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2020-12-03 人民網

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最新研究中有跡象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存在差異,這或有助於闡明為什麼現在的宇宙由物質而非反物質主導。

中國科學院高能研究所研究員溫良劍對科技日報記者解釋說:「大爆炸理論指出,宇宙起源於約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當時應該產生了同樣數量的正反物質。如果正反物質數量相同,它們相遇時會彼此湮滅,僅留下光子和暗物質。然而,宇宙演化至今,似乎由物質主導,『正反物質不對稱』是自然界最大的謎團之一。有科學家認為,中微子或在這幕大劇中扮演重要角色。」

據溫良劍介紹,中微子分為電子型中微子、繆子型中微子和陶子型中微子三種類型(「味」)及其相應的反中微子,它可像變色龍一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行進時改變其「味」這就是所謂的中微子振蕩。例如,來自太陽的電子型中微子在到達地球前會「變身」為陶子型中微子或繆子型中微子。

為研究這種振蕩現象,T2K團隊將在日本質子加速器研究中心產生的繆子型正反中微子發射到295公裡外的「超級神岡」探測器上。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下,繆子型正反中微子在行進中,分別會「變身」為電子型正反中微子。

鑑於中微子幾乎不與普通物質相互作用,10年間,T2K團隊從近1021次質子打靶產生的中微子中檢測到90個電子型中微子和15個電子型反中微子。數據分析表明,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概率。不過,T2K最新結論尚未達到可以被稱為「發現」的水平。

溫良劍說:「儘管最新研究顯著性不高,但對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有積極意義。」

《自然》雜誌報導稱,為達到可以被稱為「發現」的要求,物理學家要求助下一代中微子探測器,未來幾年將有3款中微子探測器上線:中國江門中微子實驗將率先於2022年開始採集數據;美國「地下中微子實驗」和日本「頂級神岡」實驗分別擬於2025年、2027年「上崗」。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

相關焦點

  • 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
  • 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原標題: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志4月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最新研究中有跡象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存在差異,這或有助於闡明為什麼現在的宇宙由物質而非反物質主導。
  • 15、大一統方程解:中微子的類型及其正反對稱破缺
    以這種方式產生的極高能中微子,研究人員認為它們可能是第四種中微子(現有三種)。1、中微子的完備類型中微子最多有4種,每種都是左右旋二重態的,可分輕重兩類,每類又可分正反兩種。中微子的輕重,主要是由於所攜關係子的不同而不同,輕的所攜關係子為簡單共振子,是暗光子;重的中微子所攜關係子為複合關係子。結構配對子是相同的,前者的象為三爻卦,後者的象是四爻卦,所處階層也不同。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高能物理研究所不僅在中微子實驗領域成績驕人,在中微子理論研究領域也表現出眾。大亞灣實驗項目的啟動和成功使得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更具資源優勢。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 每秒有上萬億個中微子穿透身體,頂尖學者滬上揭秘神秘中微子
    1月14日上午,第13屆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大會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開幕,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五十多個高校與科研院所近三百位科研人員參會。本次會議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從五年的籌備和基建工作過渡到探測器安裝、整合的關鍵轉折點。實驗中不同子系統之間的關聯錯綜複雜,對接口細節要求非常嚴苛。
  • 《自然》:正反中微子不對稱的可能性達95%
    如果宇宙大爆炸和正反物質的理論成立,那麼今天的宇宙應該是由光子構成的,既找不到任何物質,也找不到任何反物質。然而眼前的花花世界告訴我們,正物質因為某種神秘的原因大獲全勝。科學家對這種神秘的原因非常感興趣,稱之為「正反物質對稱性破壞」,還有一個更專業的術語——對稱破缺。
  • 【中國科學報】中微子「振蕩」大亞灣之後……
    「中微子振蕩的信號不僅體現在中微子個數的減少上,也體現在所測中微子能譜的變形上。」曹俊告訴《中國科學報》,因為不同能量的中微子振蕩機率不同,從而造成近點和遠點探測到的中微子的能量分布(能譜)不同。研究能譜的變形,可以測量尚未測得的振蕩頻率,也可以把振幅測得更準。  然而,這項看上去直截了當的工作進展並不順利。
  • 中微子「振蕩」大亞灣之後……—新聞—科學網
    「中微子振蕩的信號不僅體現在中微子個數的減少上,也體現在所測中微子能譜的變形上。」曹俊告訴《中國科學報》,因為不同能量的中微子振蕩機率不同,從而造成近點和遠點探測到的中微子的能量分布(能譜)不同。研究能譜的變形,可以測量尚未測得的振蕩頻率,也可以把振幅測得更準。 然而,這項看上去直截了當的工作進展並不順利。
  • 【連載】趣說中微子(完結)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大亞灣,一個實驗廳距大亞灣核電站約2公裡,另兩個實驗廳離核電站約300-400米。實驗通過探測中微子與質子的反應來研究中微子,用在嶺澳近點、大亞灣近點以及遠點三個實驗大廳的8個探測器來獲取數據,用不同距離間的相對測量來抵消誤差。
  • 中微子的奇特行為或可揭開其神秘面紗
    例如,在20世紀60年代,他們發現夸克和反夸克的行為方式並不完全相同。但是這種對電荷共軛宇稱反轉對稱性(簡稱CP對稱性)的違背不足以解釋物質和反物質的差異。一種不同的對稱性破缺可能是夸克(質子和中子的構造塊),但是夸克並不是唯一的亞原子粒子。夸克被稱作是輕子的親戚,輕子包括了電子,μ粒子,τ粒子和中微子。(夸克和輕子都是費米子,費米子是亞原子粒子的兩大類別之一。
  • 捕獲變身的「中微子」
    到70年代,科學家們又發現還有XL號的電子陶子,以及對應的陶子型中微子。  有一些科學家猜想:會不會是太陽中微子在遷移中,變成了另一種不同的中微子呢?或許戴維斯測量的只是其中一種。  1998年,日本的超級神崗通過實驗大氣中微子證實了這一猜想:太陽中微子的確在遷移中變成了3種中微子的混合型中微子是可以變身的。  一種中微子變成另外一種,就叫做振蕩。
  • 追尋中微子的曹俊:基礎研究是人類對未來的投資
    1998年,曹俊獲博士學位後,先後前往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直線加速器實驗室、美國密西根大學繼續深造,於2004年回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研究,同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12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開始擔任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共同發言人;2013年,榮獲亞太物理學會「楊振寧獎」和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陳惠婷、魏鬱):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研究其質量問題對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在十七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而下一步,中國將在廣東江門開展中微子實驗,屆時將有18個國家和地區的78個機構近700位工作成員加入其中。
  • 英雄謝幕:中微子理論家Sandip Pakvasa
    赴斯德哥爾摩領獎的小林誠教授邀請了三位好朋友同行,作為他的陪同嘉賓:一位是Belle國際合作組的美國教授Steve Olsen,他領導的實驗工作證實了KM機制的正確性;另外兩位是日本理論家菅原廣隆(Hirotaka Sugawara)和印度裔美國物理學家Sandip Pakvasa,他們在1976年發表的理論工作中率先將KM機制介紹給日本之外的學術界。
  • 中微子物理學的又一裡程碑!
    直到最近,在一項剛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報告了他們探測到了由CNO循環所產生的太陽中微子。這是中微子物理學的一個裡程碑,它是首個直接證明了在太陽中存在CNO循環的證據。這些中微子測量有望幫助科學家進一步確認太陽核心的組成,並為大質量恆星的形成提供重要見解。
  • 撲朔迷離的中微子
    反應堆實驗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需要知道反應堆總共發射了多少個中微子(稱為通量)以及不同能量的中微子各佔多少(稱為能譜)。在早期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根據對反應堆中複雜的裂變過程的理解,通過計算或其他間接方法來估計這些數值,對理論模型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大亞灣實驗測得的反應堆中微子能譜有一個意外的特徵:在能量5百萬電子伏特(MeV)左右,數據超出理論預期10%,對應4倍標準偏差。
  • 宇宙中微子背景是什麼?中微子為什麼是第二豐富的粒子
    中微子是怎樣是正反物質湮滅中大量存活的宇宙源於大爆炸,那大爆炸這個想法是咋來的?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推理,自從哈勃說我們這個宇宙不是恆定不變的,星光在紅移空間在膨脹,絕大多數星系正在遠離我們,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推行的速度越快。還不止這些,當你看到一個遙遠星系的時候,因為光速是有限的,所以你看到的是遙遠的過去。
  • Nature封面: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
    來自日本、美國、俄羅斯等12國的T2K團隊,經過十年的累計觀察發現,是中微子打破了這種對稱性,而宇宙終極的不對稱性可能就藏在中微子的不對稱中。 這一爆炸性的最新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Nature封面。 通過不同位置光電倍增管的電信號數據,科學家們就可以確定中微子的入射方向和「味道」。
  • 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對稱揭示...
    來自日本、美國、俄羅斯等12國的T2K團隊,經過十年的累計觀察發現,是中微子打破了這種對稱性,而宇宙終極的不對稱性可能就藏在中微子的不對稱中。 這一爆炸性的最新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Nature封面。
  • 李政道研究所舉辦第十三屆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大會
    1月14日至19日,第13屆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大會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江門中微子實驗(Jiangmen Underground Neutrino Observatory,JUNO)合作組於2014年由中科院高能所發起成立,目前由來自17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77個高校與科研院所、600多位科研人員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