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何時吞併地球?科學家給了這樣一份時間表

2020-12-04 中科院物理所

經歷了漫長的時光後,太陽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它的光芒開始增強,它的體積開始膨脹,表面逐漸接近原本距離太陽表面1億5千萬公裡的地球軌道,並將它吞沒。這恐怖的場景並非杞人憂天的妄想,也不是科幻小說為了故事情節而編造的橋段,而是根據我們所認識的物理規律和觀測到的漫天星辰所得到的嚴謹的科學結論。在未來某天,這件事確定會發生。

那麼,我們是不是該準備跑路,準備「流浪地球」了?不,請先等等。現在就流浪,未免有點早。這件事,咱們還得從頭說起。

Part.1

太陽產生能量的方式

1945年,美國相繼向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徹底馴服了法西斯野獸。美國白宮在事後發表的聲明中義正言辭的說,原子彈將「太陽釋放能量的力量降臨到把戰爭帶給遠東的人」。

從感情上講,這句話給終結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次轟炸增添了幾分替天行道的意味,再合適不過了。但從科學上講,這句話存在些許的偏差。和廣島長崎的原子彈一樣,太陽釋放能量依靠的也是核反應。然而,原子彈使用的是重元素的核裂變,既一個分子量較高的元素通過鏈式反應,裂變成分子量較小的元素。說簡單一些,就是一個大原子核裂變成幾個小原子核。而太陽則走了一條方向相反的技術路線。太陽使用核聚變,將分子量為1的氫原子核(實質上就是一個質子),經過3步中間過程,聚變成分子量為4的氦原子核。無論是核裂變的大核變小核,還是核聚變的小核變大核,物質在核反應後的總質量均小於核反應之前,而損失的質量則轉化成了原子彈爆炸或者太陽發光發熱的能量,其基本原理可以用我們耳熟能詳的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來描述。

(太陽進行核聚變的三步鏈式反應。圖片來源wikipedia。)

前不久,我們沉痛的送別了我國氫彈事業的開創者于敏院士。氫彈利用了和太陽相同的核聚變原理,能夠產生更大的爆炸威力。氫彈一旦投放出去,就會在短時間內將自己的能量全部釋放出來,是一種不可控的核聚變裝置。為了利用這種效率極高又清潔無汙染的能量產生方式服務我們的生產與生活,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可控核聚變裝置的研究,使核聚變一段時間內持續穩定的向外輸出能量。例如,託卡馬克是一種比較有前景的可控核聚變裝置,它的外形像一個放倒的輪胎,利用磁場束縛住注入其中的帶電粒子,使他們能夠按照人們的控制進行核聚變反應。遺憾的是,雖然各個國家都已經投入的大量的資源,也建立了ITER等國際合作計劃,但託卡馬克目前仍然處在原理試驗階段,其中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能夠將核反應本身維持一百多秒已屬不易,並不能夠額外輸出能量,距離實用化尚有很長一段距離。

(託卡馬克又被稱為「人造太陽」。圖為中科院部署在合肥的先進實驗超導託卡馬克(EAST)圖片來源: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所科普園地)

而太陽,則已經穩定的進行了約46億年的可控核反應,持續不斷的用光和熱哺育整個太陽系。

那麼,控制太陽不變成一顆氫彈力量來自於哪呢?

(國際空間站上看到的太陽照耀下的地球。圖片來源NASA)

Part.2

它們之間的平衡,使太陽沒有成為一顆氫彈

其實,這種力量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重力,讓牛頓的蘋果落到地面的重力。

從感覺上,司空見慣的重力似乎很難和毀天滅地的核反應相匹敵。但量變會引起質變,聚合成質量相當於33萬個地球的太陽的物質所產生的重力,已經足以控制住核反應。事實上,可以說是重力與核反應之間的相互作用主宰了太陽的生命印記。

(美麗的獵戶座星雲,正在通過聚集物質的方式孕育新的恆星。圖片來源:NASA)

太陽這樣的恆星形成於原始星雲,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組成原始星雲的物質不斷向一起聚集收縮,密度和壓強不斷增大。人類製造的核聚變裝置中,無論是不可控的氫彈還是可控的託卡馬克,像啟動汽車發動機一樣使核聚變開始,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進行核聚變的帶正電荷的原子核間存在靜電斥力,這種斥力像一座大山一樣,橫亙在核聚變發生的道路上。要觸發核聚變,就必須先有足夠的能量克服靜電斥力,翻過這座大山,讓發生聚變的原子核足夠接近。在引爆氫彈時,觸發核聚變發生,靠的是先行引爆的一顆小型核裂變原子彈所產生的溫度和壓強。對於託卡馬克,這種「大力出奇蹟」的點燃手段顯然不適用,則需要採取歐姆加熱和其他輔助加熱手段共用的方式來讓核聚變開始。

在太陽這樣的恆星形成時,點燃核聚變靠的僅僅是重力的擠壓。由於物質本身的壓強產生的向外膨脹的力,不足以抵禦驅動物質向內收縮的重力,星雲中物質一邊聚集一邊向內收縮的過程可以不斷持續下去,中心的密度和壓強持續增高,迫使氫原子核相互接近,進而觸發了核聚變反應開始。同時,恆星中聚集的質量又決定了核反應的速率。質量越大的恆星,中心會受到更大的重力壓迫,產生更高的壓強,使更多的氫原子核相互接近,核反應的速率也就更高。

當太陽已經是一顆成熟的恆星後,核反應的速率與恆星物質的重力達到了一種簡潔又精巧的平衡。如果太陽從平衡態向外膨脹,中心受到的擠壓減小,核反應的速率將會降低,產生的能量將會減少,恆星中心的溫度將會降低。這樣,恆星中心向外膨脹的力無法支撐恆星向中心收縮的重力,膨脹過程無法持續。反過來說,如果太陽向中間收縮,將會使核反應加速,產生更大的向外膨脹的力,收縮過程同樣無法持續。總之,一旦步入壯年,太陽想向外擴張時後勁不足,想向裡收縮時又會受到很大的牴觸,因此只能穩定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個頭上。

(使恆星向內坍縮的重力與使恆星向外膨脹的核聚變反應在主序恆星階段達到平衡。圖片來源)

這種精巧的平衡並非我們太陽的專利,而是放之宇宙而皆準的一個基本原理。科學家們通過長期的觀測積累後,發現處於壯年的恆星幾乎都處在這樣一種穩定的狀態中。科學家們把處於這些狀態的恆星稱之為「主序恆星」。對於這些恆星來說,確切的平衡點位置與恆星的總質量有關。質量較大的恆星,平衡狀態下的核反應速率要高於質量較小的恆星。

Part.3

太陽的終結與地球的流浪

如同人有生老病死一樣,上文所說的這種平衡並不能天長地久,總有終結的一天。與人從衰老走向死亡的過程所不同的是,太陽生命終結的過程是豐富的、絢爛的、激烈的,在經歷一系列膨脹、爆炸與脈動後,最終歸於沉寂。

而在這一切開始之前,人類就得想辦法趕緊開始上路,成為流浪地球了。因為太陽這個天空中的大爐子,隨著時間的增長會越燒越旺。當煤爐中的煤燃盡時,我們會想辦法將灰燼清理再加入新煤保持爐火繼續燃燒。然而,對於太陽這樣的恆星,沒有外部的力量為它完成這個過程。核反應消耗氫、形成氦,而產生的氦就堆積在恆星內部。由於氦的分子數要大於氫,因此恆星內部的密度將會隨著恆星年齡的增加而增大,內部核反應的速率也會逐漸增加。研究計算表明,目前太陽的核反應速率大概比太陽剛成為主序恆星時大30%,而在55億年後(這個數字具體多大不同學者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但總體上都是幾十億年的數量級),不斷加快的太陽核反應速率使得當時太陽輻射出的能量約已經是現在的2倍。在如此劇烈的輻射照耀下,地球表面的溫度將超過3百多攝氏度,海洋和湖泊中的液態水早已被汽化。以我們現在的認識(誰也說不好幾十億年中人這種生物將會發生怎樣的進化),在這種環境下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體都是無法生存的。除非當時的人們研發出了能夠遮擋太陽劇烈輻射的裝置,否則就不得不踏上流浪之旅了。此時,雖然地球已經成為一個無法為人類生存的世界,但此時的太陽還仍舊處於主序恆星狀態。

(藝術家想像的從地球上看到的紅巨星狀態的太陽。圖片來源)

1.紅巨星

而再往後,太陽中心區的氫燃燒殆盡,停止了氫聚變成氦的熱核反應,變成了一個氦核。由於沒有的核反應對抗重力,恆星中心附近的物質開始向核心擠壓,不斷增高核心的溫度。距離核心較遠的一些殘存的氫在核心釋放的高溫作用下被點燃,驅動的太陽的外層不斷向外膨脹,相繼吞併水星與金星的軌道,並有可能吞沒地球的軌道。此時的太陽已經退出了主序恆星的隊伍,變成了一顆紅巨星。(紅巨星是恆星燃燒到後期所經歷的一個不穩定階段)

(能夠吞併地球軌道的紅巨星太陽,左下角的小黃點是太陽現在的大小。

圖片來源wikipedia。)

2.脈動變星

接著,太陽進入了「內外兩開花」的狀態。除了外部的氫殼繼續發生核聚變反應外,內核殘存的氦在不斷增大的溫度作用下被「點燃」,發生了由氦聚變成碳的核反應。相比於最少都是以百萬年為時間單位所衡量的恆星演化過程,氦被點燃的時間短的讓人驚嘆。在數分鐘的時間內,相當於太陽質量40%的氦被劇烈的「燃燒」成碳,釋放的能量大致相當於太陽在當前狀態下持續數百萬年所釋放的能量。這種現象被科學家們稱之為「氦閃」。之後,太陽在繼續燃燒氦的同時,自身已經無法回到平衡的狀態,不斷的進行膨脹與收縮的交替,稱為一顆脈動變星。(脈動變星,是指由脈動引起亮度變化的恆星,數量約有200萬個)

(正在發生氦閃現象的一顆白矮星。

圖片來源Wikipedia)

當氦也再次燃盡時,太陽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太陽核心的物質將塌縮成一顆密度極高的白矮星,而外層物質則會向擴張,形成行星狀星雲。白矮星的密度極高,一立方釐米的白矮星的質就足夠有一噸了。

(屬於行星星雲範疇的貓眼星雲。

圖片來源Wikipedia)

3.地球的命運

那麼地球的命運會怎麼樣呢?在紅巨星的演化過程中,吞併地球的軌道是大概率事件。之前有學者認為,由於太陽釋放的能量都是質量轉化來的,由於太陽總質量會隨著核反應的進行而減少,地球受到的引力會相應的減小,地球會自發的向遠離太陽的方向運動。然而,2008年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NRAS)的一項研究卻發現潮汐力會遲滯地球遠離太陽的腳步,否定了地球這樣逃出升天的可能。不過,正如前文所述,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地球就已經被烤成了一片不毛之地。如果坐等大自然的力量拯救我們,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Part.4

被眷顧的星球

天文學家不是算命先生,他們預知幾十億年後發生在太陽身上的事情,除了可以依靠理論計算和計算機模擬外,還能通過遙看處於不同「年齡」的漫天恆星來勾勒出恆星演化過程的全貌。牛頓、愛因斯坦以及一眾天文學家聯手保證,我們的太陽應該會按照這篇文章裡所描述的過程走完自己的一生,太陽精巧而簡潔的平衡幾乎不可能被什麼因素意外破壞。

因此,大家除了領略電影帶給我們的震撼與感動外,無需擔心太陽真的會提前開始衰老併吞並地球。雖然有言曰「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能亂編」,但科幻小說和電影能夠以相對正確與真實的背景展開已經是相當可貴了,不能苛求它在科學上百分之百的正確。那樣,小說也許就會失去了幻想的翅膀。

同時,《流浪地球》也許能讓我們再次發現我們的家園——地球的可貴。這是一顆受到上天太多眷顧的星球,它處在太陽周圍的宜居帶裡,可以允許液態水穩定存在孕育生命。較強的地磁場屏蔽了太陽高能粒子的侵襲,保護了大氣層不被太陽風吹走。太陽不會爆發過於強大的耀斑,否則地球將持續處於強X射線和伽馬射線的轟擊之中。大氣層的密度和成分能夠有效的調節溫度,讓我們處於既不冷又不熱的環境中。適度傾斜的地軸使大部分地區有了四季的變化。地球軌道之外的太陽系其他大行星又吸引了不少可能撞擊地球的小天體。當這些有利的因素集中到一起時,才讓這個星球上有了生生不息、多姿多彩的各種生靈,才孕育了自封為智慧生物的人類。當我們將望遠鏡指向浩瀚的宇宙之中,試圖從繁星間找到一顆與我們同樣幸運的行星時,卻始終沒有一個確定性的發現。如果現在我們就踏上流浪之路,我們並不知道哪裡才是我們的安身之地。

(阿波羅8號太空人在繞月軌道上拍攝的地球圖像。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親眼目睹了自己居住的星球從另一個天體的地平線上升起。圖片來源:NASA)

好在太陽生命的終結髮生在幾十億年之後,而現在的我們則可以好好珍惜我們的家園,不讓戰爭、汙染、氣候變化、能源消耗將其破壞,將一個美麗多彩的地球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你看這地球,多美啊!(GOSE-8氣象衛星於地球靜止軌道上拍攝)。圖片來源NASA)

參考內容:

[1] 劉學富,基礎天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David Taylor, The Life And Death Of Stars, http://faculty.wcas.northwestern.edu/~infocom/The%20Website/index.html, 2012.

[3] 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核聚變知識,http://www.ipp.cas.cn/kxcb/hjbzs/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李會超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本文中標明來源的圖片已獲得授權)

本文來源於」中國科普博覽「公眾號(kepubolan),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編輯:金魚J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給出一份太陽生命周期時間表:遙望太陽 珍愛地球
    但量變會引起質變,聚合成質量相當於33萬個地球的太陽組成物質,其所產生的重力,足以控制住核反應。可以說,重力與核反應之間的相互作用,主宰了太陽的生命印記。 太陽這樣的恆星形成於原始星雲,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組成原始星雲的物質會不斷聚集收縮,密度和壓強不斷增大。而在人類製造的核聚變裝置中,要想像啟動汽車發動機一樣使核聚變開始,相當困難。
  • 小冰河將會在何時再現?科學家:太陽即將休眠,地球變冷
    以前的冰河世紀不再存在,但是現如今的地球變得越來越冷,冬季的天氣已經不同往年,沒有溫暖,只有寒冷,那種刺骨的寒冷,是不是地球的生命即將面臨危機,又或者地球即將進入小冰河時期,科學家給出的結論是:太陽即將休眠,地球變冷。
  • 科學家們現在可以預測:我們的太陽何時醒來,並開始生氣!
    這是根據沃裡克大學研究人員設計並於本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發表的新太陽鍾確定的,該鐘指出了太陽活動和太空天氣急劇開啟和關閉的時間。什麼是太陽風暴?查普曼說:「 太陽電暈在火炬中釋放能量,火炬是含有熱電離氣體的大型結構,它們會傳播到地球,並可能對航空,通訊,電網造成各種影響。」 在太陽日冕是太陽外層,熱的氣氛。「對於未來對空間天氣特別敏感的空間和地面技術,估計未來太陽超級暴風雨風險的能力至關重要。」
  • 太陽,地球和月球是怎樣的運動軌跡?科學家的解釋顛覆認知
    眾所周知月球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而太陽則圍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看似非常有規律的運動軌跡,實際上真的是這樣的嗎?近幾年科學家們在研究星球軌跡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發現,那就是所有的天體都在進行一種另類的運動軌跡,不僅是太陽地球,甚至是銀河系和之外的其他星系都在往一個方向前行,也可以說是在下墜,這個就看是往哪個方向來推斷了。
  • 地球的水是何時怎樣來到地球的?
    水的構成在恆星開始形成之後,這些熾熱的如地獄般的行星中心壓力巨大,使得氫原子聚變產生氦原子,氦原子接著聚變產生其他重原子,如鈹,碳,以及氧原子, 這樣的過程叫做核合成但多少水到達了地球,以及何時到達的地球?我們還沒有對此有準確的答案:如果按一種理論,當地球剛剛形成之時,即使有相對少的水到達了地球。高溫以及缺少大氣,會導致水很快,揮發回到了太空,水就不可能保存在地球上。
  • 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導語:我國是農業大國,因此曆法很多時候是為了服務農業生產而建立的,我們現在熟悉的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的曆法,它記錄四季輪迴,也反應氣候物候的變化,同時也揭示了農業生產的時間規律。今天我們就走進二十四節氣,看看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下面就有一份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請查收。
  • 仙女星系20億年前曾吞併一個巨大星系 質量相當250億個太陽
    這一大星系質量相當於250億個太陽,在本星系團可以排名第三,僅次於仙女星系和銀河系。儘管這場慘烈的星系合併事件我們已經無法親歷,但遺留下了許多證據:幾乎看不見的恆星光環,巨大的恆星流,以及緻密的星系M32。
  • 曾吞併11個星系!科學家揭露銀河系的瘋狂面目
    基於這批珍貴的數據,科學家進行了大量研究,並獲得不少新發現,其中之一尤為突出。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揭露了銀河系的瘋狂面目——曾經吞併了11個星系,至今還殘留著一些跡象。事情是這樣的,科學家利用暗能量相機在銀河系中發現了11條全新的恆星流。所謂恆星流,指的是一大片被拉伸的恆星物質。
  • 太陽毀滅是何時?人類還能生存多久?
    我們的宇宙外物都避免不了生老病死,生命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人類是地球上最智商的動物,但是也避免不了天災人禍,太陽系和地球息息相關,直到太陽系毀滅的時候,地球也將不復存在,太陽系的毀滅是何時?人類還能生存多久?
  •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太陽系圍繞銀河系旋轉,那銀河系繞著什麼轉?
    每天早上當我們打開窗戶的時候,我們都能夠看到早餐明媚的陽光,而當傍晚太陽落山之後,天空又會慢慢進入黑夜,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地球自轉造成的,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球在自轉的時候還圍繞太陽公轉,地球的公轉讓地球產生了四季變化,四季變化是保持地球生物多樣性很重要因素,如果沒有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就不會有四季變化,地球也不會產生如此豐富多彩的植物和動物
  • 太陽若成了超新星,地球一瞬間就會灰飛煙滅,幸虧太陽不夠大啊
    我們的太陽是一個中等質量的恆星,它內部的核聚變可以燃燒百億年,就是說太陽可以有著近百億年的穩定發光時間,而如果太陽的質量比現在大八倍的話,那麼太陽內部的核聚變過程將會快很多,其壽命將不足兩億年, 而太陽如今已經有了50億年的年齡,地球也有46億年,真是很慶幸太陽的質量還不夠大,不然太陽早就發生超新星爆發
  •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太陽系圍繞銀河系旋轉,銀河系繞什麼轉?
    每天我們打開窗戶,就可以看到早餐時明亮的陽光,晚上太陽落山過後,天空就會慢慢進入夜晚,許多人知道這是由地球自轉引起的,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地球自轉時也圍繞太陽旋轉,地球的遷移產生了四季的變化,城市化是維持地球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如果沒有地球繞著太陽轉,四季就不會有變化,地球也不會產生那麼多五彩繽紛的動植物
  • 太陽「燃燒」了50億年,何時才會熄滅?科學家:太陽不會燃燒
    然而科學家給出的解釋讓人們也是大吃一驚,太陽從未燃燒過,所以它帶給我們的光和熱也並不是燃燒的後果,其實在太陽表面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足以毀滅地球的「大災難」。雖然這樣的巨大變化釋放出來的能量是無限大的,可是它同樣也存在一個弊端,那就是它的不可控性。在太陽表面每時每刻發生的核聚變,其威力都遠遠超過我們所研發的原子彈。根據研究表明,如果有一克的氫元素發生了聚變反應,同時伴隨它的大約就是15頓汽油燃燒釋放出來的能量。
  • 太陽變成紅巨星將吞沒地球,太陽系中哪個星球可代替地球供居住呢
    根據恆星的演變過程來看,總有一天我們的太陽會變成紅巨星,到時候它的體積會變大三四百萬倍,其半徑由中心向外延伸的距離相當於現在太陽半徑的一二百倍,所以到時候太陽能吞併到水星,金星和地球的軌道,甚至將靠近火星。
  • 送你一份《人體健康24小時時間表》,超實用!
    送你一份《人體健康24小時時間表》,超實用! 這份最值得貼在床頭的 「24小時人體健康活動時間表」 告訴你答案↓↓↓為健康收好這份時間表>此前,多位專家定製了一份「生物鐘說明書」,堪稱「24小時人體健康活動時間表」↓↓
  • 地球內部溫度比太陽還高,為何我們沒被燒成灰燼?科學家這樣回答
    「本文章已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地球,是孕育我們的家園,我們都知道,在宇宙中,我們地球在宇宙中看上去是一顆美麗的蔚藍色的星球,大家也都知道,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地球上70%都是水的原因。
  • 太陽的核聚變還能夠燃燒多久?聽完科學家的解答恍然大悟
    太陽是太陽系的核心,有了太陽的存在才有了太陽系,地球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顆生命星球,也離不開太陽,如果沒有太陽的光和熱,就不會有地球適宜的溫度,也就不會誕生生命,更不會誕生人類。但是太空中沒有氧氣,太陽上也基本沒有氧氣,它之所以能夠燃燒是因為太陽內部時刻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國,這是更高級別的燃燒,而且產生的溫度更高,更強。對於核聚變相信很多都知道,氫彈的爆炸就是核聚變反應,可想而知它的威力有多大了。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質量也是地球的33萬倍。
  • 大麥哲倫星雲:我太難了,又要被銀河系吞併,又要被宇宙射線撕碎
    它的直徑是銀河系的1/5,質量是1/100,中心有一顆200萬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在夜空中,它佔據了11°×9°的天區,也就是說,從視覺上看,相當於差不多300個滿月那麼大。對於衛星星系來說,日子通常不會太好過,因為它旁邊的大星系總是那麼貪得無厭,想要將它吞併。這兩個星系的公轉,就是一邊旋轉一邊靠近銀河系的過程。據觀測,大約在25億年後,它們就會墜入銀河系,發生一次星系大合併,或者說銀河系單方面的一場饕餮。
  • 太陽燃燒了50億年,何時熄滅?科學家:從未燃燒過,又怎會熄滅呢
    眾所周知,地球上的一切光和熱,絕大部分都是太陽賜予的。這顆巨大無比的恆星已經照耀了地球50億年,如果說水塑造了地球上的生命,那太陽無疑塑造了地球上的萬物,沒有太陽,就算有再多的水,地球也不過是一個冰冷死寂的行星。
  • 地球氣候變暖,候鳥遷徙時間表「被迫」改寫
    但是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地球逐漸變暖對自然界造成影響的最新例證中,英國的鳥類在過去的30年裡似乎將它們每年遷徙的時間表提前了超過一周的時間。  在過去的幾年中,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自然界對地球氣候改變作出回應的證據。昆蟲將它們的活動區域向極地推進,樹木在初春時節便早早開花,這些改變甚至已經體現在了蒼蠅的基因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