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萬物的本源: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到底是幹嘛的?

2020-12-03 鍾銘聊科學

如果你要問物理學是做什麼的?可能有人會這麼回答你,

物理學是一門研究物質和作用於物質之間的力,以此來理解自然現象的學科。

如果你是個喜歡問「為什麼」的人,那很有可能接下來就會問「力是什麼?」

其實這在經典物理學是一個很終極的問題,最早給出關於「力」的定義的是牛頓。

他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當中,做了大量的定義,第一個是定義了質量,而第二個定義的就是「力」。他認為: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如果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原來啥樣,之後還啥樣。如果有力的作用,物體的運動狀態就有可能會發生改變。

這其實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問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戰,科學的進步。科學家逐漸發現,這樣的定義並不完整。我們來舉個例子,比如:銫-137在弱力的作用下,發生衰變,原子核內一個中子轉變為一個質子,並且釋放出β射線。

在這個過程中,力哪只是改變了粒子的運動狀態,直接把粒子的種類都給改了。也就是說,科學家發現了之前關於「力」是有局限性,尤其用在微觀世界當中。

所以,科學家就在思考,

力到底是如何在物質之間發揮作用的呢?

其實,他們當時就有了一個很好的備選答案:場。

我們也領教過這個東西,如果我們拿一些鐵屑撒在磁鐵附近,然後就會出現下面這樣的場景:

這種現象你一定很熟悉,我們親切地叫它:磁場。它不見,也摸不著,但我們能確認它是存在的。磁鐵說白了就是通過磁場來傳遞磁力。其實,電學也是這樣的,電學中的那些現象說白了都是通過電場來實現的。

麥克斯韋還提出過麥克斯韋方程,統一了「電」和「磁」,他發現這兩樣東西其實是一回事,並預言了電磁波。

而在電磁學中就和牛頓的理論有很大的不同,在套理論,「力」和「場」是有關係的,說白了就是電磁場在傳播電磁力。

那到底是什麼是「場」呢?其實,我們也很難說得清楚,但我們知道一點,那就是電磁場的等勢面很像地理裡的等高線,在不同的等勢面上,作用的效果是不同的。

所以,「場」被定義為:

特殊數值的各處的集合。

這裡的特殊數值的各處其實就是一層層的等勢面,也就是說「場」的定義就是等勢面的集合。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

對於現代物理而言,「場」這個概念實用性更廣,更能解釋各種物理現象。在上個世紀,科學家通過轟擊微觀粒子的方法,找到了100多種粒子。

當時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四大作用,也就是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那它們和粒子有什麼關係呢?是不是跟「場」也存在什麼關係呢?

這要從「光的波粒二象性」說起,在上個世紀初,科學家發現光子具有波的特點,也具有粒子的特點。這兩個特質本來是相互矛盾的,結果沒想到在同一個東西上體現了出來。而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大戰,其實從牛頓時期就開打了,到了二十世紀初已經是第三場巔峰對決了。

在這第三場巔峰對決中,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的概念。他假設了光的能量中存在最小的單位(量子),也就是說能量不是連續的,能量的變化是離散的,這也就體現出了光具有粒子性的特點。

後來,愛因斯坦就是利用普朗克的理論解決了光電效應。但我們也知道,作為波,光是具備有波長的,每粒光子的能量完全取決於光的波長,波長越長,光子的能量也就越小。進一步,我們可以推出,光子數量特別多的時候,光是可以表現出具有連續性的波的特點,反之,光子的數量很少時,則表現出離散的粒子的特性。

我們也知道光其實是一種電磁波。於是,科學家就提出,

電磁場發生變化時產生的電磁波,說白了就是光子在傳播。

也就是說,傳遞電磁作用(力)的其實是光子的往來運動。

所以,電磁場的變化說白了就是大量光子聚集在一起引發的現象。從這個思路出發,科學家結合了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提出了量子場論,並構建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

在這套理論中,他們粒子分為了兩種,一種叫做費米子,比如:夸克,電子。還有一種叫做玻色子,比如:光子,膠子。那它們的區別是什麼呢?

費米子,我們可以理解成構成物質的粒子。

玻色子,我們可以理解成影響場變化的粒子。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有一把神砍刀,然後把一樣東西無限砍下去,最後得到的其實是一坨費米子。然後這個時候你想把它們再粘起來,那你就要用玻色子來幫忙了。

因此,其實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傳遞也是依靠玻色子。

強相互作用是用來把夸克束縛在一起的作用,傳遞強相互作用的是膠子。但其實存在一種介子,它們是用來把質子和中子束縛在原子核內的,這種力也叫做核力,也是強力的一種。所以,我們也可以認為強相互作用保證了能夠構成原子核。

弱相互作用和衰變有關,也就是原子核內的粒子的變化。由於它的存在,才使得電子和質子不會發生反應變成中子。

而中子變成質子和電子需要弱相互作用的。傳遞弱力的是W玻色子和Z玻色子。我們可以認為,弱相互作用是保證了電子不會進入到原子核的原因。

至於電磁力,傳播電磁力就是光子,它也是一種玻色子。由於電磁力的存在,使得原子得以保全,這是因為原子核和電子就是依靠電磁力來維持的,而兩個原子不會合併到一起,其實也是依靠電磁力來實現的。所以,我們也可以認為,電磁力保證了原子的存在。

所以,實際上傳播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就像粘合劑一樣,構造出了整個微觀世界。

至於引力,很遺憾,科學家現在還沒有辦法把引力納入到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體系中。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廣義相對論對於引力的解釋力實在太強,太精準了。第二,科學家並沒有找到傳遞引力的「引力子」。

也就是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實際上是統一了四大作用中的三個作用,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而利用的就是「場」和「粒子」來實現的。

那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具體是如何通過玻色子來實現傳遞呢?

我們之後再詳細介紹。

相關焦點

  • 尋找萬物的本源:質量從何而來?
    而後來的科學家更狠,直接用上了高能粒子加速器,用「野蠻衝撞」的形式去想要撞開質子。在一次次碰撞當中,他們硬是撞出了一個「粒子動物園」,前前後後發現了上百種粒子,最後構建起了一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基本粒子和質量只是越撞,物理學家越迷糊。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按照「原子論」的說法,也就是物質都是原子構成的。
  • 《周易》隱藏了近代物理學的粒子標準模型?
    近代物理的標準模型是一套描述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理論。到現時為止,幾乎所有對以上三種力的實驗的結果都合乎這套理論的預測。它是目前權威界認可的最科學物理理論。一個是中國古代聖賢創立的「哲學體系」,一個是近代物理學家發現的「科學定律」。可是,兩者之間卻有千絲萬縷的共同點。
  • 萬物的本源到底是什麼?
    實際上,這句話開啟了人類對於「萬物的本源」思考。而且自從泰勒斯起了個頭,就一發不可收拾。在他之後,有人提出:萬物的本源是火。也有人認為是萬物的本源是「邏克斯」,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則認為: 萬物的本源是數。
  • 粒子物理學的成就與挫敗:30年裡幾無任何關於標準模型的突破
    Courier報導稱:「即使最細緻的審視也沒能撼動標準模型、沒有發現任何漏洞,反而是異常結果在逐步消失。」 回過頭去看這些話,我覺得用同樣的話描述標準模型的現狀也十分貼切,哪怕這之間的三十年中,粒子物理學領域有了如此多的進展。
  • 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會給標準物理模型帶來什麼影響
    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發展已經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可以說是從量子力學到粒子物理學、再到對玻色——愛因斯坦濃縮物的研究。物理學的進步之處也在逐漸顯現出來,而我們所在的世界,小到一花一草一木,大到宇宙星河,我們都可以得知一個幾乎不可搖動而直觀的結論——世界級一切萬物皆由物質構成的。
  • 希格斯粒子與標準模型的最後疑問
    希格斯粒子假如被發現了,粒子的標準模型達到圓滿成功,那麼依然有更多的疑問:第一,發現希格斯粒子,只是穩固了既有理論體系的基礎,證明了標準模型理論的可靠性。可是粒子標準模型依然是不完整的,而在標準模型的基礎上,科學家尋求最終的大一統的物理理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基本粒子中,為什麼只有光子能達到光速?而其他粒子無法達到光速?
    它的動力之源到底是什麼?標準模型關於這個問題,與愛因斯坦同一時代的物理學家就在研究,前前後後上百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先是創立了量子力學,緊接著結合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推導出了量子場論,進而得到到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
  • 基本粒子中,為何只有光子能達到光速?而其他粒子無法達到光速?
    它的動力之源到底是什麼?    標準模型  關於這個問題,與愛因斯坦同一時代的物理學家就在研究,前前後後上百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先是創立了量子力學,緊接著結合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推導出了量子場論,進而得到到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
  • 其他粒子為什麼無法達到光速?
    它的動力之源到底是什麼?標準模型關於這個問題,與愛因斯坦同一時代的物理學家就在研究,前前後後上百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先是創立了量子力學,緊接著結合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推導出了量子場論,進而得到到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之所以需要這樣一個理論,很大原因是實驗惹的禍。
  • 科學網—「上帝粒子」與標準模型
    牛頓之後的物理學家很少有人這麼自我定位,但是物理學在楊振寧之後的迅猛發展真正使人類走出了蒙昧,在一套基本理論基礎上,定量地理解了宇宙起源之後的幾乎一切。 這個屢試不爽的基本物理理論有一個很普通的名字:「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這個「標準模型」是基於楊振寧發現的規範場理論,加上所謂對稱自發破缺的Higgs(希格斯)機制。
  • 尋找萬物的本源:進入原子核
    之前我們聊完了歷經四代物理學家,終於搞清楚了原子模型。但這在研究過程中,電子和原子核的發現也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認識。於是,科學家就開始思考,電子和原子核是不是可以再分?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電子是基本粒子,是沒辦法繼續往下分的。而原子核實際上是可再分的,那科學家又是如何研究這個問題的呢?
  • 如果存在鬼魂,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必將擴展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這樣認為:在一個人活著的時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靈魂就是他本人,如果將肉身看作是「機器」,那麼靈魂就是「操作員」——負責操作那個有無數基本粒子所組成的身體。人死後,靈魂就變成鬼魂。那麼,既然靈魂或鬼魂能夠攜帶信息,那它就必須是由什麼「東西」組成的,我們姑且只能大膽假設它是由某種目前為止科學界尚未了解的未知物質粒子組成的。
  • 物理學關於世界本源的思索已迫在眉睫
    並且,在量子通信研究為代表量子糾纏應用如火如荼發展的今天,請希望看到物理學終極突破的人們不要再沉迷於固有理論不能自拔。在明知其存在問題時仍不敢或不願正視其存在的問題。從眼見為實角度出發,數百年來人們奉實驗發現為科學研究和理論發現的主要依規。實驗研究也的確剝除了世界層層偽裝,使人們愈發接近世界的真面目。然而在大型量子對撞機幫助下,應該說當前人們已經窮盡到實驗物理學的極致。
  • 超越物理學標準模型,發現超高能事件,是研究中微子的關鍵!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方法:可以利用超高能中微子來研究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相互作用。「Zee Burst」模型利用了來自大型中微子探測器的新數據,如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及其未來擴建項目。
  •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30多年前的預測得到驗證
    原標題:大型強子對撞機檢測到B介子衰變   科技日報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一篇粒子物理學報告稱,科學家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地下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中,檢測到了中性B介子粒子極為罕見的衰變。自從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預測到這種衰變,物理學家尋找該衰變過程的證據已經超過了30年。
  • 南極爆發的「幽靈粒子」可能會動搖標準物理學
    你可能認為駐紮在南極洲的科學家工作只不過是戲耍企鵝或是研究海豹,其中有些科學家在那裡發射氣球或是觀察冰立方,特製的氣球和特殊的冰塊,就像安尼塔球載型實驗,看到了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並且告知我們目前人對粒子物理學的了解僅僅是冰山一角。
  • 「標準模型」與「希格斯粒子」:從空中樓閣到微觀世界的理論基石
    因為,在物理學最頂端的分支——粒子物理學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立了一整套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而這個框架下最底層的粒子幾乎都被發現了,希格斯粒子被認為是最後一個最底層的粒子,所以也被人稱作是「標準模型的最後一塊拼圖」。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為此,本文試圖對粒子物理理論做一個較為全面的簡介。論文中儘可能地不用物理公式來說明物理規律和思想。對粒子物理理論的理解其實要牽涉到整個量子力學的解釋問題。本文作者也儘可能地把量子力學的解釋、物理學對組成物質基元的理解,以通俗的方式進行描述。需要說明的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是物理學家經過了長期的探索才得到的。其中既有奇妙的物理思想,又有大量的實驗探測。
  • 為什麼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存在巨大缺陷?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作為現代物理學的最高成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當今世界各種粒子加速器中,粒子之間的碰撞行為都在標準模型的預測之中。粒子加速器越強大,實驗值和理論值越接近。那麼,什麼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套理論是如何創立的?它有多強大?在自然界中,無論力的作用是怎樣的,從根本上都可以歸咎為四種基本力:主宰天體的引力、主宰帶電粒子的電磁力、主宰原子核的強核力和弱核力。
  • 萬物之初的樣子——基本粒子模型
    並非世界上的一切都源自於荷電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量子電動力學沒有對「強核」過程給出解釋,正是這個過程將質子和中子內部的夸克結合在一起;它也沒有對「弱核」過程作出解釋,正是後者使得我們的太陽不斷燃燒著。如果想探索空間,就一定要將這些基本的作用力包括在內。我們會發現,真空是一個有趣的地方,粒子既有可能在其中四處遊移,又無時不刻地遇到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