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2020-07-17 博科園

一個追蹤「新物理」中微子的國際研究團隊,對照理論家提出的標準模型擴展研究了與中微子探測相關的所有相關實驗數據。最新分析是第一次有如此全面的報導,顯示了右手中微子探索者面臨的挑戰規模,但也帶來了希望的火花。在所有已觀測到涉及中微子的過程中,這些粒子都表現出一種被物理學家稱為左手性的特徵。右手中微子,這是標準模型最自然的延伸,無處可見。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那麼是為什麼呢?包括克拉科夫波蘭科學院核物理研究所(IFJ PAN)在內的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小組進行的最新、極其全面的分析有助於回答這個問題。來自所有相關實驗的數據,直接和間接用於中微子探測,第一次被包括在內,並與標準模型各種理論擴展施加的參數範圍進行了核對。第一個亞原子粒子,電子,是在120多年前才被觀察到。從那時起,物理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大堆這樣的東西。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自然界建築磚的豐富性是基於這樣的假設來解釋:即世界由六種大誇克組成,而更不用說質量更輕的輕子也有六種。輕子包括電子、µ子(質量是電子的207倍)、τ(質量是電子的3477倍)和相應的三種中微子。中微子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極差,中微子還顯示出對現代物理形態特別重要的其他特徵。最新研究發現,這些粒子會振蕩,也就是說,中微子不斷地從一種類型轉變為另一種類型。

中微子應該有質量

這種現象意味著觀測到的中微子一定有一個質量(雖然很低)。與此同時,標準模型(一個非常精確地描述亞原子粒子的現代理論工具)表明:在標準模型框架內,中微子不能有任何質量!理論和經驗之間的這種矛盾,是支持未知亞原子粒子存在的最有力跡象之一。然而,中微子的質量並不是中微子唯一令人費解的性質。物理學家通過觀察各種粒子的衰變產物,並將記錄的結果與理論預測相比較,來了解中微子的存在。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事實證明,在所有表明中微子存在的情況下,這些粒子的自旋度總是相同的1/2,即它們是左手性的。這很有趣,因為其他物質粒子可以有正負自旋。但沒有右手中微子可見!如果它們不存在,那為什麼會這樣?如果它們存在,它們藏在哪裡?現在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團隊在《歐洲物理雜誌C》期刊上發表的新研究更接近於回答上述問題。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來自IFJ PAN、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盧萬大學(比利時盧瓦恩-拉諾夫)、莫納什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明興理工學院(德國)和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的科學家對十幾個亞原子物理中最複雜的實驗(包括一般性質的實驗和直接致力於觀察中微子的實驗)收集的數據進行了迄今為止最準確的分析,而且研究人員並不局限於僅僅增加實驗次數和處理的數據量。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在分析中考慮了理論家提出需要右手中微子存在假設過程的可能性,其中之一是與馬約拉納中微子有關的蹺蹺板機制。1937年,埃託雷·馬約拉納(Ettore Majorana)假設物質粒子的存在是它自己的反粒子,這樣的粒子不可能帶電。因為除了中微子之外,所有的物質粒子都帶電荷,所以新粒子可能是中微子。理論表明,如果馬約拉納中微子存在,也可能存在蹺蹺板機制。

迄今最準確的分析

這將意味著,當一個自旋度狀態的中微子質量不是很大時,自旋度相反的中微子肯定有非常大質量。所以,如果左手中微子質量非常低,如果它們是馬約拉納中微子,在右手性中,它們肯定是大質量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還沒有看到它們。最新分析是使用專門的開源GAMBIT包進行,考慮了目前所有可用的實驗數據和各種理論機制提供的參數範圍。蹺蹺板機制本身意味著計算必須使用四倍精度的浮點數,而不是雙精度的浮點數。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最終數據量達到60 TB,分析在速度很快的波蘭計算集群普羅米修斯中進行,該集群由AGH科技大學的學術計算機中心Cyfront管理。波蘭方面由波蘭科學基金會和國家學術交流機構撥款資助的分析結果並不樂觀。事實證明,儘管進行了多次實驗,收集了大量數據,但可能的參數空間只被穿透到了很小程度。研究可能會在即將開始的實驗中發現右手中微子。然而如果右手中微子藏在某個參數空間的最深處,可能要等上100年才能發現它們。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幸運的是,也有一絲希望,在可能與右手中微子有關的數據中,捕捉到了潛在信號的蹤跡。在這個階段,它是非常弱的,最終可能只是一個統計波動,但如果不是會發生什麼呢?在這種情況下,一切都表明,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繼任者,未來圓形對撞機(Future Circle Collider)上,有可能觀測到右手中微子,但建設時間還很長,科學家們將不得不用極大的耐心等待,期待某一天能看到右手中微子。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博科園|研究/來自:波蘭科學院核物理研究所

參考期刊《歐洲物理雜誌C》

DOI: 10.1140/epjc/s10052-020-8073-9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中微子有質量嗎?看中微子和它最後的「倔強」
    報告非常精彩,有圖有真相有故事。但是我注意到了她在報告的背景部分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面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但是後來發現中微子有質量,而且中微子的質量對於宇宙演化可能有重要的影響。  我於是就半開玩笑地問,為什麼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面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  不知道,她回答說。我提醒道,你肯定知道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面其它粒子的質量是怎麼產生的吧?
  • 幽靈般的新物理學燈塔——中微子
    大多數基本粒子通過與無處不在的希格斯場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希格斯在三月份成為頭條新聞時,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物理學家在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結果強烈表明2012年確定的新粒子確實是長期尋找的希格斯玻色子。該玻色子是希格斯的粒子對應物正如光子是電磁場的對應物一樣。在這個過程中,希格斯帶走了粒子的弱電荷版本的電荷。
  • 最新實驗進一步縮小了中微子靜止質量的範圍
    圖片來源 www.haoweixin.net中微子很奇怪。它們是宇宙中最豐富的粒子之一,但很難被發現。由於其獨特的性質,它們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越宇宙時,與普通物質幾乎沒有多少相互作用。此時此刻,就有數十億個中微子正穿過您的身體——所以它也被叫做「鬼魂粒子」。
  • 中微子是它自己的反粒子嗎?
    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在1932年發現了狄拉克所預測的電子的反物質伴侶。他把它叫做正電子——一種像電子一樣的帶正電荷的粒子。狄拉克預言,除了具有相反的電荷外,反物質的夥伴還應該具有另一種相反的特性,稱為手性,它代表了粒子固有的量子特性之一。一個粒子可以具有右手性或左手性。
  • 宇宙中微子背景是什麼?中微子為什麼是第二豐富的粒子
    但是再往前追溯,我們會發現宇宙中的能量高到光子會自發的形成形成粒子-反粒子對。其中包括所有的夸克/反夸克對,所有的輕子/反輕子對,所有的餃子、光子和弱玻色子,以及任何迄今尚未發現的粒子。當整個可觀測的宇宙被壓縮到一個直徑小於一光年的空間時,這些粒子/反粒子對就會大量存在,在近似平衡狀態下自發地產生和湮滅。上圖可以看到宇宙的這種稠密高溫狀態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 可怕的中微子:中微子的三個變體是什麼?它有哪些特點?
    在1秒之內,每立方釐米的空間中有數十億個中微子穿過,但因為它們只能感受到四種基本物理力中的兩種最微弱的力——重力和被恰當命名的弱核力,而感受不到電磁力和強核力,因此幾乎不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  儘管如此,中微子仍然是一個熱門話題,因為研究它們可能揭示標準模型之外存在的物理現象。
  • 幽靈般的中微子:我們越來越接近了解它的質量
    來源:新浪科技中微子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質量未知的粒子,測量其質量將有助於發現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定律。圖為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宇宙中所有的已知粒子中,只有光子的數量超過中微子,然而,儘管中微子數量眾多,但由於它們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因此很難捕捉並進行檢測,每秒鐘大約有1000萬億個幽靈般的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但它們甚至都不會與一個原子發生接觸。
  • 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
  • 中微子來自哪裡?研究發現:與黑洞、活動星系和類星體有關!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天體物理學家已經接近確定來自太空的高能中微子來源,研究小組將南極中微子天文臺冰立方收集的數據與射電望遠鏡測量的長電磁波數據進行了比較。宇宙中微子被證明與遙遠活動星系中心的耀斑有關,這些星系被認為擁有超大質量黑洞。
  • 中微子新質量上限「出爐」,怎樣探索無處不在的中微子?
    泡利跟中微子有什麼關係呢?能量守恆定律告訴我們,能量不能夠憑空產生,也不會無故消失。20世紀初,有一些科學家在研究原子核衰變的時候,發現能量少了一部分,是不是能量不守恆?因為中微子可以很輕易地穿過人體,雖然每秒鐘有上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人體,但是很安全。不僅人如此,地球在中微子面前也是透明的,中微子能直接穿過地球。 發現中微子之後,科學家繼續研究,發現不止存在一種中微子,2000年的時候,科學家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經過70年,三種中微子都被發現了。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陳惠婷、魏鬱):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研究其質量問題對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在十七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而下一步,中國將在廣東江門開展中微子實驗,屆時將有18個國家和地區的78個機構近700位工作成員加入其中。
  • 或許中微子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電荷對稱意味著一個完全由物質構成的宇宙和一個由反物質構成的宇宙應該以同樣的方式運行。也就是說,它們應該是對稱的。奇偶性可以描述為鏡像。如果你照鏡子時舉起右手,你的形象就會舉起左手。奇偶性對稱意味著,如果宇宙中的左右進行了顛倒,什麼也不會改變。
  • 神秘的中微子——游離於標準模型之外
    中微子是一種微小的、幽靈般的、難以捉摸的、不帶電的基本粒子,它們可以從地球直接穿過。根據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宇宙中存在三種類型的中微子(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與之對應的還有三種反中微子。它們的性質非常穩定的,不會輕易改變。最重要的是,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圓滿結束,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鬱):中微子,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之一。中微子研究是國際粒子物理研究的熱點,是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研究前沿。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中微子個頭小,又無所不在,它不帶電、質量近於零,而且穿透力極強。比較形象的比喻是:在常人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每秒鐘約有65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
  • 宇宙中微子可能來源於大質量黑洞的光冕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的研究人員在2020年6月30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這個模型,指出活動星系核心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是這些神秘中微子的來源。
  • 中微子被稱「宇宙隱身人」 無論多小都有質量(圖)
    研究者能夠計算出太陽應該產生多少中微子,但實際測量到的卻只有1/3。實驗證明,中微子能夠在飛行中變身。一位果殼網網友這樣描述「中微子振蕩」過程中的「粒子大變身」:假設中微子這種基本粒子是一群普通青年,他們「十一」去遠遊,到了地方發現人只剩約1/3……後來人們發現普通青年沒丟,但變成了文藝青年,這叫中微子振蕩。  中微子正在穿過你的皮膚!
  • 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
  • 一口氣搞懂中微子
    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目前科學家極其重視的中微子到底是咋回事。中微子的提出這事要從科學家研究β衰變說起。,所謂的β衰變,就是指原子核內中子轉變為質子,同時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中微子(當然,當時還沒有發現中微子)的過程。
  • 科學家反向推算最輕中微子的質量
    在即將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利用這一事實,從對宇宙大尺度結構的精確測量中,反向演算出了最輕中微子的質量(有三種中微子的質量)。研究人員從重子振蕩光譜巡天中獲取了大約110萬個星系的運動數據,結合其他宇宙學信息,以及地球上規模小得多的中微子實驗的結果,然後把所有這些信息輸入一臺超級計算機。
  • 撲朔迷離的中微子
    曹俊供圖最近,我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測得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發現與理論預期存在兩處偏差,這為未來的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提供了重要的測量數據,也激起了很多科學家和科學媒體關於惰性中微子的討論。研究中微子有可能揭示許多未解的物理之謎,包括宇宙的歷史、形成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