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實驗室創造人工宇宙,人類宇宙能被完美模擬嗎?

2020-11-04 寒武紀科學館

宇宙的恆星和行星由元素聚集而成,但是人類不知道這些元素如何聚集成塵埃,充滿宇宙的塵埃和氣體雲又如何形成恆星和行星?更不知道宇宙的未來。但是人類對自身,對宇宙的起源卻充滿了無盡的求知慾望,通過各種方法模擬宇宙和星系的起源。

科學家提出了一種「磁旋轉不穩定性理論(MRI)」解釋星系形成。我們知道每個星系的中央都有一顆旋轉的黑洞,在周圍產生一個漩渦。根據磁旋轉不穩定性理論,湍流的漩渦中等離子體(技術上稱為「凱普勒斯流」)逐漸在吸積盤中變得不穩定,這種不穩定性會導致天體周圍塵埃的角動量在圓盤的內部減小,然後掉入天體,中心天體質量增大。

換句話說就是,和繞行行星不同,密集且擁擠的吸積盤中的物質可能會受到諸如摩擦的作用力,這些力會導致這些盤失去角動量並被吸入其繞轉的物體中。理論上,磁旋轉不穩定性可以使吸積盤,塵埃,氣體和等離子云層圍繞正在生長的恆星和行星以及黑洞周圍旋轉,使其塌陷。

為了驗證這一模型,在美國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中,物理學家模擬了這一理論進行的過程。

這種新穎的裝置旨在重新宇宙塵埃和等離子旋流塌陷形成恆星和行星的過程,它由兩個充滿流體的同心圓柱體組成,它們以不同的速度旋轉。由於內外角動量的不同,會對兩個圓柱之間的物質產生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可能會導致塵埃逐漸散布所謂的角動量,並坍塌進入它們繞行的中央物體中。

雖然試驗可以模擬行星甚至星系的形成,但是,這些力量無法完全說明物質必須在多快的時間內落入更大的物體中?行星和恆星需要在多長的時間尺度上才能形成?不過這也給人類模擬宇宙提供了一種思路。

除此之外,計算機技術高速發展,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擬再現了一個又一個現實發生的過程,那麼有一天計算機通過大算法會創造一個和我們所在宇宙一模一樣的宇宙嗎?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鏡子》中,科學家在計算機創造了一個和現實世界相差無幾的宇宙,現實的世界完美地被複製,從此人類從黑暗時代邁向了光明時代,每個人的過去未來都被準確無誤的模擬,社會再無犯罪,道德再無敗壞,世界的未來看似一片光明,但是迎接人類卻是滅絕。


如果知道人類的結局,人類的努力還有意義嗎?如果知道人生的結果,人的奮鬥還有意義嗎?

——全文完——

歡迎關注寒武紀科學館,精彩科學趣事,第一時間帶給您!

相關焦點

  • 我們的宇宙是「模擬」的嗎?
    我們被「模擬」的概率有多大?  電腦是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之一,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可以通過「編程」這種手段,通過一段段的程序代碼,建設一個個虛擬的「世界」。  那麼,整個人類世界,甚至整個宇宙是不是都處於一個龐大的程序中呢?說的簡單一點:作為人類個體的我們,也許僅僅是一個龐大程序中的一個符號。
  • 人類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人類也能創造智能生命嗎?
    多年來,人們在觀察浩瀚宇宙的同時,也在探索自己的秘密。宇宙是如何誕生的?生命的起源是什麼,尤其是人類?直到最近幾個世紀,科學才開始為解決這些問題作出自己的貢獻。神學家相信生命是最偉大的奇蹟,人是「上帝」的宇宙總體計劃的最大成就。「上帝」將無生命物質的分子四處擺動,創造了一個生物,並巧妙地操縱了類人猿的基因結構,從而創造了人類。
  • 科學家推測分析:我們的宇宙或是模擬中的模擬
    宇宙浩瀚寬廣,無邊無際;宇宙萬物井然有序,有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千萬年以來,人類一直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忙碌著,發展著,向前演化著。那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早已讓人類習以為常;天體萬物的運行規律,也早已讓人類在自己的認知裡奉為真理。一代代科學家對宇宙萬物探索研究的新發現,一層層地為後人壘建著通天寶塔。
  • 科學家花1年模擬宇宙137億年全過程,創造史上最大規模模擬紀錄!
    自20世紀中期以來,科學家們對宇宙形成的過程基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宇宙膨脹和宇宙微波背景(CMB)的發現給大爆炸理論增加了可信性,而宇宙膨脹的加速導致了關於暗能量的理論形成。儘管如此,關於早期宇宙還有很多科學家不知道的東西,這就要求他們必須依靠關於一些對宇宙演化的模擬進行推演計算。
  • 如果我們生活在模擬計算之中,那麼我們能模擬出另外的宇宙嗎
    瑞典哲學家發表了一篇《模擬論證》的論文,深度地質疑了現實的本質,得出的結果是我們生活在計算模擬之中。從這以後,各種科幻作品便喜歡探討人們生活在模擬環境的想法,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黑客帝國》。如果事情真的如所料想的那樣,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也模擬出一個宇宙呢?
  • 能模擬宇宙演化嗎?科學家給出答案
    我國也十分重視量子領域的發展,根據國內媒體報導,前段時間我國科學家潘建偉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我國最新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這臺量子計算機最大的特點就是能進行指數級運算,運算速度超過超級計算機。對於常人來說,超級計算機的運算速率已經非常快了,絕大多數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問題還用不到超級計算機。
  • 有人說這個宇宙是被模擬出來的,你信嗎?
    一日,程序裡的文明中有一位科學家正在做研究,突然他推開門走了出去,抬起頭望向天空,對於屏幕外的那些人而言,這位科學家好像是在看著他們,程序裡的科學家喃喃道:我們有沒有可能是更高級的文明創造的。這一句發問可把屏幕前的那些程序工程師們嚇壞了,這些工程師們是這個先進文明中最富有智慧的一群人,他們一下子就意識到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他們也抬起頭看向了天空,若有所思。
  • 人類與宇宙的故事,人工智慧為何必不可少?
    人類的好奇心源自於未知。衛星每年傳送下來數百兆字節的信息,智利正在建設的一臺望遠鏡每晚將產生15兆字節的太空圖片。現代望遠鏡掃射的面積廣,覆蓋的距離長,但這還不夠。宇宙過於龐大,人們目前的覆蓋範圍還不理想。在技術有限、預算不足以購買大型宇宙飛船和更好的設備的情況下,我們如何才能實現探索宇宙的目標?人工智慧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
  • 「宇宙大爆炸」模擬實驗:探索鏡像宇宙的奧秘
    這些粒子以其最高複雜度分開分布,仿佛在探索人造世界的邊界,也許希望能找到其中的一個銳利邊緣。它們在重力作用下相互作用,一些粒子將聚集成為人們熟知的星團,它們與星系或恆星類似。這一實驗模擬了宇宙;宏偉複雜的天體被縮小為屏幕上平坦光滑的點。這些點以其最低複雜度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十分擁擠的區域,這與宇宙早期驚人的密集狀態很相似。
  • 科學家探尋宇宙起源,模擬宇宙大爆炸,稍不留神將產生人造黑洞!
    科學家探尋宇宙起源,模擬宇宙大爆炸,稍不留神將產生人造黑洞!大多數人第1次接觸宏觀世界應該是初中的化學當中,世界的頂級科學家為了更好地了解微觀宇宙,他們成立了一個組織叫做CERN叫做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宇宙大爆炸這一研究小組聯合了22個成員國共同參與,他們的目的非常簡單,那就是通過微觀的角度來分析世界的物質以及宇宙的組成。 那麼用眼睛看不到的微觀世界和人類無法觀測的宇宙,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 多維宇宙和多元宇宙,人類能進入四維空間嗎?
    許多人都曾聽說過,宇宙有多個維度,人類生活在三維空間中,而三維空間是低等文明能夠存在的最低維度,我們可以創造二維空間和一維空間,同時,我們也受到了四維空間中生物的控制
  • 細思極恐——宇宙?實驗室而已
    所謂真實世界是指計算機模擬出來的體驗世界;同樣人類感受到的世界也是大腦模擬出來的。既然人類能創造出來計算機模擬世界,那麼宇宙是不是某種高級文明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一個電腦程式呢?鋼鐵俠馬斯克就曾說過:「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他的這個判斷基於人類過去幾十年取得的技術進步。
  • 我們能使宇宙崩潰嗎?
    若像某些人想的那樣,人類活在模擬世界裡,那麼有一個不錯的辦法來確認——雖然存在風險。模擬假說是此類概念中最為複雜的一種,它認為相較於物理現實,人類更可能生活在虛擬實境中。世界純屬虛幻,這樣的命題並不新鮮——從中國到古希臘,幾千年來各種不同的文化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例如笛卡爾就提出了身心二元論,來擁護這樣的理論。2003年左右,哲學家尼克·博斯特倫(Nick Bostrom)撰寫的名為《你活在計算機模擬中嗎?》
  • 在實驗室中製造一個新宇宙的想法並非玩笑
    他向期刊 Nuclear Physics B 提交了一稿題為「宇宙創造的硬派藝術」的文章[1],在文中他概述了在實驗室中創建宇宙的可能性:一個有可能有一天能演變出自己的恆星、行星和智慧生命的全新的宇宙。在文章最後,林德發表了一個看似草率的建議,即我們的宇宙可能是由來自外星的「物理學家黑客」搭建的。
  • 宇宙是計算機模擬程序?四個證據能證明,你認同嗎?
    別以為這個說法非常荒誕,事實上現在有許多科學家真的認為,我們生活的宇宙其實只是計算機模擬出的程序,而人類只是其中一段代碼。比如來自牛津大學的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他和他的團隊在經過多年的推演之後,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中的概率是100%。
  • 人類處於模擬世界中?關鍵線索已出現,科學家們的懷疑或許是對的
    ​在嘆服宇宙廣袤而宏大的同時,如果有人告訴你,宇宙並不是奇點爆炸生成的,而是被設計創造出來的話,你會相信嗎?事實上,以人類目前的認知和理解能力,無論如何都想像不出,究竟是什麼的智慧生物才能夠設計創造出如此浩瀚的宇宙,並且還賜予了宇宙如此有秩序的環境。這的確讓人感到很不可思議。
  • 人類誕生不是巧合,生命竟是被設計出來的,或許宇宙由程式設計師創造
    科學界說,生命的誕生是偶然的結果,但是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先從宇宙的尺度來看看生命的誕生,需要什麼條件?這真的是偶然形成的嗎?真的沒有外力的作用,不是人為作用的結果嗎?對於這些種種巧合,科學界的解釋是「人擇宇宙」。這個理論認為,正是人類的存在,才能夠解釋我們這個宇宙中種種特性,包括各個基本自然常數和物理法則。因為宇宙若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就不會有我們這樣的智慧生命來討論它。用一句話來解釋的話,就是我們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因為我們的存在。
  • 科學家在實驗室製造微型超新星激波:模擬粒子加速
    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創造了微型的超新星激波,希望解決一個困擾科學家已久的宇宙之謎。當恆星死亡並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發時,會在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產生強大的激波,將宇宙射線或高能粒子噴射到宇宙中。激波就如同粒子加速器,可以使高能粒子的噴射速度達到接近光速的水平。然而,科學家還沒有完全了解激波是如何加速這些粒子的。
  • 微觀世界的一些難題,讓科學家懷疑,宇宙是被「模擬」出來的程序
    每個人的心中,對於宇宙都有不同的理解,同時在每個人的眼中宇宙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自我意識,因此很多時候人類都會產生一個錯覺——宇宙是為我而生,這樣的錯覺經常會發生,由此就有人產生了一個疑問,我們的宇宙是真實的嗎?
  • 外星人的宇宙「實驗室」?36個太陽,100萬顆宜居行星繞黑洞旋轉
    從科學角度看,宇宙中數以萬億計的宜居星球中只誕生人類一種智慧生命,這種可能性簡直微乎其微。但是,為何我們每一次尋找外星智慧生命的努力都歸於失敗呢?也許,外星人早已探知地球的存在。只是在高等外星文明眼中,地球人就如同遠古三葉蟲般原始,好奇的外星人像研究動物一樣遠遠觀察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這就是宇宙「動物園」理論,或許我們無法找到外星人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想像一下,你會無聊到和腳下的螞蟻打招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