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天體物理學雜誌》:計算機模擬技術再現黃道光之初

2021-01-09 科學網
黃道光塵埃來自短周期彗星 《天體物理學雜誌》:計算機模擬技術再現黃道光之初

 

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報導,美國行星動力學家用計算機模型破解了神秘的夜空輝光——黃道光形成之謎。結論認為,黃道光塵埃幾乎全部來自短周期彗星,推翻了長久以來的推測。

 

位於地球上低緯度和中緯度地帶的人們可看到,春季太陽西沉,黃昏過後之時,西方地平線有著微末的三角形光錐;而秋季太陽東升,晨曦未現之時,東方自地平線向上伸展出些許「火舌」。這就是黃道光,一般在西方地平線出沒的,會趁夜色籠罩前自行消逝;於東方地平線現身的,隨著天色吐白而隱匿於晨曦。

 

黃道光通常黯淡且瞬間即逝,但在非常黯淡的理想條件下,可以看到這種奇異光錐沿黃道而上,達地平線以上30°左右,令人倍感難以捉摸;而在地球大氣外,可觀測到黃道光向內延伸到太陽近旁,向外蔓延整個天空。義大利天文學家卡西尼於1683年開始觀測黃道光,現在的科學家們認為黃道光的起因主要是行星際塵埃對太陽光的散射,類似一個龐大的以太陽為中心的「塵埃餅」,但至今仍對這些塵埃的來源摸不著頭腦。

 

美國西南研究所行星動力學家戴維·尼斯沃尼與5名動力學專家組成研究小組,決定考察黃道光塵埃的起源問題。根據第一性原理(即在進行計算時除了告訴程序所使用的原子及其位置外,沒有其他實驗的、經驗的或者半經驗的參量),研究成員為不同起源的塵埃建立了模型,包括小行星撞擊、來自奧爾特雲的彗星以及軌道周期中短於20年的「木星族彗星」,並密切追蹤這些塵埃的去向。其間不斷調整,直到模型與黃道光的真實外貌相符。

 

最終,模型給出了答案:超過85%的塵埃都來自短周期的「木星族彗星」,來自奧爾特雲的彗星貢獻甚少,來自小行星帶的也不超過10%,在小行星整個壽命期內,所聚集的塵埃都不足以達到目前所觀測到的厚度。而且,「木星族彗星」們並不是「輕描淡寫」地灑落塵埃,而是在做重複性「分崩離析」動作,不斷崩潰射出碎片。

 

上世紀90年代,很多理論學者猜測小行星在黃道光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天文學教材也推論可能是地球環繞太陽時在軌道上留下的塵埃尾跡。現在證明並非如此,模型已給出了非常不同的答案。

 

相關研究報告將發表於4月20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天體物理學雜誌》:天文學家或已找到宇宙「丟失」物質
    《天體物理學雜誌》:天文學家或已找到宇宙「丟失」物質據美國「每日科學」網5月13日(北京時間)報導,加州大學天文學家利用歐航局(ESA)的XMM-牛頓太空望遠鏡與美國宇航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在距地球4億光年之處,發現巨大的星系際氣體儲存槽。
  • 科學家超級計算機模擬超新星爆炸3D模型
    美國密西根州研究人員模擬了超大質量恆星進入超新星階段的3D模型,將有助於科學家理解這些恆星如何演變成為超新星。
  • 華東師大首次實現燃料燃燒高精度計算機模擬—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朱通團隊結合人工智慧算法、量子化學理論以及分子動力學方法,實現了燃料燃燒的高精度計算機模擬,在原子尺度和亞飛秒時間解析度下獲得了甲烷燃燒的化學反應網絡
  • 《天體物理學雜誌》:科學家破解神秘熱土星形成之謎
    自從上世紀90年代發現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以來,天文學家已經建立了學說和計算機模型用於解釋像太陽系這樣的系統是如何起源的。每個系統基本上都始於一個擴散的氣體和塵埃雲——被稱為原行星盤,隨後其內部的引力逐漸將物質凝結在一起。當母星點燃後,其所產生的太陽風會吹散大部分的氣態雲,從而形成了一個內核為巖層的小行星。
  • 9個月漫長運算 計算機首次模擬銀河系
    9個月漫長運算 計算機首次模擬銀河系 2011年09月01日 04:10作者:cnbeta編輯:李洋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泡泡網機箱頻道9月1日 以下新聞來自科技日報: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9日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瑞士蘇黎世理論物理研究院科學家首次通過計算機模型,模擬了6000多萬個暗物質和氣體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經過超級計算機9個月的漫長運算,仿照銀河系生成了相同形狀的旋臂星繫結構。
  • 谷歌團隊新突破,量子計算機模擬化學反應,再現黑科技
    近日,有國外媒體報導稱,谷歌AI量子技術研究團隊在量子計算機上完成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化學模擬數據分析。據了解,這是量子計算機第一次參與到化學模擬反應中,該研究成果引起了計算機領域、化學領域和量子技術領域的轟動,並於本月28日登上了《Science》雜誌封面。
  • 「黃道光」或妨礙尋找類地行星
    這個天文學家小組使用甚大望遠鏡幹涉儀,在近紅外波段上觀測了鄰近92個恆星,並結合早先觀測所獲得的新數據,探測了存在於這些恆星宜居帶附近的熾熱塵埃所產生的外星黃道光。結果在9顆目標恆星周圍發現了由發光的熾熱塵埃顆粒,或反射星光的顆粒造成的明亮外星黃道光。帕納瑞上空的黃道光。
  • 超級計算機模擬了一顆超新星爆炸300天後
    三名研究人員轉向超級計算機模擬來尋找答案。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一篇題為「鎳-56衰變加熱對不穩定超新星的氣體動力學」的論文中。論文的主要作者是來自臺灣天文學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的中央研究院的陳克俊。這篇論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這項工作是關於一種特殊類型的超新星。超新星的能量大約是花園型超新星的100倍,只有太陽質量130到250倍的恆星才會出現。
  • 超級計算機模擬:解開粒子從黑洞中逃脫之謎
    在該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期間領導黑洞模擬過程的凱爾·帕弗雷(Kyle Parfrey)指出,「這是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帕弗雷如今是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一名高級研究員。為回答這一問題,帕弗雷及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超級計算機模擬,「結合數十年來的理論,為等離子流從黑洞的強大引力場中竊取能量、並遠遠逃離黑洞血盆大口的驅動機制提供新線索」。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千萬核並行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新聞—科學網
    這項成果由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國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楊金龍課題組,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安虹課題組聯合攻關,在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和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人員的緊密配合下完成。 DGDFT方法是利用自洽場(SCF)迭代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自適應局域基函數(ALB)來求解KS方程,具有可媲美平面波基組的高精度計算結果。
  • 科學家推測分析:我們的宇宙或是模擬中的模擬
    那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早已讓人類習以為常;天體萬物的運行規律,也早已讓人類在自己的認知裡奉為真理。一代代科學家對宇宙萬物探索研究的新發現,一層層地為後人壘建著通天寶塔。世代科學家壘建起來的「通天寶塔」,能否通到那遙遠宇宙的天際之處?人類能否窺探到宇宙的終極奧秘?探索科學,探索宇宙,水木長龍與您繼續我們的探索之旅。
  • 量子計算機首次成功模擬化學反應—新聞—科學網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近日報導,谷歌公司研究人員首次藉助量子計算機,成功模擬了一個化學反應!
  • 黃道光:如何在夜空中發現罕見的天際輝光
    (圖片來源:尤裡·別列茨基/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在過去的30年或40年中,光汙染的顯著增加造成了一件可悲的事情,它使得某些天體的景象更加難以觀測。其中之一就是我本人在半個多世紀的天空觀測生涯中只親眼目睹過兩次的黃道光。對於一個在明亮的環境中度過了大半生的人來說,看到它對我來說是一種真正的享受。
  • 超級計算機模擬或能解開粒子從黑洞中逃脫之謎
    在該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期間領導黑洞模擬過程的凱爾·帕弗雷(Kyle Parfrey)指出,「這是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帕弗雷如今是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一名高級研究員。  為回答這一問題,帕弗雷及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超級計算機模擬,「結合數十年來的理論,為等離子流從黑洞的強大引力場中竊取能量、並遠遠逃離黑洞血盆大口的驅動機制提供新線索」。
  • 黃道光是如何形成的? 黃道光你了解多少?
    黃道光是如何形成的? 黃道光你了解多少?時間:2016-11-30 08:52   來源:新華網科普頻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黃道光是如何形成的? 黃道光你了解多少? 在夜深人靜時,一個人注視蒼穹,有時候會發現天邊有黃色的光芒,很多人疑問這是什麼?
  • 如何從零開始學習天體物理學?
    來,我傳題主一套咒語,免費的喲~ 跟我默念三遍:天體物理是物理學中最容易入門的分支。天體物理是物理學中最容易入門的分支。天體物理是物理學中最容易入門的分支。沒事兒,我這兒有解藥,免費的喲~ 跟我默念三遍:天體物理是物理學中最「噁心」的分支。天體物理是物理學中最「噁心」的分支。天體物理是物理學中最「噁心」的分支。
  • 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學 | 星河滾燙,你來回答宇宙之問
    1995年10月6日,米歇爾·梅耶爾和迪迪埃·克羅茲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宣稱他們利用徑向速度法,通過普羅旺斯天文臺的埃洛迪攝譜儀發現了一顆地外行星,即 「飛馬座 51b」(51 Pegasi b)。這是人類首次在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恆星周圍發現行星。這顆行星的質量下限差不多是地球的 150 倍,表面有大氣,整體呈紅熱狀態。
  • 原行星盤引力和磁性的同時模擬或揭示損失的角動量
    原行星盤引力和磁性的同時模擬。從圍繞太陽旋轉的巨大氣體和塵埃圓盤出發,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七顆行星曾經與它們的衛星一起發展。科學家們認為,近幾十年來發現的數千顆太陽系外行星肯定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為了獲得更多的洞察力,天體物理學家使用計算機模擬來研究行星從這樣的原始行星盤形成時的工作過程,例如行星質量的增長以及其磁場的形成。
  • 《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可能發現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OGLE-2016-BLG-1928
    《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可能發現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OGLE-2016-BLG-1928(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劉霞):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波蘭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在線版上撰文指出,他們藉助微引力透鏡,可能發現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其「體重」約為地球的10%,不受任何恆星約束,在銀河系內自由遊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