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2020-08-31 科學探索之路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世界都是有比較高的影響,持續流行的時間也是有半年多,這也是讓我們知道了這個病毒是有多麼的頑強,而且也是讓我們人類知道了這一個病毒到底是有多麼的經久不衰。而且這個病毒也是難纏,也是把自己偽裝成各種身份出現在世界的各個地方。這個病毒本身就已經非常難纏了,結果令人類最為擔心的事情還是出現了,這種新冠病毒出現了超級病毒的毒株,發現之後也是將其命名d614G變異的毒株。對於這一款毒株菲利賓也是展開了詳細的研究,對於這一款毒株的毒性感染能力的強度還有其致死率尤為關心。

在此之前這一款病毒其實就已經在馬來西亞被發現了,後來在經過詳細的調查後也是發現這種病毒的出處,馬來西亞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病毒,是因為一名馬來西亞的人民從印度帶回到自己國家的,在當時這位馬來西亞人民並沒有按照政府的要求,遵守回到國家後在家隔離14天這個規定,這才導致這種病毒被擴散。後來在馬來西亞首都圈中最大的城市---菲利賓,做了一次隨機抽取,隨機抽取的新冠病毒當中也是發現了這一款超級病毒。

從這裡也是能夠看出,這一款病毒的傳染性是有多麼的強,但是也是有相關專家出來表示,這一款病毒雖然傳染性比較強,但是這一款變異病毒的致死率卻是下降了許多,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即將被製造出來的疫苗是沒有影響的,不會妨礙疫苗的有效性。但是對於這樣的說法,對於其他的專家來說並不完全認同。

對於這一個病毒在感染人體之後,會不會對人們的身體造成一些其他的傷害,在醫學界也是沒有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在聽到這些的一些專家的言論之後,也是讓人們對於這種病毒的看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些國家當中,在物資匱乏病毒測試試劑並不充足的情況下,依然去進行群體免疫的一些行為措施。這樣子的做法也是有很大的風險,這種病毒一旦感染了一些年輕幼小的群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這都是未知的,如今的科學界也是沒有給出一個非常令人滿意的說法。

這一種病毒一旦感染上了,會不會影響他們自身的健康,如果有,那麼這種產生的影響會不會影響自己下一代,這些還都是都是無從得知的,因此對於疫情的防控依然不可以掉以輕心,因為在我們找到消滅這種病毒的方法之前,我們依然不敢保證明天和意外那個先到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心存僥倖,要好好做好防護,只有這樣才能保護自己的安全,在防護方面上也是要遵從科學的方法,切記不可盲目。我們也沒有必要恐慌,因為現在已經有好幾款疫苗都進入了第三期的臨床試驗了,相信不久將來能夠抑制病毒的疫苗將會問世。

就像俄羅斯那樣,已經研製出了新冠疫苗,並且獲得了俄羅斯的註冊生產資格,儘管對於這一款疫苗的安全性還有一些其他性能方面,並沒有明確的臨床數據,還是讓很多的人非常懷疑,但是這也是相當於一針鎮定劑,穩定了慌亂的人心。

本文由《娛視天天看》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物體的質量從何而來?
    科學家發現,我們這個世界其實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之間會發生各種相互作用。最早,牛頓把這個作用叫做:力。在上個世紀之前,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存在著兩種基本力,分別是萬有引力和電磁力,比如:地球繞著太陽轉就是因為萬有引力,而磁鐵的「異性相吸同性相斥」就是電磁力。
  • 物體為什麼會有質量,質量從何而來?
    科學家發現,我們這個世界其實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之間會發生各種相互作用。最早,牛頓把這個作用叫做:力。在上個世紀之前,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存在著兩種基本力,分別是萬有引力和電磁力,比如:地球繞著太陽轉就是因為萬有引力,而磁鐵的「異性相吸同性相斥」就是電磁力。
  • 質量並不等於重量,質量是怎麼來的?電子為什麼也會有質量?
    當然了,如果你真的到達月球之上,你仍然會感覺自己變輕了,因為我們對於自身體重的感知是基於我們所受到的引力作用,無論是對於我們自己,還是對於其它物體,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的就是重量,而無法直接感受到質量。有趣的是,我們經常使用的「kg」其實是質量單位,而重量的標準單位應該是「N」,也就是「牛頓」。既然質量是物質的本質屬性,那麼質量是從何而來的呢?
  • 如果宇宙萬物都有引力,那麼和引力有關的質量從何而來?
    因為根據物理學家牛頓的說法,萬物皆有引力。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前都會存在這個力,而且物體的質量越大,這個力就會越大。但是根據近代物理的中,引力和我們平常生活中力不一樣了。但是任然和質量有關,因為質量會使時空結構發生彎曲。當空間被扭曲以後,就是引力的表現了。就拿太陽系來說,太陽的質量是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以上。所以當太陽的質量壓在空間上的時候,就會將空間壓成一個凹陷。
  • 為什麼物體會產生質量?
    物體的質量是怎麼來的?其產生機制是什麼?為了回答這樣的重大問題,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學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質量和重量的區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把質量和重量等價起來。但在物理學上,這是兩種概念。物體的重量來來自於重力,在不同表面重力的星球上,同一個物體的重量是不一樣的,例如,物體在月球上的重量只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另外,太空人到了太空中繞著地球做自由落體運動,他們還會處於失重的狀態。在國際單位制度中,重量用「牛頓(N)」來表示。另一方面,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不會因為物體處在不同的引力場中而發生變化。
  • 質量是什麼?物質為什麼會有質量?
    具體原理是:將移動質量1千克物體所需機械力,換算成可用普朗克常數表達的電磁力,再通過質能轉換公式算出質量。重新定義的「千克」,精度可達3.4×10^-8,比「大K」穩定至少1百萬倍。      那麼,質量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會有質量?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這個話題。
  • 質量是什麼,從何而來?質量、重量、引力,並不是一回事
    光速為每秒299792458米,代表了宇宙系統內部運動的最快速度,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無法超越光速。而線速度的差異會導致人體所受的向上的離心力出現差異,於是所測得的體重也就出現了差異。可見,重量所描述的其實是一種引力關係,是地球與人體相互引力作用的值。當引力減小或人體受到了與引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重量便會出現變化。普通的秤只能測出重量,卻拿質量無能為力,而要測出物體的質量,最簡便的工具就是天平了。
  • 任何物體如達到光速,質量會變得無窮大,光子質量為什麼不是呢?
    一,首先因為絕大部分物體的靜質量不為0根據狹義相對論的質量效應公式:質量效應公式(其中m0為靜質量,Ⅴ為物體運動速度,C為光速)當V達到光速C時,m就會無窮大。二,其次,有句話說「學誰像誰,但永遠不是誰」光速光速,就是光子才能達到的速度,任何物體都和光子的速度比,但它們都不是光子,當然不能和光子一樣,否則它們也是光子了,因為每樣東西都有不同於任何東西的特性,這沒什麼可說的。
  • 為什麼物體接近於光速運動時,質量就接近於無窮大?
    對於牛頓力學而言,物體的質量是個不變量,不論物體身處怎樣的運動狀態(只要不解體之類的就行),質量都不會變化,但這一點在相對論中不成立。狹義相對論中有動質量一說,我們暫且認為這一概念是合理的(為什麼說這句話呢,實際上動質量只是相對論初期的提法,後來隨著相對論的發展,人們發現動質量的存在實屬多餘),而動質量與物體的速度相關聯,具體公式如下:其中c代表光速,v是物體速度,m0是物體的靜止質量,我們發現隨著物體速度的增加,動質量會變得越來越大(如果速度為零,則動質量就是靜止質量
  • 一個至今無解的謎:構成萬物的質子和中子,質量從何而來?
    (攝影:Floto + Warner)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和自旋從何而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並不知道答案。質子和中子具有內部結構——夸克,但夸克是如何組成質子的?根據量子力學,質子不是由三個夸克簡單組合在一起,而是一鍋「粒子湯」。現在,科學家需要用電子去撞擊質子,從而窺探這鍋湯裡面到底是什麼。
  • 它從何而來?
    一般人可能不會在日常生活中考慮這個問題,但重力會影響我們的一舉一動。由於重力,我們會掉下來(而不是上升),物體會摔到地板上,我們在空中跳躍時也不會飛向太空。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起,我們似乎就被這種無處不在的無形力量束縛在地球表面。但是物理學家一直在思考重力。
  • 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就是能量,一個小物體就擁有巨大的能量?
    只要你上過初中化學課,那麼就一定做過化學式的配平,而配平化學式的過程會使得我們產生一種誤會,誤會質量是守恆的。而在實際的化學實驗過程中,化學反應前與反應後的物質質量似乎的確是相同的,這是為什麼呢?,虧損的質量會以能量的形式表現出來,當我們把質量和能量放在一起來看待的時候,就真正實現了守恆,這就是質能守恆。
  • 從理論與實驗角度解讀:為什麼光子沒有靜質量?
    這個世界真的會存在沒有靜質量的物質嗎?還有靜質量有沒有的區別與意義又是什麼呢?主題目錄如下:為什麼光子沒有靜質量靜質量從何而來為什麼光子沒有靜質量靜質量(Rest Mass)——也可以譯作剩餘質量,又稱不變質量
  • 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約翰·巴赫    中微子難以捕捉、無處不在的性質,讓它博得了「幽靈粒子」的稱號,人們首次在核反應中發現中微子以後,一直認為其為0質量粒子,但後來太陽中微子的消失之謎,也稱為太陽中微子振蕩問題預示著標準模型預測的錯誤。今天我們就說下,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 天體為什麼不停的自轉,動力源從何而來?難道有「鞭子」在抽動?
    因為有太陽的存在,晝夜交替是因為地球的自轉,春夏秋冬的冷暖變換,是因為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雖然地球這樣的不停的旋轉,但是我們人類,還有這地球上的所有的生物,卻不會感覺到眩暈。那麼天體為什麼不停的自轉,動力源從何而來?難道有「鞭子」在抽動?我們知道,在這個宇宙中,不只我們的地球在旋轉。
  • 相對論說物體接近光速時,質量會變得無窮大?
    最近一位網友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根據狹義相對論,質量這個物理量會隨著參考系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質量並非一成不變,當物體接近光速時,質量會變得無窮大,那麼豈不是這個運動物體就變成了一個黑洞,那麼萬物都被吸入黑洞,不就都毀滅了嗎?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為什麼沒有中等質量的黑洞呢?
    儘管天文學家對超大質量黑洞在周圍宇宙的星系中的分布狀況已經有了很好的了解,他們仍然不知道超大質量黑洞從何而來。觀測表明一些超大質量黑洞早在宇宙年齡只有幾億年時就存在了,並且在當時就開始活躍地從周圍吸取氣體。
  • 超大質量黑洞從何而來?天文學界還存在分歧和爭論
    但是一個長期困擾天文學家的問題是:這些所謂的超大質量黑洞(通常質量在數百萬至數十億個太陽之間)從何而來?兩項使用X射線觀察的研究給出了兩個不同的答案。過去,現在當宇宙還不到十億年時,星系已經存在著超大質量的黑洞,這些黑洞可以被每年以數十個太陽的速度吞噬的發光氣體所看到。
  • 重力只影響有質量的物體,但為什麼光無法逃離黑洞呢?
    光無法逃離黑洞」意味著光受重力的影響,但重力不是只影響有質量的物體嗎?這真是一個好問題!事實上,當光進入引力場時,相對於遠離引力源的靜止觀察者,光實際上會減速。換言之,如果我把光波直接射向一個物體,並把它從物體上反彈出去,那麼回到我身邊所需的時間要比沒有引力場的時候長。現在讓我們用廣義相對論來證明這一點。
  • 物體是因為有質量所以有慣性,還是因為有慣性所以有質量?
    按照公認的說法,質量是反映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難易程度,即慣性的度量。有了質量才有慣性,質量決定慣性。也就是說加速物質會受到慣性力,是因為它相對全宇宙所有物質加速,這就相當於全宇宙物質對於它作反向加速,因而對該物體一個作用。馬赫認為慣性應該是一種現象,而非屬性,其背後應該有更深刻的本質東西。但馬赫認為在一個沒有任何引力作用的太空中(實際上絕不存在這樣一個地方),物體就不會有慣性的論斷也是輕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