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何為希格斯粒子

2020-12-04 第一財經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彼得·W·希格斯(Peter W. Higgs) 和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以表彰他們對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所做的預測。那麼,到底什麼是希格斯玻色子呢?

希格斯粒子是一種亞原子粒子,也就是說,理論上認為它應當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組成部件之一。但是它仍然有待實驗觀測證實。科學家們提出的物理學標準模型預言了這種粒子的存在,其作用是解釋為何其它粒子會擁有質量。根據這一理論,在宇宙大爆炸之後,一種看不見的力,即希格斯場和與之相對應的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一同形成。正是這個場賦予其它基本粒子以質量的屬性。

為何這一粒子如此重要?

希格斯場賦予整個宇宙中其它粒子以質量的方式可以用遊泳者在水池中受到的水的阻力來做比喻。如果粒子沒有質量,它們便可以在宇宙中以光速前進,因為質量的本質便是對物體改變其速度的制約性。

這種粒子最早是什麼時候被提出來的?

有關這一粒子的理論最早是在1964年由6位物理學家共同提出來的,其中就包括英國愛丁堡的皮特?希格斯教授。他們當時提出這一粒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解釋質量的起源。

理論上,這一粒子的存在將正好補全描述整個宇宙如何運行的物理學標準模型的缺陷,因此它便顯得尤其重要。

如何對其進行搜尋?

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將兩束質子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迎頭相撞,在此過程中得到其它粒子。

在1989年至2000年之間,科學家們也曾使用同樣位於歐洲核子中心的另一臺加速器LEP進行搜尋工作,而由於經費不足被關停之前,美國的Tevatron加速器也進行過對這一神秘粒子的搜尋工作。

科學家們如何能知道自己究竟是否發現了這樣的粒子呢?

如果在LHC加速器中進行的數以十億計的對撞實驗中真的產生了希格斯-玻色子,根據預測,它應當是不穩定的,會迅速衰變為更加穩定,質量更小的粒子。物理學家們需要對這些衰變產物進行分析,並且通過分析來推斷這種被稱為「上帝粒子」的神秘粒子是否存在。在分析過程中,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會從數據圖形的峰值中體現出來。

六點重大影響:

1. 揭開質量起源之謎

物體的質量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物理學界,而希格斯玻色子恰恰被認為與宇宙中一切物體的質量起源有關。希格斯玻色子與一種場有關,那就是所謂的希格斯場,理論上認為這種場充斥著整個宇宙。當宇宙中的其它粒子在這一場中運行時便獲得了質量的屬性。這就有點像是大家都在一個遊泳池裡遊泳,然後身上都會被打溼,在這裡,被水打溼就像是物體獲得質量一樣。

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家傑奧?哥斯達(Joao Guimaraes da Costa)表示:「希格斯粒子的機制讓我們能夠理解粒子獲得質量的途徑和方式。」 哥斯達是去年歐洲核子中心宣布疑似希格斯粒子發現時,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所屬ATLAS探測器設備的標準模型召集人。他說:「如果沒有這種機制,那 麼所有的一切物體都將失去質量。」

確認此次發現的粒子確實是希格斯粒子將證明我們設想的粒子獲得質量屬性的方式是正確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瑪利亞?斯皮羅普魯 (Maria Spiropulu)表示:「這項發現從量子層面支持了我們對於質量來源的看法,而這正是我們當初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目的。這是一項無與倫比的成就。」

而後,這將進一步為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提供解決的線索,那就是:為什麼這些粒子擁有這一質量數值?這個值是如何確定的?對此,哈佛大學物理學家 麗薩?蘭德爾(Lisa Randall)表示:「這是一個大得多的問題。確認這的確是希格斯粒子只是整個過程的第一步,此後我們才能更往前走,這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繫的。」

2. 完善標準模型

標準模型是當代粒子物理學的基石,它描述了整個宇宙中所有的粒子。所有被標準模型所預言的粒子此前都已經被找到了,除了希格斯粒子。就在去年宣布初步結果時,歐洲核子中心ATLAS實驗設備科學家喬納斯?斯蘭德伯格(Jonas Strandberg)就曾表示:「這是標準模型中缺失的一環,因此如果這一發現得到最終確認,那麼它將最終證明我們目前的認識是正確的。」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所發現的這一疑似希格斯粒子似乎和標準模型中預言的性質相吻合。但即便如此,標準模型本身也並不完整:例如它沒有包括引力,也沒有將被認為佔據整個宇宙物質總量約98%的暗物質成分考慮進去。

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CMS中心的物理學家帕提?麥克布雷德(Patty McBride)在上周四表示:「即便有證據清晰地證明目前我們新發現的這一粒子確確實實就是標準模型所預言的希格斯玻色子,即便如此我們對宇宙的認識仍然模糊不清。」他說:「我們仍然不能理解為何引力如此微弱,我們還要面對巨大的暗物質的存在。不過,對於這一已經有48年歷史的經典理論來說,邁出了完善的第一步仍然不失為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3. 電弱相互作用

確認希格斯粒子還將對電弱相互作用的構建產生重要影響。這種作用是對電磁作用與弱相互作用的統一描述,這兩者都是自然界的基本力類型之一。電磁作用描述帶電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弱相互作用則描述放射性衰變過程。

自然界中所有力的作用都和某種粒子有關。比如與電磁力有關的粒子是光子,這是一種質量為零的特殊粒子。而弱相互作用力則和名為W和Z的玻色子有關,這兩種粒子都擁有很高的質量值。而所有這些粒子的質量來源,便被認為是希格斯玻色子的作用造成的。

歐洲核子中心的斯蘭德伯格表示:「如果引入希格斯場的概念,那麼W和Z玻色子就會和這個場混雜在一起,在這一過程中它們便獲得了質量。」他說:「這解釋了為何W和Z玻色子會有質量,並將電磁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兩種基本力統一了起來,構成電弱相互作用。」

4. 超對稱理論

超對稱理論也將受到希格斯粒子發現的影響。這一理論認為任何一種已知的粒子都有一個「超級夥伴」粒子,這種夥伴粒子擁有輕微差異的性質。超對稱理論擁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它可以統一自然界中的其它基本作用力,甚至有希望揭開暗物質構成之謎。然而到目前為止這一理論的前景黯淡,科學家們只找到了和標準模型預言的希格斯粒子性質極其相似的粒子,但是卻沒有能發現任何和超對稱粒子有關的線索。

5. 大型強子對撞機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這一耗資約100億美元的設備率屬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其目的是創建地球上能級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設施。而其中找出希格斯玻色子則被列為了該設備的最優先目標之一。此次最新宣布的結果為LHC此前的結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明,也是對此前一直在這裡為達成這一目標而忘我工作的物理學家們所取得豐碩成果的最好證明。

斯皮羅普魯在去年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這項發現從量子層面支持了我們對於質量來源的看法,而這正是我們當初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目的。這是一項無與倫比的成就。」他說:「科學家們已經等待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為的就是這一刻。來自全世界各地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粒子物理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們已經為了達成今天的這一成就奉獻了數十年的辛勤工作。現在是時候讓我們暫時停下腳步,回過頭去審視這項發現的意義了,然後再繼續進行海量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

希格斯玻色子最早是在1964年由英國物理學家皮特?希格斯和同事們提出的。而這個名字的後半部分則是為了紀念傑出的已故印度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玻色,他與愛因斯坦一同給出了玻色子的定義。玻色子是一類基本粒子,主要包括膠子和引力子等。其負責傳遞費米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夸克,電子和中微子等等。費米子是宇宙中的另外一種基本粒子類型。

6. 宇宙的命運

希格斯玻色子的確認將為科學家們開啟一扇大門,讓他們得以進行此前無法進行的一些計算。其中一些計算的結果有關宇宙的命運。有一種觀點認為宇宙將在未來數十億年內毀滅。

在進行這樣的計算時,希格斯玻色子本身的質量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參數,它預示了時空的未來命運。目前的測量值顯示,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約為質子的126倍,這一質量值幾乎已經處在了一個臨界點上,它將有可能讓宇宙在未來數十億年內走向毀滅。

約瑟夫?林肯(Joseph Lykken)是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他表示:「計算的結果告訴我們,在數十億年之後宇宙將可能面臨災難。」他說:「這或許意味著我們所生活於其中的這個宇宙本身存在著內在的不穩定性,在數十億年之後這一切都將歸於瓦解。」

基本粒子質量之源

若沒有希格斯粒子,其他基本粒子就會仍以光速運行,宇宙將仍然是一鍋沸騰的基本粒子湯,不能組成物質,生命無從談起希格斯粒子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找到它如此重要?

早在2000多年前,人類便開始追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怎樣形成的?從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說」到如今被科學家普遍接受的標準模型理論,從樸素的形上學概念到標準模型所預言的粒子陸續被證實,人類似乎越來越接近這一問題的答案。

在標準模型裡,宇宙由62種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構成,通過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作用力組合成各種複合粒子,進而構成物質世界。

基本粒子可以分為兩大類:自旋為半整數的費米子(fermion)和自旋為整數的玻色子(boson)。費米子是構成物質「實體」的粒子,也稱之為物質粒子,而玻色子則傳遞基本相互作用,也可稱為載力粒子。

然而在標準模型建立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卻一直困擾著科學家:按照標準模型理論,基本粒子並沒有質量,但實驗結果卻又清楚表明,除了光子以外的基本粒子都是有質量的。

1964年,希格斯等人提出了「希格斯機制」的概念,在理論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希格斯們認為宇宙間遍布「希格斯場」,基本粒子在與希格斯場的相互作用下獲得了質量,而形成希格斯場的就是一種新的粒子,被命名為希格斯粒子。

根據對希格斯粒子性質的預言,希格斯粒子的自旋為零,是一種玻色子,所以又把希格斯粒子稱為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理論提出,在宇宙誕生的最初,並沒有希格斯粒子的存在,其他的各種基本粒子都如光子一般,以光速橫衝直撞。宇宙誕生十幾秒後,希格斯粒子 誕生,形成了「希格斯場」。除了光子,其他的基本粒子與希格斯粒子發生碰撞後,就如同輕巧的棉花吸飽了水分一般,獲得了質量,而速度就慢下來了。

慢下來的基本粒子「夸克」在強相互作用下,抱團組成了質子、中子等粒子,質子和中子又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在電磁力作用下又形成了原子,原子構成分子,由此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大千世界。

如果沒有希格斯粒子,其他的基本粒子就會仍然以光速運行,不能聚合在一起,我們的宇宙將仍然是一鍋沸騰的基本粒子湯,根本不能組成物質,生命也無從談起。

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是希格斯機制的必然結果之一,假若實驗證實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則可給予希格斯機制極大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它的發現彌補了標準模型的缺漏,奠定了標準模型的基礎。

由於希格斯粒子一直未被發現,這些重要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這個標準模型理論預言的最後一個粒子便一直成為科學家們苦苦追求的目標。

等等,萬一希格斯理論被證明是錯誤的,希格斯粒子根本就不存在呢?

曾獲諾貝爾獎的著名粒子物理學家萊德曼表示,如果這樣,標準模型理論將被推翻,至少需要進行修改。他表示,「這就像哥倫布啟程去尋找印度群島一樣,他和他的信徒們相信,如果沒有達到目的,他也會發現一些別的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會更有意義。」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很多科學家反倒有些失望,畢竟找到一個48年前就被預言了的「老粒子」多少有些無趣,他們期盼的是更為顛覆性的發現:假如標準模型被推翻,整個物理世界的理論都有可能要重新改寫。

尋找希格斯粒子歷程艱難花費驚人

上帝粒子之所以取名為希格斯,是因為它是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於1964年提出的(與他差不多同時提出希格斯這一機制的還有其他幾個人,一旦希格斯粒子的存在最後被確認,他們將分享諾貝爾物理獎)。

尋找希格斯的工作早在上世紀90年代的LEP對撞機上就開始了。LEP似乎看到了希格斯的小尾巴,可惜LEP對撞機由於要讓位於LHC的修建而過早關閉了,從此便與希格斯擦肩而過(現在看來,LEP的能量再提升一點就有能力看到希格斯了)。

接下來前赴後繼的是美國費米實驗室的Tevatron對撞機,這一領世界風騷近20年的對撞機也對希格斯進行了大力追捕,也模模糊糊看到了希格斯的嬌容,可惜這一對撞機正值壯年就被關閉了(被關閉的原因是在能量和亮度兩方面都競爭不過歐洲人的LHC對撞機)。

其實在LHC建造之前,美國人已經開始建造超級超導對撞機SSC,按照設計它將是真正的巨無霸對撞機,其能量比LHC還要高3倍,目標也是尋找希格斯。可惜,SSC由於花費驚人(被稱為「吞噬金錢的無底洞」)而被美國國會終止了,已經挖好的地洞也被填平(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人為此嘆息,這些花巨 資挖的地道可以作防空洞或地道戰用啊)。

但是,歐洲人並沒有因此而停頓建造LHC的步伐,歐共體成員國共同出錢如期完成了LHC工程(世界上其他大國包括中國在內,也不同程度地出了錢)。LHC對撞機是人類歷史上投資最大的科學研究機器,造價高達100億美元,這一人類歷史上最高能量對撞機的主要目標就是尋找上帝粒子——希格斯。由於LHC涉及到幾十個國家和幾百個大學,它的發言人在7月4日的發布會做最後總結時說,LHC是全球的力量、全球的成功!

相關焦點

  • 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標題: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新華網 我有話說 圖表: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華社記者陳琛 編制  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網北京
  • 2013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揭曉 「上帝粒子」預測者獲獎
    【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劉仲華  李玫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等待,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在當地時間12時45分公布。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科學家彼得 · 希格斯獲此殊榮——他們發現了「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恩格勒1932年生於比利時。
  •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兩名諾獎得主發表感言
    資料圖:比利時理論物理學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左)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據美國媒體10月8日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8日宣布,將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比利時理論物理學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兩人因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獲獎。
  • 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vid=470712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雷納·韋斯,另一半授予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們「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以及引力波的觀測所作的決定性貢獻。」
  • 數據解讀:1901-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牌正面109次諾貝爾獎各領域沒有頒發獎項的年份自獎項於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被授予了109次。201人1901-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國籍統計從1901年到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頒發了201人次,但是有一位名為約翰·巴丁(John Bardeen)的人兩次獲獎,所以總獲獎人數是200人。其中47人是單獨獲獎,32人是與一位同仁共同獲獎,30人與另兩位合作者一起捧得殊榮。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周期性以及對2015年的預測
    請看我整理的本世紀以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個表格。表格第一列是頒獎年,第二列是獲獎成果,第三列是所屬領域,或者說二級學科。我們只看本世紀以來的情況,早些年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我將另文分析。 從2001年到2008年,正好是完美的兩個周期。在每個周期裡,又嚴格按照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這樣的順序。也就是說這4個領域中,各個領域每4年得一次獎。正如這個完美周期性要求的,2009年的獲獎領域依然是原子分子與光物理。但是後面出現了兩個相鄰年的對調。第一,在2010和2011年,天體物理和凝聚態物理順序對調了一下。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眾望所歸的「上帝粒子」
    原標題:眾望所歸的「上帝粒子」 從去年7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試驗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到頒發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僅僅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 而從1964年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等多名科學家提出該粒子的相關機制和理論至今,已過去近50年的時光。 10月8日,201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塵埃落定。恩格勒和希格斯因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而獲獎。這個曾經「撲朔迷離」,讓眾多物理學家傾注多年心血尋找的「上帝粒子」,終於實至名歸。
  • 「上帝粒子」兩預測者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上帝粒子」兩預測者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3-10-11 08:44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公布—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
    該獎項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獎金。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獎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20世紀及21世紀物理學的主要成就和物理學的發展情況。自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物理學獎,截止2019年已頒獎113次(共有6年未頒獎: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共213人次、212位物理學家獲獎,美國著名固體物理學家John Bradeen是物理學領域中唯一一位兩次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分別為1956年和1972年。
  • 比利時英國兩科學家分享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新網10月8日電,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0月8日在瑞典揭曉,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的理論預言獲獎。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跡象。但經考慮實驗其它誤差後,宣布實驗結果無效。2012年7月4 日科學家宣布發現了一個新粒子,與希格斯玻色子特徵有吻合之處。2013年生理學或醫學獎7日已經揭曉,3位科學家因對細胞運輸系統的研究而共享殊榮。
  • 解讀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畫面勝過萬語千言
    而這些反映真實情況、了解和預測化學反應過程的電腦程式,正是建立在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的3位得主——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和阿里耶·瓦謝勒在上世紀70年代的研究基礎之上。  當時,這三位科學家結合經典和量子物理學,設計出多尺度複雜化學系統模型,將傳統的化學實驗搬到了網絡世界。這一完美結合現實與理論的化學系統模型,為更全面了解並預測化學反應進程奠定了基礎。
  •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打開未知世界的大門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在已知的拓撲相有很多種,它們不僅存在於薄層和線狀物,還存在於普通的三維材料中。過去十年裡,這一領域的研究促進了凝聚態物理研究的前沿發展,人們不僅僅對拓撲材料能夠在新一代電子器件和超導體中產生應用抱有希望,而且看好其在未來量子計算機方面的應用。 「在新材料、量子計算和信息科學領域都已有較多的應用。」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歷屆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2日電 據外媒消息,北京時間2日下午,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Arthur Ashkin, 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因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奠基性工作,獲得此獎項。作為根據諾貝爾遺囑設立的五大獎項之一,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百餘年的歷史上,有著諸多優秀的獲獎者。
  • 一口氣看懂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三位科學家,分別是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其中吉姆·皮布爾斯分享1/2的諾貝爾獎,而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分享1/2的諾貝爾獎。
  • 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關注雷射物理學領域創新發展
    新華網上海11月29日電(李浩)昨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活動在上海啟動。
  • 諾貝爾物理學獎今頒獎:2003-2013年獲得者及頒獎詞精選
    頒獎詞節選: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將我們帶回了宇宙形成的嬰兒時代,馬瑟和斯穆特藉助美國1989年發射的COBE衛星做出的發現,為有關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支持,將有助於研究早期宇宙,幫助人們更多地了解恆星和星系的起源。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數說迄今共4名女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100多次。宏觀至宇宙探索,微觀至原子結構,都是物理學獎得主們的研究領域。回顧過去頒發的這個獎項,能發現不少有趣的數字。114次:自1901年首次頒獎至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4次。
  • 2013諾貝爾物理學獎深度解讀:「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
    瑞典皇家科學院於2013年10月8日授予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çois Englert)和彼得·希格斯(Peter W.
  • 諾貝爾物理學獎:1990年至今,這就是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史
    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物理學獎將頒給「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除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外,諾貝爾物理學獎每年都頒發一次。以下是近30年來獲獎者的完整名單。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希格斯波色子眾望所歸
    諾貝爾物理學獎10月8日頒獎,希格斯波色子呼聲極高。圖為彼得·希格斯,該粒子以他的名字命名。比利時科學家恩勒特。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10月8日揭曉,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勒特和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共同獲獎。他們在希格斯波色子的研究方面做出傑出貢獻。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波色子研究去年曾和大獎失之交臂,今年得償所願。 恩勒特和希格斯分別是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