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中微子是如何打破物理標準模型的?

2020-12-05 量子認知

中微子,這些微小、幽靈、難以捉摸但基本的粒子,根據基本粒子標準模型,不應該具有質量,應該擁有三種類型的中微子:電子、介子和τ子和三種類型的反中微子,它們一旦形成便應保持穩定且性質不變。

不幸的是,宇宙還有其它的想法。自1960年代以來,當第一次對太陽所產生的中微子進行計算和測量時,意識到存在一個問題:由於太陽的發光,我們知道其核心中產生了多少(電子)中微子。但是,當測量到達的(電子)中微子數量時,只看到了預測數量的三分之一。揭開這個謎底的故事是粒子物理學超越標準模型的唯一可靠方法,並且是進一步理解宇宙的關鍵。

中微子是在90年前開始出現的,當時物理學家們困惑不解的是一個更令人沮喪的發現之一:β衰變問題。有許多原子核,例如氚,對於放射性衰變是不穩定的。β衰變是原子核衰變的最常見方式之一,特別是如果其中有異常大量的中子時,即通過β衰變:原子核中的中子通過發射電子而衰變成質子。

多年來,檢測到了留下的質子以及發出的電子,但缺少一些東西。在粒子物理學中,有兩個量總是守恆的:

能量,因為反應物的總能量始終等於生產物的總能量,動量,因為所有初始粒子的總動量始終等於最終粒子的總動量。但是不知何故,對於這些β衰減,總是缺少一些東西:能量和動量都不守恆。

玻爾等人曾提出過激進的建議,即能量和動量可能並沒有真正守恆;也許可能會以某種方式丟失。但是保利則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說甚至是更激進的:在這些衰變中也許正在發射出一種新型的粒子,只是還沒有看到這種粒子的能力。他將其命名為「中微子」,意為「中性微小粒子」,並在假定中指出自嘲所定的異端:「我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假設了一個無法檢測到的粒子。」

根據保利的理論,某些核反應中會發射出一類新的粒子。當中子衰變成質子和電子時,還必須產生反電子中微子,既要保留輕子數(輕子總數減去反輕子總數),又要保留輕子家族數(相同的輕子數)電子,介子和τ家族中的每個正負輕子)。當介子衰變成電子時,它必須產生介子中微子和反電子中微子,以保存所需的一切。

保利的大膽理論在1930年提出,1956年證明有道理,當時在核反應堆的生產中發現了第一個(反)中微子。

然而,一旦我們開始了解核反應是如何驅動太陽的,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地球上中微子的最大來源不是人類產生的核反應,而是太陽本身。在太陽內部,每秒發生約10的38次方的核反應,每次質子轉變成中子時都會產生電子中微子(連同正電子),最終形成諸如氦之類的重元素。根據太陽輸出的能量,我們可以計算出必須連續到達地球的這些電子中微子的數量密度。

我們找到了如何構建中微子探測器的方法,如何創建巨大的罐子,使它們能夠與之交互作用,並用甚至對中微子與目標粒子的單次相互作用都極為敏感的探測器包圍它們。但是,當在1960年代測量這些中微子時,得到了一個強烈的覺醒:到達的中微子的數量僅為預期的三分之一。是我們的探測器有問題、或者我們的太陽模型有問題、或者中微子本身有問題?

反應堆實驗很快反駁了探測器有問題的想法,其工作完全按預期進行,效率得到了很好的量化,檢測到的中微子與到達的中微子數量成正比。幾十年來,許多天文學家認為太陽模型有問題,但該模型與預測的大得多的中微子通量的所有電磁數據相當一致。

如果標準模型正確的話,還有另一種相當大的可能性,那就是從標準模型的預測中改變我們對宇宙的了解。瘋狂的可能性是這樣的:我們擁有的三種中微子實際上是大量的,而不是沒有質量的,並且它們可以混合在一起,就像不同類型的具有相同的量子數夸克可以混合在一起。

將所有這些放在一起,如果在這些中微子中擁有大量能量,並且這些中微子穿過例如太陽的外層或地球本身的物質,它們實際上可以振蕩或改變一種味道的類型變成另一個。

當開始進行的實驗不僅對電子中微子敏感,而且對可能振蕩的μ子和τ子中微子敏感時,這樣的圖景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得到驗證。當不僅對太陽中微子,還對高能宇宙射線撞擊產生的大氣中微子進行這些測量時,它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當所有數據合併後,出現了一個圖景:中微子確實具有非零質量,但質量極小。

如果中微子具有質量,則它們具有的某些性質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例如,所觀察到的每一個中微子本質上都是左手性。同樣,反中微子總是右手性。

現在,如果中微子是無質量的,它們將始終以光速運動,而將永遠無法以更快的速度運動。但是,如果它們很重,其運動速度將低於光速,這意味著可以提高速度,使其比中微子運動得快,而運動速度仍比光子慢。

想像你在中微子後面,看著它向前方移動,並從後面的角度看到它朝逆時針方向的左旋旋轉。現在,你加快了速度,並超過了中微子,因此可以從其前方回望它。

你看到了什麼?會看到它現在正在遠離你,並且它似乎是順時針旋轉,而不是逆時針旋轉。僅僅通過改變相對於中微子的相對運動,你似乎已將其從中微子轉變為反中微子。為什麼?所觀察的手性變了。

這可能嗎?像中微子這樣的粒子真的可以成為它自己的反粒子嗎?這不符合普通的舊標準模型。如果中微子是無質量的,那不是。但是,如果超出標準模型並允許中微子具有質量,必須這樣做才能與我們觀察到的結果一致,那麼這不僅是允許的,而且可能是最好的解釋。

通常,在正常標準模型下,費米子不應該是它們自己的反粒子。費米子具有±1/2自旋,或以普朗克常數為單位的半整數自旋的任何粒子,並且包括所有夸克和輕子,即包括中微子。但是到目前為止,只有一種理論上存在的特殊類型的費米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它是自己的反粒子。如果為真,將會發生非常特殊的反應:無中微子雙β衰變。

目前,科學家們正在進行實驗,以尋找這種稀有的衰變類型,這種衰變需要中微子成為自己的反粒子。在單個β衰變中,中子會轉換為質子、電子和反電子中微子。也可以擁有-β衰減(儘管非常罕見),其中兩個中子會轉換為兩個質子、兩個電子和兩個反電子中微子。在正常的雙β衰變的情況下,可以說中微子的產生是由於必須消除「失去的能量」和「失去的動量」。

但是,至少從理論上講,這是一種中微子形式,一個中子發出的反電子中微子被另一個中子吸收,另一個中子將其視為常規電子中微子:它自己的反粒子。在第二反種情況下,中子和電子中微子相互作用並發射質子和電子。它不會產生兩個中微子,而是會為零,但仍然是雙β衰變。

毫無疑問,中微子不可能是它們最初假設的無質量粒子。它們顯然會從一種口味振蕩到另一種口味,只有在它們具有質量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根據目前的最佳約束,現在知道,暗物質的一小部分但非零部分必須由中微子組成:大約0.5%至1.5%。大致來說,這與宇宙中所有恆星的總質量相同。

但是,我們仍然不知道它們是否是自己的反粒子,我們不知道它們是否通過與希格斯的弱耦合獲得了質量,或者是否通過其他機制實現了質量。而且,我們真的不知道中微子部分是否還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而惰性中微子或重型中微子仍然是可行的可能性。當我們的對撞機努力將我們帶到更高的能量時,標準模型中唯一的真正裂縫來自所有物體中這個最輕、最大量的粒子:幽靈般的、難以捉摸的中微子。

參考:https://www.forbes.com/sites/startswithabang/2020/07/14/how-massive-neutrinos-broke-the-standard-model/#7ca20d015380

#中微子#

相關焦點

  • 中微子有多奇特?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都無法單獨描述!
    無論是水、石頭等非生物,或者植物、人等生物,還是行星、恆星等天體,這些物體都是由標準模型中的的幾種基本粒子組成——夸克、輕子和玻色子。夸克和輕子結合在一起形成質子和中子,由此又構成了原子、分子,乃至宏觀物體,這些都能被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準確描述。不過,中微子是個例外。
  • 中微子是唯一其特性不能由標準模型單獨解釋的標準模型粒子
    除了中微子,這一個粒子的行為是如此怪異和獨特,與所有其他粒子不同,以至於它是唯一其特性不能由標準模型單獨解釋的標準模型粒子,以下是原因:圖註: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和反粒子遵循各種守恆定律,但某些粒子/反粒子對的習性略有不同,這可能暗示了重子起源。
  • 神秘的中微子——游離於標準模型之外
    中微子是一種微小的、幽靈般的、難以捉摸的、不帶電的基本粒子,它們可以從地球直接穿過。根據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宇宙中存在三種類型的中微子(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與之對應的還有三種反中微子。它們的性質非常穩定的,不會輕易改變。最重要的是,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
  • 超越物理學標準模型,發現超高能事件,是研究中微子的關鍵!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方法:可以利用超高能中微子來研究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相互作用。「Zee Burst」模型利用了來自大型中微子探測器的新數據,如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及其未來擴建項目。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這種超新星產生的熱中子星,是中微子的重要來源,因此可能成為粒子物理學研究的理想模型。這些模型可以幫助分析和更好地了解使用最新的探測器和其他儀器(特別是用於測量中微子和引力波的儀器)收集的新數據。早在1987年,研究人員就能夠使用稱為中微子探測器的儀器首次(迄今為止僅有一次)觀測超新星產生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在大約十秒鐘的時間內傳播到地球,因此,它們的觀測提供了超新星殘骸能夠冷卻的速率的度量。
  • 中微子有質量嗎?看中微子和它最後的「倔強」
    都是標準模型「惹的禍」  先說說為什麼「不該有」。  之前我參加一個會議,會上一位青年學者講了有質量的中微子對於宇宙演化的影響。報告非常精彩,有圖有真相有故事。但是我注意到了她在報告的背景部分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面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但是後來發現中微子有質量,而且中微子的質量對於宇宙演化可能有重要的影響。
  • 未來論壇|王貽芳:中微子物理的研究前途非常光明|獲獎者報告
    我們的標準模型,最初假設中微子沒有質量,我們把這個方程式寫出來是很簡單的,現在知道中微子有振蕩,中微子是有質量的,要把這個方程式重新寫出來,其中一個最大的不確定性是我們不知道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是不是一樣的,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知道標準模型要修改,但是我們不知道怎麼修改,只能通過雙β衰變給出這樣的信息。這是粒子物理未來發展一個最重要的方面。
  • 「幽靈粒子」中微子,是如何與原子核互動的?
    中微子,從宇宙起源時一直到今天都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粒子之一。科學家經常把這種由太陽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大量物質稱為「幽靈粒子」。每秒鐘就有數萬億的中微子傾瀉在地球上,悄無聲息穿過地球,仿佛它們並不存在。《物理評論X》當地時間9月28日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構建了精細模型以解開關於中微子的眾多謎團之一——它們如何與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
  • 解密「幽靈粒子」中微子如何與原子核互動
    中微子,從宇宙起源時一直到今天都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粒子之一。科學家經常把這種由太陽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大量物質稱為「幽靈粒子」。每秒鐘就有數萬億的中微子傾瀉在地球上,悄無聲息穿過地球,仿佛它們並不存在。《物理評論X》當地時間9月28日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構建了精細模型以解開關於中微子的眾多謎團之一——它們如何與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
  • 可怕的中微子:中微子的三個變體是什麼?它有哪些特點?
    在1秒之內,每立方釐米的空間中有數十億個中微子穿過,但因為它們只能感受到四種基本物理力中的兩種最微弱的力——重力和被恰當命名的弱核力,而感受不到電磁力和強核力,因此幾乎不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  儘管如此,中微子仍然是一個熱門話題,因為研究它們可能揭示標準模型之外存在的物理現象。
  • 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會給標準物理模型帶來什麼影響
    而這些物質還可以再分,組成這些質子中子電子的粒子,則是標準模型裡12種基本粒子。而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科學成就,可以這麼說,這比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卡文迪許測出引力常量G的數值的作用還要大。有了這套理論,物理學家便可以用它們研究基本粒子。但是任何理論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無誤,標準模型理論也是如此。
  • 科學家破解中微子如何在銀河系聚集 事關「嬰兒宇宙」
    東北大學供圖  日前,東北大學理學院教授張鑫與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博士後張珏合作,在「宇宙遺蹟中微子的引力結團效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N單體模擬中發展了一種重要的計算方法——重加權方法,使得只利用一次模擬即可得到不同中微子質量和相空間分布下的中微子密度輪廓,從而研究宇宙中最古老的中微子如何在銀河系中結團。
  •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一個追蹤「新物理」中微子的國際研究團隊,對照理論家提出的標準模型擴展研究了與中微子探測相關的所有相關實驗數據。最新分析是第一次有如此全面的報導,顯示了右手中微子探索者面臨的挑戰規模,但也帶來了希望的火花。在所有已觀測到涉及中微子的過程中,這些粒子都表現出一種被物理學家稱為左手性的特徵。右手中微子,這是標準模型最自然的延伸,無處可見。
  • 中微子:發現三種振蕩模式
    今年的3月8日,深圳大亞灣傳來了中國科學家發現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的喜訊。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是輕子的一種,不帶電、質量也非常輕,以接近光的速度運動,幾乎不與其他物質作用。作為物質世界最小的「磚塊」,這個神秘的粒子在過去的整整一個世紀都在挑戰人類的認識能力。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需要說明的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是物理學家經過了長期的探索才得到的。其中既有奇妙的物理思想,又有大量的實驗探測。失敗與挫折充斥了整個探索過程。而作為理論的簡介,論文並不是想做一個高能物理發展歷史的綜述,所以主要內容是討論怎麼理解現在已經成為高能物理理論基礎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
  • 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約翰·巴赫    中微子難以捕捉、無處不在的性質,讓它博得了「幽靈粒子」的稱號,人們首次在核反應中發現中微子以後,一直認為其為0質量粒子,但後來太陽中微子的消失之謎,也稱為太陽中微子振蕩問題預示著標準模型預測的錯誤。今天我們就說下,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 粒子物理學的成就與挫敗:30年裡幾無任何關於標準模型的突破
    1998年,日本的研究者用超級神岡探測器發現,當大氣層中產生的中微子穿過地球時,會從一種類型振蕩到另一種類型。這個現象的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些粒子有質量。這也是人們首次得到超出標準模型的物理學跡象。 2012年,人們花費的大量金錢和人力終於獲得了回報,長久以來尋找的玻色子終於第一露出了蹤跡。它的質量約為125MeV/c2,大概是質子的130倍。除此以外,自從2010年投入實驗,LHC已陸續將標準模型、B介子物理、和夸克-膠子電漿的研究帶往了更深入的層次。 其他領域裡激動人心的發現同樣打開了新的天地。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簡介
    論文中儘可能地不用物理公式來說明物理規律和思想。對粒子物理理論的理解其實要牽涉到整個量子力學的解釋問題。本文作者也儘可能地把量子力學的解釋、物理學對組成物質基元的理解,以通俗的方式進行描述。需要說明的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是物理學家經過了長期的探索才得到的。其中既有奇妙的物理思想,又有大量的實驗探測。失敗與挫折充斥了整個探索過程。
  • 我們身邊為何充滿了中微子?它有質量為啥感覺不到?
    ——約翰·巴赫中微子難以捕捉、無處不在的性質,讓它博得了「幽靈粒子」的稱號,人們首次在核反應中發現中微子以後,一直認為其為0質量粒子,但後來太陽中微子的消失之謎,也稱為太陽中微子振蕩問題預示著標準模型預測的錯誤。今天我們就說下,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 希格斯粒子與標準模型的最後疑問
    希格斯粒子假如被發現了,粒子的標準模型達到圓滿成功,那麼依然有更多的疑問:第一,發現希格斯粒子,只是穩固了既有理論體系的基礎,證明了標準模型理論的可靠性。可是粒子標準模型依然是不完整的,而在標準模型的基礎上,科學家尋求最終的大一統的物理理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