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鄰居是金星和火星,同樣,更大的銀河系也有兩個鄰居,分別是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與它的「哥哥」一樣,小麥哲倫星系也是圍繞著銀河系運行的。在地球上,只有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才能看到它,但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光斑,如果不了解的話,人們甚至會認為這只是一片普通的星雲,事實上,它是銀河系的鄰居之一——小麥哲倫星系。
小麥哲倫星系的形狀也是不規則的,科學家分析:很久以前的小麥哲倫星系是棒旋星系,那時的銀河系還是形成初期,二者的大小也比較相同。隨後的時間裡,銀河系不斷擴大,產生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逐步影響著小麥哲倫星系的形狀慢慢變化,才造就了今天這幅模樣。

在對小麥哲倫星系的研究中,還意外地發現了其中一顆超大質量恆星爆發後的遺骸豐度,其數據與銀河系中恆星的遺骸有著同樣的問題——產生的宇宙塵埃較少,還不到理論值的1%。這代表著,曾經對恆星演化的結論是有誤差的,如果一顆恆星的數據有所誤差可能是偶然,但兩顆恆星同時出現這種問題就不是意外,科學家很可能要對此相關問題進行重新討論。但這也不說明曾經的理論就是錯誤的,只不過還要更加謹慎一些罷了。
科學家還發現小麥哲倫星系變長了,從上圖可以發現,麥哲倫星系紅釋放出了大量的氫氣。他們預估,這種現象從25億年前就開始發生了,並且小麥哲倫星系已經拉長了40%。並且這個現象不只是在小麥哲倫星系出現,大麥哲倫星系也有發生,很可能與兩星系之間的特殊吸引力有關,並額外的形成了恆星風,將兩個星系之間的距離拉近。但科學家也無法預估這種情況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但如果此現象一直持續下去,可能在很多年以後,兩星系會徹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大的麥哲倫星系。但至於融合後的麥哲倫星系是否還會吞併銀河系,也不是沒有可能發生的。
而大麥哲倫星系在北方是看不見得,只能在地平線以南的位置才能更好地觀察它,但也只能看到約200個月亮大小的區域。不僅如此大麥哲倫星系也十分的「沒骨氣」,其它星系都是自成系統,有著獨立的自轉方式,而大麥哲倫星系是圍繞銀河系做旋轉的。大麥哲倫星系比銀河系也要小一些,就連恆星數量都只有200億顆左右,相比於銀河系的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也稱得上是銀河系的「小弟」了。
雖然大麥哲倫星系看上去「不如」銀河系,但它的中心黑洞卻也十分恐怖。我們知道,星系的形成一定與一座黑洞有關,正是黑洞的強大吸引力造就了星系的誕生。經數據分析顯示,大麥哲倫星系的中心黑洞是一座超級黑洞,質量是太陽的200萬倍。也正因為它不是很大,所以在南半球的夜空中,大麥哲倫星系是一個較昏暗的星系,我們在觀察它時也會發現它的形狀極不規則,就像一些混亂的星雲隨便組合在一起。但如果更加細心一些,會看到它的螺旋結構輪廓。科學家懷疑,這與它內部的恆星數量過少,以及受到銀河系的吸引力幹擾有直接的關係,假設沒有銀河系的存在,大麥哲倫星系可能比現在要更大,結構也更加清晰。
很多人認為大麥哲倫星系是近些年才被發現的,其實不然,因為它可以在地球上看到,所以早在公元964年就被當時的觀測者發現,並記錄在冊。但那時的人們不清楚這些星雲代表著什麼,只認為是天空中的混亂和霧狀物。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認為大麥哲倫星系與銀河系雖然外表不太相像,但差別也不算太大。到了2012年,天文學家在其中發現的一個異常明亮的超級泡泡,引起了科學家極大的興趣。科學家分析,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在大麥哲倫星系內部有一顆大質量的恆星,這顆恆星在壽正終寢時演化成了一顆超新星,產生的衝擊波引發了巨大空洞,這種空洞隔離了周圍的宇宙灰塵和各類天體,是一種很罕見的天文現象。但這種現象並不會長久的存在宇宙中,可能就在某一天,隨著超新星的消亡,這些空洞也會重新被宇宙塵埃充滿,甚至還會形成一片小行星帶。
無論是大麥哲倫星系亦或小麥哲倫星系,它們作為銀河系的鄰居也是值得我們慶幸的事情,畢竟宇宙太大了。如果銀河系周圍一片空白,最擔心的恐怕不是銀河系本身,而是我們身在其中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