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萬物的本源:質量從何而來?

2021-01-07 鍾銘聊科學

質量是物理學的起點

關於「質量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自從現代科學發展起來,就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最早給「質量」下定義的是牛頓,他在自己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開篇就給質量下了定義:

物質的量是起源於同一物質的密度和大小聯合起來的一種度量。

我們要知道的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被認為是物理學的起點,而「質量」又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起點,因此,即使說「質量」是物理學的起點都一點不過分。

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牛頓就提到了「極精確的擺的實驗」,這個實驗表明了:

質量和重量成正比。

質量催生了化學

到了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發現:

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不變。

也就是說,無論參與反應的物質如何變化,它們總體的質量是不變的。這也被稱為:質量守恆定律。

自從「質量守恆定律」被提出來,結合著道爾頓的「原子論」,化學開始成為一門可以定量分析的學科,正式成為了一門科學理論。所以,即使說「質量」是化學的起點,同樣也不過分。

也從這個時期開始,「原子論」讓科學家相信,

物質是可以分解的,並且最終可以得到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不過,那個時代的科學家認為,這個「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就是原子。

粒子物理學的發展

為了證明「原子論」,科學家用實驗要求證。只是萬萬沒想到,原子並非是不可再分的。先是盧瑟福引領了一波「轟擊」潮流,他本人轟擊過原子,原子核。

而後來的科學家更狠,直接用上了高能粒子加速器,用「野蠻衝撞」的形式去想要撞開質子。

在一次次碰撞當中,他們硬是撞出了一個「粒子動物園」,前前後後發現了上百種粒子,最後構建起了一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

基本粒子和質量

只是越撞,物理學家越迷糊。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按照「原子論」的說法,也就是物質都是原子構成的。那麼,

物質的質量=原子的質量*原子的數量

但由於,一般物質是有多種原子構成的,所以,其實是各種元素的「原子的質量*原子的數量」加起來,就是物質的質量。

我們可以把物質進行簡化,假設就是研究「氫氣」的質量,其實就是:

氫氣的質量=氫原子的質量*氫原子的數量

可是隨著粒子物理的發展,我們發現,原子還可以再分成電子和原子核。如果還是研究氫氣的質量,那就變成了:

氫氣的質量=電子的質量*電子的數量+原子核的質量*原子核的數量

而原子核還能繼續分成質子和中子。所以氫氣的質量又變成了:

氫氣的質量=電子的質量*電子的數量+質子的質量*質子的數量+中子的質量*中子的數量

接著呢?科學家又發現,質子和中子還可以再分成夸克。所以氫氣的質量又變成了:

氫氣的質量=電子的質量*電子的數量+夸克的質量*夸克的數量

好在有「夸克禁閉」,科學家沒辦法進行把夸克再分下去,否則真的是沒完沒了了。

一位攪局的人

但是,有個大神跑來攪局,這位大神就是愛因斯坦,他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

在愛因斯坦發現,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質量和能量並不是獨立存在的物理量。

因此,物質的質量並不是簡單的基本粒子的質量加和,還要考慮到把基本粒子結合到一起的能量。

意外的結果

他這一鬧,其實反倒促進了人類對於質量的理解。於是,科學家開始研究各種結合能。

原子核和電子結合在一起的電磁能量只佔原子質量的一億分之一;把質子和中子束縛在原子核內的核力的能量只佔原子質量的1%;質子和中子中的夸克也只原子質量的1%這時,科學家就納悶了,質子和中子剩餘的99%的質量到底去哪裡?按照愛因斯坦的理論來看,這個質量只能是作用於夸克的力產生的能量。也就是「強力」產生的能量。

也就是說,電子和夸克的質量只佔總體質量極其小的比例(1%),剩下的都是強力產生的能量。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原來,萬物的質量基本(99%)都是來自於束縛夸克的能量。我們只要通過E=MC^2,就可以換算出的質量。

基本粒子的質量

雖然,我們已經知道了大部分的質量來源,但還有個問題,那就是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到底是咋來的?

實際上,這個問題同樣可以追問「電子的質量從哪來的?」,質子和中子是由夸克構成的,所以,我們可以合併成一個問題,「電子和夸克的質量是從哪來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彼得希格斯等人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論。

在這套理論中,科學家指出,

粒子可以通過與希格斯場之間相互作用獲得質量;希格斯場存在於整個宇宙中;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場的振動。

因此,最後的結果聚焦到了希格斯玻色子上,如果我們能夠在粒子加速器中找到希格斯玻色子,那就說明,我們知道了基本粒子的質量來源。

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就一直在尋找希格斯玻色子。

2013年3月14號,他們正式對外宣布探測到了新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頒給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論的希格斯與弗朗索瓦·恩格勒。

希格斯玻色子一直以來都被稱為「上帝粒子」,很多人都知道它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最後一塊拼圖,從諾貝爾獎的頒獎速度就可以見其重要性。

可是,很多人對希格斯玻色子都有誤會,很多人都認為物質的質量就是來自於希格斯玻色子,把它稱為「萬物的質量之源」。但這是不對的。

但實際上,希格斯玻色子只和物質質量的1%有關,而99%的物質質量來源於強相互作用。

以上就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對於「物質的質量」的看法,也是目前主流的科學理論。

不過,前面我們也說到了質能方程E=MC^2,這個公式可以說是最常見的物理學公式了。在很多場合,比如:核聚變和核裂變中,很多人常常這麼描述:

核聚變/核裂變反應前後損失的一部分質量,根據質能方程,這部分質量轉化成能量。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呢?還是錯誤的呢?我們下期再詳細說。

相關焦點

  • 萬物的本源到底是什麼?
    實際上,這句話開啟了人類對於「萬物的本源」思考。而且自從泰勒斯起了個頭,就一發不可收拾。在他之後,有人提出:萬物的本源是火。也有人認為是萬物的本源是「邏克斯」,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則認為: 萬物的本源是數。
  • 如果宇宙萬物都有引力,那麼和引力有關的質量從何而來?
    因為根據物理學家牛頓的說法,萬物皆有引力。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前都會存在這個力,而且物體的質量越大,這個力就會越大。但是根據近代物理的中,引力和我們平常生活中力不一樣了。但是任然和質量有關,因為質量會使時空結構發生彎曲。當空間被扭曲以後,就是引力的表現了。就拿太陽系來說,太陽的質量是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以上。所以當太陽的質量壓在空間上的時候,就會將空間壓成一個凹陷。
  • 一個至今無解的謎:構成萬物的質子和中子,質量從何而來?
    (攝影:Floto + Warner)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和自旋從何而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並不知道答案。質子和中子具有內部結構——夸克,但夸克是如何組成質子的?根據量子力學,質子不是由三個夸克簡單組合在一起,而是一鍋「粒子湯」。現在,科學家需要用電子去撞擊質子,從而窺探這鍋湯裡面到底是什麼。
  • 超大質量黑洞從何而來?天文學界還存在分歧和爭論
    但是一個長期困擾天文學家的問題是:這些所謂的超大質量黑洞(通常質量在數百萬至數十億個太陽之間)從何而來?兩項使用X射線觀察的研究給出了兩個不同的答案。過去,現在當宇宙還不到十億年時,星系已經存在著超大質量的黑洞,這些黑洞可以被每年以數十個太陽的速度吞噬的發光氣體所看到。
  • 生命的氣息從何而來,我們該從何而找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的季節到來了。我們總感嘆道,生命何物,從何尋找。人類生命開始是從一顆受精卵開始的,生命的意義從這一刻開始,走向了前進的道路。生命的氣息萬物的生長尋找到的氣息,是那麼的美妙,那麼的美好,那麼的神奇。
  •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雖然牛頓對質量進行了定義,但這個定義一直以來並沒有讓所有的科學家都滿意。甚至質量一直以來都困擾著科學家,他們一直在思考:質量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所以,這四種相互作用就好像是萬物的粘合劑,都是不可或缺。正是它們的存在,萬物才不會像一盤散沙。對於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打開了了解「質量」的大門。
  • 宇宙從何而來?人類又從何而來?佛教的看法大不同
    宇宙從何而來?我們人類又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至今尚無絕對的定論。不同的人與團體,從不同的出發點,各自有自己的論述。佛教對此也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佛教徒都是無神論者,所以佛教不相信有創世神,也不相信我們的世界與人類,我們的宇宙是由神創造的,而宇宙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確定無疑,不可否認的。佛教認為,空性才是眾生永恆不變的真理。
  • 尋找萬物的本源:進入原子核
    從盧瑟福得出的結論來看,其他原子的質量就應該是質子數的整數倍。那這個結論到底對不對,這還是需要拉出來溜溜才知道。於是,盧瑟福開始研究這個理論適不適用於氦原子核,結果呢?他發現,氦原子核的質量接近於質子的四倍,如果按照盧瑟福的理論,那氦原子核就應該帶有4個單位正電荷,可問題是,氦原子核外只有2個電子,那豈不是氦原子要帶有2個單位正電荷了麼?可事實上,氦原子是電中性的,這就相互矛盾了。經過這一番推演,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盧瑟福預言:原子核內應該還存在一種基本成分,它是電中性的。
  • 我們從何而來?神創論?進化論?從石頭裡蹦出來?
    我們從何而來,這似乎是人類一直在探討的問題。世界上各地的神話、宗教,都盛傳著人是由神創造的傳說。直到1838年查爾斯.達爾文提出了自然選擇理論,進化論才慢慢進入人類的視野。之後孟德爾通過豌豆雜交實驗,提出了基因的概念,更為進化論增加了說服性。
  •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物體的質量從何而來?
    雖然牛頓對質量進行了定義,但這個定義一直以來並沒有讓所有的科學家都滿意。甚至質量一直以來都困擾著科學家,他們一直在思考:質量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四種基本作用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200多年,直到上個世紀才逐漸揭曉謎底。
  • 生命萬物究竟是怎樣開始的?
    似乎有誰早已將這顆尋找生命本源的意識放進了每一個人的思想裡。只是有太多太多的人,因為尋不到一確切的答案,就對生命根源的探索止步了,停留在對物質財富、名利地位、理想喜好的追求裡了。屈原曾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即,在追尋真理方面,前面的道路啊又遠又長,我將不遺餘力地上上下下追求探索。到達目的地之路雖然模糊不清,但我要不失時機探索而行。
  • 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137億年來世界發生什麼了?
    「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兒童時代的我們總會想到這個問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人在之後的時光可能都會將這個兒時的問題拋之腦後了。他們用自己的想像力將地上的萬物的命運和天上的星星聯繫在一起,為了更好地觀察這些星星的運轉,人們發明了星盤。最早的星盤來自於公元前200年的古希臘,不僅僅是天文學家會使用它噢,航海家們也會用它來判斷自己的大海上的位置,佔星師則用它來預測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可見仰望星空並不屬於某個領域人士的專屬。
  • 宇宙由奇點爆炸而來,那奇點又從何而來?我們又從何而來?
    那麼奇點究竟是從何而來?就成為了二十一世紀科學家一個全新的話題。無數的科學家試圖解開物質起源之謎。部分人認為,起點來源於上一個宇宙坍塌,當一個宇宙的膨脹速度減緩,直至停止,這時候的宇宙將會開始坍塌,所有遠離的星系開始重新聚攏,直到所有的物質距離變成零,重新匯聚成一個點。而這個點到達一個臨界值,將會發生大爆炸。一個新的宇宙開始了。
  • 有意識的生命從何而來?
    宇宙時空,虛空與萬物,以及有意識的生命從何而來?從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E=mc^2中可以解讀出,能量E就等於攜帶每秒900萬km幽靈速度(c*c=c^2)運動的m質量體。愛因斯坦認為:一個物體要是以光速運動,相對於他來說,其他的事物就會出現時間靜止,如果這個物體超過光速運動,這會使時光倒流,這個就是將來出現時光機的原理。當今科學證知無限遙遠的兩個或多個量子間的互動感應是同時幽靈速度糾纏的。愛因斯坦又說:」時間、空間,物質都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 ——這才是宇宙的本源!
    但做為「都卜勒效應」的光線「紅移」與「籃移」(小編註:「紅移」表示光線離觀察者而去;「籃移」表示光線與觀察者相向而來),絕不可能在「所有行星都在彼此相互遠離」的「宇宙膨脹」過程中同時出現。因此光線的「都卜勒效應」證明「宇宙是運動的」這樣一個事實,其它實在什麼也證明不了。
  • 關於本源能量到底存不存在?
    今天談一個問題:本源能量到底存不存在?那麼,什麼才算本源能量?是那種萬物之源,永恆不變、顛撲不破的真理?《周易》說:易,有變易、不易;那種不變之變才是源頭,才是真理,於是,去尋找各種變化的規律,希望找到事物發生發展的源頭;再於是,便有了這世間五法八門……常言道:一言不合毀三觀;就人的社會群體性來說,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的是探索得到的認知,有的是約定俗成,所謂公知良俗,都是隨時勢而異,所以,常常不斷的刷新三觀;而如果把人放到這廣袤的宇宙來看,又有了新的三觀:宇宙觀、生命觀、
  • 宇宙萬物不是自然演化而來,諸多疑點,讓人細思極恐
    自人類建立文明以來,就從未放棄過對自身起源的尋找和思考。在神學思想大行其道的封建社會,人們普遍認為是「神」創造了人。然而,隨著文明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連同人類眼界和探索範圍一同拓寬的,還有對本源問題的更深層次思考,例如宇宙究竟如何起源的。
  • 何為宇宙萬物?道教中的宇宙分為哪些層次?帶你走進道教
    那麼,道教中的宇宙萬物從何而來呢?它們又分為哪些層次呢?自古以來,人們對人體的研究不曾間斷,總是想弄清楚自己從哪來,進而想知道自己生活的空間、宇宙從何而來,無論是現在的科學還是玄學,都樂此不疲,各抒己見。
  • 物理學關於世界本源的思索已迫在眉睫
    達爾文從人類不應受上帝偏愛超脫萬物之上角度出發,發現了人類同樣源於低等動物的生物進化理論。愛因斯坦根據靜止參照系不應具有特殊性角度出發提出,任何參照系下物理理論形式均應具有不變性,建立了相對時空變換的狹義相對論,從引力質量應與慣性質量等效統一角度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
  • 宇宙中的物質從何而來?為何大爆炸之後,宇宙中會形成各類元素?
    那麼,最初的奇點又從何而來呢?有科學家認為,奇點或許是黑洞的最終演化形態,我們都知道黑洞吞噬一切,引力很大、質量很大、密度很大,黑洞的前身是大質量的恆星,很多人都認為黑洞是恆星演化的最終階段,不過卻忽略了萬物都有生死的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