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0年,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麥哲倫在環遊地球時,發現了夜空中的兩片明亮的「雲團」,將它們分別命名為大麥哲倫雲和小麥哲倫雲。
如今我們知道,這兩片所謂的「雲」,其實是兩個河外星系,屬於銀河系的衛星星系。
大麥哲倫星系,距離我們大約16.3萬光年,是離銀河系最近的星系之一。它的直徑是銀河系的1/5,質量是1/100,中心有一顆200萬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在夜空中,它佔據了11°×9°的天區,也就是說,從視覺上看,相當於差不多300個滿月那麼大。
大麥哲倫星系在宇宙運行中,很沒有「存在感」,它本身圍繞著小麥哲倫星系在公轉(很奇怪,明明是大麥哲倫星系更大,卻要圍繞著「小弟」旋轉),而二者組成的系統又圍繞著銀河系在螺旋式旋轉。
對於衛星星系來說,日子通常不會太好過,因為它旁邊的大星系總是那麼貪得無厭,想要將它吞併。這兩個星系的公轉,就是一邊旋轉一邊靠近銀河系的過程。據觀測,大約在25億年後,它們就會墜入銀河系,發生一次星系大合併,或者說銀河系單方面的一場饕餮。
就像我們上面說的,大小麥哲倫星系之間,本身也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大麥哲倫星系在圍繞自己兄弟選擇的同時,似乎還有「挖牆腳」的跡象。美國哈佛的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科學家艾維-利伯就表示,他認為這種挖牆腳的跡象非常明顯,通過引力透鏡效應就可以看得出來。
當然,這個對於大麥哲倫星系來說,也不算是什麼禍事。更可怕的,是二者之間的引力作用。
據科學家介紹,二者之間的引力作用,會促使更多的恆星形成,這種現象,叫做星暴。其中的超大質量恆星,就成為了禍源。它們質量大則大矣,壽命卻非常短。我們的太陽能夠存在一百億年,而它們可能只有幾千萬甚至幾百萬年的壽命。當它們死亡的時候,就會出現超新星爆發的現象。
科學家認為,星暴這種現象,通常發生於星系的核心。這就非常尷尬了,科學家的計算機模擬顯示:當超新星爆發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宇宙射線。這些宇宙射線威力極強,雖然這些微粒本身不大,但是速度極快,所以擁有著巨大的動能。它們飛入宇宙空間,撞擊星雲或者其他粒子,一方面把動能轉移到後者身上,另一方面又轉化為熱能導致後者升溫。這些星雲「腦子一熱」,就會擺脫大麥哲倫星系的引力束縛,逃逸到宇宙空間去。
實際上,大麥哲倫星系現在已經在面臨這樣的問題了。只不過,它一直朝銀河系靠近,銀河系周圍的稀薄氣體像是一個空氣罩一樣罩住了那些想要逃離大麥哲倫星系的物質。不過,這種保護能維持多久,可就不好說了。
不論大麥哲倫星系能保住多少物質,它的核心終究是要墜入銀河系的,這個事件大約發生在25億年以後。有些人甚至擔心,地球或許在這場波動中被甩出銀河系。不過,這個概率有多大,那就不好說了。畢竟,當初有科學家說,比銀河系還大的仙女座大星系在撞上銀河系時,太陽系都能平安無事。而小豆丁一樣的大麥哲倫星系,恐怕也掀不起什麼波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