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年前太陽理應更暗,但地球溫度更高,太陽或受未知力量調節

2020-12-05 華箋流香

地球上目前幾乎所有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最開始的來源都是太陽的能量。

按照主流科學理論,煤是遠古時期的森林深埋在地下形成的,而石油和天然氣是遠古時期沉澱在海洋裡的古生物屍體,經過漫長的地質時間慢慢形成的。

》植物的光合作用把陽光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量,儲藏在糖和澱粉中。

人類的糧食完全依賴於太陽,食草動物吃植物,而食肉動物又吃食草動物,高等動物的身體裡的能量本質上也來自太陽的光芒。

●陽光不僅是生命能量的總源頭,也控制著地球的氣候。

1815年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爆發,火山灰遮蔽了部分陽光,造成全球氣溫下降,糧食大幅度的減產。那一年很多地方沒有夏天,史稱無夏之年。

地球赤道面和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黃道面,有一個23.5度的夾角。

正是因為這個夾角,造成了太陽光輻射強度的變化,一年四季因此而誕生。

》根據現有的科學理論,遠古時期的太陽應該比現在暗淡。

這和太陽發光的原因有關,太陽全部的能量來源集中在其內部的核心反應區。

●太陽的核心反應區只佔了太陽體積的2%。

太陽核反應生成能量的來源是4個氫原子,合成一個氦原子,但是這個反應過程卻不是一步完成的。因為原子核只佔原子體積的1/10億,每一個原子核相當於足球場中間的螞蟻,4個螞蟻隨機運動同時碰在一起是不可能的。

太陽的核反應要經過若干步,最後才會形成氦原子,而最後一步是放出能量最大的一步。

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會越燒越熱。太陽每10億年亮度會增加10%。

》倒推回去30億年,地球上第1個單細胞生物剛剛誕生的時期。

太陽照射到地球表面的輻射強度會降低30%。

那時,宜居帶的正中央接近於金星,而地球正在宜居帶的邊緣,而火星在宜居帶的外面。

所以理論上說,那個時候的地球應該是一個很寒冷的大雪球。

但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那個時候的地球並不寒冷。

當然,有一種說法是遠古時期地球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很高,而二氧化碳帶來的溫室效應讓地球保持了相當高的溫度,所以才會誕生了最原始的生命。

然而這個理論卻有一個缺陷,因為在遠古時期並不是所有的時候二氧化碳濃度都很高。

》目前,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濃度是0.04%,氧氣的濃度是21%。

但是在3.5億年前的時候,地球上的植物曾經瘋狂的增長,把幾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吸光了。那個時候地球上的氧氣的濃度比現在高1.5倍達到了31%的程度,所以,那個時候昆蟲會長得非常巨大,這就是石炭紀。

●昆蟲的身體大小完全控制在氧氣濃度手裡,石炭紀蜻蜓翼展有1米。

那麼,按照太陽輻射理論,那個時候地球上的溫度應該較低。

但是,實際上石炭紀溫度比現在還要高一點點,氣溫可以達到20度左右。2019全球的平均氣溫只有15度。

如果我們承認天體物理學對太陽理論的研究,而且這種研究是有相當嚴密的科學證據。

》那麼,我們就不得不考慮是否有額外的神秘力量介入主導了地球氣溫的變化。

這種原因只可能有兩個,第一是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效應;第二是太陽的輻射強度,也就是太陽的亮度。

相比於3.5億年前,地球的二氧化碳是增加的,但是氣溫卻沒有超過以前的水平。

剩下唯一的因素就是太陽的亮度。也許是某一個神秘的力量在微調太陽的輻射強度,使太陽一直維持在一個穩定的亮度。

那麼我們說這種神秘力量是什麼?前一段時間,太陽遠鏡發現在太陽表面有巨大的物體正在吮吸太陽的能量。單從影像上看,相當於地球直徑的數倍。

●巨大的球形物體正在從太陽表面吸收能量。

由於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並不主動發熱,在地球升溫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有很多不同的理論。但是不管什麼理論,太陽都是地球能量的直接來源。只有把太陽亮度的秘密徹底揭開,才能夠了解地球溫度變化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太陽表面溫度很高,地球內部溫度更高,宇宙中最高溫度是多少?
    太陽是太陽系光與熱的源泉。依賴於這份光與熱,地球生命在數十億年以來得以繁衍生息。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太陽充滿了敬畏,人們知道太陽所能夠提供的能量是巨大的,但人們想不到的是,在地球表面能夠收集到的太陽能量與太陽表面所散發出來的能量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 歷經46億年,地球核心溫度仍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這是為什麼?
    地球內部有源源不斷的熱源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大約15攝氏度,主要受太陽輻射影響。而在不見天日的地下,高溫則來源於地下熱源,並且溫度會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地球內部的熱量有三個來源:1,地球誕生之初的殘餘熱量。
  • 太陽的壽命還有50億年,為何人類只能在地球上生存10億年?
    引言:太陽還能持續供熱約50億年,可為什麼留給人類的時間只有1/5左右?期間地球溫度、太陽引力等可能會發生諸多變化。地球已在太陽系內生活46億年之久,在這期間因太陽的照耀,地球一直保持著恰當的溫度與溼度,成為人類的溫床。
  • 太陽把溫度傳到地球,為什麼太陽到地球之間的太空卻是冰冷的?
    由於地球與太陽間的距離剛剛好,並且地球內存在一定的防輻保護措施,在太陽系中才僅有地球存在生命體。據相關數據推測分析,太陽已經有約45.7億歲,而地球則是約40億歲,在長達40億年的時光裡,太陽的照耀為地球孕育了無數生命,也正因此地球從太陽獲取溫度,並存有溫度,但是,為什麼太陽與地球之間的太空卻是冰冷的呢首先說說太陽的溫度
  • 太陽表面溫度26℃?特別適合人類居住!
    我們的地球地核的溫度就是6000℃左右,如果6000℃就能產生核聚變,那地球先炸了。要讓核聚變理論合理,科學家就推測,太陽的中心溫度得有1500萬℃,才能足以引起核聚變。如果在中心進行核聚變,中心的溫度應該是最高的,而越往外溫度應該越低。上文也提到,科學家測得的太陽外層大氣(日冕)溫度是100萬℃。那麼太陽的這種溫度設定就不符合核聚變理論了。
  • 地核溫度比太陽表面的更高,為什麼我們卻感受不到多少熱量?
    但是實際上,由於太陽和地球之間距離有1.5億公裡,而大氣層和地球磁場的保護,地球表面接收到的熱量相對太陽本身輻射的熱量來說,根本微不足道。其實,地球核心的溫度比太陽表面更高。太陽的表面溫度大約為5700K,而地球的地核溫度也高達7000K左右,也就是最高有68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這比太陽表面的溫度更高,為什麼我們卻沒有感受到多少來自地核的溫度呢?
  • 10億年後,太陽或將把地球烤乾,生物都將毀滅,人類該怎麼辦?
    然而科學家經過仔細研究之後發現,在10億年之後,太陽就會摧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因為太陽是靠核聚變發光發熱,而氫聚變為氦,隨著時間的推移,氦的含量會增加,之對於還沒有經歷3氦過程(3個氦原子核(α粒子)轉換成碳原子核的過程,通常發生在恆星的老年)的太陽來說,氦是惰性物質,是雜質,對氫的聚變反應是有害的,氦會稀釋了核燃料氫,導致燃料質量的下降,並進而引起核聚變功率密度
  • 10億年後,太陽或將把地球烤乾,生物都將毀滅,人類該怎麼辦?
    然而科學家經過仔細研究之後發現,在10億年之後,太陽就會摧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因為太陽是靠核聚變發光發熱,而氫聚變為氦,隨著時間的推移,氦的含量會增加,之對於還沒有經歷3氦過程(3個氦原子核(α粒子)轉換成碳原子核的過程,通常發生在恆星的老年)的太陽來說,氦是惰性物質,是雜質,對氫的聚變反應是有害的,氦會稀釋了核燃料氫,導致燃料質量的下降,並進而引起核聚變功率密度的降低,單位體積產熱減少
  • 科學家給出一份太陽生命周期時間表:遙望太陽 珍愛地球
    而太陽已經穩定進行了約46億年的可控核反應,持續不斷地用光和熱哺育整個太陽系。那麼,控制太陽不變成一顆氫彈的力量來自哪裡呢? 平衡使太陽沒有成為氫彈 其實,控制太陽不變成一顆氫彈的力量,就是我們熟悉的重力。
  • 50億年後,當太陽變成紅巨星,地球的結局將會如何?
    人類的家園——地球太陽已經燃燒了約50億年,大約還能繼續燃燒的50億年……真巧……人類文明若果能夠存續,必然會脫離地球的懷抱,奔向茫茫太空,至於去哪兒,我怎麼知道……其實人類根本等不到50億年後,就不得不離開地球
  • 50億年後,當太陽變成紅巨星,地球的結局將會如何?
    人類的家園——地球太陽已經燃燒了約50億年,大約還能繼續燃燒的50億年……真巧……人類文明若果能夠存續,必然會脫離地球的懷抱,奔向茫茫太空,至於去哪兒,我怎麼知道……其實人類根本等不到50億年後,就不得不離開地球,因為隨著太陽的演化,地球正慢慢脫離宜居帶,並不是地球公轉軌道飄了,而是太陽的輻射正變得越來越猛烈。
  • 太陽溫度達上千度,帕克探測器依靠什麼力量,才沒有輕易融化?
    太陽溫度達上千度,帕克探測器依靠什麼力量,才沒有輕易融化?太陽每天東升西落,這是亙古不變的定律,它源源不斷提供光和熱,使地球上的生物充滿生機,在自然界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換而言之,太陽的一舉一動與地球息息相關。
  • 我國天文臺觀測到太陽出現「暗條噴發」,會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太陽是整個太陽系維持運行的核心,地球的生態系統是完全離不開太陽的,科學家通過觀測太陽物質的噴發情況來預測對地球的影響,由於太陽表面常常出現非常活躍的太陽黑子,雖然這些黑子只是太陽表面某片區域溫度異常降低形成的,但太陽黑子的出現會有劇烈的帶電粒子風噴發,到達地球時會對運行的電子設備造成很嚴重的幹擾和破壞
  • 為什麼原子彈的爆心溫度比太陽中心溫度還高?
    這次試驗是1954年「城堡行動」的一部分,是迄今為止引爆的最強(但不是最強)氫彈之一。在氫彈爆炸中,核裂變壓縮一個內部彈丸,然後在失控的能量釋放反應中進行核聚變。在短時間內,那裡的溫度可能會超過太陽中心的溫度。太陽核心的溫度通常是1500萬攝氏度左右。一些由前蘇聯和美國進行的中型熱核試驗引爆被記錄在(即使非常短暫)2億甚至3億攝氏度。
  • 地球上有什麼物質能靠近太陽而不融化, 甚至隔離太陽的熱量?
    太陽的表面溫度高達6000度,核心溫度高達1500萬度,核聚變的威力是超級強大的。
  • 太陽只剩50億年!作為一顆行星,地球有壽命極限嗎?
    但相比玄之又玄且只可能發生在數十萬億年後的宇宙末日,地球的壽命和結局才是更值得關心的事,畢竟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地球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所以地球的命運更多取決於太陽,或者太陽的「公轉對象」銀河系。
  • 太陽留給地球的世界不久了,還有10億年,太陽就會爆炸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但它在不斷膨脹和變亮,未來數十億年後,太陽會爆炸成為一顆紅巨星,我們常常聽到這個說法,但這跟我們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因為在地球因為太陽爆炸毀滅前,人類文明就可能已經不存在了。太陽的變化來自於其內部的氫核聚變。
  • 成也太陽敗也太陽,太陽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只剩10億年
    因為質量更大的恆星由於核心內部的密度、壓力、溫度更高,因此核反應就更為的劇烈。因此大質量恆星看起來都是藍色的,幸運的是我們的太陽看起來是白色的,略微帶點黃顏色。按照太陽的質量它能活大約100億歲。很明顯太陽現在已經年過中旬了,不過太陽在生命的80億年間都會通過將氫轉變為氦來發熱,這個階段我們稱恆星處在主序星階段。
  • 太陽已有50億年的壽命,沒有氧氣是怎麼燃燒的,太陽會爆炸嗎?
    太陽已有50億年的壽命,沒有氧氣是怎麼燃燒的,太陽會爆炸嗎?大家好,歡迎朋友們來閱讀小編的科普小知識!隨著人們對科技知識了解的範圍越來越廣泛,自然的產生了許多奇妙的想法。據說太陽已經有50億年的壽命,那麼在沒有氧氣的太空中,太陽是怎麼燃燒的呢?還有,太陽一直在燃燒下去,在某一天會發生爆炸嗎?曾有天文學家對太陽的壽命進行過估算,說太陽已經燃燒了50億年的壽命,也就是說曾為地球上的生命默默奉獻了50億年的光源,專家還預言太陽內部的燃料還可以不間歇的燃燒50億年的時間,加在一起共有100億年的壽命。那麼,太陽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 地球繞太陽一年四季,太陽繞銀河系有影響嗎?
    首先,地球四季的形成,是因為地球在繞太陽公轉時始終保持了一個66.34度的偏角,也就是說它是傾斜的繞太陽公轉,這就使太陽直射光在地球表面發生變化,地球上不同地方接受太陽熱量隨著發生變化,從而產生季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