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2020-08-06 薛丁格的科學

世紀難題:質量

話說300多年前,牛頓發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部名垂千史的著作正式開啟了現代科學的序幕。在這部書的第一部分當中,牛頓對各種各樣的物理量進行了定義,其中開頭第一個就是關於「質量」的定義。他寫道,物質的量是起源於物質的密度和大小聯合起來的一種度量。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雖然牛頓對質量進行了定義,但這個定義一直以來並沒有讓所有的科學家都滿意。甚至質量一直以來都困擾著科學家,他們一直在思考:質量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四種基本作用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200多年,直到上個世紀才逐漸揭曉謎底。科學家發現,我們這個世界其實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之間會發生各種相互作用。最早,牛頓把這個作用叫做:。在上個世紀之前,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存在著兩種基本力,分別是萬有引力和電磁力,比如:地球繞著太陽轉就是因為萬有引力,而磁鐵的「異性相吸同性相斥」就是電磁力。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可是到了個世紀,科學家發現,「力」的概念並不夠用了,用「相互作用」取而代之,並且他們發現宇宙其實還存在著另外兩種相互作用加上前兩者,就一共有4種,分別是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可能很多人無法理解強相互作用到底是什麼?

不知道你想過沒有,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內主要是質子和中子,質子帶整點,而中子不帶電,根據同種電荷相排斥的原理,質子之間其實存在著靜電斥力(電磁力),理論上這麼多的質子不太可能能夠聚集在一起,這說明有一種比電磁力更強的力把質子束縛在了一起,它其實就是強相互作用。至於弱相互作用,它真的很弱,和衰變有關,太陽內核的核聚變反應就是由弱相互作用參與的。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所以,這四種相互作用就好像是萬物的粘合劑,都是不可或缺。正是它們的存在,萬物才不會像一盤散沙。對於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打開了了解「質量」的大門

科學家發現物質的質量基本上都集中在原子的原子核當中,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也就是說,質子和中子集中物質絕大部分的質量。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後來,科學家又發現,質子和中子還能夠繼續再分下成三個夸克,如果計算一下就會發現,夸克佔據的質量也僅僅是質子和中子總質量的1%,那剩餘的99%哪兒去了?

剩餘的99%來自於強互相作用,根據質能方程E=mc^2,這裡的E代表能量,m代表質量,c代表光速。這個公式告訴我們,能量和質量是相互等價的。強相互作用是以非常大的能量把3個夸克束縛在一起,這個能量等價於一定的質量,佔據了質子和中子99%的質量。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搞清楚了99%的質量問題,剩餘的1%才是最讓科學家頭疼,這是因為按照理論來看,基本粒子質量應該都是0,比如:夸克和電子其實都屬於基本粒子。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呢?

規範場&希格斯機制

要了解科學家如何解決剩餘1%的質量,我們就得先了解另外一個概念:。場聽起來很陌生,實際上,我們初高中在學物理學時也接觸過,比如:引力是通過引力場來實現相互作用的,電磁力是通過電磁場來實現相互作用的。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科學家就在思考,是不是可以利用「場」來把各種相互作用統一起來,就好比一套通用的規則,然後設計不同的初始闡述,就可以解釋不同的相互作用,這套通用的規則被稱為規範場。德國的數學家外爾最早提出這個觀念,並且用此來解釋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到了1954年,楊振寧和他的學生米爾斯又在外爾的基礎上做出了另外一個巨大的貢獻,他們發現,如果把規範場的初始設定稍微改一改,就可以用規範場來描述弱相互作用,這個貢獻後來也被稱為楊米爾斯理論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後來,蓋爾曼又在楊米爾斯理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拓展,這使得規範場理論還可以用來描述強相互作用。也就是說,科學家用了一套理論就描述了3種相互作用。

雖然規範場看起來很不錯,也被很多科學家所接受,可是在規範場無法解釋為什麼基本粒子會有「質量」?

具體來說就是在規範的理論框架當中,我們可以把這種相互作用看成是把某種粒子來回扔的結果:

  • 強相互作用就是把「膠子」來回扔;
  • 弱相互作用就是把「W玻色子」和「Z玻色子」來回扔;
  • 電磁力就是把「光子」。

可是雖然都是在扔「粒子」,但是「光子」和「膠子」卻沒有質量,而「W玻色子」和「Z玻色子」卻是質量的,那這到底是咋回事呢?還有,電子和夸克的質量又是從哪來的呢?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著名的物理學家曾經在楊振寧的公開演講中用這個問題為難楊振寧,讓楊振寧一度下不來臺,後來是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出面解圍。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實際上,這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幾乎當時最頂尖的物理學家都為此而頭疼不已。他們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規範場理論錯了?

不過,還是有很多科學家堅持規範場理論是對的。為此,他們不得不提出一個新的假設,他們認為宇宙中應該還存在著我們所不知道的「場」,這個「場」可以和粒子發生作用,並且賦予粒子不同的質量,這個理論也被稱為希格斯機制,賦予粒子質量的「場」叫做希格斯場。這個希格斯場布滿了整個宇宙空間。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那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希格斯機制呢?

我們可以把希格斯場比喻成一個廣場來。如果有個路人甲在人群中走過,其實沒有人會在意。但是,如果有一個大明星在人群中走過時,就會被粉絲們堵住,如果是超級天王,那會有更多的粉絲堵住。光子在希格斯場中就類似於在廣場上穿過的路人甲,它還能保持自己原來的速度穿過,也就是光速;而電子,夸克等離子就屬於大明星,所以它們在通過希格斯場時,就會被「堵住」,於是,速度就會減慢,並且獲得質量。質量越大的粒子就好比廣場中人氣更高的明星,堵得人越多,速度就放得越慢,因此,質量也就越大。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不過,以上都只是科學家的猜想,要想證明還需要實驗觀測,我們可以通過觀測希格斯場的產物希格斯玻色子來證明。這就需要用到大型強子對撞機,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就發現了一種新的玻色子,並且在2013年確定了這個新的玻色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從而證明了希格斯機制是可信的,補充上了規範場中最後的一塊拼圖。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總結

希格斯機制也解釋萬物最後那1%的質量來源,人類也因此解開了「質量之謎」。我們總結一下就是:萬物99%的質量來自於強相互作用束縛夸克的能量,1%的質量來自於希格斯場賦予粒子的質量

相關焦點

  •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物體的質量從何而來?
    科學家發現,我們這個世界其實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之間會發生各種相互作用。最早,牛頓把這個作用叫做:力。在上個世紀之前,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存在著兩種基本力,分別是萬有引力和電磁力,比如:地球繞著太陽轉就是因為萬有引力,而磁鐵的「異性相吸同性相斥」就是電磁力。
  • 質量並不等於重量,質量是怎麼來的?電子為什麼也會有質量?
    當然了,如果你真的到達月球之上,你仍然會感覺自己變輕了,因為我們對於自身體重的感知是基於我們所受到的引力作用,無論是對於我們自己,還是對於其它物體,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的就是重量,而無法直接感受到質量。有趣的是,我們經常使用的「kg」其實是質量單位,而重量的標準單位應該是「N」,也就是「牛頓」。既然質量是物質的本質屬性,那麼質量是從何而來的呢?
  • 如果宇宙萬物都有引力,那麼和引力有關的質量從何而來?
    因為根據物理學家牛頓的說法,萬物皆有引力。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前都會存在這個力,而且物體的質量越大,這個力就會越大。但是根據近代物理的中,引力和我們平常生活中力不一樣了。但是任然和質量有關,因為質量會使時空結構發生彎曲。當空間被扭曲以後,就是引力的表現了。就拿太陽系來說,太陽的質量是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以上。所以當太陽的質量壓在空間上的時候,就會將空間壓成一個凹陷。
  •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世界都是有比較高的影響,持續流行的時間也是有半年多,這也是讓我們知道了這個病毒是有多麼的頑強,而且也是讓我們人類知道了這一個病毒到底是有多麼的經久不衰。而且這個病毒也是難纏,也是把自己偽裝成各種身份出現在世界的各個地方。
  • 為什麼物體會產生質量?
    物體的質量是怎麼來的?其產生機制是什麼?為了回答這樣的重大問題,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學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質量和重量的區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把質量和重量等價起來。但在物理學上,這是兩種概念。物體的重量來來自於重力,在不同表面重力的星球上,同一個物體的重量是不一樣的,例如,物體在月球上的重量只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另外,太空人到了太空中繞著地球做自由落體運動,他們還會處於失重的狀態。在國際單位制度中,重量用「牛頓(N)」來表示。另一方面,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不會因為物體處在不同的引力場中而發生變化。
  • 質量是什麼?物質為什麼會有質量?
    具體原理是:將移動質量1千克物體所需機械力,換算成可用普朗克常數表達的電磁力,再通過質能轉換公式算出質量。重新定義的「千克」,精度可達3.4×10^-8,比「大K」穩定至少1百萬倍。      那麼,質量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會有質量?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這個話題。
  • 質量是什麼,從何而來?質量、重量、引力,並不是一回事
    光速為每秒299792458米,代表了宇宙系統內部運動的最快速度,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無法超越光速。而線速度的差異會導致人體所受的向上的離心力出現差異,於是所測得的體重也就出現了差異。可見,重量所描述的其實是一種引力關係,是地球與人體相互引力作用的值。當引力減小或人體受到了與引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重量便會出現變化。普通的秤只能測出重量,卻拿質量無能為力,而要測出物體的質量,最簡便的工具就是天平了。
  • 任何物體如達到光速,質量會變得無窮大,光子質量為什麼不是呢?
    一,首先因為絕大部分物體的靜質量不為0根據狹義相對論的質量效應公式:質量效應公式(其中m0為靜質量,Ⅴ為物體運動速度,C為光速)當V達到光速C時,m就會無窮大。二,其次,有句話說「學誰像誰,但永遠不是誰」光速光速,就是光子才能達到的速度,任何物體都和光子的速度比,但它們都不是光子,當然不能和光子一樣,否則它們也是光子了,因為每樣東西都有不同於任何東西的特性,這沒什麼可說的。
  • 為什麼物體接近於光速運動時,質量就接近於無窮大?
    對於牛頓力學而言,物體的質量是個不變量,不論物體身處怎樣的運動狀態(只要不解體之類的就行),質量都不會變化,但這一點在相對論中不成立。狹義相對論中有動質量一說,我們暫且認為這一概念是合理的(為什麼說這句話呢,實際上動質量只是相對論初期的提法,後來隨著相對論的發展,人們發現動質量的存在實屬多餘),而動質量與物體的速度相關聯,具體公式如下:其中c代表光速,v是物體速度,m0是物體的靜止質量,我們發現隨著物體速度的增加,動質量會變得越來越大(如果速度為零,則動質量就是靜止質量
  • 一個至今無解的謎:構成萬物的質子和中子,質量從何而來?
    (攝影:Floto + Warner)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和自旋從何而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並不知道答案。質子和中子具有內部結構——夸克,但夸克是如何組成質子的?根據量子力學,質子不是由三個夸克簡單組合在一起,而是一鍋「粒子湯」。現在,科學家需要用電子去撞擊質子,從而窺探這鍋湯裡面到底是什麼。
  • 它從何而來?
    一般人可能不會在日常生活中考慮這個問題,但重力會影響我們的一舉一動。由於重力,我們會掉下來(而不是上升),物體會摔到地板上,我們在空中跳躍時也不會飛向太空。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起,我們似乎就被這種無處不在的無形力量束縛在地球表面。但是物理學家一直在思考重力。
  • 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就是能量,一個小物體就擁有巨大的能量?
    只要你上過初中化學課,那麼就一定做過化學式的配平,而配平化學式的過程會使得我們產生一種誤會,誤會質量是守恆的。而在實際的化學實驗過程中,化學反應前與反應後的物質質量似乎的確是相同的,這是為什麼呢?,虧損的質量會以能量的形式表現出來,當我們把質量和能量放在一起來看待的時候,就真正實現了守恆,這就是質能守恆。
  • 從理論與實驗角度解讀:為什麼光子沒有靜質量?
    這個世界真的會存在沒有靜質量的物質嗎?還有靜質量有沒有的區別與意義又是什麼呢?主題目錄如下:為什麼光子沒有靜質量靜質量從何而來為什麼光子沒有靜質量靜質量(Rest Mass)——也可以譯作剩餘質量,又稱不變質量
  • 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約翰·巴赫    中微子難以捕捉、無處不在的性質,讓它博得了「幽靈粒子」的稱號,人們首次在核反應中發現中微子以後,一直認為其為0質量粒子,但後來太陽中微子的消失之謎,也稱為太陽中微子振蕩問題預示著標準模型預測的錯誤。今天我們就說下,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 天體為什麼不停的自轉,動力源從何而來?難道有「鞭子」在抽動?
    因為有太陽的存在,晝夜交替是因為地球的自轉,春夏秋冬的冷暖變換,是因為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雖然地球這樣的不停的旋轉,但是我們人類,還有這地球上的所有的生物,卻不會感覺到眩暈。那麼天體為什麼不停的自轉,動力源從何而來?難道有「鞭子」在抽動?我們知道,在這個宇宙中,不只我們的地球在旋轉。
  • 相對論說物體接近光速時,質量會變得無窮大?
    最近一位網友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根據狹義相對論,質量這個物理量會隨著參考系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質量並非一成不變,當物體接近光速時,質量會變得無窮大,那麼豈不是這個運動物體就變成了一個黑洞,那麼萬物都被吸入黑洞,不就都毀滅了嗎?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為什麼沒有中等質量的黑洞呢?
    儘管天文學家對超大質量黑洞在周圍宇宙的星系中的分布狀況已經有了很好的了解,他們仍然不知道超大質量黑洞從何而來。觀測表明一些超大質量黑洞早在宇宙年齡只有幾億年時就存在了,並且在當時就開始活躍地從周圍吸取氣體。
  • 超大質量黑洞從何而來?天文學界還存在分歧和爭論
    但是一個長期困擾天文學家的問題是:這些所謂的超大質量黑洞(通常質量在數百萬至數十億個太陽之間)從何而來?兩項使用X射線觀察的研究給出了兩個不同的答案。過去,現在當宇宙還不到十億年時,星系已經存在著超大質量的黑洞,這些黑洞可以被每年以數十個太陽的速度吞噬的發光氣體所看到。
  • 重力只影響有質量的物體,但為什麼光無法逃離黑洞呢?
    光無法逃離黑洞」意味著光受重力的影響,但重力不是只影響有質量的物體嗎?這真是一個好問題!事實上,當光進入引力場時,相對於遠離引力源的靜止觀察者,光實際上會減速。換言之,如果我把光波直接射向一個物體,並把它從物體上反彈出去,那麼回到我身邊所需的時間要比沒有引力場的時候長。現在讓我們用廣義相對論來證明這一點。
  • 物體是因為有質量所以有慣性,還是因為有慣性所以有質量?
    按照公認的說法,質量是反映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難易程度,即慣性的度量。有了質量才有慣性,質量決定慣性。也就是說加速物質會受到慣性力,是因為它相對全宇宙所有物質加速,這就相當於全宇宙物質對於它作反向加速,因而對該物體一個作用。馬赫認為慣性應該是一種現象,而非屬性,其背後應該有更深刻的本質東西。但馬赫認為在一個沒有任何引力作用的太空中(實際上絕不存在這樣一個地方),物體就不會有慣性的論斷也是輕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