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小於地球質量2.7%的行星,永遠不可能適合居住!

2020-10-18 博科園

在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經典中篇小說《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中,這位名義上的王子生活在一顆房子大小的小行星上,如此之小,只要把椅子挪幾步,他就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觀看日落。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微小的天體不能支持生命,因為它們沒有足夠的引力來維持大氣。但多小才算太小,不適合居住呢?在最新的一篇研究論文中,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的、更低宜居行星大小的標準限制。以便長時間保持地表液態水,將所謂的宜居區或「金髮地帶」延伸到小型低引力行星。

這項研究擴大了宇宙中生命的搜索範圍,並揭示了小行星上大氣演化的重要過程,其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第一作者Constantin Arnscheidt『18說:當人們想到宜居區的內外邊緣時,傾向於只在空間上考慮它,這意味著行星離恆星有多近。但實際上,還有許多其他變量影響宜居性,包括質量。根據行星大小設定宜居下限,這給我們持續尋找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和外星生命帶來了一個重要的限制。一般而言,如果行星能夠保持表面液態水(而不是冰凍水)足夠長的時間來讓生命誕生和進化。

保守地說大約需要10億年左右,行星就被認為是適宜居住的。天文學家在特定類型恆星的特定距離內尋找這些適合居住的行星,比太陽更小、更冷、質量更低的恆星,其宜居區比更大、更熱的恆星要小得多。宜居區的內緣是由一顆行星在失控的溫室效應導致所有地表水蒸發之前離恆星有多近來定義的。但是,正如Arnscheidt和他的同事所證明的那樣,這個定義不適用於小的,低重力的行星。失控的溫室效應發生時,大氣吸收了更多熱量,這些熱量可以輻射回太空,阻止地球冷卻,最終導致不可阻擋的變暖,最終使海洋變成蒸汽。

然而,當行星變小時,會發生一些重要的事情:當它們變暖時,大氣層向外擴展,相對於行星的大小變得越來越大。這些大的行星大氣層增加了熱吸收和輻射,使行星能夠更好地保持穩定溫度。研究人員發現,大氣膨脹可以防止低引力行星經歷失控的溫室效應,使它們能夠在靠近恆星的軌道上保持表面液態水。然而,當行星變得太小時,它們會完全失去大氣層,液態的地表水要麼凍結要麼蒸發。研究證明,存在一個臨界尺寸,低於該臨界尺寸的行星永遠不可能適合居住。

這意味著可居住區域不僅在空間上是有界限的,而且在行星大小上也是有界限的。研究發現,臨界大小約為地球質量的2.7%,如果一個行星的質量小於地球質量的2.7%,它的大氣層就會在它還沒有機會形成表面液態水之前逃逸,就像今天的彗星一樣。與此相關的是,月球為地球質量的1.2%,水星為5.53%,研究人員還能夠估計這些圍繞某些恆星的小行星宜居區。為兩種不同類型的恆星建立了兩個場景:像太陽一樣的G型恆星和獅子座紅矮星的M型恆星,研究人員解決了太陽系中另一個長期存在的謎團。

天文學家長期以來一直想知道,如果太陽輻射增加,木星的冰冷衛星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是否適合居住。根據這項研究,這些衛星太小,無法維持表面液態水,即使它們離太陽更近。海洋環境科學和工程副教授、該研究的資深作者羅賓·華茲華斯(Robin Wordsworth)說:在尋找生命的過程中,低質量的水世界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可能性,研究表明,與類地行星相比,它們的行為可能會有多大的不同。一旦對這類天體的觀察成為可能,嘗試直接測試這些預測將是令人興奮的。

博科園|研究/來自:哈佛大學

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學》

DOI: 10.3847/1538-4357/ab2bf2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小於地球質量2.7%的行星,永遠不可能適合居住
    但多小才算太小,不適合居住呢?在最新的一篇研究論文中,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的、更低宜居行星大小的標準限制。以便長時間保持地表液態水,將所謂的宜居區或「金髮地帶」延伸到小型低引力行星。第一作者Constantin Arnscheidt『18說:當人們想到宜居區的內外邊緣時,傾向於只在空間上考慮它,這意味著行星離恆星有多近。但實際上,還有許多其他變量影響宜居性,包括質量。根據行星大小設定宜居下限,這給我們持續尋找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和外星生命帶來了一個重要的限制。一般而言,如果行星能夠保持表面液態水(而不是冰凍水)足夠長的時間來讓生命誕生和進化。
  • 科學家發現兩顆行星質量與地球相似 可能適合居住
    &nbsp&nbsp&nbsp&nbsp西媒:科學家發現兩顆類地行星 可能適合居住&nbsp&nbsp&nbsp&nbsp西媒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小恆星蒂加登星周圍發現了兩顆類地行星,可能適合居住。
  • 科學家發現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適合居住,未來必須離開地球?
    地球,是目前唯一一顆被確認存在生命的天體,在我們的常識中,只有地球適合生命居住,因為地球環境穩定,擁有四季變化和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但是有科學家提出,地球可能並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進行對比篩選後發現,在銀河系中存在24顆比地球還要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 地球不再完美?科學家發現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居住
    地球不可能永遠是人類唯一的家園,隨著太陽的演化,未來的地球會越來越熱,因為太陽在演化的過程中,會越來越亮,溫度越來越高,每過10億年太陽的亮度大約也會增加10%,這會導致太陽系內的「宜居帶」逐漸向外移動。
  • 科學家發現的一些「超級宜居」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居住」
    據外媒CNET報導,華盛頓州立大學(WSU)地球生物學家Dirk Schulze-Makuch領導的一項研究上個月發表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該論文確定了二十幾顆系外行星,它們可能是比我們自己的行星更適合生命居住的 「超級宜居」世界。
  • 天體生物學家說,這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居住
    ,它們所展現的一系列條件比地球上所看到的更適合生活。 如今,在具有環保意識的人們中,有一種說法是,沒有行星B,而是一篇新論文。在《天文生物學》發表的。由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德克·舒爾茲-馬庫奇(Dirk Schulze-Makuch)領導的研究小組確定了24個系外行星,它們的條件可能使其比地球更適合生活,從而使其具有「超適居性」。
  • Trappist-1可能有2顆類地行星適合人類居住
    NASA去年2月透過克卜勒望遠鏡發現Trappist-1行星系。匈牙利科學家近日提出一項新的假說,Trappist-1行星系中的d和e行星,可能有液態水資源與適合人類居住的地表溫度。「Trappist-1d」和「Trappist-1e」是Trappist-1行星系中最受矚目的兩顆小行星,科學家初步判斷可能是適合人類居住的類地形星。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去年2月宣布,透過克卜勒望遠鏡(Kepler Mission)發現了第一個圍繞超冷矮行星運行的小行星系統,系統中包含了7顆地球大小的小行星,命名為Trappist-1行星系。
  • 宜居行星適合人類居住嗎?科學家發現其他行星可能不存在外星文明
    宜居行星適合人類居住嗎?科學家發現其他行星可能不存在外星文明宇宙中有許許多多未知的秘密就像一個人的命運永遠不可能是預測一樣,最近幾年,無論是社會學家還是科學家都有一個統一的認識,那就是地球已經開始不適合人類繼續生存了。
  • 科學家發現人類宜居行星,比地球大2.7倍,不過在124光年開外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適合人類宜居住的系外行星,其直徑為地球2.7倍以上,為在這個比地球大但小於海王星的行星上尋找生命打開了大門。劍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使用了系外行星K2-18b的質量、半徑和大氣數據,並確定了該行星有可能在其富氫大氣下的適宜居住條件下容納液態水。
  • 一顆適合居住的行星能繞著超大質量的黑洞運轉嗎?
    眾所周知,黑洞人類提供了大量的能源,可能給生命一個立足點。但是美國宇航局的一位科學家已經確定,儘管你在電影中看到了什麼,但附近的適宜居住條件是不太可能的。星際為科幻迷提供了一個特別的地方。這部電影的前提是,地球正在變得不適合居住,人類必須找到其他地方居住。幸運的是,天文學家們在土星附近發現了一個蟲洞,作為穿越時空的隧道,通往一個叫做巨型黑洞的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各種。行星圍繞著巨大的軌道運行。關於這部電影的科學準確性,它對黑洞的描述等等,已經寫了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讚美的。物理學家稻夫說,這是未來科幻電影評判的黃金標準。
  • 一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的存在
    研究人員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二十幾顆行星,其中一些行星的軌道可能比我們的太陽系都要好,它們的條件可能比我們自己的行星更適合生命。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科學家德克·舒爾茨·馬庫奇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最近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發表報告,詳細介紹了潛在的超級宜居行星的特徵,這些行星包括那些比地球更老、更大一點、略微溫暖、可能更溼潤的行星。
  • NASA獵星任務:100光年外發現像地球,適合居住行星
    NASA的「獵星」任務「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發現第一個可能適合居住的行星,距離地球100光年,且與地球差不多大小,是目前人類第一個在太陽系之外發現與地球環境相似的星球,因為運轉在合宜的位置,可能有液態水存在。
  • 比地球還適合人類居住?這些行星真的存在嗎?
    人類登月照片而且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似乎從其它地外行星中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成為了一種可能!於是,作為離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火星成為了科學家們的目標,而「火星登陸計劃」和「火星改造計劃」已經提上了日程!
  • 發現適合人類居住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不一定是宇宙中最好的行星。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太陽系之外的兩個行星,它們的狀況可能比我們的地球更適合生活。其中一些軌道恆星甚至可能比我們的太陽還要年輕。近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詳細介紹了潛在的「超宜居」行星的特徵,其中包括比地球更舊,更大,略微溫暖和更潮溼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
  • 科學家認為24顆「超級宜居」系外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居住
    (環球網)華盛頓州立大學(WSU)地球生物學家Dirk Schulze-Makuch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確定了二十幾顆可能比地球更有利於生命的系外行星。 根據克卜勒任務的數據,這些超級宜居世界的條件可能比我們的星球更適合維持生命更長時間。
  • 地球不一定最適合人類居住,科學家發現多顆「超宜居」行星
    但僅處於恆星宜居帶的這個條件是遠遠不夠的,能夠孕育的星球,行星必須要足夠大,這樣才能保存其內部的熱能,形成可以自行調節氣候變化的板塊構造,另外,行星還必須有全球性的磁場,保證液態水可以在行星表面存在,這樣才能形成大氣層,避免太空輻射的傷害,所以尋找宜居星球要根據已知地球的環境標準,就是上面能夠住人,去尋找類地行星,推測那些星球能夠適合人類居住。
  • 這5顆系外行星可能適合人類居住,尤其是第5顆,與地球相似度很高
    可能有一天,人類將被迫離開自己的星球,這個「被迫」可能來源於我們對自然的自我毀滅或一場毀滅性的自然災害等。但在這種情況之下,一系列的外行星或許能給我們提供「定居點」,所以,也不必擔憂。可問題是,哪些系外行星是最適合我們的需求呢?也許這些行星看起來都不像地球,但從我們所處的條件來看,有些行星是非常接近地球的。宇宙如此之大,不能排除就有那麼一顆這樣的行星。
  • 地球不再是唯一?科學家發現24個行星,比地球更適合人類居住
    在我們的印象裡,地球是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星體,從太空中看向地球完全是一個非常晶瑩剔透的水星體,生活在這樣的星體上是我們的榮幸,但是人類卻不懂得珍惜。自從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和科技大爆炸,從地球上索取了太多太多。如今的地球已經傷痕累累。
  • 科學家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多行星星系,或存在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
    研究人員在美國時間本周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報告中稱,地球附近的一顆恆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多行星系統之一。藝術家筆下的多行星系統當然,這所謂的附近是宇宙範圍的概念,距離地球大約64萬億英裡之外。這項研究顯示,這個星系至少有兩顆,也許有三顆超級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所謂超級地球,一般指超級類地行星。
  • 地球不再完美?科學家發現24個行星,比地球還適合人類居住
    不過由於人類活動的加劇,地球實際上現在已經是傷痕累累,還沒有到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步。不過如果大家再不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那麼幾百年之後,這顆星球可能就要荒廢了。考慮到所有的能源都會枯竭這個方面的原因,科學家其實一直在探索,宇宙上到底還有哪些能夠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目前來說已經發現了2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