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亞矮星與中子星雙星系統研究獲進展

2020-11-22 騰訊網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大樣本恆星演化團組吳優博士等人對熱亞矮星與中子星雙星系統進行研究,得到了銀河系中這類系統的統計性質,並分析了它們在觀測上被找到的可能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誌《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

熱亞矮星是一類特殊的天體,它是由一個中心燃燒的氦核和很薄的氫殼層構成的恆星。雙星演化理論預言了熱亞矮星與中子星雙星的存在,但是至今觀測上一直沒找到這樣的系統。

研究人員構建了熱亞矮星與中子星雙星的形成模型,並通過雙星星族合成方法研究了它們在銀河系中的數目、誕生率、引力波輻射強度等。通過模型研究發現,熱亞矮星與中子星雙星的形成經歷了2次物質轉移階段,在銀河系內的數目為7000個至2.1萬個,佔銀河系全部熱亞矮星雙星的0.3%到0.5%。大約有100個至300個通過公共包層通道形成的短周期系統可以作為潛在的引力波源,在未來有望被觀測到。該研究對目前一些觀測項目具有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相接雙星截止周期研究獲進展
    近日,《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張旭東和研究員錢聲幫在相接雙星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該研究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將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
  • 新疆天文臺在雙中子星系統脈衝星PSR B1534+12輻射狀態研究中獲進展
    利用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對處於雙中子星系統中的脈衝星PSR B1534+12的觀測研究數據,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脈衝星團組科研人員首次發現該脈衝星存在弱態和爆發態這兩種輻射狀態(圖1),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20,902,1)。
  • 雲南天文臺相接雙星截止周期研究獲進展
    近日,《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張旭東和研究員錢聲幫在相接雙星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該研究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將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
  • 銀河系中最亮的伽馬射線雙星系統可能是由一顆磁星驅動的
    一個研究小組分析了以前收集的數據來推斷一個緊湊的物體的本質是一個旋轉的磁星,一種中子星極強的內磁field-orbiting LS 5039,星系中最亮的伽馬射線雙星系統。該小組還表明,粒子加速過程發生在LS 5039是由密集的恆星風之間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大質量恆星,和超強磁場的旋轉磁星。
  • 華中農業大學在中子星結構與高密物質物態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副教授魏薇在中子星結構與高密物質物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以「Multiple configurations of neutron stars containing quark matter」為題發表在我國物理學期刊 「Chinese Physics C」。
  • 中子星是由簡併中子構成的緻密星,具有強磁場的中子星是脈衝星
    目前還不清楚中子星的核心是處於什麼物態由於中子星的核心物態,目前還不清楚,所以在研究高密狀態上的物理過程就提供一些空間,也有一些物理學家認為,在中子星的核心可能並不是中子,而是一種叫做「奇異夸克」的粒子,所以確定中子星內部物理以及結構是在天體物理學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 研究表明:中子星的合併,可以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如果我們半徑為70萬公裡的太陽是一顆中子星,那麼它的質量將被凝聚成半徑約為12公裡近乎完美的球體。當兩顆中子星碰撞並合併成一顆超大質量中子星時,新天體核心中的物質變得非常熱和緻密。根據物理計算,這些條件可能導致強子,如中子和質子,溶解到它們的夸克和膠子成分中,從而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 罕見的宇宙事件:紅巨星復活了死亡的中子星!
    在最近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發現,這種閃光很可能是由中子星所釋放出來的,而這顆中子星剛剛開始從它的伴星——紅巨星那裡吸收物質。對於質量為太陽的8至20倍的大質量恆星,它們在耗盡核心的核聚變燃料之後,將會猛烈爆炸為超新星,而殘餘的核心則會坍縮為中子星。這種天體具有極高的密度,能把一個太陽質量的物質壓縮成直徑僅20公裡的球體。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然而目前天文學家還沒有觀測到黑洞和中子星的碰撞,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他們預測這樣的碰撞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但出乎意料的是,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可檢測到的光。這些發現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合併的關鍵細節,比如可探測到的光的數量和碰撞物體的質量,如何揭示合併背後的促成因素,比如驅動這些碰撞發生的動力學。
  • FAST發現的脈衝星雙星系統有啥不一樣?
    近日,FAST官宣,在武仙座球狀星團(根據梅西耶天體表,通常稱其為M13)中發現一個脈衝星雙星系統,根據命名規則,這顆脈衝星被稱為M13F。這是FAST發現的第一個脈衝雙星系統。脈衝星,就是旋轉的中子星,由恆星演化和超新星爆發而產生,因其輻射束如同燈塔一樣周期性掃過地球而得名。此次發現的M13F有兩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它是一顆毫秒脈衝星;它與一顆白矮星相互繞轉,構成一個雙星系統。而這兩個特殊之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球狀星團獨特的環境。
  • 飢餓的星星在「Be X射線」雙星系統中相互蠶食
    Cal ada 從遠古時代開始,我們人類就一直在研究頭頂星星發出的光。但是,我們直到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才發現,星星不喜歡孤獨。 雙星系統包含兩個彼此環繞運行的恆星,是恆星系統中最常見類型之一,但它們的演化非常複雜。天文學家正在努力將各種恆星的觀測數據拼湊起來,以獲得對他們更深刻的理解。
  • 在1.9萬光年外,發現中子星,能迅速變成毫秒脈衝星!
    阿爾伯塔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克雷格·海因克說:我們同時使用X射線和無線電波觀測到了一個奇異的恆星雙星系統。在10年前,我們知道中子星是脈衝星,中子星是從伴星吸積物質,但沒有一顆中子星來回切換。2018年的一項研究描述了這個恆星系統,該研究由現任科廷大學的加州大學物理學博士畢業生阿拉什·巴赫拉米安領導。在該系統中,一顆正常恆星和一顆緻密的中子星相互繞軌道運行。有時可以看到恆星物質被密度更高的中子星吸收,這一現象有時被稱為恆星吸血現象。
  • 國家天文臺利用郭守敬望遠鏡搜尋熱亞矮星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熱亞矮星的形成及其性質對於研究恆星物理學、球狀星團和星系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已知的熱亞矮星數量較少。而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具有強大的光譜獲取能力,具備搜尋大量熱亞矮星的潛力。不過,熱亞矮星的傳統搜尋方法是使用測光數據進行篩選,然後人工檢查以確定熱亞矮星候選體。由於LAMOST光譜數據沒有一致的測光數據,因此該方法並不適用於在LAMOST數據中搜尋熱亞矮星。
  • 天文學家終於破譯16300光年外,來自中子星的奇怪X射線爆發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天文學家在X射線爆發中發現了一種罕見的模式,它來自不超過16300光年遠的中子星系統。該恆星系統MAXIJ1621 XRT 501於2017年10月9日首次出現在SWIFT/−深星系平面勘測的數據中,它是空間中一個奇怪的點,隨著X射線不可預測地閃爍。現在研究人員在一篇新研究論文中寫道:這是一個雙星系統的跡象,它既包含一顆正常恆星,也包含一顆中子星或黑洞。
  • 天文學家終於破譯16300光年外,來自中子星的奇怪x射線爆發
    該恆星系統MAXIJ1621 XRT 501於2017年10月9日首次出現在SWIFT/−深星系平面勘測的數據中,它是空間中一個奇怪的點,隨著X射線不可預測地閃爍。現在研究人員在一篇新研究論文中寫道:這是一個雙星系統的跡象,它既包含一顆正常恆星,也包含一顆中子星或黑洞。中子星和黑洞都可以產生不可預測的X射線,因為它們從伴星吸收物質,但方式非常不同。
  • 科學家發現神奇的異類雙星系統
    內容簡介:文章關注了一個由一顆脈衝星和一顆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解釋了該系統形成的過程,脈衝星的脈衝周期和系統的運行周期。經過數十年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了系統軌道方向的變化,並將之與廣義相對論聯繫起來。
  • 科學家藉助新引力波模型,有望進一步了解神秘的中子星
    這使得利用碰撞中子星產生的引力波進行星震學研究(恆星震蕩研究)成為一種很有前途的新手段,可以用來探測密度極高的核物質難以捉摸的性質。中子星是巨大的恆星坍縮後留下的超緻密的殘餘物。電磁波譜中觀察到的中子星數以千計,然而對它們的性質我們知之甚少。當兩顆中子星相遇並形成雙星系統時,放出的引力波經測量可以收集到獨特的信息。
  • 中子星到底多重?
    考慮到中子恆星的距離和特性,這樣的數據實際上是相當精確的,但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將其縮小到更精確的測量範圍。幸運的是,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已經做到了這一點。據了解,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AEI)的成員們使用來自幾個不同的望遠鏡和天文臺的數據,將中子星的大小區間估計縮小了兩倍。
  • 新引力波源:白矮星雙星系統
    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預測認為宇宙中應該存在由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根據廣義相對論,兩個彼此環繞運行的天體應以引力波的形式發射能量,也就是時空結構中的波動或幹擾。雖然並不是探測到了引力波,而是發現了這個可能是引力波源的雙星系統。但是,這項研究不僅會增進我們對這些雙星系統和引力波源的理解,而且對於驗證將於2034年發射(譯者:發射你個毛線)的儀器的效率也很重要。
  • 每分鐘旋轉可高達43000次,中子星的周圍有別的天體存在嗎?
    天文學家觀察到罕見的中子雙星誕生2017年8月,從兩個中子星的碰撞中檢測到了引力波,在世界範圍內引成了頭條。但是,由災難性超新星爆炸產生的兩顆超緻密中子星如何形成足夠近的距離,最終彼此碰撞呢?當一顆恆星演化到晚期時,會發生爆炸,形成中子星,如果其伴星距離較遠的話,爆炸不會對其產生太大的影響,最終會形成恆星加中子星的雙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