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矮星恆星系統更適合生命體生存?然而卻出現一個致命的觀點

2020-12-05 三豐探索

什麼叫做紅矮星?所謂的紅矮星,也是m型主序星,一般是指體積較小,質量只有不到太陽1/3的小恆星。紅矮星其表面溫度基本都比較低,從外觀來看顏色偏紅,表面溫度基本在2500到5000k。像是我們太陽系之外的比鄰星就是一個典型的紅矮星。一般來說,大多數的紅矮星,他們的質量以及直徑都不到太陽的1/3,而且所釋放出來的光也非常的弱,甚至是低於太陽光度的萬分之一,這是由於它們的內部氫元素的聚變速度比較慢,而這些紅矮星一般都擁有較長的壽命,紅矮星不會膨脹成為紅巨星,而是慢慢的收縮,最後耗盡。

銀河系中大約有3/4的恆星都是紅矮星,一般的恆星其輻射包含了從紅外波段一直到紫外波段,但是隨著恆星表面的溫度不斷的變化,這些輻射能量集中的波段就會發生不同的變化,也就是說那些比較溫度高的恆星,其主要的輻射能量,基本都是集中在看起來偏藍色的波段,而溫度比較低的是偏紅色的波段。這種紅矮星看起來顏色就是偏紅,

不過這些偏紅的紅矮星,有時候在自身磁場的作用下,會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反常行為,像是它們會發出一些比較強烈的x射線,還有一些紫外波段的輻射,並且出現了像太陽風暴活動的耀斑一樣的活動。

紅矮星的體積非常小,所以它的引力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小的,在它的內部產生的壓力還有溫度都不高,這就不足以讓氫聚變,所以紅矮星就不可能膨脹成為紅巨星,相反的,它的發展方向是逐步的收縮,最後一直把內部的氫元素耗盡,這個過程非常的緩慢,所以紅矮星的壽命非常長,可以達到上百億年,這聽起來幾乎跟宇宙的年齡是差不多的。

美國科學家提出,圍繞在紅矮星周圍運動的行星,或許可能適合孕育生命體,而現在發現宇宙中的紅矮星數量非常多,也就是說,地外生命的存在可能比人們想像的還要多,科學家表示,儘管由於引力的作用,會導致圍繞在紅矮星周圍運行的行星,只有固定的一面是面向著紅矮星,而另一面完全是沒有光亮和熱量的,但是由於星球表面大氣的流動,或許能夠很好地傳遞熱量,這就很好的為這些星球背面提供了熱量,從而適應生命體的存在。

科學家表示,紅矮星的氫聚變非常的緩慢,而且它們的壽命出乎意料的長,基本上可以保持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年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下,這樣來說,對於它們星球上的生命體存在是非常有利的,而與之相比,我們太陽系中地球上的生命體,未來或許只能存在50億年,太陽之後將逐步變成一顆膨脹的紅巨星,最終地球將被太陽吞噬,我們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也將不復存在。

然而最近美國宇航局,科學家艾拉佩蒂安,通過研究表示,計算機模型可以評估出這些活躍的紅矮星周圍所分布的系外行星表面的氧子的逃逸速度。這項最新的探索研究,將對於人類科學家研究系外行星是否適合居住?具有很重大的意義,

艾拉佩蒂安表示,希望發現一顆系外行星能夠形成和維持生命存在。這就需要我們分析出這些系外行星的親源恆星,並且需要進一步的理解我們所需要研究的親源恆星,科學家現在為了研究恆星的宜居地帶,一般都會通過分析,這顆恆星所釋放出來的熱量和光線等因素,來確定恆星的宜居地帶。

大家都知道,宇宙中的恆星數量是非常多的,有很多其質量要比太陽大得多,這些比較大的恆星所製造出來的熱量和光線也要比太陽多很多。所以,這樣的恆星宜居帶會更遠一些。而那些比太陽質量小一些的恆星,其宜居帶相應的範圍也會小一些,恆星所釋放出來的光亮,還有可見光以及釋放出來的x射線,還有紫外線輻射,甚至是製造出來的耀斑和日冕等等,都是太空氣象。

恆星的輻射所產生效應大氣的侵蝕,以及高能離子對於大氣分子的牽引,就像是氫和氧,而科學家經常會在紅矮星中搜尋適合居住的行星,這是因為紅矮星基本都是一些溫度不高或是質量比較小的恆星,而且也是目前為止宇宙中分布數量最多的恆星,這些恆星更容易被探測到一些周圍環繞的小型的行星。

當觀測銀河系內部的年輕紅矮星,看到許多亮度比較低的恆星,一般按照傳統的觀念來說,紅矮星的宜居帶,應該要比地球距離太陽的距離近十到二十倍,而這些紅矮星會在系外行星,宜居地製造出大量的x射線以及比較極端的紫外線噴射,是由於頻繁的耀斑和恆星風暴造成的,這些紅矮星製造的超級耀斑和放射性噴射,是我們太陽所發出的十倍以上。

超級強烈的耀斑可以侵蝕大氣,高能x射線以及那些極端的紫外線,就會將分子分解成為原子,並且電離大氣氣體。在這個過程中,放射線將不斷的轟擊原子,並且去除了電子,電子就會比之前更輕,這樣他們就更容易逃逸引力,進入到太空環境中,這就造成了大量的氧,逃離了宜居行星,從而造成了宜居行星可能面臨缺氧的尷尬。

相關焦點

  • 溫和的紅矮星的環境是否比太陽更適合高級生命進化?
    ,所以紅矮星的光亮不是很亮,我們的地球上不用望遠鏡的話,看不到任何一個紅矮星,即便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它也是一個紅矮星,只有4.22光年的距離,然而我們卻看不到它。對行星生命形成來說,紅矮星有利的一個條件是它的壽命很長,可以給生命演變以足夠的時間,但是也由於紅外線的熱量輻射少,光照不強,所以紅矮星的宜居帶要比太陽這樣的黃黃矮星距離主序星近得多,據說距離只有太陽宜居帶的1/10左右,並且範圍也比太陽的宜居帶要窄,這樣的位置其實不利於恆星的自轉,因為他們距離主序星太近,很容易被潮汐鎖定,這樣的話就只能用一面向著紅矮星,也就不會像地球這樣有自轉
  • 紅矮星是壽命最長的恆星,它的行星也許將成為人類最後避難所
    ,包括我們的太陽在內的所有恆星,都會經歷一個從誕生到死亡的過程。這對一種文明的生存和發展極其的重要。在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領域,紅矮星成了當仁不讓的主角。因為它在銀河系中數量最多、演化最穩定、壽命也最長。目前科學家估算,在銀河系中至少有幾十億顆紅矮星擁有類地行星。發現這些類地行星意義十分重大,因為紅矮星既穩定又長壽,這些都是創造出生命以及生命向更高級進化所必須的。
  • 鄰近的紅矮星並不平靜,可能不適合生命存在
    天文學家稱,在地球附近的紅矮星Gliese 887似乎有比之前所認為的更危險的耀斑活動現象。這可能會讓它附近的「超級地球」行星家族不那麼容易存在生命——但不是不可能。
  • 研究發現:佔宇宙3/4的紅矮星沒有生命,人類是孤獨的?
    恆星質量太大,會發出致命的輻射,使得生命無法生存。根據以上的條件,科學家認為僅僅是在銀河系中就有上百億顆這樣的類地行星符合生命存在的要求。並且我們之前認為紅矮星這種恆星的周圍非常適宜生命的存在,原因是紅矮星的質量只有太陽的8%-40%,它們的壽命非常長,可以達到20萬億年。相比太陽的壽命只有短短的120億年,我們人類出現到今天才經歷了數百萬年,現在太陽已經年過中旬,更重要的是再過10億年,因為太陽光度的增加,地球就無法生存了。
  • 研究發現:佔宇宙3/4的紅矮星沒有生命,人類是孤獨的?
    這些類地行星需要具備以下的條件:首先至少要是一顆巖石星球,並且和地球體積、質量、年齡相仿;這顆行星需要處在母恆星的宜居帶,適合的溫度才能保障液態水的存在;母恆星需要是一顆類太陽恆星、或者是一顆紅矮星。恆星質量太大,會發出致命的輻射,使得生命無法生存。根據以上的條件,科學家認為僅僅是在銀河系中就有上百億顆這樣的類地行星符合生命存在的要求。
  • 距地3000光年,科學家發現新的恆星系統
    藉助先進的天文望遠鏡,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遙遠的行星和一顆恆星,它比迄今為止觀察到的任何一顆系外行星-恆星對都更像太陽-地球系統,這顆名為KOI-456.04的遙遠行星與地球有許多相似之處,研究人員希望這可能意味著那裡的環境適合生命生存。
  • 恆星中的小弟——紅矮星
    小弟紅矮星紅矮星,其實是一種體積不太大的恆星,通常它們的質量都不會超過太陽的一半。我們的銀河系(也許所有星系都是如此)中70% 的恆星都是紅矮星,它們比太陽的體積小,溫度低,也更加暗淡。由於輻射出的光芒實在是太為微弱,如果不藉助天文望遠鏡,我們不可能看到任何一顆紅矮星。
  • 人類能否生活在紅矮星附近?
    、年齡最持久恆星附近的行星可能並不像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適合生命生存。然而,科學家們對紅矮星在生命後期會釋放多少破壞性輻射知之甚少。由於耀斑的發現,研究團隊考慮圍繞紅矮星運行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其他可能性。儘管傳統宜居帶上的行星由於耀斑存在可能無法維持大氣層,但是科學家將研究範圍擴展到距離主星更遙遠的區域,那裡高能輻射更少。在這一距離上,二氧化碳、氫氣等氣體形成的溫室效應能夠允許液態水存在。
  • 國家天文臺發現紅矮星爆發,科學家卻高興不起來
    以往我們認為這類恆星非常溫和,燃燒速度緩慢,不會出現像這麼高強度的能量釋放,是生命誕生最理想的母恆星,但是現在的發現告訴我們,紅矮星已經不適合生命生存了。 為什麼我們之前認為紅矮星是生命誕生的主要恆星?也是地外生命大量存在的主要場所?
  • 外星人可能藏在紅矮星?怪不得我們找不到外星人
    在我們大家的印象裡,恆星都是像太陽一樣光芒萬丈的星球,但其實不然。佔到宇宙恆星絕大部分的一類恆星,名叫紅矮星。銀河系中有70%的恆星都屬於紅矮星。這種恆星比太陽更小,也更加黯淡,從地球上單憑肉眼,根本找不到它們的存在。
  • 銀河系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恆星——紅矮星
    除太陽外最接近地球的恆星比鄰星便是一顆紅矮星。所謂的紅矮星是指質量最小的一類恆星,它們的質量一般只是太陽質量的7%到60%。質量小也就意味著星體內部的核反應較弱,所以紅矮星發出的輻射很弱,要低於太陽輻射強度的5%,有的甚至不到太陽輻射強度的萬分之一。
  • 紅矮星「超級耀斑」可能是外星生命的壞消息
    一顆紅矮星被發現發射了超級強大的耀斑,這進一步證實了生命可能很難在這些小而暗淡恆星周圍紮根的觀點。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超級耀斑來自一顆名為J02365的紅矮星,它距離地球約130光年。能量的爆發了大約10 ^ 32爾格(ergs)在電磁波譜的遠紫外領域,比我們太陽更強大的耀斑記錄。
  • 紅矮星:外星人的藏身之地
    因此,這個行星上將出現極端惡劣的環境,在黑夜的一面任何大氣氣體都將被凍住,白晝的一面卻完全暴露在恆星射線的照射之下。難以想像,這樣的行星環境會有生命存活,於是,紅矮星幾乎毫無爭議地被排除在地外生命探索目標的名單外。
  • 紅矮星系特拉比斯特1的「眼睛星球」為何是尋找外星生命的關鍵?
    就算按照地球誕生生命所需要具備的條件:適宜的液態水和溫度。宇宙也有一類星球比地球這種位於恆星宜居帶的行星更容易誕生生命,它就是眼睛星球。——1)位於寶瓶座,距離地球約39.13光年,表面溫度極低的紅矮星TRAPPIST-1,就是一個極有可能存在生命的紅矮星系。
  • 系外恆星系統TRAPPIST-1,是孕育生命的搖籃?
    但就像這個系統中的大多數行星一樣,這現在還只是一個猜測。影響它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穩定性,而且這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問題。沒有穩定軌道的行星不利於生命的存在,尤其是當他們偶爾相互撞擊時更是如此。因此,儘管目前還不知道這個系統到底有多穩定,但它似乎還在朝著更穩定的趨勢發展。
  • 科學家發現一顆紅矮星正向太陽靠近,在其旁邊有一顆超級地球
    圍繞恆星公轉的周期約有233天,在恆星系的位置相當於水星與太陽的距離,然而即便如此靠近恆星其表面十分寒冷,但得到光照的時間比地球還要久,科學家之所以認為巴納德b行星上可能有生命的理由,是其向恆星的那一面會在因為潮汐影響產生火山活動,大量的溫室氣體不斷在行星大氣層中聚集,會出現類似金星這樣的溫室環境
  • 奇異恆星:橙矮星適合孕育高智慧生命(圖)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日前,最新一項科學分析顯示,宇宙中最適合存在生命體的區域很可能就是質量比太陽略小一些的恆星附近,這種恆星被稱為「橙矮星」。橙矮星的壽命要比類太陽恆星更長一些,並具有安全的可居住區域,該恆星體系的行星要比更明亮的紅矮星擁有更多的液態水。
  • 科學家發現了24顆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和進化的超適居行星
    水是宇宙中生命的基礎,因此適於居住的星球中必須有可以維持生命的液態水。除此之外,還有無數的條件需要滿足。該星球必須處於恆星適居帶中,以至於適居帶中星球表面的溫度和大氣壓力,將適合簡單生命形式的進化。距離離恆星稍近一點,水將蒸發掉,海洋將無法形成,金星便是這樣。
  • 行星磁層和恆星耀斑的相互作用,為何能決定一顆行星的宜居性?
    尤其是當它們出現超級恆星耀斑爆發活動時,甚至還會對圍繞其運行的行星、以及該行星上可能誕生的生命帶來不可逆性傷害。但是,即便大家熟悉的太陽也不過是宇宙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個恆星存在體,但此類恆星(G型主序星)會在其生命周期的現階段表現得相對更穩定。
  • 距地球僅4光年的比鄰星,致命輻射或已經消滅生命!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湯姆·艾爾斯指出,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因此人們認為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是人類探索太陽系外生命跡象的最佳選擇。但問題來了,這些恆星周圍的行星,存在有利於我們所知的生命生存的環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