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型超新星為啥會成為幽暗宇宙中最遠的標準燭光?

2020-09-11 一切交給時間

標準燭光,顧名思義,就是亮度有一個標準的光源。在天文學界,宇宙中有許多用於標準燭光的天體,用於測量遙遠天體的距離。

其中有一種叫la超新星的標準燭光,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燭光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啥叫la超新星?

超新星就是宇宙天體由於某種原因突然爆發,巨大能量照亮太空的現象。總體上來說,超新星爆發主要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後期,核心坍縮的結果。

一般認為,大於太陽8倍以上的恆星,在演化後期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核心殘留的質量會坍縮成一個中子星或者黑洞。

質量太大的恆星,如大於太陽質量100倍甚至200倍以上,由於核心溫度太高,一些光子會達到一個臨界閾值,導致重力坍縮,發生災難性熱核失控,整個恆星被摧毀,不會留下任何殘餘。

如果把大質量恆星爆發作為典型超新星的話,還有一些非典型超新星爆發,如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同類或者不同類之間相撞,導致巨大能量爆發。

la型超新星是白矮星吸積或者相撞融合達到一個閾值的結果。

前面已經說了,要太陽質量8倍以上的恆星,在演化末期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那麼太陽質量8倍及其以下的恆星最終是一個什麼結局呢?

就是白矮星。

一般認為太陽質量0.8倍到8倍以下的恆星,演化後期中心壓力和溫度無法激發碳以上元素的核聚變,由於氦閃等複雜機制,會膨脹成一個紅巨星,半徑擴大到原恆星的數百倍,最終這些膨脹的外殼會彌散到了太空,形成新的星際塵埃和星雲,而中心殘餘質量壓縮成一個至密白矮星。

白矮星的性質。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現白色,體積較小,就被叫做白矮星。

白矮星只有地球大小左右,卻達到0.6到1.3個太陽的質量,因此其物質密度很大,每立方釐米達到10噸左右。白矮星中心已經沒有核聚變能量來抵抗重力崩塌,而是由極端高密度物質產生的電子簡併壓來支撐。

電子簡併壓力——它來自泡利不相容原理,即禁止兩個全同的粒子(如兩個電子)以相同的性質在同一個空間共存。於是這些電子竭力的頂著巨大壓力避免違背泡利不相容原則,使原子核保持著獨立的形態。

但這個支撐是有限度的,一旦白矮星質量達到某個質量臨界點,電子簡併壓就無法承受巨大的重力壓力而導致星體崩潰。

這個臨界點就是所謂的錢德拉塞卡極限

錢德拉塞卡極限是以印度裔美籍天文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名字命名的,因為是他經過計算,得出白矮星的最高質量不得超過2.86x10^30kg,也就是太陽質量的1.44倍。

錢德拉塞卡極限計算公式為:

理論分析認為,白矮星佔有恆星的10%左右,現在觀測到銀河系距離我們不遠處就有數百顆白矮星,因此白矮星是一個宇宙中常見的天體。

白矮星內部已經沒有足夠的溫度和壓力來激發進一步的核聚變,只能夠慢慢冷卻,但這種冷卻需要幾十億年。

由於宇宙壽命才有138億年,而成為白矮星的恆星壽命都有幾十億年到100億年以上,因此現在還沒有完全冷卻下來的白矮星~黑矮星。

白矮星爆發的機會並不少。

白矮星是中小質量恆星死亡的屍骸,沒有發生過超新星大爆炸的產物。

基於此,似乎白矮星往往不甘心就這樣死去,總想著轟轟烈烈爆發一回彰顯自己的存在。

它們通過吸積會不斷增加自己的質量,到達錢德拉塞卡極限後,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這種爆發就是la型超新星。

白矮星為啥會發生吸積呢?其吸的積從哪來呢?

原來我們這個宇宙,像太陽這樣的單恆星系統並不多,只佔有25%左右,而雙星、多星系統佔了75%,其中雙星系統佔有50%左右。

距離我們最近的半人馬座a星就是一個三合星系統,而最亮的恆星天狼星則是一個雙星系統。

這樣就給白矮星的穩定帶來了很大不確定性。

當一個雙星系統其中的一顆先到了年齡死去,成為一顆白矮星時,另一顆還處於恆星主序星或者演化末期,而白矮星由於密度很高,巨大的引力就會對附近的天體物質產生吸積。

上圖的天狼星B就是一顆約太陽質量的白矮星,而A則是一顆太陽2倍質量的藍矮星。

如果這顆伴星變成了紅巨星,半徑擴大了很多倍,就有可能到達白矮星的吸積引力範圍,通過吸取伴星的物質,漸漸長胖,到達了錢德拉塞卡極限。

錢德拉塞卡極限是支撐電子簡併壓的上限,到達這個上限,白矮星就無法按抵禦重力收縮的壓力了,就會突然產生快速坍縮,中心壓力和溫度急劇升高,達到了碳融合所需的溫度,在核聚變發生的幾秒鐘之內,會發生熱失控反應,釋放出極高的能量,爆發成一顆超新星。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這個雙星系統的兩顆恆星都死亡變成了白矮星,兩顆白矮星會相互吸引玩起二人轉,漸漸靠近發生融合,同樣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就發生爆發。

這就是la超新星。這種超新星爆發的能量可以達到太陽一生能量的總和,甚至幾千億倍,其亮度可以達到絕對星等-19.5左右。

那麼la超新星為什麼會成為標準燭光呢?

這是因為la超新星具有一個爆發標準,這就是la超新星爆發都是白矮星吸積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質量都是約太陽的1.44倍,爆發出來的能量和亮度,以及光變曲線是相似的,因此這個燭光是標準的。

還有一點就是,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最亮的天體。前面說了,超新星爆發的亮度可以達到一個甚至若干個星系的總亮度。太陽一生所輻射的能量約10^34焦耳,而超新星瞬間能量可達10^46焦耳。

la超新星絕對星等可以達到-19.5,因此這個燭光又是最強大的燭光,可以延伸人類的視野。

這樣無論la超新星在多遠爆發,科學家們都知道它的基本屬性,知道它的大致絕對星等,就能夠計算出它的距離。

天體光度標準叫星等,星等有絕對星等和視星等兩個標準。

絕對星等是指恆星的絕對亮度,也就是其真正的亮度,是假設所有恆星在距離我們10秒差距這個同一起跑線上看到的亮度。

視星等不是天體的實際亮度,而是我們肉眼感受到的亮度。因為天體有遠有近,有大有小,有發光的和不發光的,這些條件都排除在外了,只是根據人眼看到的亮度來確定。

因此即便不發光的行星、衛星等天體,也有視星等,但沒有絕對星等。

絕對星等和視星等可以換算,並且與距離呈比例關係。

星等是以數值來衡量其光度的,數值越大,其光度越小,數值越小,光度越大,還有負數,負得越多,說明這個天體越亮。

星等每一等亮度差值為2.512倍,也就是以2.512為底數,以等級差為指數,可以計算出不同星等天體亮度差值。比如1等星的亮度就比6等星大100倍。

視星等、絕對星等、距離可以換算,因此如果已知絕對星等和視星等,即能夠得到距離值。

絕對星等與視星等換算公式為:

M=m+5lg(d0/d)

其中M為絕對星等;m為視星等;d0為10秒差距,取值32.6光年;d為恆星距離,單位光年。

這樣人們知道了la超新星的絕對星等,再根據人類看到這顆超新星的目視星等,就能夠計算出它與我們的距離。

知道了這顆la超新星的距離,也就知道了它所在星系的距離,及其附近一些天體的距離。

這就是標準燭光的作用。

宇宙標準燭光有多種,但la超新星是最亮最遠的那種。

科學家們用於測量宇宙天體,採用多種標準燭光。

天琴座RR型變星,又稱星團變星,作為標準燭光可用於測量銀河系內和臨近球狀星團的距離,只能測量萬秒差距的距離;食雙星作為標準燭光,可以測量距離3百萬秒差距距離的星系;造父變星作為標準燭光,可以測量數千萬秒差距距離。

這些最遠也就可以測量幾億光年距離,而採用la超新星為標準燭光,可以測量幾十億秒差距距離的星系,也就是百億光年的星系。

迄今人類發現最遠的la超新星SN UDS10Wil,其紅移值達到1.914,距離我們有105億光年。

當然宇宙中還有更大的能量爆發,就是頂級死神能量伽馬射線暴

實際上伽馬射線暴也是超新星爆發是迸射出來的巨大能量流,一般發生在最大恆星爆發或者中子星、黑洞相撞融合時,從磁極釋放的最後能量,這種能量可以傳送的更遠更亮,但不「標準」,有大有小,因此不能夠作為「標準燭光」。

因此,la超新星是迄今能夠測距最遠的「標準燭光」,也就是最長距離的量天尺。

對於la超新星作為標準燭光準確性也有爭議。

這主要是由於la超新星除了典型單簡併爆發,就是單個白矮星吸積爆發外,還有雙間並爆發,即兩個白矮星合併爆發。

因此,這兩者兼有的la超新星爆發,到達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方式和速度不一樣,光度是有區別的,在計算距離上就會存在不確定性。

另外光度還有較大的彌散性,甚至達到2~3個視星等差距,就更加增加了距離換算的不確定性。

因此,現在對於遙遠天體距離的測定,天文學界一般都採用多種方法綜合計算,比如現在常採用的星系紅移計算等等。

這是基於宇宙是在不斷膨脹的,而且膨脹的速度是與距離成線性正比例關係的,也就是越近越慢越遠越快,再根據光線遠離光譜會向紅端移動,靠近會向藍端移動,而且速度越快紅移量越大的特性,就能夠計算出遠方天體的距離。

感謝閱讀,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la型超新星為啥會成為幽暗宇宙中最遠的標準燭光?
    標準燭光,顧名思義,就是亮度有一個標準的光源。在天文學界,宇宙中有許多用於標準燭光的天體,用於測量遙遠天體的距離。其中有一種叫la超新星的標準燭光,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燭光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啥叫la超新星?
  • 標準燭光不標準,la型超新星爆發有不同形式,暗能量模型需要修正
    多年來,測量結果的不確定性足夠大,以至於它們的結果會重疊。直到最近幾年,因為它們變得更加精確,我們才看到了問題所在。儘管有些人認為應消除暗能量,但更有可能的是,我們只需要對模型進行一些較小的修正即可。星系NGC 4526中超新星1994D的圖像。圖片:NASA/ESA和High-Z超新星搜索小組可能的更正是加深我們對所謂標準燭光(standard candle)的理解。
  • 如果Ia型超新星這個「標準蠟燭」並不標準,那暗能量還存在嗎?
    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對遙遠超新星的觀測清楚地表明,宇宙不僅在膨脹,而且離我們越遠的天體正在加速遠離我們。這是一項獲得諾貝爾獎的發現,它不僅告訴了我們宇宙的命運,而且還指出了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暗能量。僅就一項超新星數據就得出了如此重要的結論,那如果我們對超新星的理解有誤,它作為「標準燭光」讓我們得出了錯誤的天體距離,那麼宇宙是否還在加速膨脹?
  • 宇宙年齡138億年,直徑卻達到920億光年,難道不是前後矛盾嗎?
    在膨脹的宇宙中,光跑一年的距離遠不只一光年。所以在138億年的時間中,光可以達到460億光年(可視宇宙半徑)之遠,並不是什麼悖論問題。如果說,宇宙年齡有138億年,可視宇宙的直徑有282億秒差距(1秒差距=3.26光年),你或許就感覺不到悖論的意味了。我們如何判定宇宙年齡?
  • Ia型超新星擁有的特點和錢德拉塞卡質量極限是有關的
    ,所以宇宙必定會發生減速膨脹。檢驗宇宙減速膨脹這個觀點,可以用『標準燭光』來進行觀測驗證在離我們一個特定距離的位置上面,如果有那麼一個標準燭光,觀察它到底有多亮,那麼就告可以知道它與我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如果我們在一個更遠的距離上面去看這個標準燭光,可以得到一個類似的距離測定,實際上它也反映了宇宙的膨脹以及膨脹的快慢,所以就是利用標準燭光的測量來限制宇宙演化的趨勢
  • 激變變星、Ia型超新星、核坍縮超新星三種天象的本質是不一樣的
    在恆星的是發生在它的最中心位置,而白矮星的是發生在它的表面,並且這個熱核反應不是可控的,而是失控的,一旦發生了熱核反應就會快速地爆發性燃燒,會把星體表面的氫和氦全部都燒光,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所以在前期的吸積過程裡是處於一個相對寧靜的狀態,然後光度快速地上升,而它的光度可能會上升幾千倍甚至上萬倍,再經過幾個月或者幾年緩慢地下降。
  • 這是宇宙中最壯麗的景色,現在我們就來了解它——超新星
    通過使用光譜儀,明科夫斯基注意到一些超新星(I型)不含氫,但其他超新星(II型)則含有氫。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進一步將I型超新星分為三個子類別:Ia型(其光譜中含有矽)、Ib型(其光譜中含有氦)和Ic型(兩者皆不含)(恆星風在恆星成為超新星之前就撕裂其外層,從而使其失去元素)[資料來源: 斯威本科技大學]。
  • 如果宇宙是一片星海,超新星就是宇宙生態系統中的「鯨落」
    在看不見的宇宙深空,那些遠比太陽更大、更熾熱的恆星,像一頭頭藍色巨鯨,暢遊深海。每當它們隕落,其遺骸會孕育下一代恆星、行星、衛星……甚至生命。地球就源於曾經隕落的大質量恆星灑下的星塵。在生命的後期,藍色恆星內部會出現類似「洋蔥皮」一樣的結構,各層元素相互層疊,中心是最高質量元素——鐵。鐵,是大自然中最穩定的元素。因為將原子核結合在一起的強力是一種短程力,所以原子核有一個空間限制。而鐵的56個核子(質子+中子)剛好能把這個原子核空間填滿,不擠也不空。
  • 如果天狼星B爆炸成Ia型超新星,它看起來會有多亮?
    天狼星雙星系統 如果天狼星B發生超新星爆發,它必然會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在這種情況下,位於附近的天狼星B就有可能會通過引力作用把天狼星A的物質吸積過來,直至天狼星B的質量達到太陽的1.44倍,即錢德拉塞卡極限,天狼星B核心中的碳和氧核聚變將會被啟動,大部分會在幾秒內迅速反應完,導致內部溫度急劇升高,最終爆炸成Ia型超新星爆發。
  • 超新星:一種超出人類理解力的逆天存在-宇宙,超新星,恆星,黑洞...
    宇宙中存在著一些超乎我們理解力的地方,超新星就是這樣一個極端的例子。一顆恆星,如果它的質量和體積達到太陽的若干倍,當它耗盡燃料後,就會以一種極為猛烈的方式,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死去。
  • 為什麼恆星爆炸會變成超新星?超新星對宇宙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恆星爆炸會變成超新星?超新星對宇宙有什麼影響?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什麼是超新星,簡單來說,一顆爆炸中的恆星,就被稱為超新星。
  • 點亮燭光,用放大鏡找星星的女人,現代宇宙學之母:勒維特
    但她糟糕的身體狀況,讓皮克林十分擔心她會影響團隊的工作進度,所以並沒有讓她參與當時恆星分類這樣的團隊工作,而是讓她獨自一人去研究「變星」(variable star)這個冷門領域。所謂變星,其實是恆星中的異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光亮的變化。造父變星、新星、超新星都屬於變星。
  • 哈勃常數迄今最精確的測量:宇宙膨脹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
    造父變星存在於銀河系中,也存在於河外星系中,過去的一百年中,它們一直是建立銀河系和河外星系距離標尺的可靠且重要的標準燭光。在這項研究中,Riess 團隊共觀察了大麥哲倫星雲70顆造父變星,他們得到了這些變星的精確的距離信息。此外,宇宙中還存在著另一個標準燭光,那就是 Ia 型超新星,它們比造父變星更遠也更明亮。
  • 如何去給超新星測距?細說Ia型超新星的測距方法
    la型超新星的前身是白矮星,而且有著一 顆距離 很近的紅巨星作為伴星的白矮星。這種雙星叫做密近雙星。近到白矮星可以把紅巨星外層的物質給吸過來,卷到自己身上,看上去就像是螞蟻吞大象的場景。這個過程叫吸積。但是這個過程不會一直持續下去,一旦白矮星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就會發生Ia型超新星爆發,白矮星將繼續坍縮成中子星。
  • 距離地球越遠的星系,退行速度就越快,是什麼在讓宇宙加速膨脹?
    哈勃發現的宇宙膨脹,還為當時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第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讓這一理論得到了科學界的正視,加上後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和氫元素豐度的研究,今天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已經成為了目前解釋宇宙形成與演化,最精準的理論。
  • 如果距離四光年的恆星爆發超新星,地球會怎樣?我們該何去何從?
    準確的說距離地球四光年左右的就只有一個三體星系,分別是半人馬座α星A、B、C三顆,其中距離最近的是被我們成為比鄰星的C星,在三顆恆星中,A星最大,但也只比太陽略大一些,C星最小,是一顆紅矮星什麼樣的恆星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超新星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末期的一個劇烈爆炸階段,大都是內核坍縮引起,整個超新星爆發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超過太陽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輻射能還要大,所以超新星也是一個劇烈的能量爆發過程,因此即使它在極其遙遠的宇宙深處,天文學家也能發現它的存在!
  • 探索宇宙膨脹速度 三種方法測出三個哈勃常數
    而Ia型超新星則是一類爆發的恆星,其亮度基本恆定,所以二者在天文學上均被當作「標準燭光」,用於計算遙遠星系的距離。在裡斯的研究中,他們對約2400顆造父變星和約300顆Ia型超新星的運動進行了測算。除了上述方法,參與歐洲航天局普朗克任務的科學家也藉助對宇宙微波背景的觀測,計算出了新的哈勃常數值:67.8km/s/Mpc。
  • 我們是怎麼知道宇宙間各個遙遠星系距離我們多遠的呢?
    在日常生活經驗中,我們擺放兩隻蠟燭,一支放得離我們遠一些,一個近一些,會發現近一些的燭光很亮,遠一些的燭光很暗,近就亮、遠就暗,這樣看似就可以知道哪顆恆星距離我們更遠了,但是,恆星種類千差萬別,比方說有的恆星質量巨大,光芒即便距離我們比較遠也顯得非常亮,而有的恆星質量小,即便距離我們很近也顯得比較暗,這樣就不知道到底距離多遠多近了。
  • 宇宙真的在加速膨脹?
    三位科學家發現:如果假定宇宙膨脹速度不變,那很多超新星的亮度就比預測的要弱。這就表明恆星和星系之間的移動速度在增加,有種力量在加速宇宙的膨脹。  新研究的領導人,亞利桑那大學天文學系和斯圖瓦德天文臺的天文學家Peter A.Milne解釋說:「這種理論的基礎是推理,因為根據之前的觀測,無論與地球的距離遠近,所有的la型超新星本身恰好有相同的亮度。
  • 到達宇宙邊界,可以把手伸出去嗎?
    首先,宇宙有無邊界目前尚無科學定論這裡準確地說是沒有準確的科學定論,但主流觀點認為,整個宇宙並沒有邊界,宇宙是一個無限而無邊的,但可觀測宇宙是有限而無邊的,這很像一個球體,但總的來說都沒有邊界。也就是說,空間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延伸到哪裡,空間就延伸到哪裡,這意味著即便宇宙存在邊界,你也不能把手伸出去,「出去」本身就是一個空間的轉移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