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被稱「宇宙隱身人」 無論多小都有質量(圖)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中微子振蕩方面所作的貢獻。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宣布這一消息時認定,兩名獲獎者證明了中微子無論多小都具有質量,這一發現改變了人們對物質內部運作的認識,有助提升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上述兩名獲獎者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諾貝爾化學獎等其他獎項的評選結果將逐一揭曉。

  你聽說過中微子嗎?

  在科幻小說《三體》中——

  書中提到用中微子或者引力波來進行通訊是未來世界的兩大通訊技術。中微子通信的強悍之處是幾乎不會衰減和畸變。只不過,同樣是光速傳播,中微子只能定向發送,不能向所有方向廣播,不方便作為威懾手段。

  在電影《2012》中——

  在這部電影中,世界是這樣毀滅的:太陽峰年到來時,來自太陽內部的中微子穿過並逐漸加熱地球核心,使地球板塊加速漂移,黃石超級火山爆發,整座城市沉入大海,數十億人無家可歸……

  中微子去哪兒了?

  人們一直有個問題:中微子會失蹤。研究者能夠計算出太陽應該產生多少中微子,但實際測量到的卻只有1/3。實驗證明,中微子能夠在飛行中變身。一位果殼網網友這樣描述「中微子振蕩」過程中的「粒子大變身」:假設中微子這種基本粒子是一群普通青年,他們「十一」去遠遊,到了地方發現人只剩約1/3……後來人們發現普通青年沒丟,但變成了文藝青年,這叫中微子振蕩。

  中微子正在穿過你的皮膚!

  果殼網在微博上表示:(沿太陽方向)每平方釐米的皮膚每秒都有約650億個中微子穿過。

  被中微子穿透,會害怕嗎?其實你自己也是個中微子源,僅人體內鉀的衰變,一天就能產生將近5億個。

  有沒有大微子和小微子呢?

  獲獎科學家研究的是中微子。那有沒有大微子和小微子?沒有。中微子的「中」,並不是代表粒子「個頭」的大小,而是指粒子呈「電中性」。「微」才是這種粒子的「身材」描述。

  觀測中微子的機器長啥樣?

  「為了觀察太陽,你得深入到地下幾千米的地方。」 阿瑟·麥克唐納說。兩位獲獎者梶田隆章和阿瑟·麥克唐納就分別來自兩個地下深處的中微子觀測站:超級神岡探測站和薩德伯裡觀測站(如圖)。建在地下是為了去除宇宙輻射和周圍環境中自發的放射性衰變造成的噪音影響。超級神岡探測器身處地表以下1000米處,包含一個40米見方、裝有50000噸水的大箱子。而薩德伯裡觀測站則有2100米深,用來測量來自太陽的中微子。

  獲獎理由

  他們發現——中微子無論多小都有質量

  發現了「宇宙隱身人」的奧秘

  中微子是宇宙中的最基本粒子之一,以接近光速運動。它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被稱為宇宙間的「隱身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微子都被認為不具質量。

  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證明了中微子振蕩現象,揭示出中微子無論多小都具有質量,這是粒子物理學的歷史性發現。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這兩名獲獎者的研究對證明中微子改變特徵作出了關鍵性貢獻,引發這種物理變化需要中微子具有質量,他們的發現改變了人類對物質內部運作的理解,並能提升對宇宙的認知。」

  挑戰楊振寧的標準模型理論

  按照評審委員會的說法,梶田隆章和麥克唐納的發現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所開創的標準模型理論而言是一個挑戰。

  標準模型理論是一套描述基本粒子的物理理論,隸屬量子場論的範疇,並與量子力學及狹義相對論兼容,是自牛頓經典物理學之後最接近「大一統」的一套自然哲學觀。

  「(梶田隆章和麥克唐納的)實驗揭示出經典模型理論第一個明顯的裂縫,」評審委員會說,「顯而易見的是,標準模型理論不可能成為描述宇宙基本構成物如何運作的一套完全理論。」

  目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不斷探索中微子的奧秘。「發現它們最深處的秘密有望改變我們現階段對宇宙歷史、結構及其未來命運的認知,」評審委員會說。

  揚子晚報記者連線

  「中微子」研究到底和我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關聯?昨天,記者聯繫上了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許昌,許教授表示,「中微子」不僅是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而且和我們普通人的「距離」也並不遙遠。每一秒鐘,都有幾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人體。

  揚子晚報記者 楊甜子

  「幽靈粒子」其實「觸手可及」

  「這是一種中性的、微小的粒子,因此得名『中微子』。通過各種核物理實驗,科學家們很早就發現了中微子的存在,此後,便不斷的對中微子的振蕩、質量等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許昌教授介紹,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恆星內部的核反應,超新星的爆發,宇宙射線與地球大氣層的撞擊,核反應堆的運行,以至於地球上巖石等各種物質的衰變,都能產生中微子。

  而且,中微子並不是專屬於物理學家的「專利」,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中微子其實都「觸手可及」。每秒鐘,都有幾萬億個中微子自由地穿過人體。只不過,由於中微子不帶電,而且質量非常小,因此和其他粒子的作用微弱,不易被感知,也很難被探測到。因此,中微子也成了基本粒子中人類所知最少的一種。科學家們甚至給中微子起了個綽號,名叫「幽靈粒子」。

  「物理學領域裡,許多物理學分支都涉及到對中微子的研究,如在粒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等領域都有對中微子的研究。」許昌說。

  「振蕩」其實是「轉變的過程」

  此次諾獎物理學獎授予的,是兩位研究中微子振蕩的科學家。「振蕩」是一個較為學術的概念,許昌教授告訴記者,中微子的振蕩比較特殊,不是所有的粒子都有「振蕩」這個性質。通俗理解振蕩,可以將其理解為「轉變的過程」。

  「中微子有不同的類型,各個類型之間的轉變,其實就是『振蕩』。」

  許昌教授告訴記者,經過幾十年的科研探索,中微子研究取得了巨大進步,先後有多次重大進展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研究中微子意義何在?

  在物理學界,不少人都有這樣的共識,中微子雖然「其貌不揚」,但它在微觀物理粒子規律和宏觀的宇宙演化中都有著重要地位,甚至可能與宇宙中的反物質消失之謎有關。因此科學家們都「爭先恐後」的投入到了中微子研究中去。

  許昌教授就此打了一個比方,「曾經在電磁波被發現時,也曾有人提出類似的質疑,電磁波研究似乎並不『接地氣』,它的意義何在?但如今,電磁波已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打電話使用的手機、電腦聯網等,都需要使用電磁波。沒有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很難有應用技術上的創新和進步。」許昌堅信,科學家們對於中微子的研究和探索,不但可以推動物理學基本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同樣會澤被後世。

  南大校友牽頭進行大亞灣實驗

  中國科學家們對於中微子的探索也從未停止。許多關於中微子的謎團正在解開。「實際上,我們中國的中微子研究在近些年做的非常好。」許昌透露,2012年我國進行的「大亞灣國際合作實驗」首次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獲得了精確的測量數值。帶領中國學者們一起完成這項重大物理成果的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我國粒子物理實驗研究的主要學術帶頭人王貽芳,正是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知名校友。

  「大亞灣國際合作實驗」歷時8年,研究人員在核電站旁掘地3000米,經過數次爆破,完成了6個中微子探測器的研製和裝配。這項震驚學界的研究,更是為當時正處在「岔路口」的中微子研究,找到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據悉,在當時,許多關於中微子的謎團尚未解開,首要亟需解決的問題就是精確測定中微子混合參數θ13。如果這個值很小或者沒有,中微子研究的前景將會停滯。θ13數值的大小決定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研究的發展方向。大亞灣實驗便是瞄準了θ13的精確測量。因此,在大亞灣地下進行的中微子實驗,受到全世界粒子物理學家的熱切關注。這個難以捉摸的參數首次被精確測量,極大地振奮了國際高能物理界。

  對於量子力學而言,獲獎成果將物理學研究指向了超越標準模型的高度。

  對天文物理學來說,中微子對星際間能量傳輸十分重要。

  在宇宙學領域,中微子可能在大規模結構的形成中發生了作用。

  中微子研究依然面臨著遼闊的未知疆域……

相關焦點

  • 宇宙「隱身人」中微子在時間中逆行,疑似來自平行宇宙
    宇宙中有很多奇異的現象,被稱為「鬼粒子」、「宇宙隱身人」,「幽靈粒子」的中微子就是其中之一。中微子,是輕子的一種,組成宇宙的最基本粒子之一。中微子大量地產生於超新星爆發時和宇宙中其它物理過程中,太陽、宇宙線、核電站、加速器等都能產生大量中微子。
  • 科學網—PRL:英科學家測算出中微子質量上限
  •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然而,這種無害而又細小的粒子卻在宇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目前知道的有四種力:引力、電磁力、弱力及強力。後兩者只發生在原子核內部,所以我們平時都感受不到。除了引力,中微子只參與弱力(比強力弱非常非常多),它們可以毫不費力地穿過一光年厚的鉛牆,也不撞上任何其它粒子!
  • 科學家破解中微子如何在銀河系聚集 事關「嬰兒宇宙」
    東北大學供圖  日前,東北大學理學院教授張鑫與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博士後張珏合作,在「宇宙遺蹟中微子的引力結團效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N單體模擬中發展了一種重要的計算方法——重加權方法,使得只利用一次模擬即可得到不同中微子質量和相空間分布下的中微子密度輪廓,從而研究宇宙中最古老的中微子如何在銀河系中結團。
  • 「宇宙幽靈」中微子到底有沒有質量,總量為什麼是其他粒子10億倍
    但其總量又非常龐大,聽說甚至比全數顯物質量的總和還要大。自中微子問世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微子到底有沒有質量不息是物理學界的一樁懸案。標準模子認為,中微子的質量應該嚴格便是零,但某些考試考試證據剖明中微子的質量很可能又不是零。20世紀90年月,小柴昌俊小組終於給出了中微子有靜止質量和振蕩幾乎鑿證據。這一成效在那時的國際物理界引起了很大抖動。
  • 宇宙中微子可能來源於大質量黑洞的光冕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天體物理學的助理教授及重力和宇宙機構(IGC)的多信使天體物理學的成員Kohta Murase領導了這項研究並提到:「中微子是一些質量幾乎為零並且很少和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的亞原子級別物質。它們肯定伴隨著伽馬射線或低能態的電磁波,有時甚至是引力波。所以我們認為這些不同能級的『宇宙信使』之間存在聯繫。
  • 宇宙中最小「幽靈粒子」質量首獲上限!快抓住它
    近日,英國科學家使用與整個宇宙結構有關的數據,設定了宇宙間最小、最難研究組成部分之一——中微子家族中最輕成員的質量:不超過0.086電子伏特(eV),約為單個電子質量的600萬分之一。
  • 宇宙中微子背景是什麼?中微子為什麼是第二豐富的粒子
    那麼把時間倒過來,宇宙在過去肯定體積更小、密度更大、溫度也更高,這就有了大爆炸的想法,大爆炸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並沒有什麼東西真的爆炸了,其實說的是熱膨脹狀態,意指宇宙的膨脹。宇宙中微子背景中微子有三種口味來匹配三種帶電輕子:電子、μ子和τ子,這三種中微子是已知的最輕、質量最低的非零質量粒子。最重中微子的質量上限仍然比第二輕的電子輕了400多萬倍。中微子的反應截面依賴於自身的能量,在較低的能量下反應截面會變得非常小。
  • 不到電子質量的50萬分之一,中微子質量被測出,難怪能穿越地球
    中微子是自然界中的基本粒子之一,屬於輕子的一種,它有多小呢?說出來可能很多朋友都難以理解,物理學家認為這種小東西充斥在我們生存的空間中,每一秒鐘至少有數萬億個中微子穿越我們的身體,我們卻對它毫無感覺,就在我們的眼睛這麼大地方,每秒鐘都至少有100億個中微子穿越,然而我們卻根本看不見它。
  • 中微子有質量嗎?看中微子和它最後的「倔強」
    答案也並不長:本來不該有,但是實際上有。  這個題目和答案本身都很簡短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重大到解決它肯定會獲得諾獎。  都是標準模型「惹的禍」  先說說為什麼「不該有」。  之前我參加一個會議,會上一位青年學者講了有質量的中微子對於宇宙演化的影響。
  • 科學家反向推算最輕中微子的質量:能發掘宇宙秘密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有關整個宇宙結構的數據,對宇宙中最小、最難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的質量進行測量。中微子是一種電中性的基本粒子,已有證據顯示,中微子具有質量,但相比其他亞原子粒子而言非常微小。
  • 人體每秒有1000萬億個中微子穿越,宇宙中有什麼能夠阻擋它?
    曾經有一段時間科學家們認為,中微子速度超過光速,整個物理學理論都要改寫,後來發現是弄錯了,市實驗設備電纜線接頭故障導致,由此Opera的實驗室中心主任引咎辭職。由於這三個特點,中微子就不但被稱為「宇宙隱身人」,還被稱為「鬼微子」。中微子的發現。
  • 幽靈般的中微子:我們越來越接近了解它的質量
    圖為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宇宙中所有的已知粒子中,只有光子的數量超過中微子,然而,儘管中微子數量眾多,但由於它們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因此很難捕捉並進行檢測,每秒鐘大約有1000萬億個幽靈般的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但它們甚至都不會與一個原子發生接觸。
  • 最輕中微子質量首次限定,為宇宙間最小最難研究組成部分之一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導,英國科學家使用與整個宇宙結構有關的數據,限定了宇宙間最小、最難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 —— 中微子家族中最輕成員的質量:不超過0.086電子伏特,約為單個電子質量的600萬分之一。
  • 科學家反向推算最輕中微子的質量
    每種味的中微子都相應存在一種同樣電中性且自旋量子數為1/2的反中微子中微子是一種電中性的基本粒子,已有證據顯示,中微子具有質量,但相比其他亞原子粒子而言非常微小。中微子只參與引力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由於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離極短,而引力相互作用在亞原子尺度下又十分微弱,因此中微子在穿過常規物質時不會受到太多阻礙,而且非常難以檢測。每時每刻,都有無數的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
  • 靜止的中微子有質量嗎?它的存在對我們的宇宙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沃爾夫岡·保利認為不能違背能量守恆原理,所以他在1930年提出,在中子衰變過程中會產生第三種粒子(恩裡科·費米稱之為「小中性粒子」或中微子)。而且,因為電子的電荷是-1,質子的電荷是+1,所以第三種產物一定是中性的。1956年,雷恩斯和考恩直接探測到了中微子,保利和費米的猜想被證明是正確的。
  • 中微子新質量上限「出爐」,怎樣探索無處不在的中微子?
    >中微子無處不在,非常神奇,被稱為宇宙的「隱形人」。其中有17人都是諾貝爾獎得主。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最開始爆炸時就產生同樣多的正物質和反物質,每一個粒子都有與之對應的反粒子。 現在並沒有發現反物質世界的存在,會不會是沒找到,反物質世界在某一天突然出現,把宇宙給毀滅了呢?這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尋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就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 中微子有多奇特?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都無法單獨描述!
    無論是水、石頭等非生物,或者植物、人等生物,還是行星、恆星等天體,這些物體都是由標準模型中的的幾種基本粒子組成——夸克、輕子和玻色子。夸克和輕子結合在一起形成質子和中子,由此又構成了原子、分子,乃至宏觀物體,這些都能被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準確描述。不過,中微子是個例外。
  • 每秒鐘有數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為何難以捕捉到它們?
    前沿:中微子是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質量非常小,且不帶電、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極小。因此我們需要足夠大的中微子探測器,才能捕捉到中微子。與宇宙射線不同的是,超高能中微子不容易因磁場彎曲,也不會在受到宇宙中光子的影響,這是我們難以捕捉到它們的主要原因。
  • 中微子、CP破壞,這些中學生提的問題你看得懂嗎?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陸錦標 澎湃新聞記者 孫懿贇 圖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基本粒子之一,質量非常小,不帶電,只參與弱相互作用,被稱為宇宙間的「隱身人」,每秒鐘都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透我們的身體。就像牛頓說的,我們沒有發現的東西就像大海一樣,看我們的想像力有多好,運氣有多好。學生:是否可能有第四種中微子振蕩?(英文提問)陸錦標:假如宇宙中只有三種中微子,那理論上只能有三種不同的中微子振蕩。但問題是只有三類嗎?中微子振蕩說明中微子有質量,也應該像電子一樣有兩個態,但我們現在沒有看到右旋的中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