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隨著航天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推開了夢寐以求的宇宙大門,體會到了宇宙的浩渺無邊。
然而,隨著對宇宙探索的不斷深入,宇宙的浩瀚仍然一遍遍刷新和顛覆著人們的認知,甚至時至今日我們也沒能弄清楚宇宙真正的大小。
那星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仿佛隱藏著一個龐大的未知生物,隨著黑暗幕布的褪去,它正逐漸展現那讓人心顫的古老氣息。
在嘆服宇宙廣袤而宏大的同時,如果有人告訴你,宇宙並不是奇點爆炸生成的,而是被設計創造出來的話,你會相信嗎?
事實上,以人類目前的認知和理解能力,無論如何都想像不出,究竟是什麼的智慧生物才能夠設計創造出如此浩瀚的宇宙,並且還賜予了宇宙如此有秩序的環境。這的確讓人感到很不可思議。
然而,在下意識對這種「荒誕」的說法進行駁斥的時候,其實許多人的內心還是有那麼一絲懷疑:如此有規有序且極為龐大的宇宙,真的能夠從一場爆炸中誕生嗎?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許多生物能看不到人類所看不到的光線、顏色,甚至大多數動物的眼睛還有著人類眼睛無法比擬的夜視功能。
而不僅僅是視力,大多數動物的聽覺靈敏度也是遠遠的超過人類,這讓它們能夠更早的預知災難的來臨。
反觀人類,除了有著一個「智慧生物」的頭銜之外,似乎並沒有比其他動物優越很多的地方,但是為什麼偏偏人類就如此的特殊呢?
放眼整個自然界,不同的生物會有不同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一年中還有四季交替,每天太陽東升西落。可以說整個世界是五彩斑斕、井然有序的。
而我們在驚嘆這一切的時候,那心中深埋著的疑惑又會浮上心頭:如果不是精心設計,那麼宇宙中的一切怎麼會如此的完美和諧、精妙絕倫呢?
在科研早期,科學家們認為原子是組成物質最基礎的粒子,它不可能再被分割。可沒過多久這個結論就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因為原子中還有原子核、質子和中子,甚至質子和中子還有著夸克。
雖然許多科學家認為夸克絕不是最小的微粒,但是夸克就像一扇緊閉的大門,擋住了人類探索的目光和腳步。
此時的人類仿佛被卡在了螺旋樓梯的中間,宏觀探索看不到盡頭,微觀探索同樣也是看不到盡頭。
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之一,愛因斯坦顯然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後半生一直在尋找大一統理論,試圖找到連接微觀和宏觀世界的橋梁。
事實上,連接微觀和宏觀世界的橋梁,就是判斷人類是否處於虛擬世界的關鍵線索之一。如果找到了這道橋梁,那麼就能非常明確地說明我們所在的世界是真實的。
而如果找不到,那麼原因可能就是我們處於一個被精心調製過的虛擬世界,這就意味著科學家們的懷疑或許是正確的。
其實對此同樣懷疑的人還有很多,其中甚至不乏一些科學、科技界大鱷,例如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牛津大學哲學系教授尼克·波斯託姆,以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等等,他們都質疑和討論過宇宙的真實性。
那麼他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懷疑呢?難道僅憑大一統理論這一個理由?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之所以會這麼懷疑,是因為現實中有許多事實都和電腦程式類似,或者都能用電腦程式來解釋。
例如「時間變慢」。從相對論中我們能夠知道,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快,那麼作用在物體上的時間就會越慢。那麼為什麼會變慢呢?
如果單純地用物理原理對此進行分析,可能會十分的複雜,然而一旦將這個現象放到計算機中就會非常好解釋。
我們都知道,因為配置的原因計算機的運算速率是有上限的,一旦運行某種超出計算機能力的程序時,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就會變得緩慢。就像一個集顯的計算機運行3A遊戲一樣,即便能順利打開遊戲,遊戲也會出現卡頓、掉幀等情況。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生活的宇宙是計算機模擬出來的,那麼物體光速運動就意味著到達了計算機運行上限,所以作用在其身上的其他算法自然就會變得緩慢甚至停滯。
再比如說讓人細思極恐的「觀察者效應」。從雙縫實驗中我們知道,「光」在有無觀察者的情況下呈現波和粒兩種狀態。
這就好像你的手機,在你看到它的時候,它呈現的是手機的樣子,而當它處於你看不到也感受不到的時候,它就變成了另外一種形態。
在現實中這種情況確實很魔幻,但是放到電腦中就非常好解釋了。如果宇宙是個巨型計算機模擬出來的,那麼為了節省計算量,增加系統的穩定性,所有沒被生物觀察和接觸到的物體,都以節能的波的形式存在。而一旦產生了接觸,那麼就會立即將波轉換成更加費資源的粒的形式。
可能有朋友此時會想:如果我們的宇宙真的是虛擬的,那麼我們為什麼察覺不到呢?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舉一個生動形象的例子來進行思考。
假如人類在未來創造了一些真正意義上的智能AI,並且將這些AI置於足夠大的空間中,這些AI在在程序的控制下能夠自我複製,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還會模擬老化自動分解。
而由於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AI,所以它們幾乎擁有等同於人類的智慧和思維能力,並且能夠互相交流,然後在互相交流中不斷的進化。
那麼對於這些智能AI來說,這個人類放置他們的空間就是他們的世界,而從一出現就在此生活的AI們,能想到空間外有人類的存在嗎?會懷疑他們生活的空間是被精心製造出來的嗎?
只要給他們足夠長的時間發展,那麼他們肯定會認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生老病死不過是一種自然規律,根本不會想到這一切其實都是設定好的。
同樣的道理,對於這個自己早已習慣的世界,人類真的能從中發現不尋常的地方嗎?或許真的有人發現了,所以才會有許多科學家懷疑我們處於模擬世界中,甚至牛津大學哲學教授尼克·波斯託姆認為,我們處於模擬世界中的概率為100%。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但是對於生活在其中的我們來說,這個世界其實就是真實的。
而大多數研究虛擬理論的科學家所恐懼的,不過是那種命運無法自己掌握的感覺,畢竟說不定哪一瞬間,我們的世界就被外面「拉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