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太陽,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星體,每天都看著東起西落,孕育了世間萬物,那麼我們對太陽了解多少,我們先了解一下我們認識的太陽。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佔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採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
科學家通過分析太陽的光譜發現,光譜中含有氫原子和氦原子,說明太陽中可能含有氫元素和氦元素。能產生如此高溫高熱,只有可能是核反應,任何其他化學反應很難達到如此程度,就算達到了,也無法維持幾十億年。
不過太陽正在核聚變這一解釋只是一個猜測,只是被科學界被我們公認的一個猜測,疑點還是非常多的。太陽表面溫度是6000°C,對於核聚變而言,這是相當低的溫度,我們引爆一個氫彈需要十幾萬幾百萬的溫度,6000攝氏度顯然是不夠的,所以科學家認為太陽的中心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
一位在NASA工作了8年的日本科學家川又,NASA在1988年實際測過了太陽表面的溫度,但是並沒有向外公開,他說NASA已經測過了太陽表面溫度是27攝氏度,之後便遭到了大量的質疑,川又也沒用更好的解釋跟證據,他只是說NASA不敢公布這件事,一旦公布這件事,我們現在建立起的科學的宇宙論就崩塌了。
聽到說太陽表面只有27度,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覺都跟我一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那麼這一說法有什麼依據,這裡就提到了等離子體宇宙論,這一理論違背了我們公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不過卻更好地解釋了現在宇宙的存在。證明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正確性,我們缺少了一個暗物質,至於到底有沒有暗物質這個東西的存在,根本無從考證,科學家只是認為宇宙中應該存在一種暗物質,才能維持現在這個宇宙的狀態。
現在我們說下等離子體宇宙論,他們認為整個宇宙就像一個導電物質,宇宙空間中流動著伯克蘭電流。伯克蘭電流的特點他在宇宙空間中非常微弱,但是當它遇到星體,例如太陽、地球時,就會突然增強,產生很強的電壓。電流遇到太陽時,在太陽大氣裡會產生強烈的電弧,所以人們看到的太陽發光發亮的部分,很有可能就是電弧,那麼既然是電弧,就不需要太陽有很高的溫度。
近年發現,太陽表面存在大量的不穩定磁場。如果是核聚變,則不會產生這些磁場;但如果是電弧,每個電弧都會產生磁場,所以太陽的磁場很有可能是電弧造成的。而太陽風本身就是一種電流,通過伯克蘭電流的引導,才會越往外速度越快。但是因為伯克蘭電流在宇宙中分布不均勻,當太陽到電流較弱的地方,太陽亮度就減少,產生的輻射不足以加熱地球,從而也解釋了地球曾有過的冰河時期。
科學家通過太陽自身的陽震對太陽內部進行分析,發現太陽無論經緯度多少,轉速都一樣,說明太陽內部有個固體核心,從而推翻了太陽是氣態的猜想。所以之前假設的太陽核心有1500萬度也是不存在的,否則該核心會迅速氣化。而且太陽的不穩定磁極也會造成氣態的太陽不斷發生形狀變化。所以太陽內一定有個固體核心。
如果,太陽真的有一個固體核心,而核心的表面溫度只有27攝氏度,這麼良好的環境會不會產生文明,我們古代的神話會不會變成歷史,哪些所謂的神只是太陽上的文明,在保護著我們不被太陽風摧毀,神話變歷史這個我們在之前史前大洪水的文章裡提到過,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下面我們看一段NASA這些年對太陽觀測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