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推測分析:我們的宇宙或是模擬中的模擬

2020-12-05 水木長龍探索科學宇宙

宇宙浩瀚寬廣,無邊無際;宇宙萬物井然有序,有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千萬年以來,人類一直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忙碌著,發展著,向前演化著。

那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早已讓人類習以為常;天體萬物的運行規律,也早已讓人類在自己的認知裡奉為真理。一代代科學家對宇宙萬物探索研究的新發現,一層層地為後人壘建著通天寶塔。世代科學家壘建起來的「通天寶塔」,能否通到那遙遠宇宙的天際之處?人類能否窺探到宇宙的終極奧秘?探索科學,探索宇宙,水木長龍與您繼續我們的探索之旅。

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者,仿佛受到了共鳴漣漪引起的同頻共振,又好像看到初升太陽時乍蹦出來的瞬間靈感,更仿如靈犀頓現時的幡然醒悟,開始越來越懷疑那根深蒂固的宇宙起源之說:我們的宇宙真的起源於奇點大爆炸嗎?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曾經人類做夢也想不到的諸多不可能,正逐漸變為「家常便飯」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中。

我們且不說人類可以藉助天上交通工具像鳥兒一樣在天空翱翔,藉助衛星通信技術實現傳說中的「千裡眼順風耳」的本領,藉助航天科技再現「嫦娥奔月」的傳說(人類實現登月計劃),藉助衛星技術實現傳說中的「魔法水晶球」觀看世界,藉助基因克隆技術實現「女媧造人」(當然,受於道德倫理所限,試驗的皆是動物,但並不代表「女媧造人」不可能),藉助高科技填海技術讓「精衛填海」變成現實,等等等。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代表人類不可思議的智慧結晶的最新高科技,也正在一個個閃亮登場,比如:基因編碼技術,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等。

尤其量子科技的發展,在微觀尺度上為人類探索宇宙之門、揭開宇宙奧秘開闢了一條全新探索之路,甚至是直達宇宙大門的新捷徑。我們且不說遠的,只說量子計算機的問世,就已經將人類的科技水平,又提升了幾個數量級。量子計算機的超強運行速度,驚人的儲存能力,都是經典計算機所無法匹及的,可謂是天地差別,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我們知道,科學家在對宇宙探索研究的過程中,多以超強計算機來運行仿真模擬程序,進而觀察宇宙天體的演變,黑洞形成的原因,超新星爆炸的可能性,以及能量波及範圍和擴散時間,小天體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甚至模擬仿真我們宇宙誕生的條件,即大爆炸形成的原因。

儘管如此,在量子計算機問世以前,限於經典計算機(即使模擬宇宙天體演變的計算機,被稱之為超強巨型計算機,依然屬於經典計算機的範疇)的運行速度和儲存能力,想要模擬整個宇宙從誕生到演化的整個過程,幾乎不可能。而用量子計算機來做整個宇宙的仿真模擬,卻會變得非常容易,不但速度和時間上能夠縮小N個數量級,數據儲存空間通往會縮小N個數量級。

為了對比,我們不妨做個假設。比如,如果用經典超強計算機模擬整個宇宙的誕生和演變過程,需要花費20億年的時間(註:是整個宇宙從誕生到現在的演化時間,而不是模擬出整個宇宙模型)但是,如果換成量子計算機進行仿真模擬,可能只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便可以完成。如果用經典超強計算機模擬整個宇宙所需要的存儲空間為2^250-1比特的存儲空間,那麼對於量子計算機而言,只需要250個量子比特就已經綽綽有餘了。是不是天差地別般的懸殊呢?

而量子計算機的不可思議的超強運行能力,也讓我們聯想並思考到了一個問題:既然整個宇宙都可以被模擬仿真,那麼我們這個宇宙是否就是被模擬仿真出來的呢?是否有科技水平比我們人類早已發達不知多少倍的某種文明,為了研究自己所在宇宙的演變規律,為了探索生命的起源,進而像我們現在經常用電腦模擬宇宙天體那樣,模擬出來的我們這個宇宙?

如果以上推測有可能,那麼宇宙大爆炸的理論便是自欺欺人。

如果宇宙並不是從大爆炸演化出來的,而是被我們宇宙外的某超級文明模擬仿真出來的,我們可以做進一步思考:模擬我們宇宙的超級文明是否也有可能是被他們宇宙外的更高級的文明模擬出來的呢?同理,繼續向上推測,可能層層不斷,直到最外面的那個真實宇宙。

愛因斯坦相對論指出,「空間和時間」都只不過是相對的存在,並不是絕對的。根據量子理論,我們不難推測,「大小」其實也是相對的存在。如此,模擬程序中宇宙的空間和時間,完全可以根據程序進行設定,且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而對於模擬中的生命,比如我們人類而言,所謂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物體大小的區別,只不過是感官對外界接收到的信息回饋給大腦處理後的指令執行。而所有的指令執行,源於大腦中央處理器,而大腦中央處理器不就是模擬中的代碼程序塊嗎?

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曾有意無意地說過一句耐人尋思的話:「我們生活在接近於零的空間內」;

谷歌科學家雷·庫茲威爾指出:我們所生存的宇宙,也許只是一個模擬實驗;

牛津大學哲學系教授尼克.波斯託姆,曾對朋友半開玩笑地說過這麼一句話:「誰能保證,我們就不是被創造出來的一種『人工智慧』?」;

麻省理工學院宇宙學家阿蘭.固斯,宇宙暴脹理論提出者,曾言:也許我們的宇宙,只是某超級智慧生物正在進行的一場實驗,而我們就像被培養的微生物群落一樣;

宇宙學家以及諾貝爾獎得主喬治·斯穆特,在談及科技的進步時,指出:在高仿真模擬的宇宙裡,人類的大腦感官是無法區分真實和虛擬的;未來在量子科技的幫助下,人類的意識和記憶完全可以被傳輸到量子計算機中進行存儲保存,到時候,在計算機內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來為儲存的意識進行「舒筋活絡」,並非不可能。反之,誰又能保證,我們不是正生存在一臺運行中的超級電腦中?

結尾思考:如果我們這個宇宙是模擬出來的,我們正處於模擬宇宙中的第幾層呢?最外層的真實宇宙會是怎樣的呢?人類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探索研究清楚宇宙的真正面貌嗎?如果有真實的宇宙存在,如果我們所在的宇宙是虛擬的,我們能否從虛擬的宇宙到達真實的宇宙中呢?據研究者分析推測,我們現在所經歷的是第五紀元文明,那麼前四次文明的消失,是否與模擬仿真斷電或關機有關呢?或者是由模擬能量匱乏欠缺導致的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對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長龍」原創,轉載標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我們的宇宙是「模擬」的嗎?
    而且他們可能有能力同時運行許多這樣的模擬,這就意味著宇宙中絕大多數的意識實際上是這些模擬程序裡的人造意識,而不是祖先原本的意識。所以,簡單的統計顯示我們極有可能也是這類模擬出來的意識。  而且我們還有其他的理由認為自己是虛擬的。比如,隨著我們對宇宙了解的深入,我們漸漸發現宇宙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數學定律上的。或許這並不是理所應當的,而僅僅是我們生存的這個宇宙的屬性。
  • 如果我們生活在模擬計算之中,那麼我們能模擬出另外的宇宙嗎
    瑞典哲學家發表了一篇《模擬論證》的論文,深度地質疑了現實的本質,得出的結果是我們生活在計算模擬之中。從這以後,各種科幻作品便喜歡探討人們生活在模擬環境的想法,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黑客帝國》。如果事情真的如所料想的那樣,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也模擬出一個宇宙呢?
  • 我們生活在模擬世界中嗎?專家稱概率是50%
    現場邀請的天體物理學家嘉賓稱,或許我們生活在模擬環境之中,但需要軟體工程師預先編程,並在這個模擬環境中輸入一些限制條件。  像這樣的對話似乎有些輕率,但自從2003年牛津大學科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撰寫一篇關於模擬論證的重要論文以來,哲學家、物理學家、技術專家,一直在努力論證我們的現實世界是一個「擬像」的觀點。
  • 宇宙模擬出「異常」,這些奇怪的「虛空」是什麼?科學家的新發現
    文/惜談宇宙模擬出「異常」,這些奇怪的「虛空」是什麼?科學家的新發現我們都把宇宙看作是一個巨大的空間概念,但宇宙的確定範圍在哪裡卻沒有人知道。我們生活在其中,但我們卻沒有能力觸及它的邊界。但一些人類智力中的佼佼者,在成為科學家之後,將自己的終身都奉獻給了對宇宙的研究之上。通過他們的研究與推測,在超過我們可感知的時間範圍之外的100多億年之前,一場偉大的爆炸中,誕生出了一個特別的空間,而現在渺小的我們就生活在這個偉大的宇宙空間當中。
  • 在TensorFlow裡模擬宇宙!提升模擬計算速度,成本降低1000倍
    N體宇宙模擬簡單來說,N體模擬的方法是為了解釋宇宙演化中的非線性演化問題,科學家們提出的一套研究宇宙學的數值模擬方法。在宇宙學領域,N體模擬還原了宇宙是如何從誕生之初的大爆炸演變至今的。首先是分析和推理,TensorFlow模擬為宇宙學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獨特功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可微性(differentiability)。這個功能為科學家提供一種新的分析工具,例如開發基於模擬的有效推理技術。
  • 科學家花1年模擬宇宙137億年全過程,創造史上最大規模模擬紀錄!
    自20世紀中期以來,科學家們對宇宙形成的過程基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宇宙膨脹和宇宙微波背景(CMB)的發現給大爆炸理論增加了可信性,而宇宙膨脹的加速導致了關於暗能量的理論形成。儘管如此,關於早期宇宙還有很多科學家不知道的東西,這就要求他們必須依靠關於一些對宇宙演化的模擬進行推演計算。
  • 科學家用量子計算機模擬得出:我們的太陽系實則為三星系統
    天文學家探索研究宇宙的各種不同星系發現,無論是銀河系,還是河外星系的恆星系,大多數都是雙星系統,也有少數的三星、四星甚至六顆恆星構成的聚星系。科學家對此種現象也大為困惑,甚至專門用一種研究出來的「恆星演變模型」輸入不同的參數常量,進行了各種不同的計算機模擬,模擬出的結果令科學家們大為震驚。
  • 我們生活在模擬中嗎?機會約為50–50
    但是自從牛津大學的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於2003年撰寫關於模擬論證的 開創性論文以來,哲學家,物理學家,技術人員,以及,是的,喜劇演員一直在努力將我們的現實當作模擬物。有些人試圖確定辨別我們是被模擬的人的方式。其他人試圖計算我們成為虛擬實體的機會。現在,一項新的分析表明,我們生活在基本現實中(即未經模擬的存在)的機率幾乎相等。
  • 科學家在實驗室創造人工宇宙,人類宇宙能被完美模擬嗎?
    宇宙的恆星和行星由元素聚集而成,但是人類不知道這些元素如何聚集成塵埃,充滿宇宙的塵埃和氣體雲又如何形成恆星和行星?更不知道宇宙的未來。但是人類對自身,對宇宙的起源卻充滿了無盡的求知慾望,通過各種方法模擬宇宙和星系的起源。
  • 模擬與觀測的10倍差距,帶來暗物質的新問題
    據科學家的計算,可觀測宇宙的直徑大約為930億光年,其中包含了至少兩萬億個星系。| 圖片來源:Mohamed Abdullah, UC Riverside在我們「已知」的宇宙中,所有星系以及其中的恆星和行星等物質都由重子構成。重子是一種由三個夸克構成的複合粒子,質子和中子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重子。暗物質則不同,它並不是由重子構成的,一些研究推測,它很可能是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粒子構成。
  • 模擬與觀測的10倍差距,帶來暗物質的新問題
    | 圖片來源:Mohamed Abdullah, UC Riverside在我們「已知」的宇宙中,所有星系以及其中的恆星和行星等物質都由重子構成。重子是一種由三個夸克構成的複合粒子,質子和中子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重子。暗物質則不同,它並不是由重子構成的,一些研究推測,它很可能是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粒子構成。
  • 我們的宇宙有沒有可能是電腦模擬的
    我們人類是無法未經過濾地感受宇宙的本質的,因為我們的感覺器官和大腦僅能處理一小部分世界,所以我們必須使用各種概念和工具,了解現實的本質,周月三舊調用,科技進步不僅拓寬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也讓我們意識到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模擬整個宇宙在未來將成為可能,但如果這是一種可能我們如何否認這還沒有發生,如果……我們不是創造者,而是被造物,有沒有可能我們不是真實的,同時我們甚至對此毫不知情
  • 科學家借軟體模擬最詳細的宇宙進化過程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實驗室完成了宇宙進化的模擬。這個計算機模型展示了神秘無形的暗物質團如何形成第一批星系。這也是科學家們第一次以如此廣泛和如此高的解析度來模擬宇宙。這次模擬將為宇宙組成和如何運轉的新興理論提供一個測試平臺。全世界星系構成研究領域最權威的專家,加州理工學院的Richard Ellis教授稱這次模擬是難以置信的。
  • 科學家探尋宇宙起源,模擬宇宙大爆炸,稍不留神將產生人造黑洞!
    科學家探尋宇宙起源,模擬宇宙大爆炸,稍不留神將產生人造黑洞!我們用眼睛看到的只不過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已,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還有一個全新的世界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範圍,我們將其稱為宏觀世界,它有很多非常細小的微小的,人類用眼睛看不到的,就是微觀世界,在微觀世界中可能蘊藏著更多的奧秘,通過對微觀世界的研究或許可以解開整個宇宙的秘密。
  • 不可思議,人工智慧學會了模擬宇宙萬物!而你知道的可能寥寥無幾
    一項新研究報告表明,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利用AI人工智慧創建了一個宇宙模型。科學家試圖通過做出與觀測相匹配的模型預測來了解宇宙。從歷史上看,已經能夠用鉛筆和紙對簡單或高度簡化的物理系統進行建模,被戲稱為「球形奶牛」。後來,計算機時代的到來使科學家們能夠用數值模擬來模擬更複雜的現象。
  • 法國完成首個宇宙結構計算機模型 模擬大爆炸至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法國宇宙理論實驗室研究人員完成了迄今首個宇宙結構計算機模型——「迪烏斯:全宇宙運行」,模擬了全部可觀察到的宇宙從大爆炸到今天的結構演化過程。法國宇宙理論實驗室宇宙學小組的科學家經7年努力完成了該模型。
  • 模擬讓我們窺見恆星形成的宇宙「黑暗時代」
    對於天文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來說,發現在我們的宇宙中形成的第一顆恆星的能力總是遙不可及。一方面,我們現有的望遠鏡和天文臺的局限性,只能看到這麼遠。
  • 如果宇宙是被模擬出來的,我們怎麼證明?
    一些腦洞大的科幻電影中,經常會出現因地球毀滅,人類將自己設置在一個計算機人工智慧系統控制的虛擬系統裡的情節。這個想法啟發了物理學家,宇宙可能就是一個虛構的場景,宇宙中的許多事件可能只是一些信息處於不斷變化而已。
  • 微觀世界的一些難題,讓科學家懷疑,宇宙是被「模擬」出來的程序
    在電腦剛剛普及時,很多家長都十分的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沉迷遊戲,但是到了今天,遊戲已經融入到了生活中,慢慢被大眾接受,並且「虛擬實境」的出現,讓很多人都十分的興奮,著意味著,在未來科技足夠發達的時候,人類可以建造一個完全的虛擬世界,去體驗不一樣的人生,科學家甚至還可以虛擬出一個宇宙,研究我們宇宙的發展。
  • 超級模擬:為什麼我們永遠看不到早期的宇宙圖?科學家說出真相!
    當談到第一個星系時,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在試圖了解這些星系的形成及其與底層暗物質的聯繫時,你可能不知道,我們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質都是看不見的(也就是「黑暗」),但是它的引力把一切都聯繫在一起,包括星系。因此,通過研究星系——尤其是星系的形成——我們可以得到一些關於暗物質如何工作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