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來了丨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教授成理開講,揭秘中微子質量發現歷程

2021-01-21 成都理工大學本科招生


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

因其幾乎可穿透任何物質

常被稱為「宇宙隱形人」

科學界從預言到發現它的存在

用了20多年的時間

……

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教授成理開講

快來強勢圍觀最新發現


10月29日下午,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日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梶田隆章教授蒞臨我校,在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Neutrino Oscillations and Small Neutrino Mass」(中微子振蕩和中小微子質量)的專題學術報告,與廣大理工師生分享了自己在世界前沿物理學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和心得。


▲梶田隆章教授講述「中微子」特點


▲梶田隆章教授講述「中微子」最新研究裝置


報告會前,郭朝輝副校長對梶田隆章教授到訪表示了熱烈歡迎和誠摯感謝,並向梶田隆章教授介紹了我校近年來的發展情況。郭朝輝代表學校向梶田隆章教授授予了榮譽教授證書,希望其今後能繼續關心、支持和幫助我校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工作。報告會由地球物理學院院長曹俊興教授主持。


▲郭朝輝副校長向梶田隆章教授授予榮譽教授證書 


隨後,梶田隆章教授圍繞「中微子振蕩和中小微子質量」主題,詳細介紹了中微子是什麼、大氣中微子缺失、中微子振蕩的發現、太陽中微子振蕩的發現以及小的中微子質量的重要性。報告過程中,梶田隆章教授重點介紹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可穿透任何物質,藉助地下的觀測裝置「超級神岡探測器Super-Kamiokande,發現三種中微子可相互轉換的「振蕩現象」,從而首次在世界上捕捉到了中微子的質量。


報告會持續近兩個小時,師生們對梶田隆章教授的研究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遺憾錯過一場精彩的諾獎講座?慄子君奉上獨家全程直播連結,供你認真回顧☞

http://t.cn/EZrT36S


在現場提問和交流環節,大家踴躍提問,梶田隆章教授耐心解答師生的提問,並表示「Strong interest in our resear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us to be a successful scientist」(我們對科研的濃厚興趣對我們成為一名成功的科學家來說是最重要的)。 


▲現場學生提問 


▲梶田隆章教授回答學生問題


來源:成都理工大學新聞網

轉自成都理工大學官方微信

成小理全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成深圳技術大學(籌)客座教授
    &nbsp&nbsp&nbsp&nbsp日前,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接過了深圳技術大學(籌)聘書,正式成為該校客座教授。聘任儀式結束後,梶田隆章還為深技大(籌)全體師生帶來了題為《中微子振蕩與中微子質量》的精彩講座。
  • 諾獎得主梶田隆章:請為年輕人提供施展才能的研究環境
    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梶田隆章所長證明了常年未解的中微子質量問題,為基本粒子物理學帶來巨大進展。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照片取自所屬研究所官網)獲獎三年後,梶田教授在接受《中日新聞》的採訪中,談到了他的人生經歷和對日本自然科學研究的看法。梶田教授說:童年在農村悠閒地度過。
  • 物院諾講 | 梶田隆章與中微子振蕩(一)
    梶田隆章要來啦!      梶田隆章要來啦!      梶田隆章要來啦!
  • 物院諾講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教授做客中山大學諾貝爾大師系列講壇
    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主任梶田隆章教授做了題為「從中微子到引力波」的講座。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發現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物理,這一結果證明了中微子並不如標準模型預言一樣是零質量的。梶田教授在詳細地介紹了他在超級神岡實驗的工作之後,還展望了中微子物理的未來。他特別指出,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所參與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於不久的將來在國際中微子實驗的舞臺上大放異彩。During the one hour lecture, Prof.
  • 無心插柳獲諾獎的梶田隆章
    今天是3月9日,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梶田隆章的整60歲生日。
  • 諾貝爾物理學獎新科得主梶田隆章:拓展人類認知地平線
    中新社記者(王健)剛剛獲知自己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新科得主的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在隨後於東大校園內舉行的記者會見中一時語塞,稱現在腦中一片空白,不知說什麼好。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56歲的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他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其中梶田隆章因超級神岡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而分享2015年物理諾獎。2015年,因為「發現了中微子振蕩,從而說明中微子有質量」,小柴昌俊的學生、領導超級神岡實驗的梶田隆章和領導薩德伯裡中微子觀測臺
  • 日本名人專題報導(十一)梶田隆章
    人物經歷1986年,梶田隆章擔任東京大學理學部助手,並開始中微子研究,在世界一流物理學家小柴昌俊、戶冢洋二門下學習,其後於觀測中微子時發現異樣,依此推測中微子震蕩的存在。1996年,超級神岡探測器成功觀測大氣中的中微子,並測定其質量。1998年,在「中微子物理學宇宙物理學國際會議」首次發表。1999年,梶田因此獲得日本物理學最高獎「仁科芳雄獎」。
  • 四川師大一天迎來兩位諾獎得主開講座 激勵青年學子探索真知
    聘任儀式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30日訊(記者 陳淋)10月29日,四川師範大學迎來兩位重量級嘉賓:諾貝爾獎得主梶田隆章和羅伯特•C•默頓。兩位諾獎得主先後走進校園,與師生座談,分享研究成果及人生成長故事,並舉行了一場精彩的主題演講,讓不少青年大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前沿知識的新大門。  四川師大黨委書記丁任重表示,諾獎得主來校交流是推進學校學科建設、提升學術水平的重要舉措,對加強學校國際交流,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帶動學校雙一流建設,激勵青年學子探索真知具有重大意義。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鼓勵年輕人抓住機會
    梶田隆章。中新網10月14日電據日媒報導,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56歲)13日召開記者會,梶田稱「獲獎成果的具體靈感是在我寫完博士論文半年後發現的。我想告訴年輕人,你們是有機會的」,以此鼓勵年輕學子。
  • ...日本,加拿大,諾貝爾,物理學獎,梶田隆章,麥克唐納,中微子...
    瑞典皇家科學院剛剛宣布,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因為發現中微子震蕩(neutrino oscillations)而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此前呼聲甚高的暗物質、系外行星領域落選。
  • 諾貝爾獎得主談心目中的中微子
    原標題:諾貝爾獎得主談心目中的中微子 科技日報北京7月17日電 (記者陸成寬)「中微子質量是相應的夸克和帶電輕子質量的百億分之一。我們相信這一發現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揭開基本粒子和宇宙的奧秘。」
  • 給諾獎獲得者梶田隆章先生的一封信
    平成10年(1998年)在岐阜縣高山市召開的中微子・宇宙物理國際會議上,梶田老師發表的「從『超級神岡實驗』觀察大氣中微子的結果得出中微子具有質量」的報告,在各大報紙的首頁上都有大幅的報導,至今也仍然記憶猶新。
  • 梶田和麥克唐納的「中微子領域」
    但這並未妨礙粒子物理不斷發展,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授予了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發現了中微子振蕩,證明了中微子確實有質量。圖片來自網易新聞那麼中微子到底是什麼?這兩位研究者有對中微子研究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呢?我們就一起來扒一扒「中微子那些事兒」!
  • 中微子有質量嗎?看中微子和它最後的「倔強」
    實驗表明,作為費米子(自旋為半整數)的中微子(自旋為1/2)都是左撇子(只能左旋),但是其他的費米子基本粒子都是既能左旋也能右旋。  這樣楊振寧和李政道就獲得了諾獎。但是很遺憾,吳健雄沒有獲得諾獎,這是諾獎歷史上的著名遺憾之一。
  • C肝病毒發現者拉開「諾獎周」序幕,明晚物理學獎得主揭曉
    3位C肝病毒發現者10月5日斬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拉開了2020年「諾獎周」的序幕。即將在北京時間10月6日傍晚亮相的則會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疫情下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抗擊病毒性疾病的功臣,不失為應景。按照慣例,諾貝爾獎得主名單會在每年10月上旬公布,隨後在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時舉辦頒獎晚宴。
  • 中微子被稱「宇宙隱身人」 無論多小都有質量(圖)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宣布這一消息時認定,兩名獲獎者證明了中微子無論多小都具有質量,這一發現改變了人們對物質內部運作的認識,有助提升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上述兩名獲獎者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諾貝爾化學獎等其他獎項的評選結果將逐一揭曉。  你聽說過中微子嗎?
  • 《科學美國人》3位作者獲得諾獎,讓我們一起重溫他們寫就的經典
    本屆諾貝爾獎科學類獎項得主共有8位學者,美國共有3位諾獎得主,日本有2位,中國有1位(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發現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加拿大、瑞典各1
  • 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21世紀以來日本諾獎得主已有19人,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21世紀初日本曾制定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加拿大生理學家、外科醫師Frederick Grant Banting(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因發現了胰島素在192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