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形成的恆星終點形態。
天文學家觀察到罕見的中子雙星誕生
2017年8月,從兩個中子星的碰撞中檢測到了引力波,在世界範圍內引成了頭條。
但是,由災難性超新星爆炸產生的兩顆超緻密中子星如何形成足夠近的距離,最終彼此碰撞呢?
當一顆恆星演化到晚期時,會發生爆炸,形成中子星,如果其伴星距離較遠的話,爆炸不會對其產生太大的影響,最終會形成恆星加中子星的雙星系統。
如果這顆伴星質量較小,最終會形成白矮星和中子星;如果質量相當,會形成雙中子星。
中子星每分鐘的旋轉速度可高達43000次,並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變慢。
如果伴星距離較近的話,演化會變得更為複雜。當主星成為紅巨星時,伴星就會大量吸收主星的物質,從而將加速演化,可能先一步成為中子星,或者緊跟著成為中子星。
當其中一個爆炸時,衝擊波會將伴星推開,改變原先的軌道。但是如果雙方先後成為中子星的情況下,就會形成近距離的雙中子星,在未來可能會合併在一起成為黑洞。
最近幾年發展出的引力波天文學已經觀測到不少中子星合併事件,甚至有可能發生了中子星被黑洞吞噬的事件。
2018年近發現有一顆紅色的巨星向其伴生的中子星提供了不只是「陪伴的溫暖」,實際上這顆紅巨星用自己的恆星風炸開了這顆中子星,使這顆死去的恆在X射線的照射下恢復了生命 。
中子星形成早起也表現出強大的磁場,據認為該磁場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顯著衰減。當科學家們觀察到這顆有待「重生」的中子星的磁場時,發現它的磁場很強,表明它還比較年輕。
而實際上,它的紅巨星伴侶年齡更大,這使得研究人員非常好奇該系統是如何發育到到現在這個狀況的。一個答案可能是質量轉移,當來自一顆恆星的物質被另一顆恆星拉入或擴展到另一顆恆星時,就會發生質量的轉移。這可能發生在緊密的雙星系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