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院諾講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教授做客中山大學諾貝爾大師系列講壇

2021-01-13 中山大學物理學院

4月7日下午,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廣東省外國專家局和我校聯合主辦的中山大學諾貝爾大師系列講壇第十五講在我校南校園懷士堂舉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主任梶田隆章教授做了題為「從中微子到引力波」的講座。

On the afternoon of April 7, 2017, the 15th Session of Nobel Laureates Series Lectures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 organiz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th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Sun Yat-sen University, was held in Swasey Hall on South Campus. Prof. Takaaki Kajita, the 2015 Nobel Laureate in Physics, the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Cosmic Ray Research at University of Tokyo, gave a lecture entitled 「From Neutrinos to Gravitational Waves」.

講座開始前,羅俊校長會面了梶田隆章教授,並對學校的發展狀況作了介紹。除羅校長外,陪同會面的還有廣東省外國專家局李迪雲處長、我校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古文力副處長、物理學院姚道新副院長以及物理學院王為教授等。講座由王為教授主持。國家外國專家局專門發來賀信,由廣東省外國專家局李迪雲處長代為宣讀。我校師生共計300餘人到場聆聽。

A courtesy meeting between President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of. Jun LUO and Prof. Takaaki Kajita was held before the lecture. In the meantime, the President LUO introduced Prof. Kajita the global information of the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Addition, Mr. Diyun LI, Director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of Guangdong Province, Ms. Wenli GU, Deputy Director of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t SYSU, Prof. Daoxin YAO, Deputy Dean of School of Physics at SYSU and Prof. Wei WANG from the School of Physics at SYSU and others were also the receptionists for the meeting. The lecture was hosted by Prof. Wei WANG.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sent a congratulatory telegram, which was read by Director Diyun LI. About 300 faculty and students from the Sun Yat-sen University attended the lecture.

羅俊校長會見梶田隆章教授

攝影: 肖遙、劉嘉 


在一小時的講座中,梶田隆章教授從位於日本神岡的實驗項目出發介紹中微子振蕩的相關物理知識。這一項目最初旨在探測質子衰變。儘管該項目的最初目標並沒有實現,但神岡探測器卻可以接收到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為了更好地解釋困擾科學家已久的太陽中微子缺失問題,神岡探測器升級版—「超級神岡」很快就被建造出來了。1998年,超級神岡實驗的科學團隊發表了測量結果,給出了中微子振蕩的首個確鑿的證據,也因此解決了太陽中微子缺失問題。換句話說,超級神岡實驗證明了,中微子的「味」在傳播過程中是可以發生轉換的。這一實驗結果需要中微子本身具有質量。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發現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物理,這一結果證明了中微子並不如標準模型預言一樣是零質量的。梶田教授在詳細地介紹了他在超級神岡實驗的工作之後,還展望了中微子物理的未來。他特別指出,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所參與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於不久的將來在國際中微子實驗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During the one hour lecture, Prof. Kajita introduced the physics knowledge for the "Kamiokande" Observatory, which was designed to search for proton decay. Although the original goal was not realized, the solar neutrinos can be detected by the detector. For the at that time well-known solar neutrino problem, following Observatory 「Super-Kamiokande」 was designed and built. 1998, the Super-Kamiokande detected strong evidence of neutrino oscillation that successfully explained the solar neutrino problem. In other words, Super-Kamiokande proved that the flavor of neutrinos can be changed in the flight. This result showed that the neutrinos have mas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n the whole human history, that the new physics beyond the Standard Model was found. Neutrinos are not massless as the Standard Model predicte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his work for Super-Kamiokande, Prof. Kajita made an outlook for neutrino physics. He pointed out especially, the Jiangmen Underground Neutrino Observatory (JUNO), which SYSU participates, will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bservatory for neutrino physics all over the world.

梶田隆章教授以「從中微子到引力波」為題,做客中山大學諾貝爾大師講壇

攝影: 肖遙、劉嘉 


梶田教授經過20多年中微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之後,決定同時投身於同樣極具挑戰引力波的研究當中。在本次講座中,梶田教授生動地為我們講授了與引力波相關的物理知識,以及介紹了目前國際上最前沿的引力波研究項目。其中梶田隆章重點介紹了由日本主導,利用神岡地下實驗室設施,並採用低溫雷射幹涉技術的KAGRA引力波實驗。他還指出,現有的任意一個引力波實驗項目的探測範圍都難以完全覆蓋全球。也就是說,未來的引力波實驗極其倚賴全球不同合作組間的合作與信息交流。緊接著梶田教授拋磚引玉,指出了未來的物理研究,將越來越依賴於國際間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因此梶田隆章教授在講座的尾聲,衷心地呼籲與會師生積極投入到大科學的發展中去。在互動環節,羅校長與梶田教授就引力波研究進行了精彩的互動,與會師生也牢牢把握與大師交流的機會,踴躍提問,梶田教授一一耐心解答大家提出的問題,贏得了陣陣掌聲。

After research of neutrino physics for more than 20 years, Prof. Kajita decided to throw himself into the research of gravitational wave. During the lecture, Prof. Kajita made an introduction about the physics behind the gravitational wave and introduced the most leading-edge international projects for the research of gravitational wave. Especially, Prof. Kajita introduced the KAGRA experiment, which was leaded by Japanese institute and universities. KAGRA has two arms, which form a laser interferometric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 It is built in the Kamioka Observatory (Kamiokande) near the neutrino physics experiments and need the cryogenic technologies. Prof. Kajita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not a project of the gravitational wave studies group currently, which can detect the global gravitational waves. In other words, the projects of the gravitational wave studies, as well as projects for other physics studies, more and more depend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f. Kajita appeal to faculty and students to join the science research. In the Q&A session, the faculty and students asked questions, and Prof. Kajita's answers won many applauds.

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日本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的Arthur B. McDonald,以表彰他們在發現存在中微子振蕩的工作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而中微子振蕩證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該發現改變了我們對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的理解與認知,這對我們如何看待整個宇宙至關重要。

Prof. Takaaki Kajita has shar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in 2015 with the Canadian Physicist Arthur B. McDonald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neutrino oscillations, which shows that neutrinos have mass. This discovery chang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ermost workings of matter and can prove crucial to our view of the universe.

「諾貝爾大師系列講壇」是中山大學在國家外國專家局的 「與大師對話——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校園行」項目支持下啟動的高水平系列講壇,已成為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力、受益面較廣、效益明顯的科技盛會。該項目自2008年啟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5講,共邀請了化學、物理、醫學與生理學、經濟等領域的10餘位諾貝爾大師來校講學交流。

「Nobel Laureates Series Lectures」 at SYSU is the high-level forum series, which were supported by the project 「Dialogue with the Master--Nobel Prize Winner’s Lecture Tour on Chinese Campus」 and organiz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It has become an education event with large influence and wide benefit area in China and abroad. Since the Series Lectures started, 15 lectures were held successfully. More than 10 Nobel Laureates in the field of chemistry, physics, medicine and physiology, economy etc. were invited to visit SYSU and give a lecture at SYSU.


相關焦點

  • 物院諾講 | 梶田隆章與中微子振蕩(一)
    、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東京理科大學物理系兼任講師。1959年3月9日,梶田隆章出生於日本埼玉縣。1981年,從埼玉大學理學部物理學科畢業。1986年,獲得東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27歲畢業後,梶田隆章繼續待留在東京大學擔任理學部助手,同小柴昌俊(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戶冢洋二(2007年富蘭克林獎章得主)等物理學家共同開展研究工作。
  • ...日本,加拿大,諾貝爾,物理學獎,梶田隆章,麥克唐納,中微子...
    瑞典皇家科學院剛剛宣布,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因為發現中微子震蕩(neutrino oscillations)而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此前呼聲甚高的暗物質、系外行星領域落選。
  • 諾貝爾物理學獎新科得主梶田隆章:拓展人類認知地平線
    中新社記者(王健)剛剛獲知自己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新科得主的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在隨後於東大校園內舉行的記者會見中一時語塞,稱現在腦中一片空白,不知說什麼好。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56歲的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
  • 大師來了丨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教授成理開講,揭秘中微子質量發現歷程
    >因其幾乎可穿透任何物質常被稱為「宇宙隱形人」科學界從預言到發現它的存在用了20多年的時間……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教授成理開講快來強勢圍觀最新發現10月29日下午,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日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梶田隆章教授蒞臨我校,在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Neutrino Oscillations and Small Neutrino Mass」(中微子振蕩和中小微子質量)的專題學術報告,與廣大理工師生分享了自己在世界前沿物理學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和心得
  • 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成深圳技術大學(籌)客座教授
    &nbsp&nbsp&nbsp&nbsp日前,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接過了深圳技術大學(籌)聘書,正式成為該校客座教授。聘任儀式結束後,梶田隆章還為深技大(籌)全體師生帶來了題為《中微子振蕩與中微子質量》的精彩講座。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鼓勵年輕人抓住機會
    梶田隆章。中新網10月14日電據日媒報導,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56歲)13日召開記者會,梶田稱「獲獎成果的具體靈感是在我寫完博士論文半年後發現的。我想告訴年輕人,你們是有機會的」,以此鼓勵年輕學子。
  • 諾獎得主梶田隆章:請為年輕人提供施展才能的研究環境
    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梶田隆章所長證明了常年未解的中微子質量問題,為基本粒子物理學帶來巨大進展。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照片取自所屬研究所官網)獲獎三年後,梶田教授在接受《中日新聞》的採訪中,談到了他的人生經歷和對日本自然科學研究的看法。梶田教授說:童年在農村悠閒地度過。
  • 日本名人專題報導(十一)梶田隆章
    梶田隆章梶田隆章(日語:梶田隆章/かじたたかあきKajita Takaaki ,1959年-),日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日本埼玉縣出身,埼玉大學理學部物理學科畢業。理學博士(東京大學)。梶田隆章受業於小柴昌俊、戶冢洋二,2002年三人共同獲得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20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無心插柳獲諾獎的梶田隆章
    今天是3月9日,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梶田隆章的整60歲生日。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布:3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James Peebles因「在宇宙物理學上的理論發現」獨享一半獎金,英國劍橋大學教授Didier Queloz和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Michel Mayor則因「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
  • C肝病毒發現者拉開「諾獎周」序幕,明晚物理學獎得主揭曉
    3位C肝病毒發現者10月5日斬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拉開了2020年「諾獎周」的序幕。即將在北京時間10月6日傍晚亮相的則會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疫情下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抗擊病毒性疾病的功臣,不失為應景。按照慣例,諾貝爾獎得主名單會在每年10月上旬公布,隨後在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時舉辦頒獎晚宴。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 Didier Queloz,以表彰在宇宙認知的顛覆性貢獻。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Genzel和Ghez發現,在銀河系中心,一個看不見的、極其重的物體控制著恆星的軌道,目前唯一的解釋就是有超大質量黑洞的存在。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虎嗅網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 Didier Queloz,以表彰在宇宙認知的顛覆性貢獻。
  • 四川師大一天迎來兩位諾獎得主開講座 激勵青年學子探索真知
    聘任儀式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30日訊(記者 陳淋)10月29日,四川師範大學迎來兩位重量級嘉賓:諾貝爾獎得主梶田隆章和羅伯特•C•默頓。兩位諾獎得主先後走進校園,與師生座談,分享研究成果及人生成長故事,並舉行了一場精彩的主題演講,讓不少青年大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前沿知識的新大門。  四川師大黨委書記丁任重表示,諾獎得主來校交流是推進學校學科建設、提升學術水平的重要舉措,對加強學校國際交流,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帶動學校雙一流建設,激勵青年學子探索真知具有重大意義。
  • 諾獎得主維爾切克做客上海交大大師講壇 科普量子粒子呼籲疫情期...
    圖說:上海交大大師講壇雲開講 李政道研究所供圖(下同)在微觀量子的世界,也可以用類似結繩計數的方法來記錄及操控量子信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一個理論:在二維體系中存在著第三類量子粒子,其自旋量子數既不是整數也不是半整數,而是任意大小,他將這種新量子粒子命名為任意子(anyons)。昨晚,第150期上海交通大學大師講壇首次嘗試「網絡直播」模式,邀請維爾切克教授在線做客,他通過大量的圖片與通俗的概念向大家講述任意子的「前世今生」。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Stefan W. Hell做客上海交大第111期大師講壇
    10月31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Stefan W. Hell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報告廳做客第111期大師講壇,為交大師生帶來題為「Light Microscopy: The Resolution Revolution」的精彩報告。
  • 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雲做客第150期大師講壇
    5月14日晚,大師講壇迎來第150期活動,首次嘗試「網絡直播」模式,邀請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給廣大師生與全球網友帶來了「第三類量子——任意子」(Quanta of the Third Kind: Anyons)的科普報告。本次大師講壇由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顧威教授主持。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得主名單
    當地時間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揭曉,Roger Penrose 、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摘得獎項。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
  • 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頒給女性 美法加科學家同獲殊榮
    此次諾獎得主之一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是一名女性,這意味著,時隔5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再迎女將,她也是118年諾史上第三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此外,物理學獎在全球華人諾獎成績單裡佔據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