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塵埃,會使更多「類地行星」適合居住!

2020-12-06 騰訊網

研究人員通過把塵埃加入到模擬系外行星的氣候中發現空氣中的塵埃雖然會降低我們在這些行星上發現生命跡象的能力,但也可能會使行星適合居住。

在太陽系的遠端,越來越多的星球被發現,天文學家們熱切盼望在這些星球上可以找到外星生命的存在,最新的一項研究為此提出了一種有趣的方法-通過計算那些行星的礦物粉塵來實現。

這種漂浮的塵埃-由行星表面升起的碳和矽酸鹽材料構成,在模擬外太空氣候時經常被遺忘,但研究者表明,這對外星生命存活的可能性意義重大。

回想一下1984年的科幻電影《沙丘》,你就會明白,大量的塵埃可能會導致行星變暖或變冷,這取決於他們的大氣成分。相反,這也會影響這顆行星的位置,是否在宿主恆星擴展出來的宜居地帶。這一重要的判斷標準,很有可能會更廣泛的應用於其他星系。

研究團隊將模型放在一起,在永遠朝向太陽的那一面,來模擬塵埃在潮汐鎖定的那些行星上的影響,白天的那一面受到塵埃影響變冷,相反,夜晚那一面受影響而變暖。

「在地球和火星上,塵暴對地表既有降溫作用,也有升溫作用,降溫作用通常會勝出。」天體物理學家Ian Boutle說。但這些『同步軌道』行星卻截然不同,「在這裡,這些行星的暗面處於永夜,變暖效應勝出,而在永晝面,冷卻效應勝出。這種效應是為了緩和極端溫度,從而使行星更適合居住。」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離主星較近的系外行星上,塵埃會形成一個負反饋的迴路,延緩表面水分的流失,否則這些水分會因溫度升高而蒸發。

在宜居地帶的另一邊,離恆星最遠的地方,塵埃可以吸收並散發紅外線,從而產生溫室效應。從根本上說,塵埃的影響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均衡,以及大氣的成分。

這項研究的作者表示,未來的系外行星建模應該考慮到這些因素—同時表示塵埃也會覆蓋一些重要的生物指標,比如水蒸氣和氧氣,這些都是評估行星宜居的典型指標。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的環境科學家馬努基喬希發表言論說:「大氣中的塵埃會增加系外行星的宜居性,但也掩蓋了一些重要生命指標,從而影響了我們在這些行星上發現生命跡象的能力。」「這些影響和因素都是我們將來需要研究的課題。」

根據對地球的研究發現,大氣塵埃對氣候變化和用來預測的氣候模型都有關鍵影響,因此它作為一個契機,去發現和研究地球外的生命,同時也意味著,有更多有價值的系外行星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當然,如此遠距離研究行星是一個難以置信的挑戰,但隨著望遠鏡技術的發展和計算精度的提高,我們有能力發現宜居地帶。

宜居地帶,通常用來描述那些溫度適宜的地區,不會過度炙熱到水分完全蒸發,也不會寒冷到地表冰凍。此外,巖質行星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不過現在看來,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又多了一個計算的因素。

來自埃克塞特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內森·梅恩表示:「諸如此類的研究,只有通過交叉學科,基於對地球氣候研究的認識,並結合科學技術與最前沿的天體物理學方法才能實現。」

作者: DAVID NIELD

FY: Rebecca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24個更適合居住的類地行星
    這些系外類地行星有著比地球更古老的年齡,更大的體積以及更溫暖和潮溼的環境等特點。超宜居行星更慢的公轉速度也有助於生命更加彭勃的發展。 Schulze-Makuch、馬克斯太陽系研究所的René Heller和維拉諾瓦大學的Edward Guinan合作,試圖找出是什麼使得系外行星比地球更適合居住。他們對望遠鏡在太陽系外發現的4500顆已知的系外行星進行了分類。雖然系外行星是類地行星,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都有類地生命。
  • 被潮汐鎖住的行星表面的塵埃可能會維持星球表面液態水的存在
    然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宜居帶之外也可能存在類地行星——前提條件是它們的大氣中有空氣塵埃。在這裡,這些行星的暗面是永恆的黑夜,變暖效應佔上風,而在白面,變冷效應佔上風。其結果是緩和了極端溫度,從而使其更適合居住。」
  • Trappist-1可能有2顆類地行星適合人類居住
    NASA去年2月透過克卜勒望遠鏡發現Trappist-1行星系。匈牙利科學家近日提出一項新的假說,Trappist-1行星系中的d和e行星,可能有液態水資源與適合人類居住的地表溫度。「Trappist-1d」和「Trappist-1e」是Trappist-1行星系中最受矚目的兩顆小行星,科學家初步判斷可能是適合人類居住的類地形星。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去年2月宣布,透過克卜勒望遠鏡(Kepler Mission)發現了第一個圍繞超冷矮行星運行的小行星系統,系統中包含了7顆地球大小的小行星,命名為Trappist-1行星系。
  • 科學家發現兩顆行星質量與地球相似 可能適合居住
    &nbsp&nbsp&nbsp&nbsp西媒:科學家發現兩顆類地行星 可能適合居住&nbsp&nbsp&nbsp&nbsp西媒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小恆星蒂加登星周圍發現了兩顆類地行星,可能適合居住。
  • 為什麼塵埃會使一些系外行星更加宜居呢?
    圖片來自Denis Sergeev/埃克塞特大學/ScienceAlert 是什麼讓一顆行星適合居住呢?有許多因素會影響一顆行星維持生命的能力,例如溫度、水分含量、行星及其大氣的組成和來自寄主星的輻射量。上個月,英國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大氣層中一種共同成分 - 塵埃,可以增加一些系外行星的宜居性。
  • 行星可以無限大嗎?適合居住的行星最大能有多大?
    行星的體積可以無限大嗎 眾所周知,太陽系有四顆類地行星,兩顆氣態巨行星和兩顆冰態行星。其實討論行星大小的簡單方法是將地球的大小設置為地球半徑的1倍,質量設置為地球質量的1倍。行星大小的限制取決於它是什麼類型的行星,也就是它是氣體行星還是類地行星。
  • 哈佛大學:小於地球質量2.7%的行星,永遠不可能適合居住!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微小的天體不能支持生命,因為它們沒有足夠的引力來維持大氣。但多小才算太小,不適合居住呢?在最新的一篇研究論文中,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的、更低宜居行星大小的標準限制。以便長時間保持地表液態水,將所謂的宜居區或「金髮地帶」延伸到小型低引力行星。
  • 哈佛大學:小於地球質量2.7%的行星,永遠不可能適合居住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在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經典中篇小說《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中,這位名義上的王子生活在一顆房子大小的小行星上,如此之小,只要把椅子挪幾步,他就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觀看日落。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微小的天體不能支持生命,因為它們沒有足夠的引力來維持大氣。但多小才算太小,不適合居住呢?
  • 科學家表示,39光年初一個恆星系內7個類地行星或適宜居住
    從那時起,天文學家就對這個星系進行各種後續觀察和研究,希望對這個系外恆星系有更多的了解,特別是試圖了解位於這顆恆星宜居帶的行星是否真的適合居住;行星表面是否存在足夠的水,以及是否存在的大氣層。他們確定七顆該恆星系的行星不太可能有以氫氣為主的大氣層,很可能是由原子質量更高的元素組成,有些類似於地球的原始大氣,甚至有可能以二氧化碳、氧氣或水為主。那些有大氣層的行星很可能適合生命存在。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檢測到雲層的覆蓋度,這不僅是水的跡象,而且能抵禦恆星輻射。
  • 科學家表示,39光年處一個恆星系內7個類地行星或適宜居住
    從那時起,天文學家就對這個星系進行各種後續觀察和研究,希望對這個系外恆星系有更多的了解,特別是試圖了解位於這顆恆星宜居帶的行星是否真的適合居住;行星表面是否存在足夠的水,以及是否存在的大氣層。他們確定七顆該恆星系的行星不太可能有以氫氣為主的大氣層,很可能是由原子質量更高的元素組成,有些類似於地球的原始大氣,甚至有可能以二氧化碳、氧氣或水為主。那些有大氣層的行星很可能適合生命存在。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檢測到雲層的覆蓋度,這不僅是水的跡象,而且能抵禦恆星輻射。由於紅矮星容易爆發電磁輻射,有可能會對其行星的大氣層造成嚴重破壞。
  • 類地行星探尋方法錯誤,「新地球」路在何方?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與舊的尋找類地行星方法相反,我們以前認為的某些不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可能也適合人類生活。新的研究找到了我們尋找「新地球」的新方法。「科學家解釋說:「以前我們尋找類型行星的方法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讓我們錯誤的估計了某些行星的情況而誤以為那就是適宜人類生存的新地球,其實,它們不是。而那些我們認為不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其中的有些實際上是宜居的行星。」以前的模型只是對大氣條件進行垂直模擬,模擬的是一個維度的條件。
  • 宇宙中潛在的可居住類地行星有多少?哪個才是地球的完美複製品?
    尚且不談宇宙中具體有多少個星系客觀存在,僅僅是在我們最熟悉的銀河系之中,倘若按照可居住概念來進行粗略估算: 僅我們自己所在的銀河系之中,潛在可能適合生命居住的類地行星數量,就有可能處於8個到200億個的龐大數字區間。
  • 大氣中有大量塵埃的系外行星更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
    天文學家可以從遠處了解到很多關於一顆行星的信息,包括它的類型、它與宿主恆星的距離(從而估計它的表面溫度),有時甚至可以了解到它是否有大氣層。現在 研究人員提出,如果人類真的想在其他世界上找到外星生命,還應該關注一件事:大氣中的塵埃。這項發表在 《自然-通訊》 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大氣層中含有塵埃的行星可能具有更高的宜居性概率,因此更有機會支持現有的生命。
  • 8大行星中為何只有地球適合人類居住?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地球是目前人類探測到的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其他七大行星為什麼不適合人類居住?如果地球上的各種資源都枯竭了我們為什麼能不能到其他星球上去居住呢?除地球的七大大行星不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
  • 科學家發現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適合居住,未來必須離開地球?
    人類是地球土生土長的生物,為什麼會出現比地球還要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呢?既然適合生命居住,這些星球有沒有可能已經誕生出生命了?其實,所謂的比「地球更適合生命居住」,是建立在未來人類有星際旅行的能力下,前往這個星球,以人類為核心建立一套生態系統,這些宜居星球會表現得比地球更穩定,適合生命長久居住。
  • 大氣礦塵可提高類地行星宜居性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9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大氣礦塵對類地行星的宜居性產生重大影響——會提高系外行星的潛在宜居性。這項發現意味著未來對系外行星解讀結果將有所改變,當研究類地系外行星時,必須要考慮礦塵的潛在影響。 所謂「宜居帶」,指的是恆星周圍存在一個表面可能有液態水的類地行星的區域,因此它是搜索地外生命的重點目標。而位於「宜居帶」的行星也意味著是適宜人類生存的行星,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尋找到這樣的星球。
  • 科學家發現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居住
    人類是地球土生土長的生物,為什麼會出現比地球還要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呢?既然適合生命居住,這些星球有沒有可能已經誕生出生命了?其實,所謂的比「地球更適合生命居住」,是建立在未來人類有星際旅行的能力下,前往這個星球,以人類為核心建立一套生態系統,這些宜居星球會表現得比地球更穩定,適合生命長久居住。
  • 7大類地行星 3個有水宜居住
    所有七個行星在合適的大氣條件下都有可能具有液態水——眾所周知水是生命的關鍵——其中三個處於可居住區的行星具有水的機率最高。  「這一發現可能是尋找適於居住的環境的重要一步。」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副管理員Thomas Zurbuchen說。
  • 天體生物學家說,這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居住
    可悲的是,所有這些系外行星都比100光年遠,因此,想要擺脫這種行星秀的人們現在還不應該打包行李。 只是要明確地說,這並不自動意味著生命存在於這些世界上,僅意味著這些行星可能是可居住的,或者在這種情況下是可居住的。
  • 比地球還適合人類居住?這些行星真的存在嗎?
    人類登月照片而且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似乎從其它地外行星中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成為了一種可能!於是,作為離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火星成為了科學家們的目標,而「火星登陸計劃」和「火星改造計劃」已經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