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謝幕:中微子理論家Sandip Pakvasa

2020-12-27 中科院高能所

作者:邢志忠

2020年秋冬季節,國際著名的中微子物理學家-----美國夏威夷大學的Sandip Pakavasa、日本東京大學的小柴昌俊和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的Samoil Bilenky-----相繼離世。我將撰文依次介紹他們的主要科學貢獻以及我本人對這三位前輩英雄的個人印象,以饗讀者。

200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二分之一頒給了在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框架內提出宇稱與電荷共軛聯合變換對稱性(簡稱CP對稱性)破壞機制的日本理論家小林誠(Makoto Kobayashi)和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赴斯德哥爾摩領獎的小林誠教授邀請了三位好朋友同行,作為他的陪同嘉賓:一位是Belle國際合作組的美國教授Steve Olsen,他領導的實驗工作證實了KM機制的正確性;另外兩位是日本理論家菅原廣隆(Hirotaka Sugawara)和印度裔美國物理學家Sandip Pakvasa,他們在1976年發表的理論工作中率先將KM機制介紹給日本之外的學術界。下圖從左到右依次是菅原、Olsen、小林和Pakvasa教授,四人在諾貝爾頒獎典禮的前一天晚上於日本駐瑞典大使館門口合影留念。

小林和益川的獲獎論文於1973年2月發表在日本的學術期刊《理論物理學進展》(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上,之後幾年中只有作者自己和幾位日本同行引用了這一工作。直到1976年7月,夏威夷大學的菅原和Pakvasa在美國物理學會主辦的《物理學評論D》(Physical Review D)發表了題為「六夸克模型中的CP破壞效應」(CP violation in the six-quark model),KM機制才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這一年引用了KM機制的其他重要理論物理學家還包括德國的Harald Fritzsch和瑞士的Peter Minkowski、英國的John Elli及其合作者、美國的Pierre Ramond以及標準模型的創建者Steven Weinberg。於是乎小林和益川開始揚名海內外。

Pakvasa教授出生於1935年,從小在印度的孟買長大。獲得了本科和碩士學位之後,Pakvasa來到美國普渡大學,師從Simon Rosen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他於1966年獲得博士學位;1967年成為夏威夷大學的教員,直到2013年退休。2020年9月24日,85歲高齡的Pakvasa在養老院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據說他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還對粒子物理學念念不忘。

我本人曾在多個學術場合見過Pakvasa教授,而且分別於1997年3月和2013年11月參加了他在夏威夷大學主辦的國際會議。他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除了和藹可親,就是特別喜歡戴帽子,甚至上臺作學術報告時也捨不得摘下帽子。我認識的另一位喜歡戴帽子演講的理論物理學家是美國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的Amarjit Soni教授。巧的是,Soni也是印度裔。

扣掉與合作組或工作組集體發表的重要論文,Pakvasa教授發表的單篇引用率超過500次的論文共有3篇,其內容都和中微子物理學相關。

  • 第一篇是Pakvasa與Vernon Barger等人合作於1980年的論文,在三代中微子混合與振蕩框架內探討了物質效應,推廣了Lincoln Wolfenstein關於兩代中微子振蕩及其物質效應的結果。這一重要工作如今已經成為有關長基線中微子振蕩實驗與物質效應的唯象學研究的經典參考文獻。
  • Pakvasa的第二篇經典論文是與同事John Learned合作的,發表於1995年,首次指出了利用「雙爆」(double bang)信號在地球上探測來自高能宇宙線的陶子型中微子的可能性。2020年11月,冰立方(IceCube)國際合作組首次觀測到兩個高能陶子型中微子事例,其信號模式就是陶子型中微子先與冰原子發生帶電流相互作用的級聯事例以及因此產生的陶輕子隨後發生衰變的級聯事例(如下圖所示,參見arXiv:2011.03561),即Pakvasa和Learned 所預言的「雙爆」信號。

  • 他的第三篇高引用論文發表於1998年,是與Vernon Barger和Thomas Weiler等人合作的。他們提出了三代中微子的「雙最大」混合模式以解釋當年超級神岡實驗所觀測到的太陽和大氣中微子振蕩效應。在這篇廣受關注的論文中,Pakvasa及其合作者正面引用了Harald Fritzsch教授和我本人完成於1995年9月、發表於1996年4月的論文,並承認他們所建議的輕子味混合模式與我們的「民主型」混合模式有相似之處。

不僅如此,Pakvasa教授在夸克物理領域也做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工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和菅原教授於1978年發表在《物理學快報B》(Physics Letters B)的論文。這篇題為「分立對稱性與卡比堡角」(Discrete symmetry and Cabibbo angle)的工作首次將S(3)置換對稱性用於解釋夸克味混合效應,開拓了夸克和輕子物理學模型構造的一個方向。

2008年,Pakvasa突發奇想,與John Learned和徐一泓(Anthony Zee)教授合作在《物理學快報B》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星系間中微子通訊」(Galactic neutrino communication)的論文,探討了利用中微子作為通訊工具實施尋找地外生命的可能性。雖然很多學者對於這篇論文一笑置之,但三位作者的科學態度和研究方式本身卻是嚴肅認真的。這個工作也從側面反映了Pakvasa教授對科研懷有的強烈好奇心和非凡想像力。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一個追蹤「新物理」中微子的國際研究團隊,對照理論家提出的標準模型擴展研究了與中微子探測相關的所有相關實驗數據。最新分析是第一次有如此全面的報導,顯示了右手中微子探索者面臨的挑戰規模,但也帶來了希望的火花。在所有已觀測到涉及中微子的過程中,這些粒子都表現出一種被物理學家稱為左手性的特徵。右手中微子,這是標準模型最自然的延伸,無處可見。
  • Burying your head in the sand?
    They run so fast that there’s really no need for taking, as it were, the head-in-the-sand approach.But, this is an old story, a story that’s obviously been told again and again, so much so that 「head in the sand」 is now an idiom, a cliché.
  • 國民ip的RPG石器手遊 《頑石英雄》手遊官網下載
    國民ip的RPG石器手遊 《頑石英雄》手遊官網下載 來源:www.18183.com作者:Pencildragon時間:2020-11-30 它來了它來了,萬眾矚目的經典IP
  • 撲朔迷離的中微子
    上世紀70年代初發現實驗探測到太陽中微子僅為理論預期的三分之一,大部分中微子不知所終,這困擾科學界達四十年之久,被稱為「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80年代發現大氣中微子也比預期少,稱為「大氣中微子反常」。這兩個反常現象導致了中微子振蕩的發現,去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中微子是它自己的反粒子嗎?
    這似乎適用於中微子,一種不斷穿過我們身體的微小粒子。根據中微子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時釋放的粒子來判斷,科學家們可以分辨出中微子與反中微子在什麼時候相遇。但是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某些特性使科學家們想知道:它們是一樣的嗎?中微子是它們自己的反粒子嗎?
  • 盤點歷史上八個著名中微子實驗:IMB探測器等
    這時,研究人員發現了中微子其實有三種不同的類型,β衰變過程中或太陽內部產生的中微子是電子中微子,而其他過程中產生的粒子則是緲子中微子與濤中微子,霍姆斯塔克實驗中探測到的就是電子中微子。在從太陽飛往地球的過程中,電子中微子會轉變成其他類型。因此,霍姆斯塔克實驗就無法探測到其他兩種中微子。  隨著新探測器的出現,三種中微子都被探測到,那這種謎團就不再存在。這一發現意義重大。
  • 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葛韶鋒團隊提出宇宙遺蹟中微子的手徵振蕩...
    在標準模型中,中微子只有左手分量,無法擁有可重整的質量項;而中微子振蕩的存在,說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而且三個中微子的質量非簡併。這意味著必然存在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以解釋中微子振蕩,這為粒子物理的研究指明了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 「bury your head in the sand」別理解成「把你的頭埋在沙裡」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have your head in the sand, 這個短語的含義不是指「把你的頭埋在沙裡」,其正確的含義是:01buryyour head in the sand 逃避現實,不願意面對現實也可以表達為 have / hide your head in the sandYou've got to face facts here - you can't just bury your head in the sand.
  • 科學網—美國能源部宣布終止為中微子實驗提供經費
    英國《自然》雜誌報導,美國能源部官員上周宣布,如果長基線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LBNE)按照原計劃進行,他們很難為這項實驗計劃提供經費。
  • 我國開建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項目 位於地下700米無放射汙染
    江門中微子實驗1月10日在廣東省江門市召開建設啟動會。這是繼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之後由中國主持的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實驗國際合作組中方發言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表示,江門中微子實驗提出了原創性的實驗方案,有望率先測定中微子質量順序。實驗將建設位於地下700米的地下洞室,實驗裝置沒有放射性,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這是一個無汙染科研項目。
  • 拋棄重啟路由器獲取ip地址方式,巧妙運用ip代理改IP工具
    網絡是簡單的也是複雜的,在如此龐大的網絡世界裡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導致我們遇到IP限制問題,從而影響到我們的網絡訪問,而大家都知道,如果遇到ip被限制的問題,最快速直接的辦法就是把被限制的ip更換一個新的ip,不然將無法正常上網,那怎麼換ip地址呢?
  • 英文詩欣賞:A Grain of Sand(一粒沙子)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語美文>正文英文詩欣賞:A Grain of Sand(一粒沙子) 2011-10-10 16:29 來源:中國教育文摘 作者: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 μ中微子「變身」τ中微子直接證據找到
    「變身」為τ中微子的直接證據。  2011年9月,OPERA實驗組宣布,發現中微子的行進速度超過了光速。此言一出,引發公眾一片譁然,因為這顯然違背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實驗組隨後在測量中發現了很多潛在的錯誤來源,證明此項「發現」是錯誤的。但事情並沒有結束,現在,OPERA實驗組首次直接觀測到中微子之間的「變身」。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中微子有三種類型或者「味」: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
  • 宇宙中微子背景是什麼?中微子為什麼是第二豐富的粒子
    目前我們還不知道怎樣大量有效的探測這些中微子。為什麼無法大量的探測到中微子我們現在可以探測到少量的中微子,但只有中微子總量的10億分之一。探測中微子背景輻射是關於大爆炸最後一個未經驗證的偉大預言,儘管每立方釐米的空間中有數百個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儘管中微子以每秒數百公裡的速度快速在移動,但是中微子能與正常物質發生的唯一相互作用是核反衝,也就是上文所說的撞擊原子核。這種機率也不足以我們大量的探測中微子背景輻射。
  • 高質量代理ip在哪兒買?
    高質量代理ip在哪兒買?代理ip的獲取方法有那麼幾種,下面為大家一一舉例下來。例如我們藉助百度或者google等搜尋引擎,輸入免費爬蟲代理ip,會顯示許多免費的ip代理網站,找幾個穩定的就能夠繼續愉快地爬取數據了,也有便是利用旁人構建的共享IP池,這樣子的大牛也十分多,然而這類代理池的ip量並不會很多,並且有效率無法保證。
  • 一口氣搞懂中微子
    它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微子。關於中微子的探究歷史,也是貫穿著整個近代科學的發展。而科學家堅信,對於中微子的研究將會讓我們更加了解宇宙的過去和未來。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目前科學家極其重視的中微子到底是咋回事。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現在打個比方,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灰顏色的貓,另外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黃顏色的貓。當你通過實驗製備出這樣一種中微子束流,你在什麼地方來測量它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如果你選的地方合適,你發現中微子還是原來的類型,灰貓還是灰貓。如果你選的地址不合適,你可能就會發現灰貓已經變成了黃貓。那麼在不同的地點,甚至有可能中微子就是灰貓和黃貓的疊加態。所以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現在打個比方,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灰顏色的貓,另外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黃顏色的貓。當你通過實驗製備出這樣一種中微子束流,你在什麼地方來測量它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如果你選的地方合適,你發現中微子還是原來的類型,灰貓還是灰貓。如果你選的地址不合適,你可能就會發現灰貓已經變成了黃貓。那麼在不同的地點,甚至有可能中微子就是灰貓和黃貓的疊加態。所以從這一點來說,中微子的行為就和薛丁格的貓非常類似。
  • 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一詞是統稱,其實包括「正」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太陽中微子是「正」中微子。超新星發出的中微子是反中微子。反中微子與水中的質子碰撞,產生高速運動的正電子,也發出切倫科夫輻射。大氣中微子反常的原因是中微子振蕩,即不同種中微子之間的轉化。在此理論解釋下,小柴團隊從繆子型與電子型中微子的數目之比,反推出大氣中微子振蕩的參數的取值範圍。這裡的主要因素是繆子型中微子轉化成了第三種中微子,叫做陶子型中微子。