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燭光,用放大鏡找星星的女人,現代宇宙學之母:勒維特

2020-12-07 想法捕手

1920年4月26日,在紐約史密斯森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行了一場天文學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世紀大辯論。

辯題是「銀河系是不是宇宙的全部」。

這場辯論中的兩大主辯,一個是主張「銀河系就是全宇宙」的哈羅·沙普利(Harlow Shapley),一個是主張「銀河系只是宇宙一小部分」的希伯·道斯特·柯蒂斯(Heber Doust Curtis)。

他們爭論的焦點在於渦狀星雲到底為何物,是遙遠的另一個星系?還是飄蕩在銀河系裡的氣體雲?

雙方唇槍舌戰,各種針鋒相對的理論與數據層出不窮,如同天文學的世紀大匯報。

然而,最後誰也無法說服對方,因為沒人能回答渦狀星雲與我們的距離到底是多少。

仙女座裡的變星

直到1924年,在威爾遜山天文臺工作的哈勃在仙女座大星雲M31中找到了一顆明亮的「造父變星」,才測出M31至少距離我們上百萬光年,第一次證明了河外星系的存在,終結了4年前的那場世紀辯論。

為什麼找到「造父變星」就能測出星系與我們的距離?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終生與病魔抗爭的失聰者;一個在男權社會中沉默寡言的悲情人物;一個拿著微薄工資卻開創了一門新學科,養活了成千上萬名博士生的本科生;一位名叫亨麗愛塔·勒維特(Henrietta Swan Leavitt)的女天文學家。

亨麗愛塔·勒維特

一次不幸的畢業旅行,一生的失聰與病痛。

1892年,勒維特畢業於七姐妹學院之一的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Radcliffe College)。

而在她滿心歡喜的畢業旅行中,24歲的勒維特卻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變故。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損傷了她的視力與聽力,也摧毀了她活潑開朗的少女性格。

病後她的視力雖然得到了好轉,但聽力卻每況愈下,最終失聰。

面對變故,成長於牧師家庭的勒維特,只得尋求信仰的庇護,將疾病帶來的苦痛慢慢沉澱,然後毅然決定繼續攻讀天文學碩士學位。

第二年,便跟隨她的導師愛德華·查爾斯·皮克林(Edward Charles Pickering)來到了哈佛大學天文臺(1877年-1919年)工作與學習,成為了一名「計算員」。

哈佛天文臺,攝於1899年

所謂的計算員,實際就是充當人肉計算機的作用,每天處理大量枯燥乏味的數據,運算、檢驗、核實。

但頑疾纏身的勒維特時常生病,不得不頻繁請假,這讓她的科研工作一團亂麻。可能是意識到自己將無法完成學業,1896年勒維特選擇了放棄,主動離開了哈佛大學天文臺,一走6年。

在這6年裡,即便她擁有不錯的學歷、聰明的頭腦,但在一個男權主導的社會,勒維特舉步維艱,更充分感受到了作為一個失聰者的生存壓力。

1902年,她不得不寫信給皮克林,希望能再次回到哈佛大學天文臺,只為獲得一份能維持生計的工作:每小時30美分的工資(男性工資的一半)。

這個沉默、冷靜、專注的學生,曾給皮克林留下過深刻的印象,於是同意了她的請求。但她糟糕的身體狀況,讓皮克林十分擔心她會影響團隊的工作進度,所以並沒有讓她參與當時恆星分類這樣的團隊工作,而是讓她獨自一人去研究「變星」(variable star)這個冷門領域。

所謂變星,其實是恆星中的異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光亮的變化。造父變星、新星、超新星都屬於變星。

在20世紀初,變星問題屬於當時無人敢踏足的科學荒原,沒有任何理論基礎,只有一堆繁雜的數據,以及印滿斑點的玻璃底片。

在變星中最為特殊的就是「造父變星」(Cepheid)。

之所以稱為「造父」其實是源於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命名。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一直是很發達的,就新星的識別和命名來說,長期領跑全球。所以「造父」這個名字早已有之。

給發現的新星命名是一個藝術活,而藝術源於生活。

造父是西周時有名的車夫,是如今的趙姓先祖。

此人善御,據《史記》記載:「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裡馬,攻徐偃王,大破之。」

可見此人既能上天見得了西王母,又對君王有功,當然就能留名了。

而英籍荷蘭天文學家約翰·古德利克(John Goodricke)第一次發現的有光變周期的恆星正是這顆造父一,也是西方的仙王座δ(Cepheus)。此後這類變星就都被稱為造父變星,英文名:Cepheid。

船尾座RS是銀河系中最亮的造父變星之一

這類恆星無論光變周期長短,總是先亮後暗,然後再亮。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類恆星大都走到了生命盡頭,核心處氫消耗殆盡,開始聚變其他元素,內部壓力變得不穩定,由此導致了恆星大氣層就像火山一樣有了積蓄、膨脹、爆發、冷卻的周期變化。

靜默無聲的開掛技能,找變星的高手。

要研究這些造父變星,第一步當然是要先識別它,而識別它的關鍵就是發現其是否具有周期性光亮變化,而要發現變化,就必須反覆在大量觀測數據中找尋、對比、核實。

在那個沒有計算機的年代,僅靠人力,這確實是一件極其考驗耐心與專注的工作。

不過可能由於失聰,勒維特的專注力變得更為驚人,可以一連七八個小時的投入到拿著放大鏡找星星的遊戲中。

僅過了一年多時間,勒維特把這份數星星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堪比找茬的「最強大腦」。

從1904年開始,勒維特以驚人的速度在麥哲倫雲中不斷發現新的造父變星。

她找得實在太快,以至於有天文學家專門致信皮克林:「勒維特小姐是尋找變星的高手。我們甚至來不及記錄她的新發現。」

1908年,勒維特將自己在麥哲倫雲中找到的總共1777顆造父變星進行了整理,並作為論文發表在了《哈佛天文臺年鑑》上。

而在這之前的100多年時間裡,人們找到的造父變星不過才區區幾十顆。也就是說,她一人完成了百年時間內所有天文學家上百倍不止的變星識別工作。

這驚人的數量對比,引起了天文學界的轟動。

但勒維特論文中真正有價值的並不是她發現的變星數量,而是最後對其的總結。

勒維特挑選了16顆位於小麥哲倫雲中的造父變星,並為它們列出了一個光變周期與亮度的對比關係表,隨手留下了一條評論:「這值得關注,變星越亮則其光變周期就越長。」

照亮宇宙的「標準燭光」。

從1908年開始,勒維特開始特別關注造父變星,並完善她的發現。

然而不久後,她再一次病倒,直到1911年秋才回到哈佛。

第二年,勒維特將之前在小麥哲倫雲中挑選的16顆造父變星增加到了25顆,並把它們畫在了一張以周期(對數)為X軸,以亮度為Y軸的圖上。勒維特驚訝地發現它們排列成為了標準的直線,由此斷定「造父變星的亮度與其光變周期成正比」

兩條直線上分別是變星的最大和最小亮度

這就是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也被稱為「勒維特定律」。

這句看似平淡無奇的話,不亞於哈勃定律:「星系距離我們越遠,退行速度越快,且退行速度與距離成正比。」

勒維特為天文學發現了一把「量天尺」,讓天文學家能夠運用「標準燭光」來測量遙遠的星系。

標準燭光測距的基本原理,源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簡單常識。同樣一根蠟燭,從不同的距離上來看總是近亮遠暗,而且亮度減弱與距離成平方反比關係。

因為宇宙是一個三維立體空間,任何一點的光源都是以球面向四面八方傳播,因此一個穩定光源射出的光子數,必定隨著距離的增加,以平面反比的關係消減。也就是說距離增加一倍,亮度減少為原來的1/4。這和引力的衰退方式一樣,其本質是宇宙的大空間結構。

在勒維特發現造父變星的秘密之前,我們很難確定一顆耀眼的星星到底是因為離我們近而耀眼,還是其本身比其他星星更亮。

所以說,勒維特的發現是天文學的一個歷史性突破。

因為勒維特挑選的造父變星全都位於小麥哲倫雲內,因此可近似認為它們與地球的距離都相等。那麼只要可見亮度相等,它們的實際亮度就一定相等。

而造父變星的實際亮度與其光變周期成正比。這意味著,只要光變周期完全相同,它們的實際亮度就完全相同。

就這樣,造父變星成為了天文學歷史上發現的第一種標準燭光。(雖然我們現在有了更為精準的la型超新星作為標準燭光)

在勒維特的造父變星周光關係公布一年後,埃希納·赫茨普龍(Ejnar Hertzsprung)第一個用視差法確定了「造父一」的距離——890光年,相當於為勒維特發現的「量天尺」刻上了第一個刻度。

1921年,當世紀大辯論中的沙普利繼任哈佛大學天文臺臺長時,勒維特才被提拔為恆星光譜部門的負責人,而至此她依然是一個本科學歷,拿著每小時30美分的「計算員」。

也就在這一年,勒維特再次病倒了,這次是致命的癌症。

在雙12的一個雨夜中,勒維特離世,留給了她母親只夠買8條地毯,價值315美元的遺產。

去世後,勒維特被葬進了家族墓地之中,沒有自己單獨的墓碑。她的名字與十幾個親戚的名字擠在一起。

勒維特之墓

就這樣,勒維特結束了作為「計算員」的一生,生前從未得到天文學家的待遇。

因為在那個時代,她僅僅是用筆和紙進行大量冗長計算工作的「計算員」,並以一個女性的身份,拿著放大鏡在玻璃底片上找星星,而不是透過望遠鏡。

直到1925年,一位瑞典科學院的院士寫信給哈佛大學天文臺,打算提名勒維特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候選人,才從沙普利嘴中得知勒維特已經去世4年了,而諾貝爾獎永遠不會頒給去世的人。

相關焦點

  • 多虧這個失聰的女人
    這得感謝哈佛學院天文臺的失聰女天文學家亨麗愛塔.勒維特。是她讓宇宙學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科學,也成為宇宙學發展新的裡程碑。後來人們用他名字給仙王座中的δ星起的中文名,叫」造父一」。這個「造父一」作為恆星很早就被發現了,但作為變星,卻是直到了1784年才被一個英國聾啞的青年文學家古德裡克所發現。他通過沒日沒夜的仔細觀察發現,這顆星有一個變化的周期:增亮-變暗-再增亮-再變暗,這一個變化的周期,稱作光變周期。他精細的算出這顆星的光變周期大約是5.36634天,和現代光學儀器測量的數值非常接近。
  • 現代宇宙學的開端
    …………○ 大爆炸模型的宇宙演化歷史雖然人類千百年來就一直思考著自身存在及宇宙的起源等等問題,但是,在1917年之前,這些思考一點都不成熟,對宇宙學的研究也一點都不現代而現代宇宙學的這一切,都要始於愛因斯坦在103年前寫的一篇題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中的宇宙學思考》論文。要進行宇宙學思考,必須要有廣義相對論對吧,我們在這簡單了解一下廣義相對論。
  • 長興「放大鏡女孩」 抓住微光點亮夢想
    在長興縣畫溪街道包橋中心小學601班,一眼望去,坐在第一排的女孩格外醒目,她彎腰低頭,手持一枚放大鏡也是回學校前夕的一個偶然機會,她找到了她的「另一隻眼」——一面放大鏡。 用「放大鏡」來學習,並不是件易事,最初的黃惠也並不適應,從每天十幾分鐘,到幾小時再到一整天。
  • 採用天琴座RR型變星作為標準燭光測量出銀河系的大小
    天琴座RR型變星1917年,在當時被稱為螺旋星雲的仙女星系中,天文學家發現了4顆非常黯淡的新星,這些新星太微弱了,天文學家就此推斷仙女星系距離地球有1,000萬光年之遠。大約在同一時間,美國天文學家哈洛·莎普利使用另一種恆星(天琴座RR型變星)作為標準燭光,測量了銀河系圓盤的大小,發現其直徑只有幾十萬光年。19世紀9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查爾斯·皮克林發現了第1顆天琴座RR型變星,也就是恆星——天琴座RR。
  • 天琴座RR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對宇宙學意義非凡
    天琴座RR型變星1917年,在當時被稱為螺旋星雲的仙女星系中,天文學家發現了4顆非常黯淡的新星,這些新星太微弱了,天文學家就此推斷仙女星系距離地球有1,000萬光年之遠。大約在同一時間,美國天文學家哈洛·莎普利使用另一種恆星(天琴座RR型變星)作為標準燭光,測量了銀河系圓盤的大小,發現其直徑只有幾十萬光年。19世紀9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查爾斯·皮克林發現了第1顆天琴座RR型變星,也就是恆星——天琴座RR。
  • 老子思想與現代宇宙學:跨越2500年的驚人「巧合」!
    尤其令人驚異的是,老子的宇宙觀在很大程度上竟可以找到現代科學的依據,或者說,現代科學理論的發展暗合了2500多年前老子的玄思。2.老子又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什麼是「有」呢?「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萬物生成演化的一種狀態;什麼是「無」呢?「無,名天地之始」,也就是宇宙生成之前的狀態。現代量子場論認為,量子場是物質的一種重要形態,它具有多種狀態,如激發態、基態:量子場若處於激發態,則有實粒子產生;若處於基態,則實粒子消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真空。
  • 夜色溫柔:黑暗世界中的永恆燭光
    這飄渺的燭光代表著時間的流逝和神聖的真理。在他的繪畫《聖母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the Virgin)中,被蠟燭照亮的書本,意味著聖母瑪利亞的閱讀是直抵靈魂的。 在他的另一幅畫作《約伯被妻嘲弄》(Job Mocked by His Wife)裡,燭光中坐著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
  • 科學家是用什麼方法測量星星距離的?
    測量星星距離的方法有雷達測距法、視差法、HR圖、造父變星和標準燭光,具體它們都是如何的呢?圖解:雷達測距法、視差法、HR圖、造父變星和標準燭光測量法雷達測距法在我們太陽系內,其實就可以用這個雷達測距的這個方法,去測量一顆天體的距離,它是如何工作的呢?
  • 現代宇宙學與體系宇宙論概論
    現代宇宙學作為現代科學特別是理論物理學的應用科學的發生發展!!演化的宇宙觀發端於星系紅移是基於星系退行的都卜勒解釋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可能解!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太極即一!中國文化理想背後的宇宙圖景何以可能?現實理想化的實現方式重構我們理論化的世界理解體系在以理論物理為基石的宇宙學層面我們如何依託我們的理想重組經驗並建立我們對物理事實的全新理解!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幾千年來,從古老的最高智慧到現代最精密的儀器和設備都始終為回答這些帶有明顯哲學性質的自然科學命題付出著無限的熱情和努力:正當快要接近答案時,它卻又戲劇般地飄然而去,其中充滿了從渴望、絕望到興奮的螺旋式循環。本地測量與從微波背景得到宇宙膨脹率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觀測宇宙學之路。在這個令人激動的「精確宇宙學時代」,它們沒有殊途同歸,卻乍現「哈勃常數危機」的嚴峻挑戰。這是黎明前的黑暗嗎?
  • 用什麼方法算出仙女座星系離我們的距離?
    到仙女座星系這樣的深空天體的距離通常是用「標準燭光」來確定的,天文學家要在已知固有光度(實際亮度)的目標內尋找天體。任何發光物體的表觀亮度(我們目測的亮度)隨著天體和觀察者之間距離的平方減小而減小;所以,如果我們知道一個天體的固有光度,就可以測量表觀光度,並進行簡單的計算來得到天體的近似距離。這種「標準燭光」的一個例子就是所謂的造父變星。
  • 用什麼方法算出仙女座星系離我們的距離?
    到仙女座星系這樣的深空天體的距離通常是用「標準燭光」來確定的,天文學家要在已知固有光度(實際亮度)的目標內尋找天體。這種「標準燭光」的一個例子就是所謂的造父變星。這些年輕、大質量、明亮的恆星(亮度大約是太陽的1000倍)在光度上有周期性的變化。
  • 精選謎語:離過30次婚的女人,用什麼詞語可以形容她?答案超好笑
    如此好玩的小遊戲平時拿來逗人一笑,笑過之後又能叫人恍然大悟也是蠻有意思的,小編在這裡就為大家找了幾個很有趣的小謎語,不妨一起來猜猜看是什麼吧。第1個謎語:一個離過30次婚的女人,用什麼詞語可以形容她?第2個謎語:有四個小孩吃了四個月餅,用了四分鐘,那麼請問八十個孩子吃八十個月餅,要多長時間才能吃完?第3個謎語:什麼輪子只轉不走?
  • 近百幅「星星的孩子」畫作杭州展出 邀你點亮孤獨星球
    圖為:《以愛之名,點亮「星林」——關愛自閉症兒童公益畫展》現場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攝(記者 方堃 實習生 錢晨菲)1日,《以愛之名,點亮「星林」——關愛自閉症兒童公益畫展》在浙江杭州韓美林藝術館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