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給出一份太陽生命周期時間表:遙望太陽 珍愛地球

2020-12-04 環球網

圖① 太空中美麗的獵戶座星雲,正在通過聚集物質的方式孕育新的恆星。

圖② 託卡馬克又被稱為「人造太陽」,圖為中科院部署在合肥的先進實驗超導託卡馬克。

圖③ 國際空間站上看到的太陽照耀下的地球。 (資料圖片)

經歷了漫長時光後,太陽逐漸接近生命的盡頭。它的光芒開始增強,體積開始膨脹,表面逐漸接近原本距離太陽表面1.5億公裡的地球軌道,並將它吞沒。這一幕並非杞人憂天,而是根據我們已知物理規律所得到的嚴謹科學結論——在未來某天,太陽會走到生命的盡頭。屆時,人類是不是該跑路,準備「流浪地球」了?不,現在就流浪,未免有點早。

太陽作為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採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在此過程中,太陽將分子量為1的氫原子核,經過3步中間過程,聚變成分子量為4的氦原子核,其中損失的質量轉化成了太陽發光發熱的能量。

通過與太陽相同的核聚變原理,人類研發出氫彈,能夠產生巨大爆炸威力,是一種不可控的核聚變裝置。為了利用這種效率極高、清潔無汙染的能量產生方式服務我們的生產生活,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可控核聚變裝置的研究。遺憾的是,雖然各國投入大量資源開展研發,目前距離可控核聚變裝置實用化,尚有很長一段距離。

而太陽已經穩定進行了約46億年的可控核反應,持續不斷地用光和熱哺育整個太陽系。那麼,控制太陽不變成一顆氫彈的力量來自哪裡呢?

平衡使太陽沒有成為氫彈

其實,控制太陽不變成一顆氫彈的力量,就是我們熟悉的重力。從感覺上,司空見慣的重力似乎很難與毀天滅地的核反應相匹敵。但量變會引起質變,聚合成質量相當於33萬個地球的太陽組成物質,其所產生的重力,足以控制住核反應。可以說,重力與核反應之間的相互作用,主宰了太陽的生命印記。

太陽這樣的恆星形成於原始星雲,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組成原始星雲的物質會不斷聚集收縮,密度和壓強不斷增大。而在人類製造的核聚變裝置中,要想像啟動汽車發動機一樣使核聚變開始,相當困難。因為在核聚變中,帶正電荷的原子核間存在靜電斥力,如同一座大山橫亙在核聚變發生的道路上,必須先有足夠的能量克服靜電斥力,才能讓發生聚變的原子核足夠接近。

而太陽形成時,僅僅依靠重力的擠壓就點燃了核聚變。由於物質本身壓強產生的向外膨脹力,不足以抵禦驅動物質向內收縮的重力,因而,星雲中物質一邊聚集一邊向內收縮的過程可以不斷持續下去;其中心的密度和壓強持續增高,迫使氫原子核相互接近,進而觸發了核聚變反應開始。同時,恆星中聚集的質量又決定了核反應的速率——恆星質量越大,中心會受到更大重力壓迫,產生更高壓強,使更多氫原子核相互接近,核反應速率也就更高。

當太陽逐步成為一顆成熟的恆星後,其核反應速率與恆星物質的重力達到了一種簡潔又精巧的平衡。如果太陽從平衡態向外膨脹,中心受到的擠壓減小,核反應速率會降低,產生的能量會減少,恆星中心的溫度會降低。由此,恆星中心向外膨脹的力無法支撐恆星向中心收縮的重力,膨脹過程將無法持續。反過來說,如果太陽向中間收縮,將會使核反應加速,產生更大向外膨脹的力,收縮過程同樣無法持續。總之,一旦步入壯年,太陽只能穩定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個頭上。

這種精巧的平衡並非太陽的專利,而是放之宇宙而皆準的基本原理。科學家們通過長期觀測積累後發現,處於壯年的恆星幾乎都處在這樣一種穩定的狀態中,被稱之為「主序恆星」。對它們來說,質量較大的、平衡狀態下的核反應速率要更高。

太陽的終結與地球的流浪

如同人有生老病死,上文所說的這種平衡也不能天長地久——太陽會在經歷一系列膨脹、爆炸與脈動後,最終歸於沉寂。

而在這一切開始之前,人類得想辦法「跑路」,準備「流浪地球」了。由於太陽這個「大爐子」會隨著時間增長越燒越旺,當爐中燃料燃盡時,應該將灰燼請出,再加入新燃料繼續燃燒。然而,對太陽這樣的恆星,沒有外部的力量為它完成這個過程。核反應消耗氫,產生氦,都堆積在恆星內部。氦的分子數大於氫,因此恆星內部密度會隨著恆星年齡的增加而增大,內部核反應速率也會逐漸增加。

研究計算表明,目前,太陽的核反應速率大概比太陽剛成為主序恆星時大30%,幾十億年後,不斷加快的太陽核反應速率會使太陽輻射出的能量約為目前2倍。在如此劇烈的輻射照耀下,地球表面溫度將達到上百攝氏度,海洋和湖泊中的液態水會被汽化。以我們目前的認知,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體是無法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的——除非人們研發出了能夠遮擋太陽劇烈輻射的裝置。屆時,太陽仍處於主序恆星狀態。

而再往後,太陽中心區的氫燃燒殆盡,停止了氫聚變成氦的熱核反應,變成了一個氦核。由於沒有了核反應對抗重力,恆星中心附近的物質開始向核心擠壓,不斷增高核心溫度;距離核心較遠的一些殘存氫在高溫作用下被點燃,驅動太陽外層不斷向外膨脹,相繼吞併水星與金星的軌道,並有可能吞沒地球的軌道。屆時,太陽已經退出了主序恆星行列,變成一顆紅巨星,這是恆星燃燒到後期所經歷的一個不穩定階段。

接著,太陽進入了「內外兩開花」的狀態。除了外部的氫殼繼續發生核聚變反應外,內核殘存的氦在不斷增大的溫度作用下被「點燃」,發生了由氦聚變成碳的核反應,而這一時間短的讓人驚嘆——在數分鐘內,相當於太陽質量40%的氦被劇烈「燃燒」成碳,釋放出大致相當於太陽在當前狀態下持續數百萬年所釋放的能量。這種現象被科學家們稱之為「氦閃」。之後,太陽在繼續燃燒氦的同時,自身已無法回到平衡狀態,只能不斷交替膨脹與收縮,成為一顆脈動變星,即由脈動引起亮度變化的恆星。

當氦再次燃盡時,太陽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太陽核心的物質將塌縮成一顆密度極高的白矮星,而外層物質則會向外擴張,形成行星狀星雲。白矮星的密度極高,1立方釐米白矮星的質量就足有1噸。

那麼,屆時地球的命運會怎麼樣呢?在紅巨星的演化過程中,吞併地球的軌道是大概率事件。之前有學者認為,由於太陽釋放的能量都是質量轉化來的,太陽總質量會隨著核反應進行而減少,地球受到的引力也會相應減小,會自發向遠離太陽的方向運動。然而,2008年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的一項研究發現,潮汐力會遲滯地球遠離太陽的腳步,否定了地球這樣逃出升天的可能。不過,在太陽變成紅巨星前,地球就已經被烤成一片不毛之地。如果坐等大自然的力量拯救我們,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被眷顧的星球

要預知幾十億年後發生在太陽身上的事情,天文學家除了可以依靠理論計算和計算機模擬外,還能通過遙看處於不同「年齡」的漫天恆星來勾勒出恆星演化過程的全貌。牛頓、愛因斯坦以及一眾天文學家聯手保證,我們的太陽應該會按照前文描述過程走完一生。

因此,大家無需擔心太陽會提前衰老併吞並地球。同時,這也許能讓我們再次發現家園——地球的可貴。這是一顆受到上天太多眷顧的星球,它處在太陽周圍的宜居帶裡,可以允許液態水穩定存在孕育生命;較強的地磁場屏蔽了太陽高能粒子的侵襲,保護了大氣層不被太陽風吹走;太陽不會爆發過於強大的耀斑,否則地球將持續處於強X射線和伽馬射線的轟擊之中;大氣層的密度和成分能夠有效的調節溫度,讓我們處於既不冷又不熱的環境中;適度傾斜的地軸使大部分地區有了四季變化;地球軌道之外的太陽系其他大行星又吸引了不少可能撞擊地球的小天體。

當這些有利因素集中到一起時,才讓這個星球上有了多姿多彩的生靈,孕育出人類生命。當我們將望遠鏡指向浩瀚的宇宙之中,試圖從繁星間找到一顆與我們同樣幸運的行星時,卻始終沒有一個確定性的發現。如果現在我們就踏上流浪之路,其實並不知道哪裡才是安身之地。

好在太陽生命的終結髮生在幾十億年之後,現在的我們可以好好珍惜家園,不讓戰爭、汙染、氣候變化、能源消耗將其破壞,將一個美麗多彩的地球一代一代傳下去。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相關焦點

  • 太陽何時吞併地球?科學家給了這樣一份時間表
    經歷了漫長的時光後,太陽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它的光芒開始增強,它的體積開始膨脹,表面逐漸接近原本距離太陽表面1億5千萬公裡的地球軌道,並將它吞沒。這恐怖的場景並非杞人憂天的妄想,也不是科幻小說為了故事情節而編造的橋段,而是根據我們所認識的物理規律和觀測到的漫天星辰所得到的嚴謹的科學結論。在未來某天,這件事確定會發生。
  • 專家稱,太陽已經開始,新的太陽周期
    由於太陽變化多端,因此可能需要長達10個月的時間才能計算出新周期的開始時間,這就是周二宣布的原因。根據預測,太陽周期25與我們最近11年剛剛經歷的非常相似。預計下一個太陽最大值將在2025年7月發生,這是太陽正處於峰值活動狀態。在此期間,太陽耀斑或其他噴發可能破壞地球上的通信。
  •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如何跟蹤太陽周期
    了解太陽的行為是我們太陽系中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太陽的強大爆發會干擾環繞地球的衛星和通信信號。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研究太陽周期,以便我們更好地預測太陽活動。截至2020年,太陽已經開始擺脫2019年12月的最低睡眠。太陽周期25正在進行中,科學家們渴望再有一次機會來測試他們對太陽周期跡象的理解。
  •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如何跟蹤太陽周期
    使用每日手繪圖來測量黑子是我們研究太陽活動如何隨時間上升和下降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我們跟蹤太陽活動周期的基礎。在頂部,帕迪拉(Padilla)調整了一組鏡子,這些鏡子將太陽的圖像投射到遠處的觀察室中。回到地面上,他使用了一系列石墨重量不同的鉛筆來勾勒出斑駁的陽光斑點。這個日常瑣事是黑子數的基礎,黑子數是我們對太陽活動的最長記錄。
  • 科學家發現太陽活動周期變長,間接影響地球
    太陽對我們來說是特別的存在,不僅因為它是地球的主恆星,更是由於太陽溫暖的光孕育了我們。但研究發現,太陽的活動周期變得越來越長,就連太陽黑子和耀斑等現象都在逐步減少,很多人都在擔心太陽會出現一些不好的變化。科學家猜測,這些現象的發生可能與太陽磁場的睡眠狀態有關。
  • 全新的太陽周期真的來了,美國科學家給出肯定答案,這意味著什麼
    現在我們知道,和耀斑等現象一樣,太陽黑子也是太陽活動的一種。而太陽活動則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現象,它遵循著11年的周期,會有著強弱的波動起伏。從18世紀中葉到現在,我們的太陽已經經歷了24個這樣的周期。而在近些年,在結束了第24周期之後,我們的太陽似乎一直比較平靜,並沒有給地球帶來太多幹擾。
  • 太陽的生命周期,太陽死後會消亡嗎?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佔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太陽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6)千米,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是2×103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從化學組成來看,現在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採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
  • 全球變暖或是太陽周期惹的禍,科學家:太陽磁場變弱
    例如,太陽活動以前就與溫度有關,有時被認為是氣候變化的原因,但科學家的新分析提供了證據,說明為什麼情況並非如此。太陽是地球氣候的主要能源來源,因此量化我們的星球自工業化以來對全球氣溫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太陽經歷著太陽活動的變化,這意味著它的能量輸出隨時間而變化。
  • 太陽2.2億年的公轉周期,造成了地球生命5次大滅絕?
    ,太陽也在「拖家帶口」繞銀河系中心公轉,每2.2億年到2.5億年公轉一圈,所以按照「銀河紀年」,太陽其實才20歲左右,而在太陽這「20多年」裡,地球上一共發生了5次物種大滅絕。科學界目前發現的最早生命是38億到42億年前的微生物,因此地球生命史一般認為只有38億年,按照現代進化論,今天地球上的一切動物植物微生物包括人類自己,都是由38億年前的基礎生命演化而成的。
  • 為何太陽與地球的化學構成相似,它會對地球生命帶來哪些影響?
    科學家們通過太陽光球中的輻射、並結合理論模型和太陽湍流裡的數據,能夠對太陽的元素組成進行更好的評估,當然,這樣的研究也可以揭開許多關於圍繞遙遠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的組成之謎。地球上的球粒隕石,通常都被視為理解太陽化學組成的最佳對象之一,科學家們對其中所出現的元素進行了研究,並得出它們的形成來源應該是原始星雲,只是地球在這個形成過程中被剝離了氮、氧、氦等揮發性元素。
  • NASA研究指出,太陽活動進入新周期,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
    了解天文常識的朋友應該知道,太陽的運動存在一定的周期,它並非一直都保持著旺盛的狀態。在一個周期內,太陽活動的強烈程度會發生波動,當太陽活動強烈的時候會對地球造成明顯的影響,例如衝擊大氣層、對地球通訊造成破壞等等。因此地面上的科學家時刻關注太陽活動的狀況,以減少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 太陽黑子周期
    太陽黑子很少單獨活動,通常是成群出現。倘若能把黑子單獨取出,一個大黑子便可以發出相當於滿月的光芒。日面上黑子出現的情況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太陽黑子的數量越多,代表太陽越活躍。太陽黑子的變化存在複雜的周期現象,天文學家從公元1610年起開始有系統地觀察太陽黑子的數量變化,發現太陽黑子活動有11年的周期,他們把這11年的周期稱為太陽活動周期。
  • 太陽生命的爆發:太陽黑子、耀斑及日冕物質拋射
    太陽上演了一幕爆發力十足的表演秀: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CMEs)。這個現象很不尋常,因為就在上個月,科學家們宣布新的太陽活動周期剛剛開始並進入最低活躍階段。截至目前,太陽圓盤沒有任何可見活動,然而三個太陽黑子如同入侵者一般翻滾著出現,畫出了複雜的磁場線圓弧(冠狀環),用本年度最大的耀斑向著太空拋射等離子流。觀測者們還記錄了日冕物質拋射中產生的射電。
  • 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為365天。那太陽繞什麼公轉呢?周期又為多少?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由近到遠處於第三的位置,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大約為24小時,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大約為365天。離太陽越近,公轉周期就會越短,像離太陽最近(大約距離太陽5970萬千米)的水星,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大約為88天。而離太陽最遠(大約距離45億千米太陽)的海王星繞著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大約為164年。
  • 外星生命不存在?科學家:太陽要遠比大多數恆星平靜
    地球上的生命是宇宙中唯一的東西嗎?事實上,應該是不可能的。科學家估計銀河系中有2000多億顆恆星,其中楊星是一顆常見的黃矮星。包括人類在內的數以百萬計的物種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離太陽很遠的第四大行星。無論如何,我們需要知道,太陽的和平對於地球上的生命是必不可少的。為了判斷近幾千年來的陽活動強度,科學家們正在極地地區採集深冰芯,根據冰芯中一些特殊元素的含量判斷,科學家們發現,近9000年來,雖然陽的磁場活動周期很小,但卻異常平靜。
  • NASA研究指出,太陽活動已經進入新周期,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
    了解天文常識的朋友應該知道,太陽的運動存在一定的周期,它並非一直都保持著旺盛的狀態。在一個周期內,太陽活動的強烈程度會發生波動,當太陽活動強烈的時候會對地球造成明顯的影響,例如衝擊大氣層、對地球通訊造成破壞等等。因此地面上的科學家時刻關注太陽活動的狀況,以減少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 地球的生存周期取決於太陽,太陽能量消失地球就會變成冰球?
    我們都知道地球已經存在了四十五億年,而在未來的時間裡,地球的壽命還有多長呢?宇宙早在150億年以前就誕生了,而相對於宇宙來說,地球還有多長的生存時間呢?科學家指出影響地球壽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說太陽的核聚變影響,太陽的不穩定性可以影響地球上的氣候條件和水的存在狀態。
  • 地球繞著太陽轉周期一年,那太陽圍繞什麼轉?公轉周期又是多久?
    地球繞著太陽轉周期一年,那太陽圍繞什麼轉?公轉周期又是多久?古時候人們認為,所有事物都是圍繞著地球來轉動的,一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後,人們才逐漸認識到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係,從而也知道了地球除了自轉外,同時也還圍繞著太陽轉的,並認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
  • 太陽復甦了!NASA宣布太陽已經進入新一輪周期
    太陽活動度過了極小期,已經進入新一輪周期,即第25周期。在當地時間2020年9月15日舉辦的一場媒體活動中,美國宇航局NASA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專家,討論了他們對新一輪太陽活動周期的分析與預測,以及未來空間天氣對地球上的生活與技術、太空中的太空人的影響。
  • 太陽死亡的時候,地球會面臨什麼樣的命運?科學家給出答案
    科學家給出答案引言:現在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恆星,恆星是能夠發光發熱的天體,而且在宇宙中有非常多的恆星,這些恆星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我們的太陽是一顆質量比較小的恆星,但是太陽的壽命還是非常長的,太陽的壽命能夠達到100億年左右,在恆星家族中算是壽命非常長的一類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科學家一直研究太陽奧秘的原因,不過經過科學家多年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太陽也是有死亡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