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新發現:木星可能曾把一顆行星驅逐出了太陽系

2021-01-19 天文在線

如果你想製造出和我們差不多的另一個太陽系——有中心恆星、巖石行星和氣態巨行星——開始時你只需要一團夠冷夠密的氣體分子雲,它就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坍縮。之前幾代恆星會將產出的重元素返還回宇宙中去,所以只要它們的數量足夠多,而你又讓這些新星團在物質最集中的地方形成,你就會擁有所有必要的原材料,來製造一個物質豐富的恆星與行星系統。

原行星概念圖 圖源:scitechdaily

必然的是,將要形成新恆星和行星系統的物質雲會先向同一方向坍縮,像做薄煎餅一樣形成一個盤面,其他的物質會環繞其運行。中心區域會生成系統中質量最大的天體——典型的比如恆星——而外圍區域會生成行星,包括氣態巨行星、巖石行星、小行星、彗星、衛星等。

以上是簡單易懂的部分,所有人對此都意見一致。但其中的細節複雜得可怕,因為行星並不會像太陽系看上去的那樣,始終呆在它們形成的地方。事實上,年輕的太陽系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中,行星會因引力而相互作用,增積物質,合併到一起,還偶爾會把某個行星世界徹底驅逐出該系統!

15年前的2005年,一系列論文關注了太陽系的形成過程。三支獨立的研究團隊都得出結論說,巨行星先形成並且遷移過了很長的距離,而木星則從內太陽系一路向外,從小行星帶以內清除了大量的物質。天王星和海王星可能交換了位置,而木星和土星則受最外面行星的引力作用,最終向外移動。這個尼斯模型(以法國的尼斯城命名)一直是太陽系形成過程的最佳模型——直到不到一個月之前。

尼斯模型 圖源:everythingselectric

2011年,科學家意識到需要存在第五顆巨行星來完全解釋外行星的行為,而這樣一顆行星很可能被木星或土星的引力作用驅逐了出去。這一模擬發現如果木星和土星的衛星像成份顯示的那樣,和母行星同時形成,那麼幾乎絕對是木星驅逐了那顆行星。因為木星最外部的大衛星木衛四在這樣的作用中還能夠留在環繞木星的軌道裡,而土星的大衛星土衛八很可能會被驅逐走。像博士生瑞安·克勞迪爾說的:

「最終我們發現,木星能夠在驅逐出第五顆巨行星的同時,保留木衛四軌道上的衛星。另一方面,土星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土衛八會太不穩定,導致計算出的軌道難以符合目前情況。」

土衛八上看土星的概念圖 圖源:solarsystem-nasa

但即便需要第五顆巨行星,尼斯模型在一定的調整後仍可能是合理的:巨行星,尤其是木星,可能穿過了太陽系內部,清除了大量的碎屑物質並且把巖石行星拉離了太陽。而它穿過小行星帶時帶來了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上的末次大撞擊。

為了弄清這種可能性是否存在,我們的目光不能只局限於自己的太陽系;目前,我們能看見的只有倖存者。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得回到模擬模型上去,弄明白什麼樣的條件才能精確地導致外行星今天的排布,然後看看它們會對內行星產生什麼影響。

木星和衛星 圖源:livescience

那就是內森·A·凱布和約翰·E·錢伯斯在最新的論文裡提出的新觀點,而它很可能帶來了尼斯模型的末日:

如果外行星這樣穿過了太陽系內部,85%的可能性是最終的內行星少於四顆。

在大多數的確能夠留下四顆內行星的模型裡,它們的軌道要麼偏心率太大,要麼太傾斜,不符合我們看見的太陽系。

他們發現尼斯模型下內外行星最終都處於正確位置的概率極小,出現可能不到1%。

換句話說,即使一顆外行星——就算是木星——曾從太陽系內部穿過,那麼留存下來的內部巖石行星也很可能不是我們今天的這四顆。類地行星——尤其是水星和火星——太脆弱了,幾乎總會被驅逐出太陽系。

太陽系成員 圖源:britannica

與之前不同的是,最新研究表明,尼斯模型中最有用的,可能就是它可以解釋外部的氣態巨行星如何來到它們現在的位置,而它幾乎絕對不適用於內部行星。巖石行星只能在巨行星離開太陽系內部之後形成。就像凱布和錢伯斯說的那樣:

「這些小可能性帶來了這樣一種研究預期:巨行星不穩定的移動在類地行星形成之前完成。這一圖景表明,巨行星的移動不是末次大撞擊的原因,而類地行星形成時,巨行星已在它們目前的位置上了。」

末次大撞擊概念圖 圖源:wordpress

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種可能:我們的太陽系早期不僅很可能存在五個甚至六個巨行星,而且可能還有許多內部的類地行星,它們早在太陽系年輕時就被驅逐了出去。我們今天看見的是倖存的與晚出現的行星的組合,而我們也很可能弄丟了我們太陽系的很多早期成員。有時候,還是晚些穿著時髦參加派對比較好。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forbes - Alkaid虞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正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表明,行星有可能可以在它們的母恆星劇烈的死亡爆發中倖存下來。想像一下,一顆大約和地球大小相當的、昏暗的晚期恆星,每34小時就有一顆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它運行,這絕對是一個奇怪的景象。較小但密度更大的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根本不匹配的天體形態。
  • 木星曾在45億年前吞噬一顆原行星 質量是地球十倍
    木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很難窺探它的內核。據信,木星擁有一個相對較小的多巖核心,但「朱諾」號飛船獲取的數據顯示,木星核心的密度低於科學家預計,鬆散度則超出預計。根據天文學家進行的新研究,45億年前木星曾吞噬一顆質量是地球10倍的原行星。此次撞擊能夠解釋木星的神秘內核。
  • 新證據:太陽系可能隱藏著一顆鬼魅行星
    天文學家發現驚人的新證據,表明太陽系可能存在第九顆行星——不,他們不是指冥王星。在上周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科學家宣布,他們識別出了一顆小型巖石天體。它位於海王星以外,它的奇特運動軌跡顯示:它可能受到一顆較大行星的引力影響。
  • 克卜勒家族新發現,一顆超巨型行星,體積是木星的3倍!
    太陽系一共有八顆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其中,最大的一顆要數木星,其它所有的行星加一起的質量和體積還沒有木星一半大,因此木星可以說是太陽系的行星之王。我們知道,人類對宇宙一直非常好奇,且希望可以找到生命星球,以此探索宇宙生命的奧秘。與此同時,也為人類選擇另一個「家園」做準備。
  • 可能是第一張超越太陽系的行星照片
    一群由歐洲主導的天文學家拍攝了一幅似乎是繞另一顆恆星運轉的行星的照片。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將是我們太陽系之外的第一個確認的世界。「雖然它肯定比地球大小的物體(如地球)大得多,但它確實是第一個超出我們自己想像的行星系統,這是一種奇怪的感覺,」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天文學家Christophe Dumas說。 。
  • 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新成員,矮行星又要再添一員?
    據外媒報導,在冥王星軌道外圍,天文學家發現了太陽系的一名新成員。這顆隱藏在太陽系深處的天體很可能成為矮行星行列的一員。
  • 天文學家宣布木星又發現12顆衛星,其中一顆衛星不守「交通規則」
    在伽利略.伽利雷發現木星的第一顆衛星的400多年後,天文學家又發現了十幾顆圍繞木星軌道運行的衛星。本周二7月17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告,確認斯科特和他的同事新發現了12顆環繞木星運行的衛星,木星衛星的總數達到79顆。
  • 太陽系中衛星最多的行星並非木星,土星新發現20顆衛星17顆逆行
    然而您知道太陽系中那顆行星的衛星最多嗎?根據此前截止至2019年的數據,木星已發現了79顆衛星,而土星發現了62顆衛星,木星是擁有衛星最多的行星。太陽系形成的初期,木星引力巨大,導致眾多物質形成了木星環,木星環中也產生了很多大質量的衛星,然而衛星運動過程中會發生碰撞減緩速度,最後它們無法抵抗木星的引力,許多衛星就被木星吞噬了;另外木星的運動也在放緩,引潮力也在改變衛星的軌道,使它們逐漸遠離木星。然而現在一個重大的發現,將使土星取代木星,成為太陽系中衛星最多的行星。
  • 天文學家發現比木星還大3倍的行星,它是「行星之王」嗎?差遠了
    我們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是木星,它的體積是我們所在的地球的1300倍,質量是地球的318倍,從這兩方面來說,在太陽系中,木星是當之無愧的「行星之王」。近日有媒體報導,由美國夏威夷大學天文學研究所(UH IFA)領導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在一個遙遠恆星附近發現了一顆巨型行星,質量為木星3倍,或者說相當於1000個地球的質量,這顆行星被定名為克卜勒-88d,通過多年的觀測還發現該行星每
  • 天文學家發現比木星還大3倍的行星,它是「行星之王」嗎?差遠了
    我們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是木星,它的體積是我們所在的地球的1300倍,質量是地球的318倍,從這兩方面來說,在太陽系中,木星是當之無愧的「行星之王」。不過行星其實是宇宙中的一種常見星球,銀河系中這種星體也非常多,天文學家這認為銀河系中有了1000~4000億顆恆星,但是行星的數量恐怕還要多上幾倍,在如此龐大的基數面前,比木星大的行星當然是存在的。
  • 筆尖上的行星,兩位天文學家,僅僅憑藉「算數」發現了新行星
    可是,牛頓力學已經多次在其他行星上證明了它的牢固地位,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筆尖上發現的行星在所有人都大惑不解的時候,有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會不會是在天王星以外還有一顆行星,通過強大的引力幹擾了天王星的運行呢?天王星的發現已經證明了太陽系可能存在著肉眼看不見的行星,有一就有二,我們不能排除太陽系還有其他行星的可能。
  • 太陽系中最大行星是木星,那麼在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又有多大?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這個大塊頭在太陽系可沒少幹壞事,不過它後來金盆洗手改做好事了,被當成太陽系活雷鋒的典型,最近還二十幾年前還大大的出過一次風頭!木星最近的光榮事跡1994年的彗木相撞事件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親眼目睹行星被彗星撞擊的奇觀,只是比較可惜撞擊面背著地球,不過通過望遠鏡觀測發現,撞擊的閃光甚至照亮了木星的衛星,這個實在有些誇張,而且當撞擊位置幾個小時後轉到正面時,天文學家直接就驚呆了,撞擊在木星表面留下了比地球還大的痕跡!
  • 第九大行星真存在?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邊緣發現證據(圖)
    【環球網綜合報導】歸功於科技的發展,天文學家在太陽系邊緣發現許多「極端物體」(extreme objects),它們群集的情況讓科學家猜測,它們有可能是在一個像木星一樣的大型行星的軌道上迴轉,天文學家因此猜測這個行星可能就是「第九大行星」。
  • 發現一顆比木星大3倍的巨型行星,卻被恆星彈弓式的彈射加速!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質量是木星三倍的行星,它繞著宿主恆星運行,一條長長的蛋形軌道路徑。如果這顆行星以某種方式被放入我們的太陽系,它就會從小行星帶內擺動到海王星以外的地方。已經在其他恆星周圍發現了其他具有高度橢圓形軌道的巨型行星,但這些星球都不是位於它們宿主恆星系統的最外側,就像這一個。這顆行星不同於我們太陽系的行星,但更重要的是,它不同於迄今發現的任何其他系外行星。
  • 太陽系可能不止有八顆行星,但為什麼說九號行星有可能是黑洞呢?
    我們的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但是一直還有一顆最為神秘的九號行星,說它神秘是因為科學界並不確定它的存在,而且甚至有的科學家認為它是一個小黑洞。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太陽系可能不止有八顆行星,但為什麼說九號行星有可能是黑洞呢?
    我們的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但是一直還有一顆最為神秘的九號行星,說它神秘是因為科學界並不確定它的存在,而且甚至有的科學家認為它是一個小黑洞。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深處發現了一顆新行星,它可能是另一個地球
    距離光年還有25,000光,天文學家剛剛發現了一個太陽系的觀測點,它仍然非常接近我們的。研究人員發現一顆行星,在銀河系深處似乎有一個類似地球的外觀。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坎特伯雷大學的研究小組在首次發現主恆星後,在《天文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行星,面積比太陽的還要大,怎麼回事?
    太陽系當中有八大行星,八大行星圍繞著太陽做有規律的公轉,我們地球也屬於這八大行星之一,而太陽就是一顆恆星。我們從理論上來講的話,體積跟質量來說,行星會比太陽還大是不存在的,但是天文學家們卻發現了一顆行星,面積比太陽還大,甚至說要大得多,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
  • 巴西天文學家:太陽系中第九大行星或再次出現
    人類尋找太陽系家族其他成員的腳步一直未停。巴西天文學家羅德尼·戈梅斯日前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指出,在海王星以外運行的小型冰塊軌道出現攝動,表明太陽系邊緣存在一顆未知的、體積相當於四個地球大小的行星。這是戈梅斯通過計算得出的,也是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暫時被稱為「X星」。
  • 天文學家首次在一顆類日恆星身邊同時拍到兩顆行星
    ESO天文學家首次通過直接成像法,在一顆類日恆星身邊同時拍到了兩顆行星。這個行星系統距離我們大約300光年,名為TYC 8998-760-1。它就像是我們太陽系早年的翻版。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已經在銀河系中發現了數以千計的系外行星,但大多數是通過觀測行星與周邊環境的影響間接發現的。因此對系外行星進行直接成像顯得尤為不易。而在一個行星系統中同時拍到兩顆以上的行星更是罕見。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只在觀測中發現過兩個這樣的行星系統,且這兩個行星系統的主星都與太陽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