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是它自己的反粒子嗎?

2020-12-04 老胡說科學

幾乎每個粒子都有一個反物質的對應物:一個質量相同但電荷相反的粒子,還有其他性質。

這似乎適用於中微子,一種不斷穿過我們身體的微小粒子。根據中微子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時釋放的粒子來判斷,科學家們可以分辨出中微子與反中微子在什麼時候相遇。

但是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某些特性使科學家們想知道:它們是一樣的嗎?中微子是它們自己的反粒子嗎?

這並非聞所未聞。餃子甚至希格斯玻色子被認為是它們自己的反粒子。但是,如果科學家們發現中微子是它們自己的反粒子,這可能會為我們提供線索,了解它們的微小質量從何而來,以及它們是否在我們這個物質主宰的宇宙的存在中發揮了作用。

狄拉克和馬約拉納

反粒子的概念產生於1928年,當時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提出了後來被稱為狄拉克方程的理論。他的工作試圖解釋當電子以接近光速運動時會發生什麼。但他的計算得出了一個奇怪的要求:電子有時具有負能量。

「當狄拉克寫下他的方程式時,他才知道反粒子是存在的,」美國西北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教授安德烈·德·古韋亞說。「反粒子是他方程式的結果。」

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在1932年發現了狄拉克所預測的電子的反物質伴侶。他把它叫做正電子——一種像電子一樣的帶正電荷的粒子。

狄拉克預言,除了具有相反的電荷外,反物質的夥伴還應該具有另一種相反的特性,稱為手性,它代表了粒子固有的量子特性之一。一個粒子可以具有右手性或左手性。

狄拉克方程允許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是不同的粒子,因此,四種類型的中微子是可能的:左手和右手手性的中微子和左手和右手手性的反中微子。

但是,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就像科學家當時認為的那樣,那麼只需要存在左旋中微子和右旋反中微子。

1937年,義大利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略亞納提出了另一種理論: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實際上是一回事。馬略亞納方程描述了中微子,如果它們碰巧有質量,就會變成反中微子,然後又變成中微子。

物質反物質不平衡

中微子的質量是否為零一直是個謎,直到1998年,超級神岡德和SNO實驗發現中微子的質量確實非常小——這一成就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自那以後,亞洲、歐洲和北美各地都出現了尋找中微子是自身反粒子的線索的實驗。

找到這個證據的關鍵是所謂的輕子數守恆。科學家認為輕子數守恆是自然的基本定律,這意味著在相互作用發生前後,參與相互作用的輕子數和反輕子數應該保持不變。

科學家們認為,就在大爆炸之後,宇宙應該包含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這兩種粒子應該相互作用,逐漸相互抵消,直到只留下能量。不知何故,事情並非如此。

如果發現輕子數不守恆,就會出現一個漏洞,導致目前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不平衡。而中微子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找到這個漏洞的地方。

近年雙β衰變

專門研究中微子的SLAC理論家亞歷山大弗裡德蘭(Alexander Friedland)表示,科學家們正在尋找一種被稱為雙衰變過程的輕子數破壞現象。

在它的共同形式,雙衰變是一個過程,其中一個核衰變成一個不同的核,並發出兩個電子和兩個反中微子。這平衡了衰變前後的輕子物質和反物質,因此它保留了輕子數。

如果中微子是它們自己的反粒子,那麼在雙衰變過程中釋放出的反中微子就有可能相互湮滅並消失,這違反了輕子數守恆定律。這叫做無中子雙衰變。

這樣的過程將有利於物質而非反物質,造成不平衡。

弗裡德蘭說:「理論上講,這將在我們對粒子質量來源的理解上引發一場深刻的革命。」「它還會告訴我們,必須有一些新的、非常、非常高能量尺度的物理學——除了我們所知道和喜愛的標準模型之外,還有一些新的東西。」

有可能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是不同的,並且有兩種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狀態,正如狄拉克方程所要求的那樣。這兩個缺失的狀態是如此難以捉摸,以至於物理學家們還沒有發現它們。

但是發現無中微子雙衰變的證據將是馬略亞納有正確想法的標誌——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是一樣的。

這是非常困難的實驗。「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類似於暗物質實驗,必須在非常安靜的環境中進行,有非常乾淨的探測器,除了你要研究的原子核外,其他任何東西都沒有放射性。」

物理學家們仍在評估他們對這些難以捉摸的粒子的理解。

耶魯大學教授雷納丸山表示:「中微子物理學產生了如此多的驚喜。「我認為,想到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真的很令人興奮。」

相關焦點

  • 中微子是其自身的反粒子嗎?
    反粒子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引入的。 1928年, 狄拉克寫出電子的相對論性波動方程, 即著名的狄拉克方程, 它將量子力學、狹義相對論和電子的自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狄拉克方程的解顯示電子波函數有四個分量, 其中兩個分量對應能量為正的電子的兩個自旋態, 而另外兩個分量對應的能量卻為負。
  • 並非所有粒子和反粒子都是物質或反物質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β衰變:其中一個中子會衰變成質子,同時還會發射電子和反電子中微子。如果我們查看參與此衰變過程的各種粒子和反粒子的性質,我們將了解到很多有關宇宙如何工作的知識。我們從中子開始認識,中子具有以下特性:它是電中性的,沒有淨電荷,它由三個夸克組成:兩個下夸克(每個帶電荷-)和一個上夸克(帶電荷+),它包含約939 MeV的能量,全部以其靜止質量的形式存在。
  • 真有與自己反粒子一樣的粒子
    一般認為,每一種粒子都有它的反粒子,當粒子與反粒子相遇時會發生湮滅現象,兩個粒子的質量消失而轉化為能量,符合E = mc 2然而在1937年,義大利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約拉納預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類特殊的費米子,這種費米子的反粒子不但和它自己長相一樣,帶電屬性也一樣。
  • 科學百科60期丨反粒子會產生反能量嗎?
    ▼第六十個問題:反粒子會產生反能量嗎?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家開始明白,一切物質都是由某幾種不同的粒子組成的。中子根本不帶任何電荷,但它有一個指向某個方向的磁場。「反中子」也不帶電荷,但它的磁場所指的方向同中子的磁場相反。似乎存在著這樣一條自然規律:一個粒子可以轉變為另一個粒子,但是,要是在起先並不存在粒子的情況下產生了一個粒子,就必定會同時產生一個反粒子。
  • 科學百科60期:反粒子會產生反能量嗎?
    ▼第六十個問題:反粒子會產生反能量嗎?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家開始明白,一切物質都是由某幾種不同的粒子組成的。1930年,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在研究這些粒子的數學理論時斷言說,每一種粒子都應該會有它的對立面。
  • 神秘的中微子——游離於標準模型之外
    但沃爾夫岡·泡利認為,可能是衰變中一種未知的新型粒子被釋放出來,他把它命名為中微子,在義大利語中其含義為:電中性的小粒子。不過在提出中微子假設後,他就認為自己犯了致命的錯誤。因為,當時在實證主義風潮下,用一種不可見的實體解釋理論被是一種拙劣的哲學。「我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我假設了一種無法探測的粒子。」根據泡利的理論,在核反應中產生的新的粒子不止一種。
  • 大量的中微子是如何打破物理標準模型的?
    想像你在中微子後面,看著它向前方移動,並從後面的角度看到它朝逆時針方向的左旋旋轉。現在,你加快了速度,並超過了中微子,因此可以從其前方回望它。你看到了什麼?會看到它現在正在遠離你,並且它似乎是順時針旋轉,而不是逆時針旋轉。僅僅通過改變相對於中微子的相對運動,你似乎已將其從中微子轉變為反中微子。為什麼?所觀察的手性變了。
  • 反粒子即自身的「馬約拉納費米子」被發現?
    但在1937年,另一位物理學家埃託裡·馬約拉納(Ettore Majorana)指出了一個反轉:他預測,在一類被稱為「費米子」的粒子(包括了質子、中子、電子、中微子和夸克)中,應該有一些粒子,自己就是自己的反粒子。
  • 宇宙中微子背景是什麼?中微子為什麼是第二豐富的粒子
    但是再往前追溯,我們會發現宇宙中的能量高到光子會自發的形成形成粒子-反粒子對。其中包括所有的夸克/反夸克對,所有的輕子/反輕子對,所有的餃子、光子和弱玻色子,以及任何迄今尚未發現的粒子。當整個可觀測的宇宙被壓縮到一個直徑小於一光年的空間時,這些粒子/反粒子對就會大量存在,在近似平衡狀態下自發地產生和湮滅。上圖可以看到宇宙的這種稠密高溫狀態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 反粒子即自身的「馬約拉納費米子」被發現?| 果殼 科技有意思
    但在1937年,另一位物理學家埃託裡·馬約拉納(Ettore Majorana)指出了一個反轉:他預測,在一類被稱為「費米子」的粒子(包括了質子、中子、電子、中微子和夸克)中,應該有一些粒子,自己就是自己的反粒子。
  • 垂釣幽靈粒子|中微子的理論研究和科學探測,它會改變宇宙模型嗎
    先聽聽它所擁有的頭銜:宇宙深處的神秘信使、幽靈粒子、暗物質已知的候選者,看到這些名詞,估計夥伴們已經知道它是誰了。對,沒錯!它就是一秒鐘能夠穿透你大拇指一萬億次的奇異粒子——中微子。哈哈,有沒有被震驚到,不過它的神奇之處才剛剛開始,我們就從一下幾個方面開始今天的探秘之旅吧!太陽內部發生了什麼?
  • 本體轉換的中微子可以根本上揭示人類的存在,但它能被我們發現嗎
    能轉換身份的中微子能從根本上揭示我們為何存在。但我們能發現它們嗎?高能粒子的碰撞,中微子。CUORE,在義大利語中為「心臟」,正在尋找證明難以捉摸的亞原子的微粒中微子是他們自己的反微子的證據,物理學家叫做Majorana粒子。中微子能像幽靈一樣穿過大多數物質,是很難測的。事實上,根據美國宇航局,來自太陽火熱核熔爐的數以萬億的中微子每秒都會穿透我們的身體。
  • 中微子將成為解開宇宙未解之謎的關鍵:物質為何存在?
    中微子,這一個神秘的粒子,普通人從未見到過它,但是它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最關鍵的是它非常小,可以輕易穿透任何物質,並且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每秒鐘通過我們眼睛的中微子數以十億計,每秒鐘會有1000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
  • 誰偷走了核電站的中微子?大亞灣新發現:也許算錯了核反應
    在大亞灣核電站附近幾百米的深山裡,潛伏著世界上最好的中微子探測器。它本是用來確認中微子的第三種變身模式的,幾年前已經完成任務。如今順手取得另一項引人矚目的成果——解釋核反應堆為何產生那麼少的中微子。雖然「反應堆中微子反常」現象似乎被破解了,但關於中微子仍有很多未解之謎。中微子是隱士,它很少跟別的粒子反應。捕獲不易,所知甚少,就連它的質量至今都還沒搞清楚。起初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公認的基本粒子標準模型裡,中微子是沒有質量的。但戴維斯檢測到太陽中微子,小柴昌俊發現超新星中微子時,都證明了中微子有質量。標準模型綻開一道裂口。
  • 中微子的「身份轉換」將揭曉萬物存在的根源
    來源:新浪科技對於宇宙中每一個基本粒子而言,都存在著一種反粒子,它與同胞粒子具有相同質量,但是電荷相反,當粒子和反粒子正面接觸時,就會相互湮滅,產生純淨能量。科學家一直認為物質有一個被稱為反物質的「孿生兄弟」,對於宇宙中每一個基本粒子而言,都存在著一種反粒子,它與同胞粒子具有相同質量,但是電荷相反,當粒子和反粒子正面接觸時,就會相互湮滅,產生純淨能量。
  • 幽靈般的新物理學燈塔——中微子
    中微子確實難以捉摸 - 它的幽靈本質使它能夠穿過幾乎所有的物理障礙,包括物理學家在粒子探測器中使用的物質。事實上,大多數中微子乾淨地穿過地球,而不是刷過另一個粒子。然而,保利的恐懼被輕微誇大了:中微子可以被發現 - 雖然這樣做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實驗性的聰明才智。中微子也是其他基礎粒子中最奇特的。
  • 中微子是唯一其特性不能由標準模型單獨解釋的標準模型粒子
    除了中微子,這一個粒子的行為是如此怪異和獨特,與所有其他粒子不同,以至於它是唯一其特性不能由標準模型單獨解釋的標準模型粒子,以下是原因:圖註: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和反粒子遵循各種守恆定律,但某些粒子/反粒子對的習性略有不同,這可能暗示了重子起源。
  • 科學家測定了地球內部奇特「反中微子」
    熱量的產生量可以通過測定反中微子數量得出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通過測定來自地幔物質發射的反中微子,測定了地球產生的熱量並確認地球形成於原始太陽物質。  反中微子屬於反物質(antimatter),是基本粒子的一種,它能夠幾乎毫無阻礙地貫穿地球。每一種粒子都有對應的反粒子,質量相等、電荷相反。當粒子與反粒子相遇時,它們就會彼此發生湮滅。
  • 靜止的中微子有質量嗎?它的存在對我們的宇宙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下中微子。對放射性的早期研究中,人們發現中子會衰變。衰變產物似乎只有質子和電子。然而,如果衰變的產物只有質子和電子,就會導致另一個奇怪的結果產生。如果一個中子處於靜止狀態,它會具有一定的能量(E=mc^2)。如果把衰變產物質子和中子的質量,以及它們的動能加起來,你會發現這個結果總是小於它靜止時候的能量。
  • 科學網—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