼:813168

歡迎各位參加

相關焦點

  • 「慧眼」探洞,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高速噴流
    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德國圖賓根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等單位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天文學》9月22日上線的文章中指出,這可能與黑洞附近向外高速運動的等離子體噴流有關。準周期振蕩在X射線雙星中普遍存在,觀察雙星系統的光變曲線,可發現類周期性的高低調製,這是準周期振蕩的顯著特徵之一。人類最早於上世紀80年代觀測到準周期振蕩,但該現象的起因一直不明了。目前較為主流的理論模型有兩種:物質落向黑洞時形成的吸積盤不穩,導致X射線輻射出現振蕩;靠近黑洞的冕狀X射線輻射區發生振蕩或進動,導致準周期振蕩產生。
  • 離黑洞最近的噴流,慧眼找到了!—新聞—科學網
    9月22日《自然-天文學》上線的文章中,來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德國圖賓根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等單位的研究團隊指出,這可能與黑洞附近向外高速運動的等離子體噴流有關。 準周期振蕩(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QPO)在X射線雙星中普遍存在,觀察雙星系統的光變曲線,可發現類周期性的高低調製,這是準周期振蕩的顯著特徵之一。 人類最早於上世紀80年代觀測到準周期振蕩,但該現象的起因一直不明了。
  • 黑洞雙星吸積流變化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新疆天文臺日前傳出消息,該臺博士生鄢淑平利用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RXTE)天文衛星的存檔數據,研究了黑洞雙星系統吸積流的不規則與準周期的X射線變化,並且在國際上首次將不規則與準周期X射線變化的幅度譜相除來分析吸積流的變化,為深入研究吸積過程提供了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新方法。
  • 這個「冕」竟能逃離黑洞
    通過分析慧眼衛星觀測數據,來自武漢大學和中科院高能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黑洞雙星中發現,通常稱為冕的等離子體流可以逃離黑洞強引力場,向外高速運動,並且首次在黑洞雙星中觀測到冕的速度演化。研究表明,冕趨向黑洞收縮的同時,也以接近光速向外運動,而且冕的尺度越小,速度越大。這項成果為研究冕在黑洞吸積過程中的運動提供了重要依據。黑洞吞噬恆星的過程,通常以「雙星共舞」的形式展開。
  • 「慧眼」衛星觀測到距離黑洞最近的相對論噴流
    研究表明,其起源於黑洞視界附近的相對論噴流(向外高速運動的等離子體流)的進動,為解決一直以來存在爭議的低頻QPO物理起源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這一成果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德國圖賓根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在線發表於9月21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上。
  • 中國慧眼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告訴噴流
    Calçada被黑洞引力吸引的物質,會圍繞黑洞旋轉形成溫度非常高的吸積盤,而且還可能產生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物質流,即噴流。(質量是百萬到百億倍太陽質量)中,都觀測到過高速運動的噴流。然而,這些噴流距離黑洞都非常遠,通常位於距離黑洞百萬倍視界半徑以外。而在如此遠的距離下,黑洞的引力已經無法發揮顯著的作用,因此天文學家並不清楚這些噴流到底起源於距離黑洞多遠的位置,以及是如何從黑洞的強引力場中逃出並且被加速到接近光速的。
  • 探索| 人類歷史上第二張黑洞照片:彎曲噴流,顛覆人類認知
    交匯點訊 全球第二張黑洞照片來了。  4月初,距離全球首張黑洞照片發布一年,天文學家團隊獲得了一張由超大質量黑洞驅動的巨大等離子體射流的圖像,這張照片顯示黑洞正向外猛烈噴射大量物質。  天文學家在論文中稱,3C 279是一顆具有顯著無線電射流的光學劇變類星體,其接近光速運動的物質噴流被認為指向地球方向,由於都卜勒效應呈現出比其它類星體更亮和更多變的高能輻射特徵。不同於其他光學劇變類星體,3C 279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還盤旋著一個能發出強烈輻射的氣體吸積盤(環繞在黑洞周圍的氣體和塵埃混合物),並往外噴射火焰狀的高速等離子體。
  • 天文學家拍攝到一個以接近光速噴出噴流的黑洞
    「我以為沒有什麼能逃脫黑洞?」你說得對,沒有什麼可以。但這些物質實際上並不是從黑洞中出來的。它來自於環繞黑洞旋轉的物質,並在這種運動中被加熱。這些物質噴流被稱為天體物理噴流,或相對論噴流。它們是由被稱為吸積盤的物質旋轉圓盤釋放的。這些氣盤可以圍繞在脈衝星和中子星周圍,也可以圍繞在黑洞周圍。
  • 天文學家拍攝到一個以接近光速噴出噴流的黑洞
    「我以為沒有什麼能逃脫黑洞?」你說得對,沒有什麼可以。但這些物質實際上並不是從黑洞中出來的。它來自於環繞黑洞旋轉的物質,並在這種運動中被加熱。這些物質噴流被稱為天體物理噴流,或相對論噴流。它們是由被稱為吸積盤的物質旋轉圓盤釋放的。
  • 這個「冕」竟能逃離黑洞
    通過分析慧眼衛星觀測數據,來自武漢大學和中科院高能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黑洞雙星中發現,通常稱為冕的等離子體流可以逃離黑洞強引力場,向外高速運動,並且首次在黑洞雙星中觀測到冕的速度演化。研究表明,冕趨向黑洞收縮的同時,也以接近光速向外運動,而且冕的尺度越小,速度越大。這項成果為研究冕在黑洞吸積過程中的運動提供了重要依據。
  • 等離子體兩天繞M87星系黑洞一周,按史瓦西半徑算超光速的原因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發布會上,專家說等離子體吸積盤繞M87星系中央黑洞一周的時間是兩天,那天的發布會我也看了,專家說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每個黑洞中央都會有陰影,這是由於落入黑洞中央的光子在強大的黑洞引力下無法逃逸,最後在黑洞的引力透鏡效應下形成一個很完美的環狀結構。這個環狀陰影結構的角直徑只有42微角秒,不到億分之一度,在M87星系的距離上這個直徑有1000億公裡。
  • 當首張黑洞照片出爐時,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還有多少是未知的?
    KECK OBSERVATORY / UCLA GALACTIC CENTER GROUP)2.與觀測氣體相比,恆星引力動力學對黑洞質量的預測更準確。在事件視界望遠鏡獲得第一張黑洞照片之前,我們可以通過幾種方法來測量黑洞質量。例如,我們可以測量銀河系中環繞黑洞運行的恆星軌道來推測黑洞的引力動力學質量;也可以測量M87的中心黑洞周圍的氣體運動產生的吸收譜。
  • 「慧眼」衛星新進展 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高速噴流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記者董瑞豐)「慧眼」——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公布最新觀測結果:在高於200千電子伏特的能段發現了黑洞雙星系統的低頻準周期振蕩,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能量最高的低頻準周期振蕩現象。研究者介紹,此次發現的低頻準周期振蕩起源於黑洞視界附近的相對論噴流(向外高速運動的等離子體流)的進動,為解決一直以來存在爭議的該現象物理起源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低頻準周期振蕩發現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在X射線雙星中普遍存在的時變現象,表現為光變曲線上出現類似周期性但是並非精確周期性的調製。
  • 旋轉黑洞將接近光速的等離子云噴射到太空中!
    天文學家發現,一個距離地球近8000光年黑洞噴射出快速擺動的噴流。2019年4月29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表明,天鵝座V404黑洞噴射流在如此短的時間尺度內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行為,將接近光速的等離子云噴射到太空中!這些噴流似乎在高速旋轉的等離子體雲中以不同方向從黑洞中噴射出來。
  • 「慧眼」衛星最新進展: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高速噴流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記者董瑞豐)「慧眼」——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公布最新觀測結果:在高於200千電子伏特的能段發現了黑洞雙星系統的低頻準周期振蕩,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能量最高的低頻準周期振蕩現象。研究者介紹,此次發現的低頻準周期振蕩起源於黑洞視界附近的相對論噴流(向外高速運動的等離子體流)的進動,為解決一直以來存在爭議的該現象物理起源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低頻準周期振蕩發現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在X射線雙星中普遍存在的時變現象,表現為光變曲線上出現類似周期性但是並非精確周期性的調製。
  • 「慧眼」衛星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高速噴流
    研究表明,其起源於黑洞視界附近的相對論噴流(向外高速運動的等離子體流)的進動,為解決一直以來存在爭議的低頻QPO物理起源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因此研究團隊提出,該低頻QPO應該產生於黑洞視界附近噴流的進動,很可能是黑洞自轉產生的廣義相對論的參考系拖曳效應產生的。
  • 中國「慧眼」衛星發現距離黑洞最近高速噴流
    中新網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慧眼」(HXMT)衛星又有重磅發現——其最新觀測結果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高速噴流,這對於研究黑洞附近的廣義相對論效應、物質動力學過程和輻射機制等具有重大意義。
  • 中國「慧眼」衛星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高速噴流
    (中科院高能所「慧眼」衛星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慧眼」(HXMT)衛星又有重磅發現——其最新觀測結果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高速噴流,這對於研究黑洞附近的廣義相對論效應、物質動力學過程和輻射機制等具有重大意義。
  • 與黑洞一起搖擺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什麼是黑洞,教科書上說它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公眾認為它是宇宙中吞噬一切的怪物,而今年的諾獎評委認為它十分重要,值得諾獎的認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黑洞,但是不同於諾獎得主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蓋茲發現的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是質量輕五十萬倍的小兄弟,一顆恆星級質量黑洞。
  • 慧眼衛星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高速噴流
    研究表明,其起源於黑洞視界附近的相對論噴流(向外高速運動的等離子體流)的進動,為解決一直以來存在爭議的低頻QPO物理起源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因此研究團隊提出,該低頻QPO應該產生於黑洞視界附近噴流的進動,很可能是黑洞自轉產生的廣義相對論的參考系拖曳效應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