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塊拼圖,終於被補齊了

2020-12-05 中科院物理所

太陽動力學觀測臺拍攝的太陽照片(圖片來源:NASA/SDO)

不論是遠古神話還是現代科學,解釋太陽能量來源都是它們重要的使命之一。中國神話的三足鳥,希臘神話的阿波羅,日本神話的天照大神,都是遠古人類對太陽能量來源的想像。而近代科學中,從液體球冷卻放熱到物質引力塌縮,再到衰變元素放熱,人類為解答太陽能源來源做了一系列嘗試。

隨著質能方程式的提出,核聚變就成了最可能的太陽能量來源。而直到1938年,漢斯·貝特(Hans Bethe)提出了質子-質子鏈(pp鏈,Proton–proton chain)和碳氮氧循環(CNO循環)之後,人類才真正觸及了太陽核心的秘密。而今天,位於地下深處的中微子實驗室將目標指向九天之上的太陽。繼2014年發現來自質子-質子鏈的中微子之後,在最新的《自然》論文中,Borexino又發現了來自太陽內部碳氮氧循環的中微子,補上了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塊拼圖。

撰文 |王昱

審校 | 吳非

現在我們知道,每秒鐘有超過10億億個光子,在名為太陽的天然巨型熱核反應堆中碰撞反射後,飛過8分鐘的路程,灑向地球白天一側每一平方釐米的土地。核聚變為這個過程提供了能量,而氫原子通過核聚變轉變為氦原子核的過程分為兩種,分別為質子-質子鏈碳氮氧循環。根據標準太陽模型(standard solar model,SSM),質子-質子鏈反應佔了絕大多數,只有1.7%的4He是由碳氮氧循環產生的。在質量更大、核心金屬豐度更高的恆星中,碳氮氧循環會佔據更主要的地位。

碳氮氧循環(圖片來源:wikipedia)

飄忽不定的中微子

在太陽內部產生的光子可能需要在內部反射上萬年的時間才能到達太陽表面,而在太陽核心核聚變過程中產生的中微子,由於只參與引力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能幾乎不受阻擋地從太陽核心以近光速到達地球表面。這也給了我們直接探測來自太陽核心的物質的機會。

不過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探測中微子本身就是一件難事。地球上每平方釐米每秒會接收到600億個來自太陽核心的中微子,但它們幾乎都不受影響地穿過地球。探測介質需要足夠大、足夠靈敏,才可能探測到中微子。同時,太過靈敏的探測器還必須屏蔽宇宙線的影響。因此,中微子探測器大多在地下,用厚重的巖層來屏蔽宇宙中各種高能粒子的影響,同時擁有數量龐大的透明探測介質,用以捕捉中微子在其中產生的零星閃光。

20世紀60年代晚期,在美國南達科他州礦井中的霍姆斯特克實驗就探測到了來自太陽的中微子。不過,當時探測到的中微子只有理論預測的1/3,這也是所謂的太陽中微子問題。直到2001年,加拿大薩德伯裡中微子觀測站(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SNO)給出中微子振蕩的明確證據,問題才得以解決。但是,這些實驗都沒能區分探測到的中微子是來自質子-質子鏈還是碳氮氧循環。

SNO內部廣角照片(圖片來源:SNO)

尋找太陽中微子來源

最終解決這一問題的,是義大利的Borexino探測器。Borexino位於義大利中部亞平寧山脈深處,實驗設施上方有1400米的巖層覆蓋,屏蔽了來自宇宙的大多數粒子。就算μ子仍能穿過其上方1400米的巖層,實驗也會將其標記,並消除它的影響。Borexino探測器中包含了280噸超純有機液體閃爍體,並在其中布置了2212個光電倍增管。中微子可能和閃爍體中的電子發生彈性散射,而被彈性散射的電子會產生光子。光電倍增管檢測到這些光子後,反推電子在彈性散射時的能量和位置,就能推測出和其作用的中微子的性質,從而推測中微子來自哪種反應。而Borexino探測器也就此成為全球唯一一個能獨立、實時地探測中微子不同成分的探測器。

Borexino中微子探測器內部(圖片來源:Volker Steger/SPL)

2014年,Borexino探測到了來自質子-質子鏈反應的中微子。這是中微子探測領域裡程碑式的成就,標誌著人類從此可以分辨太陽中微子產生於太陽核心中哪種反應。

相比於質子-質子鏈反應,要探測到佔比只有1.7%的碳氮氧循環就更困難了。探測的主要難度集中在碳氮氧中微子的低能量和低通量,同時要將其從背景中微子信號中分離出來。通過精確測量中微子的能量和時間分布,可以將太陽中微子和探測器中的放射性汙染分離。

在這之前,Borexino用多年時間確保其閃爍體中的放射性汙染降到最低水平。即使如此,由溫度變化引起的微弱電流仍會讓放射性汙染從探測器外部向內部擴散。研究人員通過精細的溫度控制減輕這一影響,從而實現對碳氮氧循環中微子的檢驗。

Borexino中微子探測器,在外側包裹隔熱材料來精細控制探測器溫度。(圖片來源:The Borexino Collaboration)

終於,在經過十多年的測量之後,Borexino終於發現了來自碳氮氧循環中的中微子。地球表面每一平方釐米,每秒鐘大約有7億個來自太陽碳氮氧循環的中微子飛過。大約佔太陽中微子總數的1%,和標準太陽模型預測的一致。Borexino科學家安德裡亞·波卡爾(Andrea Pocar)表示:「探測到太陽中佔比1%的碳氮氧燃燒,增強了我們對當前太陽模型的信心。」這一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

直達太陽核心

這一結果為解決太陽核心元素構成之迷提供了機會。天文學中,比氦重的元素都被稱為金屬。恆星核心的金屬豐度會影響碳氮氧循環的速率,這反過來又會影響恆星的溫度和密度特徵,從而影響恆星的演化,以及外層的不透明度。

太陽的金屬性和不透明度會影響太陽中的聲速。數十年來,日震學測量和太陽標準模型對太陽聲速的預測一致,讓人們對模型充滿信心。然而,最近對太陽的光譜測量顯示外層不透明度明顯低於預期,和日震學的數據產生了差異。對於CNO循環中微子的精確測量,為這一研究提供了獨立的第三種測量方式,可以進一步揭示恆星的演化過程。

目前數據還不足以支撐對太陽核心元素組成的探測,但是至少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一條道路。未來的實驗會通過尋找新方法來去除放射性汙染造成的背景噪聲影響,從而進一步提高Borexino的精度。同時,Borexino合作組織的巨大成就,讓我們更加了解太陽,以及大質量恆星的形成過程,並很可能促使我們在這個領域定下下一個要實現的目標。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1370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238-9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1/tud-utp112520.php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lar_neutrino_proble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624-y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授權轉載

轉載請先聯繫newmedia@huanqiukexue.com

編輯:dogcraft

相關焦點

  • 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塊拼圖,終於被補齊了
    (圖片來源:NASA/SDO)   不論是遠古神話還是現代科學,解釋太陽能量來源都是它們重要的使命之一。中國神話的三足鳥,希臘神話的阿波羅,日本神話的天照大神,都是遠古人類對太陽能量來源的想像。而近代科學中,從液體球冷卻放熱到物質引力塌縮,再到衰變元素放熱,人類為解答太陽能源來源做了一系列嘗試。   隨著質能方程式的提出,核聚變就成了最可能的太陽能量來源。
  • 太陽能量來源的拼圖終於補齊了
    繼2014年發現來自質子-質子鏈的中微子之後,在最新的《自然》論文中,Borexino又發現了來自太陽內部碳氮氧循環的中微子,補上了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塊拼圖。不論是遠古神話還是現代科學,解釋太陽能量來源都是它們重要的使命之一。
  • 尋找相對論最後一塊拼圖,打開時空的音樂盒
    唯獨引力波難覓芳蹤,它甚至被譽為相對論缺失的最後一塊拼圖。引力波,時空彎曲中的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簡而言之,它就像水波一樣。當我們朝平靜的湖面扔一塊大石頭。在石頭入水的地方,會出現一圈圈的波紋慢慢向外擴散。如果我們把湖面想像成時空之網,當網受到大力衝擊時,就會出現向外擴散的漣漪,這就是引力波。原理很好理解,可是要實實在在檢測到它,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 引力波:聽說我是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塊拼圖兼宇宙間的幽靈信使?
    舉個例子,假如現在太陽的質量突然增了一倍,我們在地球上所受到的萬有引力也會發生變化,而這個變化不是立刻就發生的,等500秒以後我們才能感受到引力的變化,這500秒就是萬有引力以引力波的形式從太陽傳向地球的時間。
  • 量子色動力學——宇宙大一統的最後一塊拼圖
    而他最為卓越的貢獻就是完善了量子色動力學,補齊了宇宙大一統的最後一塊拼圖。簡而言之,蓋爾曼他們把楊·米爾斯理論用在強力身上,結合強力各種具體的情況,最後得到的量子色動力學(QCD)才是完整描述強力的理論。到了 1973 年,美國科學家格羅斯、波利茨、威爾茨克通過一個完善的數學模型說明:夸克之間越接近,強作用力越弱。當夸克之間非常接近時,強作用力是如此之弱,以便到它們完全可以作為自由粒子活動。
  • 最後的拼圖終於回歸,但對火箭來說,如何拼湊依然是門藝術
    他們終於迎回奪冠路上必備的一塊拼圖,即使這一塊並不一定會陪著他們走多遠,但是沒有他,定不會完成一個好的作品。商業聯盟,商業永遠放在聯盟前面。經理與球員的暗地交鋒不過是從自身利益來考慮,是非對錯,輪不到我們評說,只是為什麼?
  • 我國科研團隊拼上黑洞吸積理論最後一塊拼圖
    吸積盤中的氣體高速碰撞摩擦,變得極其熾熱,釋放出相當於萬億倍太陽亮度的能量,發光遠遠超過了整個星系,因此人們就看到了像甜甜圈似的亮環。但這僅僅是一個理論模型,此前沒有人親眼看到氣體流入黑洞吸積盤,因此也不能確定到底是什麼給發光的「甜甜圈」源源不斷地提供燃料。
  • 天德廣場珠江新城收官矩作 一線臨江封面最後一塊拼圖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天德廣場|珠江新城收官矩作 一線臨江封面最後一塊拼圖 如果城市是一本立體打開的書,那麼摩天大樓勾勒的天際線,足以象徵著一座城市,成為其最靚麗的封面!天際線被看作城市整體結構的人為天際,扮演著每座城市予人的獨特印象,每個城市天際線總是 ,評   原標題:天德廣場|珠江新城收官矩作 一線臨江封面最後一塊拼圖   如果城市是一本立體打開的書,那麼摩天大樓勾勒的天際線,足以象徵著一座城市,成為其最靚麗的封面!
  • 你知道太陽能量的來源嗎?
    眾所周知呢,太陽是地球的能量源泉,那太陽到底能夠輻射出多大的能量的,我們可以來估算一下,太陽輻射的能量將成球形均勻向外擴散,根據能量守恆定律的,太陽系中某個位置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的功率與他和太陽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大約是1.5億千米,那在這個位置上,地球單位面積接受到的太陽輻射的功率就是所謂的太陽常數
  • 太陽能量來源最後謎團: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和日球天文臺所觀測到的太陽。圖片來源:SOHO(ESA&NASA)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
  • 還剩最後一塊「拼圖」 杭州城東「新中心」要來了
    來源: 杭州看點前不久,因為疫情防控的關係,杭州許多大型標誌性工程進度有所停滯,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恢復,不少工程正在全力推進中,部分已開工項目也在全力搶抓工期,按下復工「快進鍵」。日前,從錢江新城投資集團獲得消息,待4月3日彭埠單元B1/B2-12(1)地塊完成出讓,備受矚目的城東新城「一街一中心」將完成所有土地出讓工作,這個屬於城東新城的「城市新中心」所有拼圖都已落定,下一步就是加快開工建設,力爭亞運前展現「白石晚玉」的形象。
  • 殲20終於補齊最後一塊短板,俄媒:2019年換裝渦扇15
    圖為殲20發動機【諸葛小徹軍情觀察第2448期】近日,據媒體報導稱,此前由於殲20發動機並未裝備四代發動機,因此殲20至今仍存在動力不足這一短板,不過有俄羅斯媒體表示,中國一直在潛心鑽研的渦扇15發動機,預計2019年很可能會對殲20換裝這款渦扇15發動機,屆時中國將補齊殲
  • 中國科學家完成黑洞吸積物理圖像最後一塊拼圖!《自然》刊發成果
    9月6日,南都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獲悉,該校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觀測到類星體核區為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提供吸積燃料的快速內流物質,完成了黑洞吸積物理圖像的最後一塊拼圖。成果論文於9月5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 區塊鏈是《奇點臨近》來臨前最後一塊拼圖
    目前我看到的,區塊鏈是《奇點臨近》來臨前最後一塊拼圖,也是《未來簡史》提到那個『未來』中重要的基石,因為它為用戶隱私信息的保護和有效證明自己兩方面帶來了強有力的輔證,其價值會讓使用後的用戶/消費者『覺醒』,倒逼提供服務的公司做相關的改變。
  • 萬物理論的最後一塊拼圖?將引力與量子力學統一,連愛因斯坦都沒有...
    萬物理論的最後一塊拼圖?一塊平板連著一面可移動的鏡子,雷射射向那面鏡子。如果板塊因為引力卡西米爾效應而移動,那麼從鏡子反射出去的光的頻率就會發生可測量的位移。正如7月20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網絡版上的詳細資料所示,科學家們沒有發現任何引力卡西米爾效應。這個空頭結果並不一定排除了引力子的存在和引力的量子性質。
  • 中國學者揭開最亮天體能量秘密 完成黑洞吸積模型拼圖
    中新社合肥9月5日電 (記者 吳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明確觀測到宇宙中最明亮天體——類星體中供應吸積盤的內流,完成黑洞吸積模型的最後一塊拼圖。各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著超大質量黑洞,它們以超強引力高速吞噬周圍星際物質,部分物質在被吞噬前轉化為能量釋放出來,形成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類星體。類星體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四大天文發現之一。資料圖為類星體效果圖。
  • 鴻蒙最後一塊拼圖出現,華為為此投入2000萬英鎊
    2000萬英鎊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它是華為鴻蒙最後一塊拼圖能否完美接入的先決條件,也展示了會為打造自己生態的決心。相信這僅是華為打造自己生態的第一步,未來還會加大在HMS生態領域的投入。目前華為面臨的最大困難在於時間不等人,生態建設不能像iOS與安卓一樣一步步來,華為必須全力衝刺跑起來才能形成競爭力。
  • 描繪太陽磁場圖景,帕克找到新「拼圖」
    天聞頻道從盤古左眼化作太陽的古老神話,到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的遙遠傳說,神秘莫測的太陽之火點燃了人類的各種想像,激發著古往今來不曾休止的探索欲望。2018年8月,人類終於實現了「觸摸」太陽的偉大夢想。專家解釋道,因為高速太陽風一般和太陽上的劇烈活動現象相關,而這類現象比較容易確認位置,但低速太陽風就比較難找到這麼明顯的標識物。這一次,帕克直奔太陽而去,因而能夠提供低速太陽風起源于冕洞的直接證據。他們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帕克之所以受到關注,也主要是因為它能與太陽「親密接觸」,而這本身就是劃時代的成果。
  • 風馬奧特曼shf官圖:三人小隊最後一塊拼圖,價格直接勸退!
    而在最近萬代也是放出了三人小隊最後一塊拼圖的shf,那就是風馬奧特曼的shf。整體來說的話還是蠻還原劇中的,就是價格太風馬了,性價比有點低。
  • 太陽是地球能量的來源,為何太陽能夠散發光和熱?
    2020-11-23 13:19:23 來源: 幽默的大八哥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