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梶田隆章:請為年輕人提供施展才能的研究環境

2021-01-16 客觀日本

基本粒子中微子被認為是揭示宇宙誕生物質起源的關鍵。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梶田隆章所長證明了常年未解的中微子質量問題,為基本粒子物理學帶來巨大進展。

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照片取自所屬研究所官網)


獲獎三年後,梶田教授在接受《中日新聞》的採訪中,談到了他的人生經歷和對日本自然科學研究的看法。


梶田教授說:童年在農村悠閒地度過。我是三兄弟中的長子,自認性格安靜溫和。常讀面向小學生的歷史書和看「巨人之星」之類的漫畫。家裡務農,會幫忙種田或給牛餵水。剛進高中時成績在四百五十人中排大約二百五十位。物理不錯,古文(古日本語)和漢文(古漢語)卻很差。弓道也是從高中開始的。那時候瘦瘦弱弱長得也矮,加入弓道部是因為覺得不用拼體力,沒想到高中階段長到了一米八三,高出了二十多釐米。開始練習後慢慢發現了樂趣,大學階段也每天在弓道部練習,直到三十多歲因為肺炎住院才放棄。現在還很懷念。


大學選擇了物理學,因為物理的思考方式很有趣。比如廣義相對論,在形成理論之前,愛因斯坦關於重力的思考過程就很有意思。進入大學院(相當於中國高校的研究生院)之前,就對基本粒子感興趣,比起宇宙更傾向於研究基本粒子。1980年代跟現在不一樣,那時宇宙和基本粒子還是不相關的概念。當時看了招生簡章每個研究室一兩行的介紹,就報了小柴昌俊老師的研究室。記得當時研究室門口寫著「進行電子、正電子對撞實驗」,因為是基本粒子的實驗就來了,結果沒有做這個方向的研究。

超級神岡探測器(照片:東京大學ICRR梶田隆章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主頁)


在岐阜縣神岡町建設神岡探測器的日子也很有意思。以前沒有去過飛騨山的深處,雖然冬天下大雪很苦,但那也是一種快樂。現在開車就可以進礦山,當時還只能跟礦山的工人一起坐小火車才能進去實驗工作。從早上七點十分左右一直工作到傍晚。神岡探測器是探究質子衰變的重要實驗,研究者們都很有幹勁兒。當時住在礦山裡面,晚上邊喝酒邊跟研究者討論研究的走向,非常有收穫。

1998年在中微子國際會議發表的梶田教授
(照片:東京大學ICRR梶田隆章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主頁)


關於獲獎的中微子振蕩的發現,距離最後1998年在同縣高山市的中微子國際會議發表論文已經經過了十多年。雖然沒發現質子衰變有些遺憾,但在尋找質子衰變時區分了宇宙線與大氣中的原子核作用下產生的大氣中微子。1986年左右在改良測試解析用的軟體時,偶然發現大氣中微子中特別是μ粒子比預想少很多(中微子振蕩消失型實驗)。這是即使花費時間也想弄明白的問題,自此我們開始了大氣中微子研究。此外,1998年左右,中微子數據解析聚集了幾十人的團隊力量,收集數據時我們發現,超級神岡探測器還是非常必要的。拿太陽中微子來說,60年代後半期發現,到30年後的2001年才確定為中微子振蕩。與此相比,才花十年還算快的。


獲諾獎之後,我變得很忙,每天被日程追趕著,演講和研究者會議也很多。平均每個月才能回一兩次在富山市的家。沒有了興趣愛好的時間,非要說的話,飲酒也算愛好吧。啤酒、紅酒、日本酒等都喜歡喝,也會喝些烈酒,比如單飲渣釀白蘭地,但也會時刻注意自己身體,不是每晚都喝酒的。


日本的研究環境現在非常疲敝,這樣下去是絕對不行的。最大的問題是,研究者特別是年輕人很難找到直到退休也不會被解僱的職位。從事到四十幾歲的有任期限制工作的人明顯很多。從研究數據來看,劃時代的成果出現在三十幾歲的年輕時期。但現在這個年齡段的研究者多被僱用做導師指定的研究,即使擔任特任教員也是短則兩年長則五年的時間。年輕人的研究能力完全得不到發揮。這種情況是有原因的。國立大學的運營費交付金(政府撥給大學的運營經費)中作為教員薪水的部分在以每年1%的速度減少,繼而導致年輕人的職位減少。我認為不應只著眼當下,在所有國立大學預算不增加的情況下,任何措施都是徒勞的。


基礎科學是在灌溉收穫未知的領域。為了日本研究未來能夠發芽,我認為應不斷支持研究基礎科學。現在的年輕一代開始做分攤研究。因為知道解約日期,不得不為了瞄準下一個職位,在任期間不論論文的質量如何,僅努力完成數量。這種情況下,要保持到現在為止諾獎頻出的狀態,恐怕是不可能的。


日本的基礎科學研究碩果纍纍,從長遠來看,我希望想做研究的年輕人積極加入。研究人員每個人的興趣點不同,有的研究是為了改善未來生活,也有純粹是好奇這個世界是怎樣的而開始研究的。人人都能研究自己認為的不可思議不是挺好的嗎?只要記得不忘初心。


神岡探測器研究剛開始時,大氣中微子原本是為區別主要目的質子衰變信號而必須區分排除的噪音。但對發現大氣中微子理論值差異的梶田教授來說,噪音才是主角。「碰到預想外的狀況時,重要的是正確認識它」這種直面數據的姿態和十幾年的堅守才有如此成就。談吐溫和的梶田教授為年輕研究人員身處環境奔走呼號的強硬態度給採訪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梶田隆章簡介: 1959年出生於埼玉縣東松山市。縣立川越高中、埼玉大學理學部、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畢業。參與了岐阜縣飛騨市神岡町神岡礦山內建設的基本粒子中微子觀測裝置「神岡探測器」和後續「超級神岡探測器」的實驗。1998年在國際會議發表「中微子振蕩」以證明中微子並非之前認為的沒有質量。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99年起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教授,2008年起同研究所所長。同大學特別榮譽教授,卓越教授。家在富山市,育有1子1女。


供稿 李騁騁(東京大學博士在學)
編輯修改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成深圳技術大學(籌)客座教授
    &nbsp&nbsp&nbsp&nbsp日前,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接過了深圳技術大學(籌)聘書,正式成為該校客座教授。聘任儀式結束後,梶田隆章還為深技大(籌)全體師生帶來了題為《中微子振蕩與中微子質量》的精彩講座。
  • 大師來了丨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教授成理開講,揭秘中微子質量發現歷程
    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
  • 物院諾講 | 梶田隆章與中微子振蕩(一)
    梶田隆章要來啦!      梶田隆章要來啦!      梶田隆章要來啦!
  • 諾貝爾物理學獎新科得主梶田隆章:拓展人類認知地平線
    中新社記者(王健)剛剛獲知自己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新科得主的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在隨後於東大校園內舉行的記者會見中一時語塞,稱現在腦中一片空白,不知說什麼好。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56歲的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鼓勵年輕人抓住機會
    梶田隆章。中新網10月14日電據日媒報導,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56歲)13日召開記者會,梶田稱「獲獎成果的具體靈感是在我寫完博士論文半年後發現的。我想告訴年輕人,你們是有機會的」,以此鼓勵年輕學子。
  • 無心插柳獲諾獎的梶田隆章
    今天是3月9日,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梶田隆章的整60歲生日。
  • 日本名人專題報導(十一)梶田隆章
    梶田隆章梶田隆章(日語:梶田隆章/かじたたかあきKajita Takaaki ,1959年-),日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日本埼玉縣出身,埼玉大學理學部物理學科畢業。理學博士(東京大學)。人物經歷1986年,梶田隆章擔任東京大學理學部助手,並開始中微子研究,在世界一流物理學家小柴昌俊、戶冢洋二門下學習,其後於觀測中微子時發現異樣,依此推測中微子震蕩的存在。
  • 四川師大一天迎來兩位諾獎得主開講座 激勵青年學子探索真知
    聘任儀式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30日訊(記者 陳淋)10月29日,四川師範大學迎來兩位重量級嘉賓:諾貝爾獎得主梶田隆章和羅伯特•C•默頓。兩位諾獎得主先後走進校園,與師生座談,分享研究成果及人生成長故事,並舉行了一場精彩的主題演講,讓不少青年大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前沿知識的新大門。  四川師大黨委書記丁任重表示,諾獎得主來校交流是推進學校學科建設、提升學術水平的重要舉措,對加強學校國際交流,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帶動學校雙一流建設,激勵青年學子探索真知具有重大意義。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他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其中梶田隆章因超級神岡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而分享2015年物理諾獎。小柴昌俊在自傳序言中說,據說宣布之前,1973年諾獎得主江崎告訴記者,1988年諾獎可能授予中微子的研究,結果從當年開始,直到2002年,每年都有記者到小柴家蹲守
  • 給諾獎獲得者梶田隆章先生的一封信
    平成10年(1998年)在岐阜縣高山市召開的中微子・宇宙物理國際會議上,梶田老師發表的「從『超級神岡實驗』觀察大氣中微子的結果得出中微子具有質量」的報告,在各大報紙的首頁上都有大幅的報導,至今也仍然記憶猶新。
  • 物院諾講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教授做客中山大學諾貝爾大師系列講壇
    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主任梶田隆章教授做了題為「從中微子到引力波」的講座。講座開始前,羅俊校長會面了梶田隆章教授,並對學校的發展狀況作了介紹。除羅校長外,陪同會面的還有廣東省外國專家局李迪雲處長、我校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古文力副處長、物理學院姚道新副院長以及物理學院王為教授等。講座由王為教授主持。國家外國專家局專門發來賀信,由廣東省外國專家局李迪雲處長代為宣讀。我校師生共計300餘人到場聆聽。
  • C肝病毒發現者拉開「諾獎周」序幕,明晚物理學獎得主揭曉
    3位C肝病毒發現者10月5日斬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拉開了2020年「諾獎周」的序幕。即將在北京時間10月6日傍晚亮相的則會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疫情下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抗擊病毒性疾病的功臣,不失為應景。按照慣例,諾貝爾獎得主名單會在每年10月上旬公布,隨後在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時舉辦頒獎晚宴。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在這二、三十年間,這些研究的成果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可。原因是從那個年代開始,日本著手打造能夠孕育出這些諾獎級研究的科研環境,其中包括對很多富有獨創性研究的研究者的大範圍支援。」正如松尾清一所言,經澎湃新聞統計,17位諾獎得主的獲獎研究平均在27.65年前完成。
  • 《科學美國人》3位作者獲得諾獎,讓我們一起重溫他們寫就的經典
    本屆諾貝爾獎科學類獎項得主共有8位學者,美國共有3位諾獎得主,日本有2位,中國有1位(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發現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加拿大、瑞典各1
  • 梶田和麥克唐納的「中微子領域」
    當然,對粒子的研究並非易事,正如Sheldon一行最終失敗而歸,(當然這部分歸咎於Sheldon的行為實在令人難以忍受)。但這並未妨礙粒子物理不斷發展,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授予了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發現了中微子振蕩,證明了中微子確實有質量。圖片來自網易新聞那麼中微子到底是什麼?
  • 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21世紀以來日本諾獎得主已有19人,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21世紀初日本曾制定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 2019諾獎得主吉野彰呼籲改善年輕人研究環境
    中新網11月11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11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出席政府綜合科學技術與創新會議時,強調改善年輕人研究環境,「希望創造能按照其自己的想法進行研究的環境」。資料圖: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Akira Yoshino)。據報導,會上介紹了國立大學裡,從事帶有任期的、不穩定職務工作的年輕教師比例增加,以及以成為研究者為目標、升入研究生院的學生比例減少的現狀。吉野彰說,「對於年輕的研究者,有必要保證最低10年以上的研究期。
  • 【2017諾獎】明天的物理獎會給誰?不如先看看過去的贏家都是誰
    我發現,本世紀以來,獲獎領域基本可以粗略歸為四大領域:粒子物理、原子分子光物理、凝聚態物理和天體物理。每年的頒獎兼顧到不同領域,相鄰年不授予同一領域。這一點增加了引力波直接探測與黑洞物理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可能性。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Gregg是Johns Hopkins醫學院的教授,他關於能夠使癌症因子適應無氧環境的HIF-1的研究帶給了他巨大的榮耀,包括2019年的諾貝爾獎——為獎勵他們對「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氧氣供應」的發現。
  • ...日本,加拿大,諾貝爾,物理學獎,梶田隆章,麥克唐納,中微子...
    瑞典皇家科學院剛剛宣布,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因為發現中微子震蕩(neutrino oscillations)而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此前呼聲甚高的暗物質、系外行星領域落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