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46億年,地球核心溫度仍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這是為什麼?

2020-12-04 科學探索菌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科學家通過測定放射性核素的衰變情況,發現地球大約有46億歲了。雖然經過了46億個年頭,地球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地球表面70%被液態水覆蓋,剝開水圈,地球外面這層薄如蛋殼的巖石質外殼,被稱為地殼。火山爆發時噴出的熔巖就來自地殼之下,溫度高達900~1400攝氏度。越深入地球內部,溫度越高。科學家綜合各方面的數據,發現地核的溫度大約在4000~6000攝氏度左右。要知道,太陽表面的溫度也才5500攝氏度左右。

地球誕生了這麼久,經過長時間的冷卻,為什麼內部溫度還這麼高?這得從地球內部的情況說起。

了解地球內部:地震波代替X光給地球做CT

地球是一個巖石行星,半徑高達6371千米。要想了解地球內部的情況,確實很困難,但並非沒有辦法。

前蘇聯科學家曾經往地下鑽了一個12263米的深孔,這就是著名的科拉超深鑽孔。該鑽孔位於毗鄰挪威的科拉半島,純粹是為了科研目的而進行的鑽探任務。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鑽探深度是位於俄羅斯庫頁島的一處油井,鑽探深度達12345米。

上圖為科拉超深井SG-3鑽孔遺址。

地球上時常有火山噴發,從地球深處流出的熔巖也能讓我們了解地球內部的部分情況。除了火山噴發,地球上每天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地震,通過研究地震也能了解地球內部的情況。

CT是醫院中常見的一項檢查,CT的中文名叫做計算機斷層掃描。利用x光掃描人體,由於人體不同組織器官對x光的吸收和透過程度不同,於是就可以建立人體的內部結構圖像,同時也能發現身體中哪些部位出現病變。發生地震時,會產生地震波,利用地震波代替x光,地震波遇到不同地層結構時傳播狀況會發生變化,這樣科學家們就能了解到地球內部的情況,這就好比給地球做CT。

如上圖所示,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區域的傳播速度不同。

地震波是一種機械波,機械波可以分為橫波和縱波,它們在不同材質中的傳播特性不同。比如,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橫波就不能穿透外地核。再根據其它實驗數據,就能大致摸清地球內部的情況,包括地層結構,及不同圈層的密度、壓力、物質種類和物相等數據。

上圖為地球內部不同圈層的主要數據。

通過長期的研究,科學家給地球分了三個同心球層,從內到外依次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分開,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分開,這些都是根據地震波的傳播情況來劃分的。地殼很薄,上地幔上部有一個軟流層,整個地殼就仿佛漂浮在上面。地震通常發生在地殼之中,巖漿則來源於軟流層。

地幔和地核屬於地球內部圈層,地核主要由金屬鐵和鎳構成,外地核是液態金屬,內地核則是固態金屬。地殼與地幔的交界地帶,溫度大約在1000攝氏度左右;地幔與地核的交界地帶,溫度大約在4000攝氏度左右;內地核的溫度則與太陽表面的溫度相當,核心處的溫度可能高達6800攝氏度。地球內部溫度雖然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並不是呈線性增長。

地球內部有源源不斷的熱源

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大約15攝氏度,主要受太陽輻射影響。而在不見天日的地下,高溫則來源於地下熱源,並且溫度會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地球內部的熱量有三個來源:

1,地球誕生之初的殘餘熱量。

地球是由巖石碎片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這些巖石碎片不斷的碰撞並聚集,動能轉變為內能。因此,在地球誕生之初,不僅內部,整個地球表面也都處於熔融狀態。經過長時間的冷卻,地表的熱量以輻射的方式散發到太空中,地球表面才逐漸冷卻變硬,然後才有了海洋和生命。目前,這部分熱能僅佔很少一部分。

2,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後產生的熱量。

地球誕生之初,大量放射性元素沉積到地球內部,現在主要是鈾-238、鈾-235、釷-232和鉀-40等放射性元素。這些放射性元素衰變後會釋放熱量,然後聚集在地球內部。旅行者號探測器就是利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能量供電,一塊電池就可以使用好幾十年。鈾238的半衰期為44.7億年,釷232的半衰期為141億年,這些放射性元素都能源源不斷地給地球提供熱能。

3,太陽月亮等天體的潮汐力導致的摩擦生熱。

天體之間存在引力,而太陽和月亮的引力能夠使地球發生形變,當它們之間相互運動時,地球內部的物質會發生相對運動,摩擦能夠生熱,這也能為地球內部提供熱能。

木衛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木衛二主要由冰構成,木星及其衛星的潮汐力產生的熱能使得木衛二的冰層下面存在液態海洋。

正是有這三種熱源,即使地球不斷由內向外散熱,內部依然能夠保持高溫,而且地球外層巖石也足夠保溫。

散熱速度慢是地球內部能夠長期保持高溫的另一原因

即便是滾燙的熱油,長時間不加熱,隨著熱量的流失也會冷卻。如果把熱油放進保溫瓶中,則可以減緩油的降溫速度。

地球內部這麼熱,除了熱源,還與散熱速度有關。地球內部處於高溫高壓狀態,動輒上千攝氏度,而地球表面的溫度卻很低,這說明地球外層起到了一個很好的保溫作用。同時,太陽的輻射熱量也很難從地表傳遞到地球內部。

熱量傳遞的方式有三種,分為熱對流、熱傳導、熱輻射。熱對流主要發生在流體中,熱傳導主要發生在固體中,熱輻射則是無接觸的電磁輻射傳熱。地球懸浮在太空中,而太空幾乎是真空,那麼地球向外界傳遞熱量的主要方式就是熱輻射。此外,地球內部的熱傳遞也很緩慢;雖然地球內部存在液態物質,但是在高壓之下,熱對流也十分緩慢。

上圖就展示了地球內部向地表的傳熱情況。

地球內部本身就有熱源,再加上地球外部圈層的保溫作用,基本達到了一個熱平衡狀態,使地球內部在幾十億年之後仍然能夠保持較高的溫度。

地球核心處的溫度為什麼與太陽表面的溫度相當?

太陽是一個大火球,更準確來說是一個等離子體。太陽核心處的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而太陽表面溫度約為5500攝氏度。等離子體簡單來說就是離子化的氣體,給氣態物質繼續加熱升溫,就會發生電離,繼而產生等離子體。我們看到的閃電就是等離子體。

地球核心處的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這足夠融化目前已知的所有物質。內地核依然能夠保持固態,能夠達到這麼高的溫度,都是超高壓的傑作。

在標準大氣壓下,如果把氣態氧氣壓縮成液氧,它的溫度將會降至零下183攝氏度以下;繼續加壓,液氧將會變成固態氧,溫度也會變得更低。而在絕熱條件下,也就是沒有與外界進行熱交換的情況下,給液體加壓,液體不僅會變為固態,溫度還會升高。內燃機在壓縮衝程時就用了這個原理進行點火。

地球內部就好似一個絕熱體系,隨著壓力的增加,溫度變得越來越高,也就很好理解了。地核主要由鐵和鎳構成,它們的熔點和沸點本來就高。在6000攝氏度的高溫條件下,由於是超高壓環境,物質依然保持固態也就不奇怪了。此時,物質的密度必然很高。

如果地球內部完全冷卻,生命將不復存在

短期來看,發熱與散熱平衡,地球內部依然保持恆溫狀態;但是長期來看,從地球誕生那一刻,降溫就是地球內部溫度變化的長期趨勢。忽略太陽的影響,再過數十億年,地球內部的溫度必然比現在低。

如果地球內部逐漸冷卻,地殼運動將會變緩,火山將會逐漸變成死火山,這意味著火山和地震爆發的頻率將會降低。隨著外地核冷卻,地球磁場也將會變弱。在太陽風的吹拂下,地球大氣層會越來越薄、直至消失,地球上的水也會緩慢流失到太空中去,這將會威脅到地球上的生命。

如圖所示,地球磁場能夠屏蔽太陽風。

火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火星質量僅為地球質量的14%,但是很多方面跟地球很像。NASA的好幾個火星探測車已經在火星上探索了20來年,發現火星上曾經也存在大量的液態水和濃厚的大氣。火星由於內部熱量散失的較快,又沒有太多熱源補充,導致內核冷卻、磁場變弱。太陽系最大的火山「奧林匹斯山」就位於火星,如今已是死火山。在太陽風的作用下,火星上很大一部分水和大氣都逃逸到太空中去了。當然,這和火星質量太小也有關係,火星引力的束縛力度比較弱。

現階段來看,就算50多億年後太陽衰老變成白矮星,地球內部也不會完全冷卻,完全沒必要擔憂。

熱愛科學的朋友,歡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地球地核處的溫度與太陽表面相當,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溫度?
    ●地球內部溫度相當高,核心處的溫度可以與太陽肩並肩。地球內部的溫度相當高,通常來說越靠近地心溫度也就越高。據科學家測算,地核的溫度在4000~6800℃,太陽表面的溫度也才5500攝氏度左右,地核深處的溫度在6000攝氏度以上,可以說與太陽表面的溫度肩並肩。鉿合金是目前已知熔點最高的物質,在標準大氣壓下,它的熔點高達4215攝氏度。理論上來講,地球核心處的溫度可以融化任何物質。
  • 長達46億年,太陽與地球核心的溫度仍舊一樣,到底是何緣由造成
    經過科學的研究發現,地球已經大約有46億歲了,但它仍然保持著朝氣蓬勃的氣息,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都是被水資源覆蓋,除去水源,地球外面這層薄膜稱之為地殼,火山爆發時,巖漿就來自於地殼之下,越往地球內部溫度就越高。
  • 為什麼45億年過去了,地球核心的溫度還有5500度?
    地球早在大約45億年前就已經形成,如此漫長的時間過去,地球的溫度並沒有降下來。在地球的內部,溫度仍然非常高。尤其是在地球核心,那裡的溫度堪比太陽表面,可達5500 ℃。那麼,地球內部的熱量是來自哪裡呢?為什麼地球沒有完全冷卻下來呢?
  • 46億年燒掉103個地球質量,為什麼太陽還不會熄滅?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向外發出光,而且這個過程已經持續了長達46億年。通過光譜分析,天文學家知道了太陽的主要成分為73.46%的氫和24.85%的氦,氧的佔比為0.77%。雖然太陽包含了一些氧元素,但它們並非以氧氣的形式存在,因為太陽上的溫度非常高。
  • 地球形成46億年,內部溫度依然很高,什麼原因阻止冷卻的呢?
    通過科學家們的研究和判斷,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形成於大約46億年前,其中的絕對核心太陽要比系內的其它行星誕生得稍早一些。在地球形成之初,整體溫度非常高,即使表面也密布著呈熔融狀態的巖漿,在這樣一種幾乎是流體狀態的情況下,地球組成物質因密度不同,其所受到地球核心的重力也會產生差異,於是密度大的元素逐漸向地球深處緩慢沉降,密度小的元素就會留在地球的外層,這樣就慢慢形成了具有明顯分層狀態的結構。
  • 太陽的表面溫度能達到多少度 太陽的表面溫度多少度
    我們都知道,太陽的溫度非常高,但是到底有多高,還是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太陽的表面溫度能達到多少度。太陽表面溫度約為5500攝氏度,日冕層溫度約為5 × 106 攝氏度,中心溫度約為2000萬攝氏度,大約是3600多倍。
  • 為什麼地球有46億年的年齡?地球還能存在多久?
    呦呦在之前分享的地球46億年間經歷了如寒武紀、侏羅紀等10多個地質年代的文章裡,提到了地球的年齡是46億年。大家對地球為什麼是46億年的年齡提出了疑惑。今天呦呦給大家講講科學家們是怎麼知道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壽命了。隨著DNA技術的發展,人類終於發現自己的祖先起源於非洲的智人。智人在10多萬年前走出非洲,隨後擴散並佔領了全世界。
  • 【小百科】丨Day 113:太陽的溫度為什麼這麼高?
    小朋友們,我們曬到太陽的時候會覺得非常熱。那你們知道太陽的溫度為什麼這麼高嗎?46億年前,太陽剛剛形成,那時的光度只有目前的70%。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的溫度隨之逐漸升高。按照當前的觀測數據,太陽的溫度每10億年升高6%。再過大約11億年之後,由於太陽的溫度變得過高,地球將會不再適宜生命的生存。那麼,太陽的溫度為什麼會逐漸升高呢?首先,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本質上,太陽的能量來自於核心區域的熱核聚變反應。
  • 地球已經誕生了45.5億年,地球核心溫度為何還那麼高?
    地球已經形成45.5億年了,時間過去了那麼久,為何地球內部的溫度依然那麼高呢? 開門見山,直接說明2個原因:地球剛形成時候的原初熱量以及地球內部富含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熱,這2個原因是地球內部溫度依然還那麼高的直接因素。
  • 地核的溫度,達到太陽表面的溫度,裡面會有什麼物質?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藍色行星,已經在這個宇宙中存在了46億年,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地球的環境在不斷地變化,最終讓這種生命出現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然後大量的生命被孕育出來。我們人類是其中之一,但我們人類不像這個星球上的其他生物,人類可以說是最幸運的,因為我們人類在這個地球上擁有唯一的高超智慧,在地球背後的發展中,沒有災難。這使我們有可能在這個星球上迅速和安全地發展我們的人類文明,然後8000年前我們建立了文明。
  • 太陽把溫度傳到地球,為什麼太陽到地球之間的太空卻是冰冷的?
    據相關數據推測分析,太陽已經有約45.7億歲,而地球則是約40億歲,在長達40億年的時光裡,太陽的照耀為地球孕育了無數生命,也正因此地球從太陽獲取溫度,並存有溫度,但是,為什麼太陽與地球之間的太空卻是冰冷的呢首先說說太陽的溫度
  • 太陽表面溫度26℃?特別適合人類居住!
    我們的地球地核的溫度就是6000℃左右,如果6000℃就能產生核聚變,那地球先炸了。要讓核聚變理論合理,科學家就推測,太陽的中心溫度得有1500萬℃,才能足以引起核聚變。如果在中心進行核聚變,中心的溫度應該是最高的,而越往外溫度應該越低。上文也提到,科學家測得的太陽外層大氣(日冕)溫度是100萬℃。那麼太陽的這種溫度設定就不符合核聚變理論了。
  • 地球核心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為啥人照樣活得好好的?
    眾所周知,地球內部含有巨大的熱量,比如溫泉,地熱能和火山噴發等現象,都向我們說明了這一點。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地球核心的溫度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還高,那為什麼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和動物還獲得好好的呢?沒有被地球巨大的熱量烤乾?
  • 太陽表面溫度很高,地球內部溫度更高,宇宙中最高溫度是多少?
    太陽是太陽系光與熱的源泉。依賴於這份光與熱,地球生命在數十億年以來得以繁衍生息。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太陽充滿了敬畏,人們知道太陽所能夠提供的能量是巨大的,但人們想不到的是,在地球表面能夠收集到的太陽能量與太陽表面所散發出來的能量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 地核溫度比太陽表面的更高,為什麼我們卻感受不到多少熱量?
    但是實際上,由於太陽和地球之間距離有1.5億公裡,而大氣層和地球磁場的保護,地球表面接收到的熱量相對太陽本身輻射的熱量來說,根本微不足道。其實,地球核心的溫度比太陽表面更高。太陽的表面溫度大約為5700K,而地球的地核溫度也高達7000K左右,也就是最高有68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這比太陽表面的溫度更高,為什麼我們卻沒有感受到多少來自地核的溫度呢?
  • 為什麼太陽大氣層的溫度比太陽表面高
    太陽表面的溫度大約有5770K(6043攝氏度),但太陽大氣層中色球、過渡區和日冕的溫度卻遠高於這個數值。按照常理,應該是太陽內部溫度最高,表面低一點,大氣層更低。這種反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新的研究解釋了為什麼太陽大氣層的溫度為什麼比太陽表明高。
  • 3億年前太陽理應更暗,但地球溫度更高,太陽或受未知力量調節
    這和太陽發光的原因有關,太陽全部的能量來源集中在其內部的核心反應區。●太陽的核心反應區只佔了太陽體積的2%。太陽核反應生成能量的來源是4個氫原子,合成一個氦原子,但是這個反應過程卻不是一步完成的。因為原子核只佔原子體積的1/10億,每一個原子核相當於足球場中間的螞蟻,4個螞蟻隨機運動同時碰在一起是不可能的。太陽的核反應要經過若干步,最後才會形成氦原子,而最後一步是放出能量最大的一步。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會越燒越熱。太陽每10億年亮度會增加10%。
  • 為什麼原子彈的爆心溫度比太陽中心溫度還高?
    這次試驗是1954年「城堡行動」的一部分,是迄今為止引爆的最強(但不是最強)氫彈之一。在氫彈爆炸中,核裂變壓縮一個內部彈丸,然後在失控的能量釋放反應中進行核聚變。在短時間內,那裡的溫度可能會超過太陽中心的溫度。太陽核心的溫度通常是1500萬攝氏度左右。一些由前蘇聯和美國進行的中型熱核試驗引爆被記錄在(即使非常短暫)2億甚至3億攝氏度。
  • 太陽表面的溫度有多高?這顆恆星表面溫度,足足是太陽的兩倍
    太陽表面的溫度有多高?這顆恆星表面溫度,足足是太陽的兩倍。宇宙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人能夠回答。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能夠觀測到的宇宙半徑是465億光年,這個範圍內的宇宙有幾千億顆恆星。而很可能這麼大的可觀測宇宙範圍,也只是宇宙實際範圍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地球和地球上的人類,更是渺小得微不足道的塵埃。而在這麼大的宇宙當中,和太陽類似的恆星同樣也有許多,最近科學家又發現了一顆和太陽體積相仿的恆星,但是非常奇妙的是,這顆恆星的質量卻比太陽大了很多,而且溫度也比太陽要高,足足是太陽的兩倍。
  • 地球內部很熱,這些熱量從何而來?地球表面溫度會受內部影響嗎?
    由於有著大氣層的保護,地球表面的晝夜溫差並不是特別大,地表的平均溫度大概在16攝氏度左右,不冷不熱,極度宜居。不過地球的內外溫度卻有著極大的差異,可以說這顆星球是典型的「外冷內熱」。在地球的中心,溫度超過了5600攝氏度,科學家估計地球核心的最高溫度甚至有可能達到6000攝氏度。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