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模型的粒子數量以及劃分方法,一看就懂

2020-12-03 國學大觀

導讀:自然界有四大基本作用力:強力、弱力、電磁力,科學家知道它們的作用效果,但是如何從本質上去詮釋它們呢?這就需要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了,簡單的說這個模型就是從本質上去詮釋這四種相互作用力(引力目前除外)。

對於物質的基本組成大多數人了解的就是分子,再細一點就是原子或者是質子、中子。而組成中子、質子一類的還有更基本的粒子,這些粒子也屬於標準模型中的組成了。

62種基本粒子:

 一、輕子 (12種){輕子主要參與弱作用,帶電輕子也參與電磁作用,不參與強作用。}

01、電子。 02、正電子(電子的反粒子)

03、μ子。 04、反μ子

05、τ子。 06、反τ子

07、電子中微子。08、反電子中微子

09、μ子中微子。 10、反μ子中微子

11、τ子中微子。 12、反τ子中微子

 二、夸克 (Quark,層子、虧子) (6味×3色×正反粒子=36種)

13、紅上夸克。14、反紅上夸克

15、綠上夸克。16、反綠上夸克

17、藍上夸克。18、反藍上夸克

19、紅下夸克。20、反紅下夸克

21、綠下夸克。22、反綠下夸克

23、藍下夸克。24、反藍下夸克

25、紅粲夸克。26、反紅粲夸克

27、綠粲夸克。28、反綠粲夸克

29、藍粲夸克。30、反藍粲夸克

31、紅奇夸克。32、反紅奇夸克

33、綠奇夸克。34、反綠奇夸克

35、藍奇夸克。36、反藍奇夸克

37、紅頂夸克。38、反紅頂夸克

39、綠頂夸克。40、反綠頂夸克

41、藍頂夸克。42、反藍頂夸克

43、紅底夸克。44、反紅底夸克

45、綠底夸克。46、反綠底夸克

47、藍底夸克。48、反藍底夸克

三、規範玻色子(規範傳播子) (14種)

49、引力型-中性膠子(Ⅰ型開弦) 上夸克-上夸克

50、引力型-中性膠子(Ⅰ型開弦) 反上夸克-反上夸克

51、磁力型-中性膠子(Ⅰ型閉弦) (反)下夸克-(反)下夸克

52、磁力型-中性膠子(Ⅰ型閉弦) 夸克-反夸克

53、陽電力型膠子 上夸克-下夸克

54、陰電力型膠子 上夸克-下夸克

55、陽電力型膠子 反上夸克-反下夸克

56、陰電力型膠子 反上夸克-反下夸克

57、光子(光量子)

58、引力子(還是一個假設)

59、W+玻色子

60、W-玻色子

61、Z玻色子

62、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

但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61種粒子裡面,不包含我們經常見到的粒子。比如中子,質子,聲子,引力子,空穴子等等。為什麼呢?就是我們這一章要講的。

比如說,我們經常聽到「基本粒子」,那麼什麼是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指人們認知的構成物質的最小或最基本的單位。即在不改變物質屬性的前提下的最小體積物質。

它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且並不會因為小而斷定它不是某種物質。但在夸克理論提出後,人們認識到基本粒子也有複雜的結構,故一般不提「基本粒子」這一說法。舉一個例子,前面的章節我們提到過電子。電子就是基本粒子。但現在有研究認為電子可以再分,即再分為:空穴子,軌道子,自旋子。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電子也不是基本粒子。這就是基本粒子的說法,不再嚴謹了。但還是會被經常用到,所以要了解。

根據作用力的不同,基本粒子分為夸克、輕子和傳播子三大類。在量子場論的理論框架下,這些基本粒子作為點粒子來處理。

粒子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區別和研究:

大小:基本粒子要比原子、分子小得多,現有最高倍的電子顯微鏡也不能觀察到。質子、中子的大小,只有原子的十萬分之一。而輕子和夸克的尺寸更小,還不到質子、中子的萬分之一。

質量:粒子的質量是粒子的另外一個主要特徵量。按照粒子物理的規範理論,所有規範粒子的質量為零。而規範不變性以某種方式被破壞了,使夸克、輕子、中間玻色子獲得質量,即通過希格斯場,希格斯粒子獲得質量。現有的粒子質量範圍很大。光子、膠子是無質量的,引力子也被預言為無質量的。電子質量很小,質量為9.10953×10-28克,π介子質量為電子質量的280倍;質子、中子都很重,接近電子質量的2000倍,已知最重的粒子是頂夸克。己發現的六種夸克,從下夸克到頂夸克,質量從輕到重。中微子的質量非常小,己測得的電子中微子的質量為電子質量的七萬分之一。

壽命:粒子的壽命是粒子的第三個主要特徵量。電子、質子、中微子是穩定的,稱為 "長壽命"粒子;而其他絕大多數的粒子是不穩定的,即可以衰變。一個自由的中子會衰變成一個質子、一個電子和一個中微子; 一個π介子衰變成一個μ子和一個中微子。粒子的壽命以強度衰減到一半的時間來定義。

衰變有3種:α衰變、β衰變、γ衰變。質子是最穩定的粒子,理論認為質子壽命大於10的33次方年。各位,這個數字其實比目前理論的宇宙年齡都大。

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共振態,共振態的發現其實已經揭開了基本粒子的秘密,即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共振態.共振態分二類,一類是不穩定的,如強子類;另一類是穩定的,如電子,中子等,它門不容易發生自發衰變。不存在絕對穩定的基本粒子,如電子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堙滅(與正電子相遇時)。產生基本粒子的外因是物質波的交匯,交匯處形成波包.內因是交匯處發生了共振,客觀表現為共振態--即基本粒子的產生。

但隨著人們對於粒子物理規律認識的深入,共振態的觀念已經變化。為避免不必要的含混,粒子物理學中把粒子分為兩類:穩定粒子和共振態。凡是不能通過強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稱為穩定粒子;凡是可通過強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稱為共振態。按這個理解,共振態一定是強子,可和穩定粒子中的強子屬同一層次。共振態和穩定粒子的區分在於衰變的相互作用機制不同,而不應簡單地歸於壽命的長短。

對稱性:粒子與粒子之間具有對稱性。有一種粒子,必存在一種反粒子。1932年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與電子質量相同但帶一個正電荷的粒子,稱為正電子;後來又發現了一個帶負電、質量與質子完全相同的粒子,稱為反質子;隨後各種反夸克和反輕子也相繼被發現。

一對正、反粒子相碰可以湮滅,變成攜帶能量的光子,即粒子質量轉變為能量;反之,兩個高能粒子碰撞時有可能產生一對新的正、反粒子,即能量也可以轉變成具有質量的粒子。

1932年,狄拉克關於正電子存在的預言被證實,1936年安德森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5年塞格雷和錢伯林利用高能加速器發現了反質子,他們因此獲1959年物理獎。第二年又有人發現了反質子。1959年王淦昌等人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這些都為反物質的存在提供了證據。萊因斯等利用大型反應堆,經過3年的努力,終於在1956年直接探測到鈾裂變過程中所產生的反中微子。他因此獲 1995年物理學獎。總之每一種粒子,都有它的反粒子。

自旋:粒子還有另一種屬性—自旋。自旋為半整數的粒子稱為費米子,為整數的稱為玻色子。首先對基本粒子提出自轉與相應角動量概念的是1925年由 Ralph Kronig 、George Uhlenbeck 與 Samuel Goudsmit 三人所為。然而爾後在量子力學中,透過理論以及實驗驗證發現基本粒子可視為是不可分割的點粒子,是故物體自轉無法直接套用到自旋角動量上來,因此僅能將自旋視為一種內在性質,為粒子與生俱來帶有的一種角動量,並且其量值是量子化的,無法被改變(但自旋角動量的指向可以透過操作來改變)。

雙重屬性:微觀世界的粒子具有雙重屬性粒子性和波動性。描述粒子的粒子性和波動性的雙重屬性,以及粒子的產生和消滅過程的基本理論是量子場論。量子場論和規範理論十分成功地描述了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所以來說說他們的種類:

強子:強子就是所有參與強力作用的粒子的總稱。它們由夸克組成,已發現的夸克有六種,它們是:頂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異夸克、粲夸克和底夸克。其中理論預言頂夸克的存在,2007年1月30日發現於美國費米實驗室。現有粒子中絕大部分是強子,質子、中子、π介子等都屬於強子。另外還發現反物質,有著名的反夸克,現已被發現且正在研究其利用方法。奇怪的是夸克中有些竟然比質子還重,這一問題還有待研究。

輕子:輕子就是只參與弱力、電磁力和引力作用,而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的總稱。與玻色子和夸克不同。所有已知帶電輕子都可帶有一正電荷或一負電荷,似乎他們是粒子還是反粒子。

所有中微子和它們的反粒子都是電中性的。輕子共有六種,包括電子、電子中微子、μ子、μ子中微子、τ子、τ子中微子。電子、μ子(渺子)、τ子(陶子,重輕子)三種帶一個單位負電荷的粒子,分別以e-、μ-、τ-表示,以及它們分別對應的電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三種不帶電的中微子,分別以ve、νμ、ντ表示。加上以上六種粒子各自的反粒子,共計12種輕子。(所有的中微子都不帶電,且所有的中微子都存在反粒子)。τ子是1975年發現的重要粒子,不參與強作用,屬於輕子,但是它的質量很重,是電子的3600倍,質子的1.8倍,因此又叫重輕子。

傳播子:傳播子也屬於基本粒子。傳遞強作用的膠子共有8種,1979年在三噴注現象中被間接發現,它們可以組成膠子球,由於色禁閉現象,至今無法直接觀測到。光子傳遞電磁相互作用,而傳遞弱作用的W+,W-和Z0,膠子則傳遞強相互作用。重矢量玻色子是1983年發現的,非常重,是質子的80一90倍。

費米子:基本費米子分為 2 類。夸克和輕子

實驗顯示共存在6種夸克(quark),和他們各自的反粒子。這6種夸克又可分為3「代」。他們是

第一代:u(上夸克) d(下夸克)

第二代:s(奇異夸克) c(粲夸克)

第三代:b(底夸克) t(頂夸克)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他們之所以未能被早期的科學家發現,原因是夸克決不會單獨存在(頂夸克例外,但是頂夸克太重了而衰變又太快,早期的實驗無法製造)。他們總是成對的構成介子,或者3個一起構成質子和中子這一類的重子。這種現象稱為夸克禁閉理論。這就是為什麼早期科學家誤以為介子和重子是基本粒子。

輕子,共存在6種輕子(lepton)和他們各自的反粒子。其中3種是電子和與它性質相似的μ子和τ子。而這三種各有一個相伴的中微子。他們也可以分為三代:

第一代:e(電子) (電中微子)

第二代:(μ子) (μ中微子)

第三代:(τ子) (τ中微子)

摘自

玻色子(英語:boson) 是依隨玻色-愛因斯坦統計,自旋為整數的粒子。

這是一類在粒子之間起媒介作用、傳遞相互作用的粒子。之所以它們稱為「規範玻色子」,是因為它們與基本粒子的理論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有很密切的關係。

自然界一共存在四種相互作用,因此也可以把規範玻色子分成四類。

引力相互作用:引力子(graviton)

電磁相互作用:光子(photon)

弱相互作用(使原子衰變的相互作用):W 及 Z 玻色子,共有3種。

強相互作用(夸克之間的相互作用):膠子(gluon)。

所以光子和膠子也被稱為媒介子。倘若發現引力子,也會被歸為媒介子。

粒子物理學已經證明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來源於宇宙早期能量極高時的同一種相互作用,稱為「弱電相互作用」。有很多粒子物理學家猜想在更早期宇宙更高能量(普朗克尺度)時很可能這四種相互作用全都是統一的,這種理論稱為「大統一理論」。但是因為加速器能夠達到的能量相對普朗克尺度仍然非常的低,所以很難驗證而大統一理論主要的發展方向是超弦理論。

膠子是強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帶有色與反色並由於色緊閉而從未被探測器觀察到過。不過,像單個的夸克一樣,它們產生強子噴注。在高能態環境下電子與正電子的湮沒有時產生三個噴註:一個夸克,一個反夸克和一個膠子是最先證明膠子存在的證據希格斯粒子。

希格斯粒子(Higgs)粒子物理學家們認為希格斯粒子與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使其他粒子具有質量。相互作用越強質量就越大。希格斯粒子本身質量極大,但加速器能量還無法達到,而理論的計算也比較困難。物理學家們於2012年7月發現了希格斯粒子。

標準模型預言存在一種中性希格斯粒子:H。但是也有很多科學家提出其他的可能性。

基本粒子的結構、相互作用和運動轉化規律的理論,它的理論體系就是量子場論。按照量子場論的觀點,每一類型的粒子都由相應的量子場描述,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這些量子場之間的耦合,而這種相互作用是由規範場量子傳遞的。

20世紀30年代以來,基本粒子理論在實驗的基礎上有了很大進展。在粒子結構方面,人們已經通過對稱性的研究深入到了一個層次,肯定了強子是由層子和反層子組成的,對真空特別是對真空自發破缺也有了新的認識。在相互作用方面,發展了可描述電磁相互作用的量子電動力學,發展了能統一描述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弱電統一理論,可用於描述強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動力學。它們無一例外都是量子規範場理論,並且都在很大程度上與實驗一致,從而使人們對各種相互作用的規律性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基本粒子理論在本質上是一個發展中的理論,它在許多方面還不能令人滿意。其中有兩個具有哲學意義的理論問題尚待澄清,即:層次結構問題(見物質結構層次)和相互作用統一問題(見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

在物質結構的原子層次上,可以把原子中的電子和原子核分割開來;在原子核層次上,也可以把組成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從原子核中分割出來。可是進入到"基本粒子"層次後,情況有了變化。這種變化在於強子雖然是由帶"色"的層子和反層子組成的,但卻不能把層子或反層子從強子中分割出來。這種現象被稱為"色"禁閉。於是,在"基本粒子"層次,物質可分的概念增添了新的內容。可分並不等於可分割,強子以層子和反層子作為組分,但卻不能從強子中分割出層子和反層子。"色"禁閉現象的原因至今還未能從理論上找到明確答案。80年代已知的層子、反層子已達36種,輕子、反輕子已達12種,再加上作為力的傳遞者的規範場粒子以及 Higgs粒子,總數已很多,這就使人們去設想這些粒子的結構。物理學家們對此已經給出許多理論模型,但各模型之間差別很大,還很難由實驗驗證和判斷究竟哪個模型正確。

基本粒子的概念也在隨著物理學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著,人們的認識也在朝著揭示微觀世界的更深層次不斷地深入。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藝術家靈遁者書籍《見微知著》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上帝粒子」與標準模型
    」這個詞可能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但這種通俗的叫法比起Higgs玻色子可能要更好懂一點。 這個屢試不爽的基本物理理論有一個很普通的名字:「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這個「標準模型」是基於楊振寧發現的規範場理論,加上所謂對稱自發破缺的Higgs(希格斯)機制。過去的幾十年中,圍繞這個標準模型,物理學家進行了難以計數的計算,而這些計算又都與實驗得到了幾乎完美的吻合。 根據目前的數據,Higgs粒子很可能是找到了。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而作為理論的簡介,論文並不是想做一個高能物理發展歷史的綜述,所以主要內容是討論怎麼理解現在已經成為高能物理理論基礎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論文做以下安排,第1部分介紹物質的基本組分;第2部分介紹基本相互作用;第3部分講解理解物質基元和相互作用的理論;第4部分講解標準模型的具體內容;最後我們給出總結以及標準模型所存在的問題。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簡介
    而作為理論的簡介,論文並不是想做一個高能物理發展歷史的綜述,所以主要內容是討論怎麼理解現在已經成為高能物理理論基礎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論文做以下安排,第1部分介紹物質的基本組分;第2部分介紹基本相互作用;第3部分講解理解物質基元和相互作用的理論;第4部分講解標準模型的具體內容;最後我們給出總結以及標準模型所存在的問題。
  • 希格斯粒子與標準模型的最後疑問
    希格斯粒子假如被發現了,粒子的標準模型達到圓滿成功,那麼依然有更多的疑問:第一,發現希格斯粒子,只是穩固了既有理論體系的基礎,證明了標準模型理論的可靠性。可是粒子標準模型依然是不完整的,而在標準模型的基礎上,科學家尋求最終的大一統的物理理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周易》隱藏了近代物理學的粒子標準模型?
    近代物理的標準模型是一套描述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理論。到現時為止,幾乎所有對以上三種力的實驗的結果都合乎這套理論的預測。它是目前權威界認可的最科學物理理論。一個是中國古代聖賢創立的「哲學體系」,一個是近代物理學家發現的「科學定律」。可是,兩者之間卻有千絲萬縷的共同點。
  • 簡單搞懂標準模型,希格斯粒子是怎樣被發現的?
    關於標準模型中的粒子,最多的問題就是有關希格斯玻色子的,而希格斯玻色子更是被稱為上帝粒子,因為在當時希格斯粒子被認為是標準模型中缺失的一塊,如果沒有找到整個標準模型將會崩塌。我們就借題主的問題回答以下幾個問題:標準模型中的粒子都有哪些?有什麼作用?希格斯粒子是怎樣被發現的?標準模型目前還存在什麼問題?
  • 想超越『標準粒子模型』嗎?仰望星空就行了
    想超越『標準粒子模型』嗎?仰望星空就行了! 周志鋼圖1 標準粒子模型 提起標準粒子模型,那可是凝聚了數代鼎鼎大名的物理學家們的心血要想超越標準粒子模型?談何容易!故至今無人敢挑戰。 不過,本民科就不信這個邪! Why?因為本民科發現,『標準粒子模型』有個先天不足或嚴重的畸形,那就是自它誕生之日起,它的『DNA』就是物質屬性的!它可以用來粗略描述各種物質粒子的表象,卻不能回答:物質,以及物質的四種力從何而來?
  • 尋找萬物的本源: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到底是幹嘛的?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對於現代物理而言,「場」這個概念實用性更廣,更能解釋各種物理現象。在上個世紀,科學家通過轟擊微觀粒子的方法,找到了100多種粒子。當時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四大作用,也就是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那它們和粒子有什麼關係呢?
  • 論劃分法系的方法與標準
    與此同時,他又以人種學為基礎將世界的法律劃分為印歐法系、閃米特法系、蒙古法系以及"未開化民族"法系;在每一法系中又進一步劃分,例如,把印歐法系細分為印度、伊朗、凱爾特、希臘一羅馬、日耳曼、昂格魯撤克遜以及立陶宛一斯拉夫等子系。⑦索爾·赫爾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劃分法系,代表了一種斯的嘗試。
  • 中微子是唯一其特性不能由標準模型單獨解釋的標準模型粒子
    我們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每一種物質都是由相同的幾個基本粒子組成的:夸克、輕子和標準模型中的玻色子。夸克和輕子結合在一起形成質子和中子、重元素、原子、分子和我們所知的所有可見物質。玻色子負責所有粒子之間的作用力,除了暗物質、暗能量以及為什麼我們的宇宙充滿了物質而不是反物質等幾個謎題外,弄明白了這些粒子的規律,則能解釋我們所觀察到的一切。
  •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反向對稱模型
    上圖為原「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粒子與玻色子及束子[H, He]的排序物質是能量的產物。物質的質量來源於能量,玻色子是束子的產物。粒子(費米子)看成「自然物質」,列序,應為1-III子代, 2- II 父代,3- I祖代,行序不變。按質能方程排序由大質量到小質量。玻色子,第四列的行序質量由高到低,能量由小到大排列: 1行Z, 2行W, 3行光子γ, 4行膠子g。束子超能量玻色子,即內含質量和能量。
  • 為什麼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存在巨大缺陷?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作為現代物理學的最高成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當今世界各種粒子加速器中,粒子之間的碰撞行為都在標準模型的預測之中。粒子加速器越強大,實驗值和理論值越接近。那麼,什麼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套理論是如何創立的?它有多強大?在自然界中,無論力的作用是怎樣的,從根本上都可以歸咎為四種基本力:主宰天體的引力、主宰帶電粒子的電磁力、主宰原子核的強核力和弱核力。
  • 「標準模型」與「希格斯粒子」:從空中樓閣到微觀世界的理論基石
    因為,在物理學最頂端的分支——粒子物理學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立了一整套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而這個框架下最底層的粒子幾乎都被發現了,希格斯粒子被認為是最後一個最底層的粒子,所以也被人稱作是「標準模型的最後一塊拼圖」。
  • 終極粒子模型——粒子物理在此終結
    於是,歷經數代物理大咖們的努力和心血,構建了一個物質粒子的:標準粒子模型!標準粒子模型並且,就此止步於標準粒子模型!至今仍然不能回答:標準粒子模型中的物質粒子以及物質的四種力從何而來?於是主流物理一直就受困於物質世界,至今不能動彈!那麼,要使物理走出困境真的就那麼難嗎? 本民科的答案是否定的!
  • 粒子標準模型有錯?科學家急切想要找出其中的漏洞!
    然而,我們知道這個粒子模型遠非完美。舉幾個例子,它不能解釋中微子質量,也不能給我們關於暗物質的線索。絕大多數物理學家相信,還有另一種理論,它包含了標準模型所能解釋的一切和它所不能解釋的一切,因此科學家急切地想要找出粒子標準模型的漏洞,企圖發現標準模型不為人知的一面。那麼這就要從粒子開始講起。粒子的「味」粒子原是指能夠以自由狀態存在的最小物質組成部分。
  •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30多年前的預測得到驗證
    原標題:大型強子對撞機檢測到B介子衰變   科技日報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一篇粒子物理學報告稱,科學家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地下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中,檢測到了中性B介子粒子極為罕見的衰變。自從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預測到這種衰變,物理學家尋找該衰變過程的證據已經超過了30年。
  • 什麼是BIM模型精度以及相關標準
    今天們聊聊什麼是BIM模型精度以及相關標準?使用建築信息模型(BIM)在模型建構中由多個跨領域之專業人員一起建構起來的,故有標準的問題,而LOD (Level of Development)提供了相關之準則,模型的用戶可能依賴於模型內容的程度,闡明模型所有權,闡述BIM標準和文件格式,並提供了模型管理的責任從一開始範圍到項目的結束。
  •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一直是解釋物質的基本構建塊以及它們如何...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一直是解釋物質的基本構建塊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數十年的主要手段。該模型首次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聲稱對於每個產生的粒子,都有一個反粒子。因此,這個模型構成的持久的謎團是宇宙如果理論上由物質和反物質的相等部分組成的原因而存在的原因。這種看似差異,稱為電荷平價(CP)違規,多年來一直是實驗的主題。
  • 大量的中微子是如何打破物理標準模型的?
    中微子,這些微小、幽靈、難以捉摸但基本的粒子,根據基本粒子標準模型,不應該具有質量,應該擁有三種類型的中微子:電子、介子和τ子和三種類型的反中微子,它們一旦形成便應保持穩定且性質不變。不幸的是,宇宙還有其它的想法。
  •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都無法單獨描述!
    無論是水、石頭等非生物,或者植物、人等生物,還是行星、恆星等天體,這些物體都是由標準模型中的的幾種基本粒子組成——夸克、輕子和玻色子。夸克和輕子結合在一起形成質子和中子,由此又構成了原子、分子,乃至宏觀物體,這些都能被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準確描述。不過,中微子是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