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是其自身的反粒子嗎?

2021-01-14 中科院高能所

     反粒子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引入的。 1928年, 狄拉克寫出電子的相對論性波動方程, 即著名的狄拉克方程, 它將量子力學、狹義相對論和電子的自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狄拉克方程的解顯示電子波函數有四個分量, 其中兩個分量對應能量為正的電子的兩個自旋態, 而另外兩個分量對應的能量卻為負。如果存在負能量的量子態, 那麼我們看到的所有具有正能量的電子就都會躍遷到負能量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狄拉克假設負能量態已全部被電子佔滿, 而泡利不相容原理保證系統中任意兩個電子不能處於同一狀態, 因此電子從正能量態到到負能量態的躍遷被禁止。接著, 狄拉克意識到, 處於負能態的電子能夠吸收外界的能量而躍遷到正能態, 那麼負能態的電子海洋中就留下一個空穴。空穴就像帶一個單位正電荷且質量與電子相等的基本粒子, 它就是電子的反粒子。1932 年, 美國實驗物理學家卡爾· 安德森(Carl Anderson)在宇宙線實驗中清晰地觀測到電子的反粒子, 即正電子, 並因此獲得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值得一提的是, 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趙忠堯先生在1930年研究硬伽馬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時發現伽馬射線的吸收有反常的現象, 而且伴隨著吸收還有額外的光輻射信號。在安德森發現正電子之後, 人們才意識到額外的光輻射正是由電子與正電子湮滅產生的。

       反粒子或反物質的發現對整個粒子物理學的發展以及我們對宇宙的認識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47年, 英國實驗物理學家塞西爾·鮑威爾(Cecil Powell)等人在宇宙線實驗中發現日本理論物理學家湯川秀樹(Hideki Yukawa)預言的傳遞核子間強相互作用的π+和π-介子, 它們是自旋為零的玻色子且互為反粒子。狄拉克的空穴理論顯然不適用於玻色子, 因為沒有泡利不相容原理來禁止正能量態的粒子躍遷到負能態。當然, 現在我們知道, 正確理解反粒子需要相對論性量子論, 而負能態和狄拉克的空穴理論都是不必要的。狄拉克在1933年諾貝爾獎演講中介紹電子和正電子的理論, 並闡述他對宇宙中的物質和反物質的理解: 「如果正電荷與負電荷之間的對稱性是自然界的基本規律, 那麼我們就必須承認地球乃至整個太陽系都是由電子和質子組成的事實只是於偶然。宇宙中很有可能存在某些恆星, 它們是由正電子和反質子構成的。事實上, 由物質和反物質組成的恆星也許各佔一半。因為這兩類恆星將呈現出完全相同的光譜, 所以目前的天文學觀測手段無法區分它們」。然而, 天文和宇宙學觀測表明今天的宇宙中確實只存在物質而沒有反物質。直到今天, 物理學家們仍然無法理解宇宙中的物質-反物質不對稱, 這個問題也被稱作反物質消失之謎。

       如前所述, 電子的反粒子是正電子, 它攜帶的電荷與電子的大小相等但符號相反。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告訴我們電荷守恆來自規範對稱性, 因此電荷是描述基本粒子屬性的好量子數。然而, 中微子是電中性的, 那麼它與自身的反粒子該如何區分呢? 標準模型中還存在一種偶然的守恆律, 比如說輕子數守恆, 它不對應任何基本的對稱性。 簡單來講, 如果規定電子和電子型中微子的輕子數為+1, 那么正電子和電子型反中微子的輕子數就是-1, 其他粒子的輕子數為零。至今, 所有實驗都滿足輕子數守恆, 即物理過程中初末態粒子的輕子數之和相等。自然界中存在輕子數破壞的過程嗎? 如果輕子數不守恆, 我們就不能用它來區分中微子和反中微子, 那麼中微子是否可以就是它自己的反粒子呢? 目前我們還沒有答案。

相關焦點

  • 中微子是它自己的反粒子嗎?
    這似乎適用於中微子,一種不斷穿過我們身體的微小粒子。根據中微子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時釋放的粒子來判斷,科學家們可以分辨出中微子與反中微子在什麼時候相遇。但是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某些特性使科學家們想知道:它們是一樣的嗎?中微子是它們自己的反粒子嗎?
  • 反粒子即自身的「馬約拉納費米子」被發現?
    (果殼翻譯班/編譯)1928年,物理學家保羅·迪拉克(Paul Dirac)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預測:宇宙中的每個基本粒子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反粒子——電荷相反的「雙胞胎」。當粒子與反粒子相遇時,它們會湮滅,同時釋放出一股能量。果然,幾年後,第一個反物質——電子的反粒子被發現,反物質迅速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 反粒子即自身的「馬約拉納費米子」被發現?| 果殼 科技有意思
    (果殼翻譯班/編譯)1928年,物理學家保羅·迪拉克(Paul Dirac)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預測:宇宙中的每個基本粒子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反粒子——電荷相反的「雙胞胎」。當粒子與反粒子相遇時,它們會湮滅,同時釋放出一股能量。果然,幾年後,第一個反物質——電子的反粒子被發現,反物質迅速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 科學百科60期:反粒子會產生反能量嗎?
    ▼第六十個問題:反粒子會產生反能量嗎?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家開始明白,一切物質都是由某幾種不同的粒子組成的。1930年,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在研究這些粒子的數學理論時斷言說,每一種粒子都應該會有它的對立面。
  • 科學百科60期丨反粒子會產生反能量嗎?
    ▼第六十個問題:反粒子會產生反能量嗎?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家開始明白,一切物質都是由某幾種不同的粒子組成的。為了抵消掉這第二個粒子,這時還形成了一個非常微小的反粒子,即所謂「反中微子」。這時,一個粒子(即中子)變成了另一個粒子(即質子)加上一個粒子-反粒子對(即電子和反中微子)。粒子-反粒子對既可以從能量產生出來,也可以重新全部變為能量。
  • 並非所有粒子和反粒子都是物質或反物質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β衰變:其中一個中子會衰變成質子,同時還會發射電子和反電子中微子。如果我們查看參與此衰變過程的各種粒子和反粒子的性質,我們將了解到很多有關宇宙如何工作的知識。我們從中子開始認識,中子具有以下特性:它是電中性的,沒有淨電荷,它由三個夸克組成:兩個下夸克(每個帶電荷-)和一個上夸克(帶電荷+),它包含約939 MeV的能量,全部以其靜止質量的形式存在。
  • 宇宙中微子背景是什麼?中微子為什麼是第二豐富的粒子
    但是再往前追溯,我們會發現宇宙中的能量高到光子會自發的形成形成粒子-反粒子對。其中包括所有的夸克/反夸克對,所有的輕子/反輕子對,所有的餃子、光子和弱玻色子,以及任何迄今尚未發現的粒子。當整個可觀測的宇宙被壓縮到一個直徑小於一光年的空間時,這些粒子/反粒子對就會大量存在,在近似平衡狀態下自發地產生和湮滅。上圖可以看到宇宙的這種稠密高溫狀態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 中微子是唯一其特性不能由標準模型單獨解釋的標準模型粒子
    除了中微子,這一個粒子的行為是如此怪異和獨特,與所有其他粒子不同,以至於它是唯一其特性不能由標準模型單獨解釋的標準模型粒子,以下是原因:圖註: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和反粒子遵循各種守恆定律,但某些粒子/反粒子對的習性略有不同,這可能暗示了重子起源。
  • 神秘的中微子——游離於標準模型之外
    但沃爾夫岡·泡利認為,可能是衰變中一種未知的新型粒子被釋放出來,他把它命名為中微子,在義大利語中其含義為:電中性的小粒子。不過在提出中微子假設後,他就認為自己犯了致命的錯誤。因為,當時在實證主義風潮下,用一種不可見的實體解釋理論被是一種拙劣的哲學。「我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我假設了一種無法探測的粒子。」根據泡利的理論,在核反應中產生的新的粒子不止一種。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棒
    南方日報訊 (記者/蘇國銳)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於12月12日正式退役。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的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使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大量的中微子是如何打破物理標準模型的?
    如果中微子具有質量,則它們具有的某些性質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例如,所觀察到的每一個中微子本質上都是左手性。同樣,反中微子總是右手性。現在,如果中微子是無質量的,它們將始終以光速運動,而將永遠無法以更快的速度運動。但是,如果它們很重,其運動速度將低於光速,這意味著可以提高速度,使其比中微子運動得快,而運動速度仍比光子慢。
  • 誰偷走了核電站的中微子?大亞灣新發現:也許算錯了核反應
    近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論文《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流強和能譜的演化》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同時配發法國科學家法羅的文章《弄清反中微子反常》。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中微子,又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反應堆產生的中微子為啥不夠多?
  • 幽靈般的新物理學燈塔——中微子
    而中微子,比其他粒子更多,變形; 他們在三個品種之間轉移,或「味道」。80多年來,這些微小的顆粒讓物理學家們不斷驚訝。即使在今天,關於中微子的基本問題仍然沒有答案:中微子只有三種味道,還是存在更多?為什麼所有中微子都如此輕巧?中微子是他們自己的反物質對應物嗎?為什麼中微子會以如此神奇的神韻轉變角色?
  • 中微子的「身份轉換」將揭曉萬物存在的根源
    來源:新浪科技對於宇宙中每一個基本粒子而言,都存在著一種反粒子,它與同胞粒子具有相同質量,但是電荷相反,當粒子和反粒子正面接觸時,就會相互湮滅,產生純淨能量。科學家一直認為物質有一個被稱為反物質的「孿生兄弟」,對於宇宙中每一個基本粒子而言,都存在著一種反粒子,它與同胞粒子具有相同質量,但是電荷相反,當粒子和反粒子正面接觸時,就會相互湮滅,產生純淨能量。
  • 存在沒有反粒子的粒子,顛覆正反對立的世界觀
    從此以後,宇宙中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被認為是永恆不變的真理。▲狄拉克和刻在他墓碑上的方程但是,1937年馬約拉納提出了猜測:會不會有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或者說它們自身就是自己的反粒子。這個粒子被後來的物理學界稱之為馬約拉納費米子。
  • 科學家首次發現中微子
    NBC新聞報導,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檢測到追溯到聚變的中微子。科學家確定,通過其Borexino檢測器通過的難以捉摸的粒子源於太陽中心的碳-氮-氧(CNO)融合過程。這種行為早在1938年就已被預測到,但儘管科學家在1956年發現了中微子,但至今尚未得到驗證。
  • 中微子將成為解開宇宙未解之謎的關鍵:物質為何存在?
    對於宇宙中的每一個基本粒子來說,都存在著一種反粒子,它與它的同胞粒子幾乎完全相同,質量相同,但電荷相反。當粒子和反粒子面對面相遇時,它們會相互湮滅,產生純淨的能量,物質和反物質之間有著明顯的完全對稱性。科學家表示,每次你製造一件物質,你也製造了一件平衡的反物質,每次你摧毀一件物質,你也會摧毀一件反物質,也就是說這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種沒有反物質存在的物質。
  • 前沿物理:EXO-200搜索馬約拉納中微子
    倘若在實驗中觀察到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任何跡象,則表明該中微子是「馬約拉納費米子」(即反粒子就是其自身的費米子)。這將成為一類超越現有粒子物理學「SM標準模型」的新型粒子,無疑是現代物理學的重大突破。中微子是由中子經過β衰變產生的無電荷的粒子,它們通過弱力與其他粒子相互作用。
  • 科學網—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
  • 本體轉換的中微子可以根本上揭示人類的存在,但它能被我們發現嗎
    能轉換身份的中微子能從根本上揭示我們為何存在。但我們能發現它們嗎?高能粒子的碰撞,中微子。CUORE,在義大利語中為「心臟」,正在尋找證明難以捉摸的亞原子的微粒中微子是他們自己的反微子的證據,物理學家叫做Majorana粒子。中微子能像幽靈一樣穿過大多數物質,是很難測的。事實上,根據美國宇航局,來自太陽火熱核熔爐的數以萬億的中微子每秒都會穿透我們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