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後,麥哲倫星系會融合在一起,還要吞併銀河系?

2020-12-03 樹上長的宇宙果

地球的鄰居是金星和火星,同樣,更大的銀河系也有兩個鄰居,分別是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與它的「哥哥」一樣,小麥哲倫星系也是圍繞著銀河系運行的。在地球上,只有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才能看到它,但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光斑,如果不了解的話,人們甚至會認為這只是一片普通的星雲,事實上,它是銀河系的鄰居之一——小麥哲倫星系。

小麥哲倫星系的形狀也是不規則的,科學家分析:很久以前的小麥哲倫星系是棒旋星系,那時的銀河系還是形成初期,二者的大小也比較相同。隨後的時間裡,銀河系不斷擴大,產生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逐步影響著小麥哲倫星系的形狀慢慢變化,才造就了今天這幅模樣。

左邊小麥哲倫星系,右邊大麥哲倫星系

在對小麥哲倫星系的研究中,還意外地發現了其中一顆超大質量恆星爆發後的遺骸豐度,其數據與銀河系中恆星的遺骸有著同樣的問題——產生的宇宙塵埃較少,還不到理論值的1%。這代表著,曾經對恆星演化的結論是有誤差的,如果一顆恆星的數據有所誤差可能是偶然,但兩顆恆星同時出現這種問題就不是意外,科學家很可能要對此相關問題進行重新討論。但這也不說明曾經的理論就是錯誤的,只不過還要更加謹慎一些罷了。

科學家還發現小麥哲倫星系變長了,從上圖可以發現,麥哲倫星系紅釋放出了大量的氫氣。他們預估,這種現象從25億年前就開始發生了,並且小麥哲倫星系已經拉長了40%。並且這個現象不只是在小麥哲倫星系出現,大麥哲倫星系也有發生,很可能與兩星系之間的特殊吸引力有關,並額外的形成了恆星風,將兩個星系之間的距離拉近。但科學家也無法預估這種情況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但如果此現象一直持續下去,可能在很多年以後,兩星系會徹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大的麥哲倫星系。但至於融合後的麥哲倫星系是否還會吞併銀河系,也不是沒有可能發生的。

而大麥哲倫星系在北方是看不見得,只能在地平線以南的位置才能更好地觀察它,但也只能看到約200個月亮大小的區域。不僅如此大麥哲倫星系也十分的「沒骨氣」,其它星系都是自成系統,有著獨立的自轉方式,而大麥哲倫星系是圍繞銀河系做旋轉的。大麥哲倫星系比銀河系也要小一些,就連恆星數量都只有200億顆左右,相比於銀河系的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也稱得上是銀河系的「小弟」了。

雖然大麥哲倫星系看上去「不如」銀河系,但它的中心黑洞卻也十分恐怖。我們知道,星系的形成一定與一座黑洞有關,正是黑洞的強大吸引力造就了星系的誕生。經數據分析顯示,大麥哲倫星系的中心黑洞是一座超級黑洞,質量是太陽的200萬倍。也正因為它不是很大,所以在南半球的夜空中,大麥哲倫星系是一個較昏暗的星系,我們在觀察它時也會發現它的形狀極不規則,就像一些混亂的星雲隨便組合在一起。但如果更加細心一些,會看到它的螺旋結構輪廓。科學家懷疑,這與它內部的恆星數量過少,以及受到銀河系的吸引力幹擾有直接的關係,假設沒有銀河系的存在,大麥哲倫星系可能比現在要更大,結構也更加清晰。

很多人認為大麥哲倫星系是近些年才被發現的,其實不然,因為它可以在地球上看到,所以早在公元964年就被當時的觀測者發現,並記錄在冊。但那時的人們不清楚這些星雲代表著什麼,只認為是天空中的混亂和霧狀物。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認為大麥哲倫星系與銀河系雖然外表不太相像,但差別也不算太大。到了2012年,天文學家在其中發現的一個異常明亮的超級泡泡,引起了科學家極大的興趣。科學家分析,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在大麥哲倫星系內部有一顆大質量的恆星,這顆恆星在壽正終寢時演化成了一顆超新星,產生的衝擊波引發了巨大空洞,這種空洞隔離了周圍的宇宙灰塵和各類天體,是一種很罕見的天文現象。但這種現象並不會長久的存在宇宙中,可能就在某一天,隨著超新星的消亡,這些空洞也會重新被宇宙塵埃充滿,甚至還會形成一片小行星帶。

無論是大麥哲倫星系亦或小麥哲倫星系,它們作為銀河系的鄰居也是值得我們慶幸的事情,畢竟宇宙太大了。如果銀河系周圍一片空白,最擔心的恐怕不是銀河系本身,而是我們身在其中的人類。

相關焦點

  • 曾吞併11個星系!科學家揭露銀河系的瘋狂面目
    暗能量巡天是一項由多所研究機構和大學共同參與的跨國合作項目,主要利用智利託洛洛山美洲際天文臺(CTIO)的4米布蘭科望遠鏡進行觀測,旨在從超新星、重子聲學振蕩、 星系團數量和弱引力透鏡四個方面來探測宇宙中暗能量的性質。
  • 數十億年前銀河系的 「第三同伴星系」被殘忍吞噬
    ▲最新研究表明,銀河系的同伴星系中,除了大、小麥哲倫星系之外,還有一個「發光星系」,它可能在30-50億年前被大麥哲倫星系吞併。圖中是大麥哲倫星系。北京時間9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數十億年前銀河系可能有3個「同伴」,除了大、小麥哲倫星系之外,還有一個「發光星系」,它可能在30-50億年前被大麥哲倫星系吞併。他們指出,被「吞併」的恆星以不同方式旋轉,從而暴露出了它們的起源。大麥哲倫星系中的多數恆星周圍星系中心順時針旋轉。但是不同尋常的是,有些恆星卻是逆時針旋轉。
  • 最近的河外星系麥哲倫,將會被銀河系捕獲,是真的嗎?
    根據天文學的研究,我們所在的星系被稱為銀河系,那你知道離我們最近的河外星系嗎?那就是麥哲倫星系。根據近些年的天文觀測和估計,小麥哲倫星系將會合併到銀河系。麥哲倫星系怎麼來?麥哲倫星系外形猶如雲霧狀一般,因為是航海家麥哲倫首次發現而被命名為麥哲倫星系。麥哲倫星系分為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從北緯20°以南地區觀看,能夠肉眼可見,呈雲霧狀。
  • 網友問:銀河系和仙女星系相撞以後,在太陽系的人類該怎麼辦?
    天文學家的觀測表明,仙女星系正在向著我們銀河系高速運動,速度達120km/s;算上引力加速作用,預計38億年後,可能與銀河系發生碰撞,然後再經過幾十億年,兩者將融合成更大的星系。人類一代人的壽命也就幾十年,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了300萬年,科學文明也就發展了300多年;所以,38億年對人類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說不定到時候人類早就都毀滅了,要不就離開了銀河系。
  • 銀河系歷史或將改變,人類發現「化石星系」,曾撞擊銀河系
    ,銀河系的誕生時間大約是在100億年前左右,此時的銀河系,還遠沒有如今這麼龐大,在隨後的100億年當中,銀河系也在不斷的進行吞併,最終達到了今天的範圍。 而天文學家們根據目前的數據進行推測,大致可以得知,這個"化石星系"的壽命也達到了100億年以上,也就是說,在銀河系形成的早期,這個星系就和銀河系相撞在一起了,為什麼大家會認為這個星系
  • 大麥哲倫星雲:我太難了,又要被銀河系吞併,又要被宇宙射線撕碎
    1520年,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麥哲倫在環遊地球時,發現了夜空中的兩片明亮的「雲團」,將它們分別命名為大麥哲倫雲和小麥哲倫雲。如今我們知道,這兩片所謂的「雲」,其實是兩個河外星系,屬於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系在宇宙運行中,很沒有「存在感」,它本身圍繞著小麥哲倫星系在公轉(很奇怪,明明是大麥哲倫星系更大,卻要圍繞著「小弟」旋轉),而二者組成的系統又圍繞著銀河系在螺旋式旋轉。對於衛星星系來說,日子通常不會太好過,因為它旁邊的大星系總是那麼貪得無厭,想要將它吞併。
  • 「星系殺手」仙女座星系?科學家:未來也許會吃掉銀河系!
    大麥哲倫在更遠的距離上,體量比銀河系還要大了一倍的仙女座星系,此刻也正向著銀河系奔來。這個大傢伙來者不善,當它和銀河系相撞的時候,實際上也相當於銀河系被它吃掉了。仙女座星系比銀河系大這麼多,那麼在它的形成過程中,其吞噬掉的星系自然也就比銀河系更多,因此說它為「星系殺手」並不為過。不僅是將來銀河系會被它吞噬掉,我們所能目視的最遠的天體三角座星系,最終也會被它吞噬。就是說在我們的銀河系,大小麥哲倫星系,仙女座星系和三角座星系所在的這片空間區域中,最終都將由仙女座星系統一。
  • 銀河系與仙女星系在未來將碰撞,太陽系在這場星系融合中會怎樣?
    科學家發現銀河系正與旁邊的仙女星系不斷相互靠近,預計將在40億年以後兩個星系最終發生碰撞合併,質量更大的仙女星系將會是這場星系大碰撞的最終勝利者,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的星系大多數都吞噬過其它小星系的經歷,許多形成時間較早的星系由於缺乏物質補充已基本停止形成新生恆星
  • 銀河系吞併矮星系發現新證
    受訪者供圖  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是個令人著迷的科學問題。天文學界此前認為,銀河系是通過不斷「吞併」附近的矮星系壯大的。近日,一項新發現為銀河系「吞併」矮星系提供了新證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領導的中日合作研究團隊,首次在銀河系發現了一顆奇特的恆星。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其「DNA」發現,這顆恆星並非銀河系「原住民」,而是被銀河系吸入瓦解的矮星系「外來移民」。
  • 銀河系與仙女系未來會相撞,那時候人類能逃過一劫嗎?
    和恆星系的形成不同,星系的形成就要複雜得多。我們所在的銀河系,按照目前的觀測結果來看,大概是134億歲左右,當然會有一些誤差。早期的銀河系不是像現在這個樣子。按照目前的理論,星系的形成是通過一次次吞併而來的,銀河系在過去的100多億年的歷史中,應該是吞併了很多星系才達到了如今的規模。不僅如此,如今的銀河系依舊在吞併,比如:銀河系的衛星星系人馬座星系,它每繞著銀河系轉一圈,都有一部分恆星剝落下來,掉到銀河系當中。而科學家預計,同樣是衛星星系的麥哲倫星系,在未來的宿命大概率和人馬座是差不多的。
  • 110億年前,一個巨大星系曾撞上銀河系,徹底改變了銀河系
    根據科學家的觀測,大約在30-40億年後,距離我們254萬光年的仙女座大星系將會撞上銀河系,本星系團兩個最大的星系將會上演宇宙中轟轟烈烈的天地大碰撞。實際上,星系碰撞是宇宙中很常見的事情,人類迄今為止已經在宇宙中拍攝到了許多正在碰撞、合併的星系。即使是我們的銀河系,在今天以前一百多億年的歲月裡,也已經發生過多次碰撞了。這些碰撞包括對很小的衛星星系的吞併,也包括巨大星系的合併。
  • 110億年前,一個巨大星系曾撞上銀河系,徹底改變了銀河系
    實際上,星系碰撞是宇宙中很常見的事情,人類迄今為止已經在宇宙中拍攝到了許多正在碰撞、合併的星系。即使是我們的銀河系,在今天以前一百多億年的歲月裡,也已經發生過多次碰撞了。這些碰撞包括對很小的衛星星系的吞併,也包括巨大星系的合併。在不斷地碰撞之後,銀河系才演化成了今天這樣。
  • 銀河系遲早要與仙女星系相撞,人類該怎麼辦?逃又逃不掉?
    銀河系的運動從天上的一條銀河到初步認識銀河系,大概用了400多年的時間,當然我們是從伽利略時代開始算的,畢竟真正認識「宇宙」是從1610年發表的《星空信使當然我們今天不是要說銀河系的質量,而是人馬座橢球星系,這是一個被銀河系吞噬的矮星系,像這樣的星系在銀河系周邊還有不少,根據天文學家估計,大小麥哲倫星系也可能會被銀河系吞併,但天文學家也認為大麥哲倫星系並不會被銀河系吞併,而是將會被以110千米/秒衝向銀河系的仙女星系吞併!
  • 宇宙射線正在「撕裂」大麥哲倫星系
    這些射線本身並不是特別可怕,但如果數量足夠多,便會對整個星系造成威脅。一支研究團隊近日發表了對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雲的模擬結果。模擬發現,星暴事件中產生的宇宙射線正在使該星系分崩離析。還好就目前來看,真正的大麥哲倫雲仍然完好無缺。
  •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太陽系圍繞銀河系旋轉,那銀河系繞著什麼轉?
    因為在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質量非常大的黑洞,這黑洞產生的引力讓圍繞這個黑洞旋轉,而位於銀河系「郊區」位置的太陽系雖然沒有受到銀心那個黑洞的引力吸引,但是同樣受到圍繞這個黑洞其他天體引力的影響,所以太陽系也會隨著這些天體圍繞銀河系中心黑洞旋轉。說到這裡,我們已經知道了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太陽系圍繞銀河系旋轉,那麼銀河系上面好像沒有更大的中心天體了,它會圍繞什麼旋轉呢?
  • 關於銀河系你不知道的7個有趣事實,了解銀河系就能了解宇宙嗎?
    2、銀河系正在吞併小星系科學家發現在銀河系邊緣有兩個較小的衛星星系——大、小麥哲倫星系,有理由相信這兩個星系中有許多恆星正在被銀河系的引力場吸過來,科學家認為大、小麥哲倫星系的規模曾比現在要大得多,但由於星系的引力場較弱致使自身的恆星不斷脫離,了解大、小麥哲倫星系的變遷過程就能知道銀河系的未來變化
  • 人類拍到M87星系的首張黑洞照片,它與銀河系的黑洞比較會怎樣?
    黑洞是宇宙中最貪婪的天體,由於衰老恆星在引力失控以後形成一個天體引力「怪獸」,在這個天體裡一切人類已知的物理規則都將重新定義,由於連光線都會被吞噬和扭曲,所以極難被發現,不過不是所有的恆星都能形成黑洞,像太陽這類恆星由於質量沒有達到形成黑洞的最低要求,在衰亡以後只能形成白矮星這樣的小型天體,不過在那之前太陽會膨脹體積吞噬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這一切發生在45億年以後
  • 「DNA」鑑定「移民」身世,銀河系吞併矮星系添新證據
    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其「DNA」發現,這顆恆星並非銀河系「原住民」,而是被銀河系吸入瓦解的矮星系的「外來移民」。據介紹,這一研究發現,為銀河系「吞併」矮星系提供了確切可靠的化學證據,將加深人類對星系形成和演化的認識。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4月30日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線發表。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在幾乎整個銀河的範圍,當科學家用這個數據集來尋找新的藍色恆星時,他們獲得到了一個相當驚訝結果:94,000光年遠,在星系光環的外圍深處,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年輕恆星集合。當您在星系的某一處發現密集的恆星集合時,認為它們很有可能都是一起形成的。被認可地檢查的方法是測量該恆星關聯中每顆恆星的大小(固有亮度)和顏色(與溫度直接相關)。
  • 銀河系未來與仙女星系發生碰撞以後,太陽會與其它恆星相撞嗎?
    宇宙自137億年前誕生開始就一直在不斷地擴大空間,導致了宇宙中星系之間都在相互遠離,當然一些星系之間由於引力的原因卻又在相互發生融合,通過觀察發現銀河系正在與旁邊的仙女星系不斷靠近,根據目前的速度來看大約在40億年以後,銀河系將與仙女星系撞成一團,最終兩個星系將融合成一個更大規模的星系,不過在整個碰撞過程當中,我們的太陽系會不會與其它恆星發生碰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