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內部溫度相當高,核心處的溫度可以與太陽肩並肩。
地球內部的溫度相當高,通常來說越靠近地心溫度也就越高。據科學家測算,地核的溫度在4000~6800℃,太陽表面的溫度也才5500攝氏度左右,地核深處的溫度在6000攝氏度以上,可以說與太陽表面的溫度肩並肩。
鉿合金是目前已知熔點最高的物質,在標準大氣壓下,它的熔點高達4215攝氏度。理論上來講,地球核心處的溫度可以融化任何物質。不過由於地球核心處的壓力非常之大,物質的熔點也會隨之升高,地球核心處並不是液態物質,而是固態物質。
地球表面的溫度主要受太陽輻射影響,全球平均氣溫大約在15攝氏度左右。在深不見光的地下則主要受地熱影響,溫度會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逐漸升高。在地殼中每深入100米,溫度大約上升1攝氏度,越往深處,溫度上升的也就越快。
●先了解一下地球的內部結構
地球在地質結構上主要分為三個圈層,從內到外依次為:地核、地幔、地殼。
地殼很薄,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地殼就相當於一個雞蛋殼。地殼平均厚度33公裡,海洋區域較薄,陸地區域較厚。地殼上層由花崗巖(主要成分為矽鋁氧化物)構成,下層由玄武巖(主要成分為矽鎂氧化物)構成。
地幔可以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地幔主要由巖石圈及軟流層構成,軟流層則是巖漿的發源地。地幔主要是由熔融狀態的物質構成,厚度大約2900千米。
地核主要是由金屬構成的,外地核是液態金屬,內地核是固態金屬。地殼的厚度約有3470 千米,主要由鐵和鎳組成,地球上的磁場就是由此產生的。地核深處的壓力是地球表面大氣壓的上百萬倍。
●地球內部的溫度為什麼那麼高?為什麼這麼長的時間還沒有冷卻?
地球自誕生起,年齡已經有45億年了。在地球誕生之初,地質結構非常不穩定,火山頻繁爆發、巖漿四溢,地球表面的溫度也非常之高。經過幾十億年的演變,地球表面溫度下降了很多,但內部溫度卻依然很高。
(如圖所示,地球形成之初巖漿四溢,環境極其惡劣)
科學家們發現,地球內部的溫度主要是由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地球內部的高溫主要是鈾238 、鈾235 、釷232 和鉀40等地球內部的長壽命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聚集而成的。此外地球外圈層也對熱量的散失起到了一定阻隔作用,就好比將滾燙的熱水放到了保溫瓶中。
(放射性元素在衰變的過程中會釋放出能量)
地球形成之初主要是由熔融狀態的物質構成的一個炙熱的球,隨著時間的推移,溫度逐漸下降。在此過程中,密度大的物質在重力的作用下會往地心移動,像各種金屬及放射性物質的密度往往都比較大,因此便聚集在地球內部,並形成了金屬核心。密度小的物質(如巖石)浮在了地球表面,於是就形成了一個主要由巖石構成的地表。
在加熱和保溫的雙重作用下,這才使得40多億年後的地球內部仍然具有很高的溫度。
●地熱的應用
地熱是來自地球內部的一種能量資源,是清潔及可再生的。地球上火山爆發時噴出的熔巖的溫度高達1200℃,因地熱形成的天然溫泉的溫度也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100℃以上。由此可見,地熱能有很大的應用前景。
地熱通常直接用來採暖加溫、水產養殖、醫療洗浴等,在地熱豐富的地區還可以用來發電。在我國,西藏是地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美麗的地熱湖)
感謝閱讀,我是科學探索菌,歡迎關注我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