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物理學的成就與挫敗:30年裡幾無任何關於標準模型的突破

2020-11-23 騰訊網

超環面對撞機實驗/CERN

前 言

粒子物理學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一直蓬勃發展,但克莉絲汀·薩頓(Christine Sutton)指出,其中幾乎沒有任何關於標準模型的突破。

撰文 | Christine Sutton

翻譯 | 羅彬月 陳 虎

責編 | 蔣海宇

「標準模型又挺過了無人攻破的一年,」來自牛津大學的粒子物理科學家丹·帕金斯(Don Perkins)三十年前如此宣稱。

「但這對物理學來說,到底是個成就還是挫敗呢?」帕金斯的言論出現在CERN Courier雜誌1988年10月刊的一篇報導中。報導是關於幾個月前於慕尼黑召開的「第二十四屆國際高能物理大會(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Energy Physics, ICHEP)」。

《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雜誌沒有報導那次會議。Courier報導稱:「即使最細緻的審視也沒能撼動標準模型、沒有發現任何漏洞,反而是異常結果在逐步消失。」

回過頭去看這些話,我覺得用同樣的話描述標準模型的現狀也十分貼切,哪怕這之間的三十年中,粒子物理學領域有了如此多的進展。

缺失的片段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裡最關鍵的細節,也是帕金斯的評論針對的點,在三十年前就已被熟知(見下文方框)。但當時還有些人們沒有解決的片段,和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第六種夸克,即頂夸克,和第六種輕子,即tau中微子,都還沒被發現。或許更重要的是,人們就連希格斯(Higgs)玻色子也還沒找到。

「希格斯是這個模型裡最突發奇想的部分,」保羅·蘭蓋克(Paul Langacker)在1988年的國際高能物理大會上這麼說,那時他還在漢堡的DESY實驗室工作,「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希格斯粒子存在,那麼它的質量一定在0到正無窮之間!」

大會還強調了其他問題。比如說,B0介子在物質和反物質之間是否顯示出微妙的差別,即已經在較輕的K0介子中觀察到的電荷宇稱(Charge-Parity, CP)破壞?中微子是否具有質量,又能否在不同種類之間擺動?夸克能否自由地在夸克-膠子電漿這樣的極限溫度和密度中漫遊?以及,為什麼人們在地球上觀測到的太陽中微子遠遠低於預期?

這些問題中有些已有答案——這要歸功於新出現的、更為強大的粒子加速對撞機。這些對撞機在之後的幾十年裡,將標準模型的研究帶上了一個新的高度,無論是在探索的深度還是精確度上。

對這些發展來說,最關鍵的有美國的斯坦福線性加速器(SLAC)和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大型電子-正子對撞機(the Large 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 LEP)。正是從它們開始,粒子加速器才得以履行自己作為「Z工廠」的使命。也是因為它們,1989年終於第一次得出了關於玻色子「寬度」的研究成果。這次的測量證明:小質量的中微子只會有三種,因此,夸克和輕子家族中只會有三代。

順理成章地,1995年,美國的費米實驗室(Fermilab)在Tevatron質子-反質子加速器中發現了頂夸克。2000年,研究人員在實驗裡用Tevatron中的質子生成一束中微子時也終於找到了tau中微子。一年後,美國的BaBar實驗和日本的Belle實驗分別用小型高密度電子-正子對撞機產生大量B介子,並在這些B介子衰變的過程中發現了電荷宇稱破壞。

來源:費米實驗室

再後來,在2000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通過重離子對撞獲得了向夸克-膠子電漿的驚鴻一瞥後,美國也接著用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對這一新的物質形態有了更確切和驚人的發現。截至2005年,這些發現已經表明,這種電漿並不是人們預期的氣體,反而表現得無比接近液體。

當然還有些大型的富有想像力的實驗,人們希望從粒子中尋求新能源的嘗試也獲得了許多重要發現。1998年,日本的研究者用超級神岡探測器發現,當大氣層中產生的中微子穿過地球時,會從一種類型振蕩到另一種類型。這個現象的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些粒子有質量。這也是人們首次得到超出標準模型的物理學跡象。

而在半個世界之外的加拿大,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 SNO)的研究者在2002年之前就終於破解了太陽中微子總是渺無蹤跡的奧秘。他們在探測了各種各樣的中微子之後,發現之前的實驗只對電子中微子敏感,因此部分從太陽中心運動出來時改變了種類的中微子被漏掉了。

希格斯及其拓張

2008年十月是《物理世界》雜誌的20周年紀念,二十年來,許多創刊時的難題已被解決,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還沒有:希格斯玻色子到底在哪裡?

值得慶幸的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已經完成了一臺新的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the Large Hardon Collider, LHC)。大批科研人員圍著這臺突破性的機器,而在他們要攻克的難題清單中,尋找玻色子就是排名很靠前的一項。

2012年,人們花費的大量金錢和人力終於獲得了回報,長久以來尋找的玻色子終於第一露出了蹤跡。它的質量約為125MeV/c2,大概是質子的130倍。除此以外,自從2010年投入實驗,LHC已陸續將標準模型、B介子物理、和夸克-膠子電漿的研究帶往了更深入的層次。

其他領域裡激動人心的發現同樣打開了新的天地。2002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首次製造出了大量的「反氫」,由此激發了一系列反氫研究。2015年,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在實驗中歷史性地首次發現了引力波。而今年,位於南極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IceCube)首次發現了高能宇宙中微子的一個遙遠的來源。

後兩個發現尤其反映了粒子物理學、天文學和宇宙學之間緊密的聯繫,由此粒子物理學家們將自己的技能稍作修改就可以用來探測各種各樣來自宇宙的信使。一個新的學科——「天體粒子物理學」,就這麼誕生了。

未來的挑戰

從第二十四屆國際高能物理大會以來,三十年轉瞬即逝。大會裡的「購物清單」上的問題似乎已被一一勾掉,但是當時其他的問題還沒有被解決,而新的問題也不斷被加入人們的「購物清單」。

今年的第三十九屆國際高能物理大會在首爾舉行,仍然是蘭蓋克——卻已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職——又一次就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性發言。

一方面他強調了標準模型能很好地描述低至10-16 cm的微小物質,即使研究者持續不斷的在LHC等環境中進行試驗來證明並非如此;而另一方面,蘭蓋克也強調了現階段的一些新問題。

比如,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現在知道分別佔宇宙質量能量的26.8%和68.3%)的本質是什麼?物質粒子和造成交互的粒子間真的存在超對稱性嗎?物質粒子和介導其相互作用的粒子之間是否存在超對稱性?這種對稱性所要求的新粒子能幫助解釋暗物質嗎?造成物質宇宙存在的物質-反物質的不平衡的源頭又是什麼呢?量子引力理論最強大的競爭者——弦理論,是可以被驗證的嗎?

這些問題足夠粒子物理學家在之後的三十年裡不得空閒。要找出它們的答案,粒子物理學家得先設法增加設備的強度,比如預定於2025年啟動的高亮度LHC;還需要提高之後的線形或環形粒子加速器的能量。除此之外,中微子物理學領域中的研究者也在積極發展他們的粒子加速器和核反應器。

除了加速器,還有些新穎的實驗也在繼續進行,比如對構成暗物質的弱交互重粒子的搜索。同時,天體粒子物理學中的「多信使」研究,結合了宇宙射線、中微子、引力波等不同信號的測量,似乎必然會將宇宙的神秘面紗撕開更加激動人心的一角。

2018年蘭蓋克在國際高能物理大會上的發言,換句話說就是,所有這一切都將指向一個更好的標準模型,而隨著粒子物理學繼續探查最小的刻度和最高的能量,標準模型將更好地描述我們看到的宇宙。

或許在未來的三十年中,帕金斯的論斷將不再是事實,而在2048年的國際高能物理大會(如果這個大會能辦到那時候)上作總結髮言的人,將會談及一個嶄新的標準模型。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新的粒子加速器將為物理學取得突破
    原標題: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新的粒子加速器將為物理學取得突破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最大成就之一便是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上圖是希格斯場的想像圖。希格斯場充斥著宇宙,當基本粒子與其相互作用時,就被賦予了質量。 在運行的最初幾天裡,這臺儀器的巨大磁鐵發生了災難性的損壞;隨後,它從這場悲劇中鳳凰涅槃,獲得了一些激動人心且頗有說服力的發現,包括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和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因為這一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們在半個多世紀之前就預言了這種粒子的存在。
  • 《周易》隱藏了近代物理學的粒子標準模型?
    近代物理的標準模型是一套描述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理論。到現時為止,幾乎所有對以上三種力的實驗的結果都合乎這套理論的預測。它是目前權威界認可的最科學物理理論。一個是中國古代聖賢創立的「哲學體系」,一個是近代物理學家發現的「科學定律」。可是,兩者之間卻有千絲萬縷的共同點。
  • 科學網—「上帝粒子」與標準模型
    楊振寧創立了規範場理論,這個理論可以推導出所有的相互作用的方程,但楊振寧的理論裡物質粒子的質量只能是人為加上。 把楊振寧的理論與Higgs機制結合,就構成了前面提到的標準模型。所以,要科普「上帝粒子」,得先講楊振寧。 物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不同,是一門精確科學,很多理論結果能有實驗驗證到小數點後十幾位。
  •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30多年前的預測得到驗證
    原標題:大型強子對撞機檢測到B介子衰變   科技日報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一篇粒子物理學報告稱,科學家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地下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中,檢測到了中性B介子粒子極為罕見的衰變。自從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預測到這種衰變,物理學家尋找該衰變過程的證據已經超過了30年。
  • 尋找萬物的本源: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到底是幹嘛的?
    其實這在經典物理學是一個很終極的問題,最早給出關於「力」的定義的是牛頓。他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當中,做了大量的定義,第一個是定義了質量,而第二個定義的就是「力」。他認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 南極爆發的「幽靈粒子」可能會動搖標準物理學
    中微子是超輕量且無電荷的粒子,幾乎不會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由於這些特性,中微子可以穿越整個星球而不受任何幹擾,至少,這對於我們常討論的低能量中微子來說確實是這樣的,它的變體主要是來自太陽內部的原子衰變。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粒子譜至此已經討論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的所有粒子:包括組成物質的費米子、傳遞相互作用的玻色子以及希格斯粒子。(引力子現在還不能完全屬於標準模型。) 當然這有點像是在分類列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組成物質、傳播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由一個非常漂亮的理論框架來描述的,下面將詳細說明標準模型。
  • 簡單搞懂標準模型,希格斯粒子是怎樣被發現的?
    關於標準模型中的粒子,最多的問題就是有關希格斯玻色子的,而希格斯玻色子更是被稱為上帝粒子,因為在當時希格斯粒子被認為是標準模型中缺失的一塊,如果沒有找到整個標準模型將會崩塌。我們就借題主的問題回答以下幾個問題:標準模型中的粒子都有哪些?有什麼作用?希格斯粒子是怎樣被發現的?標準模型目前還存在什麼問題?
  • 為什麼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存在巨大缺陷?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作為現代物理學的最高成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當今世界各種粒子加速器中,粒子之間的碰撞行為都在標準模型的預測之中。粒子加速器越強大,實驗值和理論值越接近。那麼,什麼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套理論是如何創立的?它有多強大?在自然界中,無論力的作用是怎樣的,從根本上都可以歸咎為四種基本力:主宰天體的引力、主宰帶電粒子的電磁力、主宰原子核的強核力和弱核力。
  • 希格斯粒子與標準模型的最後疑問
    希格斯粒子假如被發現了,粒子的標準模型達到圓滿成功,那麼依然有更多的疑問:第一,發現希格斯粒子,只是穩固了既有理論體系的基礎,證明了標準模型理論的可靠性。可是粒子標準模型依然是不完整的,而在標準模型的基礎上,科學家尋求最終的大一統的物理理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會給標準物理模型帶來什麼影響
    而這些物質還可以再分,組成這些質子中子電子的粒子,則是標準模型裡12種基本粒子。而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科學成就,可以這麼說,這比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卡文迪許測出引力常量G的數值的作用還要大。有了這套理論,物理學家便可以用它們研究基本粒子。但是任何理論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無誤,標準模型理論也是如此。
  • 如果存在鬼魂,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必將擴展
    如果人在死後真的會留下靈魂或鬼魂,那麼它必然會攜帶有關於這個死去的人的一部分信息。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這樣認為:在一個人活著的時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靈魂就是他本人,如果將肉身看作是「機器」,那麼靈魂就是「操作員」——負責操作那個有無數基本粒子所組成的身體。人死後,靈魂就變成鬼魂。
  • 楊振寧為理論物理學做出了哪些成就?
    關於楊振寧的科學成就以及他所做出的貢獻,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是不了解。這主要是因為楊振寧的主要貢獻都在理論物理學領域,而且很多人接觸到的物理學都是牛頓理論,對他們來說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也僅僅是一個名詞,你要問具體都說了啥,其實絕大多數人是回答不上來的。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簡介
    這樣的勢使得粒子場值等於零(中心點)處不穩定,而真空會跑到邊上勢值最低點位置。這樣真空對稱性就自發破缺了,規範粒子吃掉歌德斯通粒子[20](無質量的玻色子)獲得了質量。費米子也可以由其與標量粒子的耦合產生了質量。該標量場在真空點處激發會產生一個自旋為零的粒子,就是所謂的希格斯粒子。這是標準模型理論重要的理論基礎。這種獲得質量的方式有時也被稱為真空凝聚。
  • 法媒:科學家終於看見「上帝粒子」衰變
    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早期。根據這一理論,夸克和輕粒子是物質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夸克共有6種類型,底夸克(也被稱為美夸克)是其中質量最大的粒子之一。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測,在大約60%的時間裡希格斯玻色子會衰變為成對的底夸克。
  • 超越物理學標準模型,發現超高能事件,是研究中微子的關鍵!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方法:可以利用超高能中微子來研究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相互作用。「Zee Burst」模型利用了來自大型中微子探測器的新數據,如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及其未來擴建項目。
  • 解讀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何為希格斯粒子
    哥斯達是去年歐洲核子中心宣布疑似希格斯粒子發現時,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所屬ATLAS探測器設備的標準模型召集人。他說:「如果沒有這種機制,那 麼所有的一切物體都將失去質量。」確認此次發現的粒子確實是希格斯粒子將證明我們設想的粒子獲得質量屬性的方式是正確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瑪利亞?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這種超新星產生的熱中子星,是中微子的重要來源,因此可能成為粒子物理學研究的理想模型。自從1987年首次引入以來,這一參考點被稱為「超新星冷卻界限」,已廣泛用於研究標準模型的擴展,標準模型是描述宇宙基本力的粒子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超新星作為平臺揭示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物理的潛力。
  • 「標準模型」與「希格斯粒子」:從空中樓閣到微觀世界的理論基石
    因為,在物理學最頂端的分支——粒子物理學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立了一整套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而這個框架下最底層的粒子幾乎都被發現了,希格斯粒子被認為是最後一個最底層的粒子,所以也被人稱作是「標準模型的最後一塊拼圖」。
  • 粒子物理學大突破,LHC發現第三種「五夸克粒子」
    繼2015 年科學家宣布發現了理論中的「五夸克粒子」後,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實驗現在再度發現全新的五夸克粒子!隨著我們發現越多新粒子,將越能揭開宇宙物質基本結構的奧秘。基礎物理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質都由原子構成,過去科學家將原子當作宇宙中最小的基本粒子,然而隨著物理學不斷發展,我們知道原子並非不可分割,而是由更小的次原子粒子:質子、中子、電子構成;你以為到這裡就是極限了嗎?不,繼續看下去,質子、中子、電子內部還由更微小的次原子粒子夸克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