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有多奇特?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都無法單獨描述!

2020-12-03 火星科普

無論是水、石頭等非生物,或者植物、人等生物,還是行星、恆星等天體,這些物體都是由標準模型中的的幾種基本粒子組成——夸克、輕子和玻色子。夸克和輕子結合在一起形成質子和中子,由此又構成了原子、分子,乃至宏觀物體,這些都能被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準確描述。

不過,中微子是個例外。這種粒子的行為十分怪異和獨特,它們不同於其他任何粒子,它們是唯一不能單獨用標準模型來解釋的的標準模型粒子。

粒子的性質

對於一種粒子,它們會有一些本質上明確的性質,包括:質量、電荷、自旋(內稟角動量)、弱超荷、色荷、重子數、輕子數以及輕子族數。

以電子為例,這是一種帶電的輕子,其質量和電荷的值是非常精確的,這些值對於宇宙中的每一個電子都是一樣的。電子的其他值可能是零,例如,色荷和重子數。而其他非零值能夠告訴我們有關電子的一些額外信息,例如,電子的自旋可以是+1/2或-1/2,這能表明自由度。

正因為如此,如果把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結合起來,電子的自旋和質子的自旋有50%的機率是正向排列,有50%的機率是反向排列。一個電子的自旋,相對於所選擇的任何軸(x, y, z,電子的運動方向)是完全隨機的。

正如電子一樣,中微子也是輕子。雖然中微子不帶電荷,但它們也都有自己的量子數。就像電子有反物質(正電子)一樣,中微子也有反物質——反中微子。中微子有三味,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並且還有對應三種反中微子。儘管泡利早在1930年就已經首次提出了中微子理論,但直到20多年後,物理學家才首次發現了中微子,而且那次發現其實還涉及到核反應堆產生的反中微子。

與眾不同的中微子

根據中微子相互作用所產生粒子的性質,物理學家可以重建所觀測到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各種性質。其中一個性質與眾不同,它與標準模型中的其他所有費米子都不一致:自旋。

對於標準模型中的夸克和輕子,它們的自旋都有50%的機率為+1/2或-1/2,但中微子卻是例外。無論是中微子,還是反中微子,它們的自旋都是受限制的。

假設產生一對粒子/反粒子對,無論是電子/反電子對,還是兩個光子(諸如光子這樣的玻色子,它們是自己的反粒子),它們的自旋可以是+1/2或-1/2,不會受到限制。然而,中微子/反中微子對卻會變得很奇怪。

物理學家所探測到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都具有極高的能量,這意味著它們的運動速度非常接近光速,使得無法在實驗上測出它們與光速的區別。另外,所有的中微子都是「左撇子」,自旋為+1/2;所有反中微子都是「右撇子」,自旋為-1/2。物理學家沒有觀測到右旋中微子,也沒有觀測到左旋反中微子。

中微子的質量

在上個世紀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微子都被認為是一種不尋常的東西,因為物理學家認為它們完全沒有質量。粒子加速器、太陽以及宇宙射線與地球大氣層碰撞都會產生中微子,這一系列實驗和觀測揭示了難以捉摸的中微子的一個奇特性質。

實驗表明,中微子或反中微子有一定概率會振蕩成另一味中微子,這就是中微子振蕩。這種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取決於許多目前還不清楚的因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只有當中微子具有質量時,這種行為才有可能發生。雖然中微子可能非常輕,但質量一定是非零的。

但遺憾的是,物理學家目前還不清楚中微子的確切質量是多少。從中微子振蕩的數據中可以確定,三味中微子中至少有一味的質量不小於0.06電子伏特。另一方面,從宇宙微波背景和重子聲學振蕩的數據來看,三種中微子的質量小於0.17電子伏特。

中微子的最大謎團

但這會引發一個更大的問題:如果中微子和反中微子都有質量,那麼,只要減慢和加快中微子的速度(如果沒有質量只能以光速運動),就應該有可能把一個左旋中微子變成一個右旋粒子。

既然所有的中微子都是左旋的,而所有的反中微子都是右旋的,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視角把一個左旋中微子變成一個右旋的反中微子呢?或者這意味著右旋中微子和左旋反中微子是存在的,但遠超我們目前的探測能力?

解開這些問題可以打開一扇新的物理學大門,這或許還有助於揭開另一大宇宙謎團——為什麼宇宙是由物質而不是反物質構成。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在宇宙誕生1秒時,產生了大量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這些粒子至今還在宇宙中穿行,宇宙中微子背景輻射也許是研究中微子的關鍵所在。但在目前,中微子仍然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的最大謎團。

相關焦點

  • 中微子是唯一其特性不能由標準模型單獨解釋的標準模型粒子
    圖註: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它在演示中微子振蕩和中微子的質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隨著來自大氣、太陽和地面觀測站和實驗的額外結果,我們可能無法解釋僅用3個標準模型中微子所觀察到的全套情況,而無菌中微子作為冷暗物質候選者可能仍然非常有趣。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這種超新星產生的熱中子星,是中微子的重要來源,因此可能成為粒子物理學研究的理想模型。自從1987年首次引入以來,這一參考點被稱為「超新星冷卻界限」,已廣泛用於研究標準模型的擴展,標準模型是描述宇宙基本力的粒子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超新星作為平臺揭示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物理的潛力。
  • 大量的中微子是如何打破物理標準模型的?
    中微子,這些微小、幽靈、難以捉摸但基本的粒子,根據基本粒子標準模型,不應該具有質量,應該擁有三種類型的中微子:電子、介子和τ子和三種類型的反中微子,它們一旦形成便應保持穩定且性質不變。不幸的是,宇宙還有其它的想法。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簡介
    這種組成物質、傳播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由一個非常漂亮的理論框架來描述的,下面將詳細說明標準模型。3 量子場論與對稱性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理論是由量子場論來描述的。量子場論是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相結合而產生的理論,所研究討論內容非常宏大,不僅在高能物理,在凝聚態、統計物理等領域場論都有廣泛應用。本文主要目的是簡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所以本節所討論內容僅是場論的一小部分課題。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粒子譜至此已經討論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的所有粒子:包括組成物質的費米子、傳遞相互作用的玻色子以及希格斯粒子。(引力子現在還不能完全屬於標準模型。) 當然這有點像是在分類列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組成物質、傳播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由一個非常漂亮的理論框架來描述的,下面將詳細說明標準模型。
  • 為什麼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存在巨大缺陷?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作為現代物理學的最高成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當今世界各種粒子加速器中,粒子之間的碰撞行為都在標準模型的預測之中。粒子加速器越強大,實驗值和理論值越接近。那麼,什麼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套理論是如何創立的?它有多強大?在自然界中,無論力的作用是怎樣的,從根本上都可以歸咎為四種基本力:主宰天體的引力、主宰帶電粒子的電磁力、主宰原子核的強核力和弱核力。
  • 標準模型的粒子數量以及劃分方法,一看就懂
    導讀:自然界有四大基本作用力:強力、弱力、電磁力,科學家知道它們的作用效果,但是如何從本質上去詮釋它們呢?這就需要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了,簡單的說這個模型就是從本質上去詮釋這四種相互作用力(引力目前除外)。
  •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而「振蕩」的發生要求中微子「知道」時間流逝了多少,然後相對地去「變味」,進而證明了中微子質量必須不為零。「中微子質量不為零」這個結論強迫我們去修正之前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標準模型」描述了基本粒子的性質和相互作用,裡面包括6個夸克、6個輕子、4個規範玻色子,還有1個希格斯玻色子。
  • 神秘的中微子——游離於標準模型之外
    中微子是一種微小的、幽靈般的、難以捉摸的、不帶電的基本粒子,它們可以從地球直接穿過。根據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宇宙中存在三種類型的中微子(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與之對應的還有三種反中微子。它們的性質非常穩定的,不會輕易改變。最重要的是,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
  • 中微子被稱「宇宙隱身人」 無論多小都有質量(圖)
    而薩德伯裡觀測站則有2100米深,用來測量來自太陽的中微子。  獲獎理由  他們發現——中微子無論多小都有質量  發現了「宇宙隱身人」的奧秘  中微子是宇宙中的最基本粒子之一,以接近光速運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微子都被認為不具質量。  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證明了中微子振蕩現象,揭示出中微子無論多小都具有質量,這是粒子物理學的歷史性發現。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這兩名獲獎者的研究對證明中微子改變特徵作出了關鍵性貢獻,引發這種物理變化需要中微子具有質量,他們的發現改變了人類對物質內部運作的理解,並能提升對宇宙的認知。」
  • 科學網—「上帝粒子」與標準模型
    這個屢試不爽的基本物理理論有一個很普通的名字:「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這個「標準模型」是基於楊振寧發現的規範場理論,加上所謂對稱自發破缺的Higgs(希格斯)機制。過去的幾十年中,圍繞這個標準模型,物理學家進行了難以計數的計算,而這些計算又都與實驗得到了幾乎完美的吻合。 根據目前的數據,Higgs粒子很可能是找到了。
  • 粒子物理學的成就與挫敗:30年裡幾無任何關於標準模型的突破
    Courier報導稱:「即使最細緻的審視也沒能撼動標準模型、沒有發現任何漏洞,反而是異常結果在逐步消失。」 回過頭去看這些話,我覺得用同樣的話描述標準模型的現狀也十分貼切,哪怕這之間的三十年中,粒子物理學領域有了如此多的進展。
  • 超越物理學標準模型,發現超高能事件,是研究中微子的關鍵!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方法:可以利用超高能中微子來研究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相互作用。「Zee Burst」模型利用了來自大型中微子探測器的新數據,如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及其未來擴建項目。
  •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30多年前的預測得到驗證
    原標題:大型強子對撞機檢測到B介子衰變   科技日報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一篇粒子物理學報告稱,科學家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地下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中,檢測到了中性B介子粒子極為罕見的衰變。自從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預測到這種衰變,物理學家尋找該衰變過程的證據已經超過了30年。
  • 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會給標準物理模型帶來什麼影響
    而這些物質還可以再分,組成這些質子中子電子的粒子,則是標準模型裡12種基本粒子。而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科學成就,可以這麼說,這比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卡文迪許測出引力常量G的數值的作用還要大。有了這套理論,物理學家便可以用它們研究基本粒子。但是任何理論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無誤,標準模型理論也是如此。
  • 希格斯粒子與標準模型的最後疑問
    希格斯粒子假如被發現了,粒子的標準模型達到圓滿成功,那麼依然有更多的疑問:第一,發現希格斯粒子,只是穩固了既有理論體系的基礎,證明了標準模型理論的可靠性。可是粒子標準模型依然是不完整的,而在標準模型的基礎上,科學家尋求最終的大一統的物理理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簡單搞懂標準模型,希格斯粒子是怎樣被發現的?
    關於標準模型中的粒子,最多的問題就是有關希格斯玻色子的,而希格斯玻色子更是被稱為上帝粒子,因為在當時希格斯粒子被認為是標準模型中缺失的一塊,如果沒有找到整個標準模型將會崩塌。我們就借題主的問題回答以下幾個問題:標準模型中的粒子都有哪些?有什麼作用?希格斯粒子是怎樣被發現的?標準模型目前還存在什麼問題?
  • 輕子行為反常 或將顛覆標準模型
    原標題:輕子行為反常 或將顛覆標準模型  科技日報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劉霞)貌似金科玉律的標準模型似乎正經歷危機。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日報導,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提供的新證據表明,輕子的行為與科學家們預想的並不一樣。研究人員稱,如果有更多數據佐證這一行為,那麼,輕子將成為導致標準模型碎裂的第一道裂縫。
  •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一個追蹤「新物理」中微子的國際研究團隊,對照理論家提出的標準模型擴展研究了與中微子探測相關的所有相關實驗數據。最新分析是第一次有如此全面的報導,顯示了右手中微子探索者面臨的挑戰規模,但也帶來了希望的火花。在所有已觀測到涉及中微子的過程中,這些粒子都表現出一種被物理學家稱為左手性的特徵。右手中微子,這是標準模型最自然的延伸,無處可見。
  • 「幽靈粒子」中微子,是如何與原子核互動的?
    中微子,從宇宙起源時一直到今天都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粒子之一。科學家經常把這種由太陽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大量物質稱為「幽靈粒子」。每秒鐘就有數萬億的中微子傾瀉在地球上,悄無聲息穿過地球,仿佛它們並不存在。《物理評論X》當地時間9月28日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構建了精細模型以解開關於中微子的眾多謎團之一——它們如何與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