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型白矮星吸積盤演化研究獲進展

2020-12-25 中科院之聲

12月17日,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戴智斌等完成的研究成果。研究從一段充滿隨機變化,甚至「激變」的Kepler空間望遠鏡連續觀測數據中,反演出爆發型相互作用雙星處女座TW的主星白矮星周邊吸積盤,在超級爆發前後的完整演化過程。該研究為白矮星吸積盤的熱潮汐不穩定(TTI)模型提供有力的觀測證據,並對激變雙星「標準」演化理論提出挑戰。

爆發型吸積白矮星長期存在的一類準周期超級爆發現象,是天空中僅次於超新星爆發的光學瞬態事件,很早便引起廣泛關注。然而,傳統地面夜間觀測無法對這類持續時間長達2周,且間隔時間不一致的爆發事件,開展完整的科學研究。以至於只能從碎片化的觀測數據中,拼湊其中的物理過程。

2014年,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Mission)捕捉到處女座TW三次連續爆發事件。雖然觀測數據整體上展現的是傳統認識,白矮星吸積盤複雜且無規律的隨機光變,但是戴智斌博士等利用自主開發的數據分析工具,從超級爆發前後的寧靜態數據中,挖掘出完整、規律但不穩定的暫現光變信號。

基於此,研究人員構建出一套白矮星吸積盤的寧靜—爆發演化模型,揭開了這類超級爆發事件的面紗,完整展示出白矮星吸積盤從寧靜上升到超級爆發,接著從超級爆發衰退到寧靜,最後從寧靜回升到正常爆發,持續時間達一個多月的演化過程。通過復現吸積盤演化過程,研究不僅驗證了TTI理論的預言——在超級爆發前後白矮星吸積盤的亮度分布、熱斑的尺寸和位置,而且指出了激變雙星「標準」演化理論存在的問題——普遍過高地估計了這類爆發型吸積白矮星系統的子星間物質轉移率。

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雲南省應用基礎研究面上項目等的資助。

處女座TW的白矮星吸積盤演化過程

來源: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23 星期三
    3、瀋陽生態所揭示氮沉降促進草原凋落物分解機理 4、雲南天文臺爆發型白矮星吸積盤演化研究獲進展6、昆明植物所等在醌類天然產物仿生全合成研究中獲進展7、大連化物所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應用示範項目投入運行 8、古脊椎所等在CT數據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軟體開發研究中獲進展
  • 黑洞雙星吸積流變化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新疆天文臺日前傳出消息,該臺博士生鄢淑平利用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RXTE)天文衛星的存檔數據,研究了黑洞雙星系統吸積流的不規則與準周期的X射線變化,並且在國際上首次將不規則與準周期X射線變化的幅度譜相除來分析吸積流的變化,為深入研究吸積過程提供了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新方法。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新型恆星爆發
    該工作對一顆奇特的密近雙星J162117進行觀測分析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恆星爆發,這類爆發由白矮星的突髮式吸積引起,這種突髮式的吸積又與伴星的磁活動相關聯。   J162117是由國際巡天發現的短周期密近雙星系統,兩顆子星相互繞轉一周的時間約為5小時。由於較短的軌道周期以及EW型的光變行為,該系統最初被認為是一顆位於短周期截止附近的相接雙星。
  • 三維數值模擬揭示第谷超新星前身星吸積過程
    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了解到,該臺焦承亮副研究員和廈門大學薛力副教授團隊合作,通過三維數值模擬揭示了第谷超新星前身星的吸積過程。 第谷超新星是一顆著名的Ia型超新星,Ia型超新星作為「標準燭光」在宇宙學測距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被成功應用於宇宙學常數的計算,此外它們對於星系化學演化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 激變變星、Ia型超新星、核坍縮超新星三種天象的本質是不一樣的
    物質在吸積盤裡面做螺旋式的運動,慢慢地接近白矮星,最終會落在白矮星上面,在這個過程裡面「引力勢能」會轉變為熱能,最終通過紫外和X射線輻射釋放出來了,於是可以觀測到吸積盤以及白矮星所產生的輻射,主要是在X射線波段,也有一部分是在紫外波段的,因此這類天體稱為「激變變星」,因為它們往往會有快速的、比較劇烈的光度變化。
  • 白矮星可能通過吸積變成中子星或黑洞嗎?白矮星就是危險隱患!
    白矮星可能通過吸積變成中子星或黑洞嗎?白矮星就是危險隱患!可以的,白矮星可以通過吸積物質變為中子星。白矮星(WD,white dwarf),包含氦白矮星(He WD,成分為氦元素)、碳氧白矮星(CO WD,成分為碳、氧元素)、氧氖鎂白矮星(ONeMg WD)。
  • 我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
  • 上海天文臺等在銀河系中心黑洞吸積流聯合研究中獲進展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星系宇宙學研究中心主任袁峰研究員近日與美國麻州大學的王青德教授(上海天文臺客座研究員,文章第一作者)等國際同行合作,在Science雜誌發表了關於銀河系中心黑洞吸積流的重要研究結果。這一研究表明,與一般想像的完全不同,大部分進入黑洞「勢力範圍」的氣體最終卻沒能落入黑洞視界,而是以外流的形式逃逸了。
  • la型超新星為啥會成為幽暗宇宙中最遠的標準燭光?
    超新星就是宇宙天體由於某種原因突然爆發,巨大能量照亮太空的現象。總體上來說,超新星爆發主要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後期,核心坍縮的結果。一般認為,大於太陽8倍以上的恆星,在演化後期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核心殘留的質量會坍縮成一個中子星或者黑洞。
  • la型超新星為啥會成為幽暗宇宙中最遠的標準燭光?
    超新星就是宇宙天體由於某種原因突然爆發,巨大能量照亮太空的現象。總體上來說,超新星爆發主要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後期,核心坍縮的結果。一般認為,大於太陽8倍以上的恆星,在演化後期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核心殘留的質量會坍縮成一個中子星或者黑洞。
  • 錢德拉塞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為什麼是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生死線?
    恆星的死亡大致有4種歸宿,即黑矮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這些就是恆星的屍骸。黑矮星是太陽質量0.5倍以下的恆星,即紅矮星死亡的歸宿。紅矮星壽命超長,短則數百億年,長的可達數萬億年。紅矮星演化末期既不會發生爆發,也不會變成紅矮星,只會慢慢熄滅。
  • 白矮星光譜中藏有行星消息
    白矮星是低質量恆星燃燒完核心的氫所殘留下的碳氧核心,然而光譜觀測發現其大氣多是由氫和氦組成。此差異主要因其表面重力較大,產生分層效應(較重的元素沉澱較快)較明顯,比氦重的元素在很短時間(和冷卻時間相比)內就沉澱,使得大氣多是由氫和氦組成。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地球上的鋰大部分來自白矮星的爆炸!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太陽系和銀河系中的鋰似乎白矮星有所關聯,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鋰元素大部分來自一種叫白矮星的恆星爆炸。鋰鋰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種元素,原子量為6.94。由於它的相對核不穩定,所以它不像你預期的那麼豐富,而且它與元素越輕越豐富的趨勢相反:它在太陽系中的豐度低於周期表前32個元素中的25個。
  • 人有窮富不同,恆星也有三種死法,白矮星還能「借屍還魂」!
    最後硝煙散盡,可能爆發得一點不剩,也可能留下一個中子星或者黑洞。宇宙萬物就是這麼奇妙,沒有意識的恆星也和人類一樣,不同的恆星有自己不同的終極結束方式。現在來詳細說說白矮星。白矮星是宇宙中第三層緻密天體。所謂緻密天體就是這種天體上的物質已經不是我們認知的普通物質了。
  • 南京大學李向東教授獲選《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2019年度最佳...
    新華網南京5月15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15日從南京大學了解到,該校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院長李向東教授近日獲選《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RAA)2019年度最佳審稿人,以表彰其為中國天文和中國天文研究期刊發展所作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